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48 题号:156155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主流电视媒体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坚守文化自信,争取国际话语权,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范式,传播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理念。近年来,国内原创电视文化类节目热度上升,《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国家宝藏》《衣尚中国》等“现象级”原创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屏幕上,这正是文化自觉的表现。这些节目充分调动舞台艺术元素,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中国文化,彰显了中国气派。

②从审美经验来看,文化艺术只有表达本土审美观念,才能激发群体成员的共情共鸣,唤起民族文化记忆,强化群体文化认同。孕育于中华大地,受5000年历史滋养的中国传统东方美学,沉淀着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国故事。基于此,广播电视机构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进行创新,抒写国人情感,构建集体认同。

③这些电视文化类节目借助民族文化符号,综合运用舞台艺术的多重手段,调动了戏剧、绘画、舞蹈、书法、武术等艺术元素,塑造了符合当代中国人欣赏习惯的审美意象。在这些具有“中国意象”的符号背后是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和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节目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整体观照,既凝聚了观众的民族集体认同,同时也展现了主流媒体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④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异质文化之间必然会产生冲击,同时激发文化本土化意识。由此可能引发“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两种态度。前者是对本土文化的完全肯定,容易导致盲目排外;后者是对本土文化的全盘否定,容易被强势文化收编。两种态度都不利于本土文化的再生产。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东西方优秀文化都可以成为当代文化创新的母腹。纵观历史的长河,艺术一直在交流融合中发展,兼容并蓄才是艺术创新发展的常态。

⑤面对这样的文化冲击,中国电视人发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国审美”的倡议,这并不是呼吁大家进行“非此即彼”式的选择。一方面,复兴不是复古,而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准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复兴不是排外,而是以“兼收并蓄,共存共荣”为目标,融合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美学范式,提升自身的美学品格。美学身份构建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点,博采众长,在传统与现代、本土和外来文化之间寻找美学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⑥中国电视文化节目应该担负起文化自觉的责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重塑中国本土美学的审美自信,加快实现文化审美自主转型能力,为构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特色语言体系起到重要作用,使中国传统东方美学走向世界,进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摘编自王桂亭、刘丹《电视文化类节目传播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理念》,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传承、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影视作品围绕故宫、天坛、长城、颐和园等世界文化遗产做文章,创作了《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遇见天坛》《了不起的长城》《我在颐和园等你》等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相较于以往影视作品中惯常采用纪录片的形式来表现文化遗产,《上新了·故宫》《遇见天坛》《了不起的长城》《我在颐和园等你》等系列节目秉持以文化为魂,以综艺为形的创作理念,聚焦世界文化遗产,对古代建筑、历史文物、非遗工艺等宝贵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户外真人秀的形式,以故事化、时尚化、仪式化策略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和大众化传播。

这些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艺节目还灵活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通过电视大屏、网站中屏、移动小屏的跨屏联动,以及长综艺、短视频等多种形态向社会广泛传播,建构了观众“文化习得者+文化参与者+文化消费者”的多重身份,达成了与观众的共识、共情、共鸣与共享,使古老的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参与到中华文明故事的讲述中来。

这些节目还通过融合、联动文创设计,助力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源转变,让传统融入现代,让经典走进生活。节目推出的文创产品不仅具有传统文化气质,体现中式美学,也兼具日常实用价值。历史文物因此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得以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摘编自文卫华、黄魏媛《古老文化在综艺节目中花样呈现》,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国内不少“现象级”原创电视节目立足于本土文化,充分调动舞台艺术元素,多角度诠释中国文化,真正把握了国际话语权。
B.广播电视机构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抒写国人情感,构建集体认同,就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故事。
C.面对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国电视人发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国审美”的倡议,展现了主流媒体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D.古老的文化遗产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参与讲述中华文明故事,让观众在习得、参与和消费中真切感受文化遗产的深厚内涵和无穷魅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和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构成具有“中国意象”的符号,呈现在电视文化节目中。
B.复兴中国审美,既不是复古,也不是排外。要取其精华,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也要融合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学范式。
C.中国电视文化节目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点,博采众长,才能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D.两则材料论述角度不同,但都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秉持以文化为魂,以综艺为形的创作理念,都追求全球化发展。
3.结合材料二和本学期所读《乡土中国》,请在下列各项中选出不属于费孝通表述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B.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C.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D.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5.某同学参加高中校园电视台家乡文化遗产节目制作,阅读材料二会获得哪些帮助?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12月8日,上海《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Q(我真的会谢)”“PUACPU/KTV/PPT/ICU”“冤种(大冤种)”“小镇做题家”“团长/团”“退!退!退!”“嘴替”“一种很新的XX”“服了你个老六”“XX刺客

