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吉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吉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5-01 19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平台经济在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随着平台经济迅速崛起,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行为日渐增多,出现了限制竞争、价格歧视、损害消费者权益等一系列问题,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阻碍了行业创新。整治影响公平竞争的违法行为,有利于促进平台经济更好更健康发展。

平台经济的发展固然离不开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但绝不意味着平台企业可以走向垄断。垄断不是平台企业的基因和特权。回顾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优秀的平台企业,都是在公平竞争中拼杀出来的,今天的大企业、大平台,也都是从当年的小公司、小网站起家的。正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下,平台经济才展现出蓬勃生机、无限潜力,才能不断推进技术、商业模式持续创新。因此,各方面都很期待今天的大企业、大平台也能为后进入的小公司、小网站留有良性竞争的机会。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应该带头强化行业自律,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维护良好的互联网经济生态体系。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大敌。无论什么阶段、什么业态,公平竞争都是一个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强反垄断监管,维护平台经济领域公平有序竞争,有利于充分发挥平台经济高效匹配供需、降低交易成本、发展潜在市场的作用,推动资源配置优化、技术进步、效率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反垄断可以有效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形成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让更多市场主体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因此,加强反垄断监管与做强做大平台经济并不矛盾,更不会扼杀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基因,相反,正是对平台经济发展环境的有力保护。

事实上,互联网行业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成为反垄断的法外之地。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经济的治理规则,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新课题。出于呵护新产业、新业态的考虑,我国对平台企业监管一直十分审慎。但互联网企业也需要遵规守法。当前,世界各国正在不约而同完善规制,加强互联网领域反垄断监管,就是为了保证行业竞争的有效性,有力维护消费者权益。

对于平台经济来说,加强反垄断监管,带来的绝不是行业的“冬天”,恰恰是更好更健康发展的新起点。纵观互联网经济发展史,反垄断为行业健康发展扫除了很多障碍。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欧美国家通过反垄断制约了微软、IBM等科技巨头,才促使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等互联网新锐诞生和成长,并为行业带来强劲活力。当前,我国加强反垄断监管,有利于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厚植平台企业不断涌现、蓬勃生长的良好土壤。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此次反垄断调查,是提升互联网企业公平竞争意识和反垄断合规意识的契机,也是开启平台经济创新发展、有序发展、健康发展的机遇。相信广大互联网企业能够正确认识行业监管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将监管要求内化到企业经营管理中,以改革和创新的姿态迎接发展新起点,更好地走在规范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提高我国数字经济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摘编自《加强反垄断监管,带来的绝不是行业的“冬天”》,《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平台经济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过积极贡献,但目前,大平台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阻碍了行业创新。
B.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了平台经济的发展,已经做大做强的企业与平台理应强化行业自律,不走垄断之路。
C.互联网行业不是反垄断的法外之地,微软、IBM、谷歌、苹果等互联网户头都受到过欧美国家的反垄断制约。
D.我国对平台企业监管一直十分审慎,当前的反垄断,是因为世界各国都在加强互联网领域的反垄断监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辩证思维,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回顾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历程,有很强的说服力。
B.文章第三段用因果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加强反垄断监管与做强做大平台经济并不矛盾”的观点。
C.文章最后两段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加强反垄断监管的重大意义。
D.论证结构上,文章采用了层进式的结构,开头提出问题,中间具体论述,结尾表达信心,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的反垄断,就是整治影响公平竞争的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这与做强做大平台经济并不矛盾。
B.加强反垄断监管,是为了稳固“公平竞争”这块市场经济的基石,同时,也是对平台经济发展环境的有力保护。
C.反垄断可以维护公平有序竞争,国家如能取缔大平台的垄断地位,平台经济就能回归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D.广大互联网企业应该把国家的这次反垄断当成一次提升公平竞争意识、合规意识的契机,一个新发展的机遇。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音乐中的启蒙

192941日,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昆德拉孩提时代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父亲的书房里度过的,那是一段愉快的艺术时光。在这里,他经常悄悄地听父亲给学生讲课;在这里,父亲亲自教他弹钢琴,引领他一步步走进音乐世界;在这里,他带着好奇心,任意浏览父亲众多的藏书。父亲每天都会要求儿子严格按照乐理来练习钢琴,儿子也喜欢弹钢琴,只是在练习时常常会有一些即兴发挥。他的创造力和叛逆性格那时就已显露出来。

