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05-27 8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审美认知有历史传统,也难以离开现实影响。自孔孟至宋明理学家,重视内心生活修养,形成了古代特有的精神文明。传统的审美是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自然不知不觉中成为审美的对象。在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山林的幽深、河流的蜿蜒、植被的繁茂,都构成审美的影响因素。凝视和体悟对于传统审美而言无比重要。从绘画、音乐到舞蹈,都和劳动或者超越劳动的静观体味审美相结合。漫长的劳作和相对悠然的生活情态,促进了审美欣赏和规则的形成。

从文化感知上看,沉淀下来的几个词和中国视角的审美息息相关,特别值得探讨的有对牛弹琴的审美缺乏对象性、相由心生的审美内生性、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等。其一,对牛弹琴强调审美需要修炼和教化,没有审美感知基础也就缺乏对象性呼应,再美的因素也难以被认同。中国审美期望的是彼此之间的对等感知,文人能够理解审美对象的美,是因为美在自身具有魅力,超越了牛的木然。强化审美素养就离不开美育,琴棋书画修养成为古人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二,相由心生体现审美内生性。创作得失的关键在于内涵,有怎样审美的根底就会有怎样的创作。决定,无论是作品品相体现出的内涵高下,还是创作者呈现出的人格态度,都需深究到内在根底来认识。其三,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强调创作应让人们从内在和形式上感知到作品的美。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现生活,观赏者如痴如醉地获得奥妙,实现共振。古文中不少谈及口技表演的出色,对观者有巨大吸引力,即是证明。其四,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是从审美的高级阶段来确认的,出色的创作无需解说,自有滋润人心的美感。美好的东西具有透射力,从而能直达人心,实现如《易经》所言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因此,审美者对于事物的美感能在悠然间认同并陶醉。总之,传统审美的感知强调审美的教养和教化,审美者内心生成审美期待和捕捉外化的可能,自身审美素养与审美对象相遇而产生审美感应,获得审美价值。

时代发展打破了传统审美的一些基础,现代审美突破了长期以来对于审美的基本认知。工业化时代的生活和田园时代大不相同,产生了适应当下环境的文化情调。艺术越来越以形式的亮眼改变注重内涵的审美习惯,失去悠然心会和静观的美感,物质获取与迅疾变化对于心态的影响导致了审美的变化。网络时代的趣味时常是碎片的,许多人喜欢所谓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机趣,蓝瘦香菇(难受想哭)改变传统语言的好笑,审美沦为浅尝辄止和一笑置之的品位。诗歌和远方成为奢望,哲学和冥想遭遇困难。虽然审美的传统依然在一些场域留存,但采菊东篱下的境界,鸟鸣山更幽的趣味,乃至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感都不太可得。

(摘编自周星《审美三题:从中国视角审视美育的审美观念认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的,人们通过凝视和体悟可以感受自然之美。
B.修习琴棋书画是美育活动,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有利于在审美时实现对等感知。
C.美能直达人心,审美者若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与审美对象相遇时就会陶醉其间。
D.工业化时代,很多人的审美认知发生改变,喜好形式亮眼的艺术而忽略作品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从历史传统和现实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中国人的审美认知,论述思路清晰。
B.文章聚焦“对牛弹琴”“悠然神会”等词语,阐释了中国传统审美认知的四个主张。
C.文章列举了现代社会的一些审美现象,并在与传统审美的对照中流露出反思意识。
D.文章末尾引用“采菊东篱下”等诗句,表明如今只有书册中还留存着传统的审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绘画、音乐、舞蹈往往与劳动相结合,可见劳动与审美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把握好劳动与静观体味的关系。
B.“相由心生”强调作品的内涵决定其品相,这与罗丹“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揭示的审美规律一致。
C.“感同身受”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方法,只有具备和作者一样的生活经历或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在美和形式美。
D.网络时代的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态势,这导致人们的想象力缺失,审美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审美品位变得庸俗。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音乐中的启蒙

192941日,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昆德拉孩提时代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父亲的书房里度过的,那是一段愉快的艺术时光。在这里,他经常悄悄地听父亲给学生讲课;在这里,父亲亲自教他弹钢琴,引领他一步步走进音乐世界;在这里,他带着好奇心,任意浏览父亲众多的藏书。父亲每天都会要求儿子严格按照乐理来练习钢琴,儿子也喜欢弹钢琴,只是在练习时常常会有一些即兴发挥。他的创造力和叛逆性格那时就已显露出来。