本年度新出现的词语占到一半以上,展现出了大众极强的语文创造力——Q”“退!退!退!”“CPU/KTV/PPT/ICU”“PUA”在2022年的几种新表达方式)无不包含着自主创造的草根精神,以充满个性的方式表达着对不同现实境况的态度。老词团长/团在一段时间内的高频热用,与疫情封控下的生活现实分不开;2020年就已诞生的小镇做题家在2022年的风行,也与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相联。在大众的创造性运用下,大冤种也从东北方言进入了普通话。2022年的这十大网络流行语,基于现实,延续着过往的流行,也创造了新的流行。

(节选自《语言文字周报》)

材料二

曾几何时,nsddzqsgllllbbdjw等缩写一度涌入我们视野之中,成为互联网中随处可见的文字密码,有的人乐在其中,有的人则一头雾水。缩写,从其肇始之日到如今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俨然已经不再是圈地自萌的符码工具,更成为一种破壁出圈的文化潮流。

当代流行的缩写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现成词组的缩写,大都取自词语的声母,如pyq(朋友圈)、blx(玻璃心)、dbq(对不起)、bhys(不好意思)、nsdd(你说得对)。

第二类是极富亚文化色彩的圈层新造词组,最常见于饭圈、二次元、游戏电竞等领域。比如bp(白嫖)、kdl(嗑到了),还有数字缩写271(爱奇艺)、227(肖战事件相关者)……这些缩写指代的是小圈子里的独有称谓和特色用法,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和加密性。

第三类是英文缩写或拿来主义的缩写词。比如nbcs就是英文nobody cares的缩写,初见的人却很容易把它翻译拿不出手,似乎也别有趣味。

对于词汇体系而言,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能指所指之间构成了稳定的约定俗成的结构。而相对于传统的语言体系,网络语言其实是一种能指的泛滥,一如缩写字母、一如流行词汇,其实语言所指的内涵并未丰富,只是能指的符号变得更多更杂乱。这也就对传统语言体系构成了一种破坏和拆解,表现出碎片化、无深度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对于主流话语而言,缩写文化又承担了解构和再创造的文化功能。缩写文化虽然破坏了主流话语内部的规则,但却反映了广大青年网友的造梗能力和审美趣味,形成了一种形式新奇、表意简便、功能幽默的新的语体形式。网络语言生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缩写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也给语言学和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选自《汉字字母化:当代年轻人的语言密码》)

材料三

网络、春晚、电影、电视等媒体,都是制造流行语言的工厂。那些石破天惊的句子或者词语,从一开始就注定被千万人重复使用的命运。它们和使用者一起,为平静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与色彩。但是,流行语的频繁使用,也往往有一个被忽略的副作用,那就是对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的污染。语言的功能,是表达和交流每一个个体的情感和思想,当我们倾听一个人的语言时,其实就是在倾听这个人的内心。

但一个人频繁使用流行语的时候,能呈现他个人元素的内容就基本被掩盖了。他使用的是制造这一表达方式的人的词汇或者句子,模仿别人的语气,而且在力求模仿得越来越好。虽然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事后总令人有看盗版光碟后的隐隐遗憾。所以我们可以说流行语污染了我们的语言,毁坏了语言的基本表达与交流能力。

归纳起来,频繁使用流行语,可以起到掩饰内心真情实感的作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遇到一个人,你跟他谈事情的时候,他在多数情况下都在背诵流行语,那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而且,很多人使用流行语,是为了制造幽默效果,有时这种效果的确达到了,但仔细品味,却有着夏天隔夜饭菜的馊味。毕竟那种幽默效果是曾经已经出现过的,那是在盗窃别人的版权。