昆德拉十三四岁时,正值二战期间,父亲安排他师从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学习作曲。这实际上是一种友谊的特殊表达,因为哈斯先生是犹太人,当时,他已被迫戴上了黄星标志,人们像躲瘟疫一般躲避着他。

昆德拉忘不了老师的一段话: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有许多惊人薄弱的乐段。但恰恰是这些薄弱处使强有力的乐段大放异彩。它就像一片草坪,要是没有草坪,我们看到从地上长出的漂亮大树时是不会兴奋的。这是一段让昆德拉咀嚼了一辈子的话。后来,哈斯先生被关进集中营,再也没有出来。昆德拉始终把他当作我个人神殿中的一位。他写下的第一首诗,就是《纪念保尔·哈斯》。

文段二:

诗情里的锋芒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昆德拉兴趣极为广泛。他最早沉迷于造型艺术,一心想当雕塑家和画家。他一度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小画家,曾为剧院和出版社画过不少插图。之后,他又狂热地爱上了音乐。他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后,还经常去听音乐课。

在迷恋音乐的同时,昆德拉还投入到写诗的热情之中。

他的那位堂兄——诗人卢德维克又直接将他往诗歌道路上推了一把。堂兄是战时捷克一个超现实主义小组成员。这个小组中不仅有诗人,还有画家和雕塑家,全都赫赫有名。昆德拉对他们十分仰慕,但由于生性腼腆,未能与他们结识。堂兄也发现了昆德拉身上的艺术天赋,总是尽量为他创造各种机会,还将他引荐给评论家格罗斯曼。正是在堂兄的影响和鼓励下,昆德拉有了最初的写诗冲动。

从昆德拉的第一本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中,人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当时的捷克文坛教条主义盛行,公式化的诗歌到处泛滥,而昆德拉的诗却带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和批判精神。他有一首讽喻诗,题为《法拉桑城儿童浪漫曲》,矛头就指向当时的诗坛状况和社会风气。这首诗的内容大致如下:

一个孩子骑着一匹小马来到一座美丽得犹如甜奶饼的城市——法拉桑城,娶了那里的公主。这座城市有个奇怪的规定:人人只许欢欣,绝对不能忧伤。一只小狗,禁不住孤独,哀嗥了几声,便被投进了监狱。公主十分美丽,乐队为他们奏乐,市民为他们欢呼,一天接着一天,没有任何变化。孩子感到厌烦,对小马说道:这里老是欢呼,老是歌颂,老是万岁,我已腻味透顶。与其如此生活,不如赶快逃走。小马善解人意,带他离开了这甜蜜的天堂

这样的诗,自然会触怒不少人。因此,他的诗集一经问世,批评的声浪就接踵而至。这在某种程度上倒也提高了昆德拉的声誉。

(节选自高兴《米兰·昆德拉传》)

链接材料:

1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米兰·昆德拉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当托尔斯泰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时,他心中的安娜是个极不可爱的女人,她的凄惨下场似乎是罪有应得。这当然跟我们看到的定稿大相径庭。这当中并非托氏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是他听到了道德以外的一种声音——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可是,这小说的智慧,究竟从何而来?所谓小说又是怎么回事?