昆德拉十三四岁时,正值二战期间,父亲安排他师从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学习作曲。这实际上是一种友谊的特殊表达,因为哈斯先生是犹太人,当时,他已被迫戴上了黄星标志,人们像躲瘟疫一般躲避着他。

昆德拉忘不了老师的一段话: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有许多惊人薄弱的乐段。但恰恰是这些薄弱处使强有力的乐段大放异彩。它就像一片草坪,要是没有草坪,我们看到从地上长出的漂亮大树时是不会兴奋的。这是一段让昆德拉咀嚼了一辈子的话。后来,哈斯先生被关进集中营,再也没有出来。昆德拉始终把他当作我个人神殿中的一位。他写下的第一首诗,就是《纪念保尔·哈斯》。

文段二:

诗情里的锋芒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昆德拉兴趣极为广泛。他最早沉迷于造型艺术,一心想当雕塑家和画家。他一度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小画家,曾为剧院和出版社画过不少插图。之后,他又狂热地爱上了音乐。他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后,还经常去听音乐课。

在迷恋音乐的同时,昆德拉还投入到写诗的热情之中。

他的那位堂兄——诗人卢德维克又直接将他往诗歌道路上推了一把。堂兄是战时捷克一个超现实主义小组成员。这个小组中不仅有诗人,还有画家和雕塑家,全都赫赫有名。昆德拉对他们十分仰慕,但由于生性腼腆,未能与他们结识。堂兄也发现了昆德拉身上的艺术天赋,总是尽量为他创造各种机会,还将他引荐给评论家格罗斯曼。正是在堂兄的影响和鼓励下,昆德拉有了最初的写诗冲动。

从昆德拉的第一本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中,人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当时的捷克文坛教条主义盛行,公式化的诗歌到处泛滥,而昆德拉的诗却带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和批判精神。他有一首讽喻诗,题为《法拉桑城儿童浪漫曲》,矛头就指向当时的诗坛状况和社会风气。这首诗的内容大致如下:

一个孩子骑着一匹小马来到一座美丽得犹如甜奶饼的城市——法拉桑城,娶了那里的公主。这座城市有个奇怪的规定:人人只许欢欣,绝对不能忧伤。一只小狗,禁不住孤独,哀嗥了几声,便被投进了监狱。公主十分美丽,乐队为他们奏乐,市民为他们欢呼,一天接着一天,没有任何变化。孩子感到厌烦,对小马说道:这里老是欢呼,老是歌颂,老是万岁,我已腻味透顶。与其如此生活,不如赶快逃走。小马善解人意,带他离开了这甜蜜的天堂

这样的诗,自然会触怒不少人。因此,他的诗集一经问世,批评的声浪就接踵而至。这在某种程度上倒也提高了昆德拉的声誉。

(节选自高兴《米兰·昆德拉传》)

链接材料:

1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米兰·昆德拉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当托尔斯泰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时,他心中的安娜是个极不可爱的女人,她的凄惨下场似乎是罪有应得。这当然跟我们看到的定稿大相径庭。这当中并非托氏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是他听到了道德以外的一种声音——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可是,这小说的智慧,究竟从何而来?所谓小说又是怎么回事?