流行语如果不被频繁使用,那也不算是流行语。只不过要有一个分寸而已。如果一定要说一个定量,我选择这样说:任何人使用某一句流行语的次数不可以超过三次。如果超过这个标准,就表明,第一,你在逃避真实的表达和交流;第二,你在钻知识产权的空子盗版;第三,你缺乏创造力。一切创造性的东西,都可能被模仿。但我们自觉地减少使用流行语的频率,就能够恢复语言在表达个人独特体验与智慧上的作用。

(《流行语抹杀我们的个人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基于现实,展现出了大众极强的语文创造力,都与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相联。
B.缩写作为互联网随处可见的文字密码,不仅是圈地自萌的符码工具,更成为一种破壁出圈的文化潮流。
C.流行语为平静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与色彩,但若频繁使用也会毁坏语言的基本表达与交流能力。
D.人们使用流行语,是为了制造幽默效果,虽然这种效果的确达到了,但无异于在“盗窃”别人的版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网络流行语,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不相同。
B.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创造了新的流行,可见人们对它的推崇。
C.在互联网背景下,缩写表现出了简洁性、趣味性、隐匿性、加密性。
D.三则材料针对性强、层次分明、通俗易懂,后两则态度尤其明确。
3.下列现象,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网友认为“废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等“丧文化”流行语体现出青少年的边缘心态。
B.“咸鱼总有翻身的一天,但翻身后还是咸鱼”多次被引用,体现出人们对生存现状的焦虑。
C.小丽和朋友在社交媒体上聊天,看着突然刷屏的“yyds”,她也跟着在键盘上打出“+1”回复。
D.问卷网对社会上2002名受访者进行调查时,发现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
4.请简述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我们该如何对待网络流行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8-15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情感学成为国外学界的一个热点。虽然在西方世界,讨论人的情感问题,自古希腊的柏拉图时代已经开启,并引发了后继的哲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的持续参与,但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费弗尔发表他的相关论文,强调了“只要情感史还没有被完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历史”的论断,这使得他成为“情感学”确立的标志性人物,并在后续的时间里,有更多专家集中投入研究人的情感复杂因素以及对社会动向乃至历史走向发生的明显影响时,才有了所谓的“情感学转向”之说。

情感学讨论的问题相当广泛,它涉及情感与身体、与理性的离合关系,涉及一种情感与另一种情感细微区分的可能,或者何以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在同一个人物身上难分难解,也涉及个人的情感在群体中的感染与蔓延等,而作为情感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人的情感是自然天生的还是后天习俗培养的,换言之,基于生命科学的情感自然说和基于社会人类学的情感建构说,给情感学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视野。正是借鉴了这样的研究视野,使得我们面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关于从“礼仪之家”的人物身上延伸出的“大旨谈情”的主题,有了新的思考。

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的情感关系,常被视为木石姻缘与金玉姻缘的象征性对峙。木石表示质朴,金玉表示富贵。但让人觉得奇怪的是,金锁之于薛宝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是摆在故事主体的明面中,而金与玉的相配,又是被薛宝钗的大丫鬟莺儿在小说中直接提及的。但草木之于林黛玉、顽石之于贾宝玉的关系,却并没有在贾宝玉和林黛玉出生后的人间直接提及,也并不为世人所知晓,毋宁说,这是作为两人的前世传说,发生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这样,贾宝玉最多也只能在梦中,以自己对木石姻缘的认同,来抗争世人熟悉的金玉姻缘。同样,当我们解释贾宝玉对林黛玉倾情相许时,固然可以从理性角度,来分析林黛玉不说让贾宝玉追求功名富贵的混账话,以说明叛逆者的共同志趣是感情的基础。但他们第一次见面,彼此都有久别重逢的熟悉感,似乎又不是理性所能解释得清楚的,从而让这种近乎神秘的感觉,给男女情感互生爱慕的非理性留出了空间。