(米兰·昆德拉演讲稿《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提时代,昆德拉在父亲的要求下学习钢琴,但他练习时常常即兴发挥而不重视乐理,因而在钢琴上的成就并不大。
B.二战期间人们把哈斯当作“瘟疫”一样躲避,父亲却让昆德拉师从哈斯学习作曲,可见父亲具有正直勇敢的品格。
C.哈斯先生对贝多芬音乐中“惊人薄弱的乐段”有独特的认知,这段话或许包含着他对人生低谷和高潮的哲理思考。
D.昆德拉的诗歌带有鲜明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和堂兄的影响与鼓励不无关系,堂兄卢德维克称得上昆德拉诗,歌创作的引路人。
5.下列对米兰·昆德拉作品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并未得到文坛的认可,但它的问世在客观上提高了昆德拉的声誉。
B.作为一首讽喻诗,《法拉桑城儿童浪漫曲》用浪漫的笔调对专制虚伪的社会风气进行了直接的批判。
C.《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阐述了对轻与重的思考:相较于沉重的生活,“平凡”的生命更令人恐惧。
D.昆德拉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中指出,小说不是作家的附庸物,它有自己独立的智慧和思想。
6.昆德拉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文学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本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本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它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它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它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清凉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它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于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它们软绒绒的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柔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知事出巡,打扮庄严隆重,结尾写知事舒服偃仰,解去华美装饰,前后对比,说明知事已经摆脱了繁琐礼仪的束缚。
B.对槠树林间生物的描绘,小说除借助多种修辞手法,还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写得生动优美、形象鲜活、生机盎然。
C.文章以倒叙的方式,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丰富了人物形象,可谓匠心巧运,趣味横生。
D.文中画线处的“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表现出知事先生进入林子后,头脑清醒了不少,但因受干扰,恼羞成怒的心理状态。
8.与一般小说相比,《知事下乡》独具特色,虽微波屡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特色的理解。
9.庄子的《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说,《知事下乡》虽是外国小说,但其间也包蕴了中国古代的这种哲学思想,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2022-05-01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司马刘秀引兵东北拔广阿。秀披舆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淆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蓟中之乱,耿龛与刘秀相失,北走昌平,就其父况,因说况击邯郸。时王郎遣将徇渔阳、上谷,急发其兵,北州疑惑,多欲从之。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对:“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诣大司马秀。安乐令吴汉、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亦劝彭宠从秀,宠以为然。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夺。汉出止外亭,遇一儒生,召而食之,问以所闻。生言:“大司马刘公,所过为郡县所称,邯郸举尊号者,实非刘氏。”汉大喜,即诈为秀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会寇恂至,宠乃发步骑三千人,以吴汉行长史,与盖延、王梁将之,南攻蓟,杀王郎大将赵闳。寇恂还,遂与上谷长史景丹及耿龛将兵俱南,与渔阳军合,所过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凡斩首三万级,定涿郡、中山凡二十二县。前及广阿闻城中车骑甚众丹等勒兵问曰此何兵曰大司马刘公也诸将喜即进至城下城下初传言二郡兵为邯郸来,众皆恐。刘秀自登西城楼勒兵问之;耿龛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秀乃悉召景丹等入,笑曰:“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聊应言‘我亦发之’,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士大夫共此功名耳。”乃以景丹、寇恂、耿龛、盖延、吴汉、王梁皆为偏将军,使还领其兵,加耿况、彭宠大将军;况、宠、丹、延皆为列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及广阿/闻城中车骑甚众/丹等勒兵问曰/此何兵/曰/大司马刘公也/诸将喜/即进至城下/
B.前及广阿闻/城中车骑甚众/丹等勒兵问曰/此何兵/曰/大司马刘公也/诸将喜/即进至城下/
C.前及广阿/闻城中车骑甚众/丹等勒兵问/曰/此何兵/曰/大司马刘公也/诸将喜/即进至城下/
D.前及广阿闻/城中车骑甚众/丹等勒兵问/曰/此何兵/曰/大司马刘公也/诸将喜/即进至城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马,官名。周代为主掌武事之官,后世也常以大司马称兵部尚书。
B.郡国,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后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C.移檄,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文中用于征召。
D.封,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有功的臣僚,文中指给亲属封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用孩子思慕慈母作比,强调仁君之德的重要,帝王的兴起在于品德的厚薄,不在地盘的大小。
B.寇恂建议耿况归附刘伯升,当耿况犹豫不决时,寇恂表示愿意前往东方,与渔阳约定,同心合力对敌。
C.儒生对吴汉说,大司马刘秀受到他所经过的郡县的官民的称赞,这从侧面体现了刘秀的为人和品行。
D.广阿城下谣传上谷、渔阳二郡的军队是邯郸王郎派来时,大家都很恐慌。刘秀亲自登上城楼,安抚人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
(2)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士大夫共此功名耳。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饯薛大夫护边

李峤

荒隅时未通,副相下临戎。

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

犀皮拥青橐,象齿饰雕弓。

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

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

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


【注】①薛大夫:名通,字季昶,曾任监察御史,时将赴任河北道按察使。②副相:御史大夫的别称。③青橐:盛放弓弩的青色皮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北方边塞地区荒凉偏远,音信未通,点出了环境的恶劣,也预示着护边的艰辛。
B.诗人借助“星芒动”“月晕空”的天象变化,烘托了将士出征时惊天动地的雄壮气势。
C.诗人细致生动地描述了薛大夫征战边陲的真实情景,颂扬了他戍边所取得的丰功伟业。
D.这首饯行之作,非但没有流露离别伤感之情,反而给人一种遒劲豪迈、雄浑洒脱的感觉。
15.诗人是如何塑造薛大夫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021-12-31更新 | 422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