(米兰·昆德拉演讲稿《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提时代,昆德拉在父亲的要求下学习钢琴,但他练习时常常即兴发挥而不重视乐理,因而在钢琴上的成就并不大。
B.二战期间人们把哈斯当作“瘟疫”一样躲避,父亲却让昆德拉师从哈斯学习作曲,可见父亲具有正直勇敢的品格。
C.哈斯先生对贝多芬音乐中“惊人薄弱的乐段”有独特的认知,这段话或许包含着他对人生低谷和高潮的哲理思考。
D.昆德拉的诗歌带有鲜明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和堂兄的影响与鼓励不无关系,堂兄卢德维克称得上昆德拉诗,歌创作的引路人。
5.下列对米兰·昆德拉作品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并未得到文坛的认可,但它的问世在客观上提高了昆德拉的声誉。
B.作为一首讽喻诗,《法拉桑城儿童浪漫曲》用浪漫的笔调对专制虚伪的社会风气进行了直接的批判。
C.《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阐述了对轻与重的思考:相较于沉重的生活,“平凡”的生命更令人恐惧。
D.昆德拉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中指出,小说不是作家的附庸物,它有自己独立的智慧和思想。
6.昆德拉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文学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单表到了初一这一日,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那底下凡执事人等,闻得是贵妃作好事,贾母亲去拈香,正是初一日乃月之首日,况是端阳节间,因此凡动用的什物,一色都是齐全的,不同往日。少时,贾母等出来。贾母坐一乘八人大轿,李氏,凤姐儿,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共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然后贾母的丫头鸳鸯,鹦鹉,琥珀,珍珠,林黛玉的丫头紫鹃,雪雁,春纤,宝钗的丫头莺儿,文杏,迎春的丫头司棋,绣桔,探春的丫头待书,翠墨,惜春的丫头入画,彩屏,薛姨妈的丫头同喜,同贵,外带着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李氏的丫头素云,碧月,凤姐儿的丫头平儿,丰儿,小红,并王夫人两个丫头也要跟了凤姐儿去的金钏,彩云,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还有两个丫头,一共又连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娘并跟出门的家人媳妇子,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这个说:“我不同你在一处”,那个说“你压了我们奶奶的包袱”,那边车上又说“蹭了我的花儿”,这边又说“碰折了我的扇子”,咭咭呱呱,说笑不绝。周瑞家的走来过去的说道:“姑娘们,这是街上,看人笑话。”说了两遍,方觉好了。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早已到了清虚观了。

宝玉骑着马,在贾母轿前。街上人都站在两边。将至观前,只听钟鸣鼓响,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贾母的轿刚至山门以内,贾母在轿内因看见有守门大帅并千里眼,顺风耳,当方土地,本境城隍各位泥胎圣像,便命住轿。贾珍带领各子弟上来迎接。凤姐儿知道鸳鸯等在后面,赶不上来搀贾母,自己下了轿,忙要上来搀。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剪筒,照管剪各处蜡花,正欲得便且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野牛养的,胡朝那里跑!”那小道士也不顾拾烛剪,爬起来往外还要跑。正值宝钗等下车,众婆娘媳妇正围随的风雨不透,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拿!打,打,打!”

贾母听了忙问:“是怎么了?”贾珍忙出来问。凤姐上去搀住贾母,就回说:“一个小道士儿,剪灯花的,没躲出去,这会子混钻呢。”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说着,便叫贾珍去好生带了来。贾珍只得去拉了那孩子来。那孩子还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战。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别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通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罢。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贾珍答应,领他去了。这里贾母带着众人,一层一层的瞻拜观玩。外面小厮们见贾母等进入二层山门,忽见贾珍领了一个小道士出来,叫人来带去,给他几百钱,不要难为了他。家人听说,忙上来领了下去。

贾珍站在阶矶上,因问:“管家在那里?”底下站的小厮们见问,都一齐喝声说:“叫管家!”登时林之孝一手整理着帽子跑了来,到贾珍跟前。贾珍道:“虽说这里地方大,今儿不承望来这么些人。你使的人,你就带了往你的那院里去,使不着的,打发到那院里去。把小幺儿们多挑几个在这二层门上同两边的角门上,伺候着要东西传话。你可知道不知道,今儿小姐奶奶们都出来,一个闲人也到不了这里。”林之孝忙答应“晓得”,又说了几个“是”。贾珍道:“去罢。”又问:“怎么不见蓉儿?”一声未了,只见贾蓉从钟楼里跑了出来。贾珍道:“你瞧瞧他,我这里也还没敢说热,他倒乘凉去了!”喝命家人啐他。那小厮们都知道贾珍素日的性子,违拗不得,有个小厮便上来向贾蓉脸上啐了一口。贾珍又道:“问着他!”那小厮便问贾蓉道:“爷还不怕热,哥儿怎么先乘凉去了?”贾蓉垂着手,一声不敢说。那贾芸,贾萍,贾芹等听见了,不但他们慌了,亦且连贾璜,贾玢,贾琼等也都忙了,一个一个从墙根下慢慢的溜上来。贾珍又向贾蓉道:“你站着作什么?还不骑了马跑到家里,告诉你娘母子去!老太太同姑娘们都来了,叫他们快来伺候。”贾蓉听说,忙跑了出来,一叠声要马,一面抱怨道:“早都不知作什么的,这会子寻趁我。”一面又骂小子:“捆着手呢?马也拉不来。”待要打发小子去,又恐后来对出来,说不得亲自走一趟,骑马去了,不在话下。