小说中有些人物间发生的男女之情,也是理性无法解释的,如彩云对于贾环的专注之情,龄官对于贾蔷的一片痴情。

贾环的顽劣、无恶不作,几乎到了人见人厌的地步,但偏偏丫鬟彩云,对他有很深的感情,愿意为他作奸犯科,去偷王夫人的东西。贾蔷作为纨绔子弟的恶俗,在与贾蓉一起作弄好色的贾瑞时暴露无遗,但他既赢得了心气高傲的龄官的一片痴情,在蔷薇花架下的泥土中反复划一个“蔷”字,同时,贾蔷也把自己的一片真情献给了龄官,尽管他并不能真正理解龄官那渴慕自由的深刻心思。

男女之情在《红楼梦》中虽然占有最大的比重,但没有缺席的亲情、友情,在《红楼梦》中同样有着耐人寻味的呈现。

王熙凤与秦可卿虽是亲戚关系,但感情之深,又非比寻常。当秦可卿不幸夭折时,王熙凤为宁国府协办丧事,其中有一段写她早起进宁国府而先到可卿灵前祭拜,极为传神:

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号哭。一时贾珍尤氏遣人来劝,凤姐方才止住。

当凤姐看见棺材,眼泪如断线之珠滚落下来时,这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当她吩咐烧纸,丧乐奏响时,她开始发声哭泣,这可以说依然有真情的宣泄,但也是礼仪的呈现,并以这种外现的礼仪,给了周边人一个暗示,需要有相应的礼仪来配合。于是接下来写一句“里外男女上下,都忙忙接声号哭”,注意,“忙忙”还有“接声”,加上重在声音而非泪水的“嚎哭”,似乎也暗示了周边之人的哭,似乎在礼仪的实践中,已经缺少了相应的情感内核。那么,缺乏了情感的礼仪还具有多大巩固人伦的意义?抑或仅仅是彰显了人性之虚伪?由此带给我们思考的是,本来是后天建构的礼仪,不但未能规范情感的泛滥,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反而拖累到情感而使之不自然、变得可疑起来。

与此相对照的是,探春对自己的生身母亲赵姨娘包括舅舅赵国基等并不流露出丝毫的同情,那种基于主子立场而对本质上是奴才身份的人自觉划清界限,完全恪守了礼仪规范的言行,是否也有着对内心自然情感的压抑?而抄检大观园事件发生时,探春又以主子身份保护自己的丫鬟,这里仅仅是考虑了礼仪要求的主奴互相支撑,还是有情感因素在?类似的问题,成了《红楼梦》对主要人物的人伦情感关系的基本思考。这也常常是西方的“情感学转向”中,许多学者会认真探究的问题。