注:上面的文字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写的是贾母前往清虚观打醮的事。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这一细节,写出贾府一行人动作的迟缓,突出了贾府对下人管理的松散。
B.贾母到了清虚观,凤姐“自己下了轿,忙要上来搀”,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王熙凤见风使舵、善于拍马逢迎的性格特征。
C.在清虚观里,“贾母带着众人,一层一层的瞻拜观玩”的情节,说明贾母等人来清虚观祈福是借口,游玩是主要目的。
D.贾珍呵斥贾蓉,并喝命家人啐他,又让小厮们问他。这一系列的行为写出了贾珍管理家人时“正人先正己”的智慧。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街上人都站在两边”“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从侧面衬托出贾家的权势和地位。
B.“小道士”的出现,既有偶然性也有其必然。这样安排情节,既体现了生活的真实性,也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容。
C.《红楼梦》中常常用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心理,如写贾蓉“待要打发小子去,又恐后来对出来,说不得亲自走一趟”。
D.上面节选的文段以“贾母祈福”这一中心事件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叙写了贾府众人在清虚观祷福的情景。
9.上面的文字中“凤姐、众婆娘媳妇”和贾母对待小道士不同的言行体现了她们各自什么样的心理特性?
10.《红楼梦》中的场面描写往往富有深意,你认为上面文字中第一段有哪些含意?请结合文本简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始七年夏四月,北地胡寇金域,凉州刺史牵弘讨之。众胡皆内叛,与树机能共围弘于青山,弘军败而死。初,大司马陈骞言于帝曰:“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也,将为国耻。”时弘为扬州刺史,多不承顺骞命,帝以为骞与弘不协而毁之。二人果失羌戎之和,兵败身没,征讨连年,仅而能定,常乃悔之。咸宁四年春正月,司马督东平马隆上言:“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必败。”夏六月,欣与树机能之党若罗拔能等战于武威,败死。五年春正月,树机能攻陷凉州。帝甚悔之,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者?”司马督马隆进曰:“陛下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平贼,何为不任,顾方略何如耳。”隆曰:“臣愿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帅之以西,虏不足平也。”帝许之。乙丑,以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公御皆曰:“见兵已多,不宜横设赏募。隆小将妄言,不足信也。”帝不听。隆募能引弓四、挽弩九石者取之,立标简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又请自至武库选仗,武库令与隆忿争,御史中丞劾奏隆。隆曰:“臣当毕命战场,武库令乃给以魏时朽仗,非陛下所以使臣之意也。”帝命惟隆所取,仍给三年军贵而遗之。十一月,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自隆之西,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后隆使夜到,帝抚掌欢笑,诘朝,召群臣谓曰:“若从诸卿言,无凉州矣。”乃诏假隆节,拜宣威将军。隆至武威,鲜卑大人猝跋韩且万能等帅万余落来降。十二月,隆与树机能大战,斩之,凉州遂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未·羌胡之叛》)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B.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C.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D.马隆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数万据险拒之/隆以山路狭隘/乃作扁箱/车为木屋/施于车上/转战而前行/千余里/杀伤甚众/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马,古代高官之一,历代的名称和职权不尽相同,魏晋时期为“八公”之一。
B.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后文的“石”也是古代重量单位,四钧为一石。
C.日中,十二时辰之一,也称午时、正午等,相当于北京时间的十点到十二点。
D.武库,收藏兵器的仓库,也作官名,也可用来称誉人学识渊博、干练多能。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北地郡的胡人进攻金城时,凉州刺史牵弘率兵讨伐,因牵弘没能安抚当地胡族,以致胡人背叛晋朝,同树机能一起打败并杀害牵弘。
B.后经多年的征战,叛乱才勉强被平定,可继任的凉州刺史杨欣也没有处理好与羌戎的关系,司马督马隆就上书说杨欣也会失败。
C.树机能攻陷凉州后,皇帝在朝廷上叹息,希望有人能替他讨伐树机能;马隆挺身而出,愿意招募三千勇士,率领他们前去平定贼寇。
D.自马隆西征后就与朝廷失去了联系,有人认为马隆已经没有与贼寇交战了;马隆的使者夜晚赶到洛阳汇报,第二天皇帝责备非议马隆的大臣。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能平贼,何为不任,顾方略何如耳。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15.马隆为战胜强敌做了哪些准备?
2022-05-2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