其实,人的恰当言行出于生命的自然还是外在礼仪的建构,或者如何让情感与礼仪两者没有违和感,不但是西方情感学研究者一直思考探究的,也是早期儒家学派创立者所思考的。

(詹丹《“情感学转向”与对<红楼梦>的再认识》,有删减)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感学可溯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时代人们对人的情感问题的讨论。这种讨论引发了后继的哲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持续参与。
B.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费弗尔在他发表的论文中强调了“只要情感史还没有被完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历史”的论断,促使更多的专家集中投入对人的情感复杂因素的研究。
C.木石姻缘和金玉姻缘的象征性对峙,存在一种近乎神秘的感觉,给男女情感互生爱慕的非理性留出了空间。
D.王熙凤在秦可卿灵前祭拜,有真情的流露,也有礼仪的呈现,这种外现的礼仪暗示了周边人,使他们的“哭”似乎缺少了情感表达的内核。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生命科学的情感自然说和基于社会人类学的情感建构说是情感学研究的两个基本学术立场,为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视野。
B.情感的表达如果仅停留在礼仪的实践中,就会缺少相应的情感内核,进而就没有了巩固人伦的意义,甚至会彰显人性的虚伪。
C.探春对于赵姨娘、赵国舅并不流露出丝毫的同情,是基于主子立场而对本质上是奴才身份的人自觉划清界限,在完全恪守礼仪规范的言行同时或许也有情感的压抑。
D.在情感学研究中,“人的恰当言行是出于生命的自然还是外在礼仪的建构”是西方的“情感学转向”中许多学者会认真探究的问题。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早期儒家学派创立者对“情与礼”思考的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C.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阅读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5.基于“情感学转向”一说,谈谈作者对《红楼梦》的再认识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本概括。
2024-04-07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当推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这亦是中国公共博物馆的滥觞。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视博物馆建设,更为重视挖掘、发挥文物的现实价值及其教化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在新时代,要让文物、遗产、古籍活起来,博物馆担当着怎样的重要使命,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是以物教人。是一切博物馆的基础存在,是博物馆的本质内容,也是历史、文化存在的载体。物的搜集、甄别、筛选、保存、陈列都有其基本的规范及内在,既是一项系统的专业工程,也是一项体现审美价值的艺术工程,还是一项需要大批热爱博物馆事业者敬业奉献的工程。张謇当年为办博物苑,謇家所有,具已纳入,不仅将自己全部收藏奉献出来,而且随时随地留心,或征集或索求或购买,以不断丰富馆藏。以物教人,就是要将物的形态真实、准确、合理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在观物、识物、赏物的过程中,既能观看其形态特征,也能感受其本质属性,还能体会其生命性。在此过程中,让观众由物及物,由物及理,由物及人,并从中获得知识,体会美感,陶冶性情。

二是以史育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物的背后有着其特有的历史和故事。要将这些历史和故事尽可能真实地挖掘出来、准确清晰地描摹出来、形象生动地讲述出来,既需要知识水平,也需要智慧能力,还需要付出艰辛劳动。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在不违背真实的前提下,将故事讲得生动形象。博物馆本身亦具有存史功能。张謇当年通过上书、游说等方式呼吁国家办博物馆,认为公共博物馆功能之一就是存史以公诸天下,以物存证,以史服人。他认为中国世称文明最古之国,作为文明古国,其政治与风俗的沿革、器具器物的制作、自然物品的收集与保存等等,当然值得“魁儒硕彦研求讨论”“上可以保存国学,下可以嘉惠士林。同时,存物存史,让学校师生及社会大众获取知识,盖有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地方人民知识之增进,亦必先有实观之处所。张謇当年的博物馆思想对今天仍有重要启迪意义。

三是以文化人。指的是文化,文物背后有历史有故事,历史故事背后蕴含着文化。以文化人是指由”“所体现出的文化来引导人、熏陶人、感化人,使人们的心灵、思想得到浸润和滋养。文化既客观存在,又抽象无形。以文化人,博物馆的这个功能和职责在今天越来越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考察时说,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体现了活化馆藏文物和历史遗存的重要性。文化蕴含于文物之中,人们在观物、品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带给人精神的愉悦和享受,也能领略并感知文化遗产的精髓和力量。

物、史、文三者处于不同的层面。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基础;史是能够领略、感知的,是物与文化的桥梁纽带;而文化则是无影无形的,当然,它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可意会的。史借助于物得以表达,而文化又附着于物的形体、史的内涵之中。物所展陈的程度、史被挖掘的水平,这二者对文化的揭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王敦琴《新时代公共博物馆的重要使命》)

材料二:

线上展览并非新鲜事,这次人气大涨,当然与人群憋在家里只云游有关,但线上展览本身的升级亦不可忽视。比如,线上展览与多家媒体、视频网站进行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技术力量和用户基础,扩大影响力。故宫博物院的直播,就联合了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腾讯新闻等媒体和平台。相较于早前只有静物图片和简单多媒体内容的展览,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这次的线上展览可谓已升级为2.0版,更加契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比如,青少年好奇心强,动手意愿强烈,一些线上展览就在这方面下功夫。进入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多宝阁,选择一款文物,观众可得到文物的高清图像和尺寸的全部数据,还有3D动画详细展现文物制作的每一个步骤,有的展览还能让观众参与其中,亲自设计制作个性化的文物。这些设计突破了实物展览的局限,可以使青少年获得更好的欣赏体验,也使他们的参与感得到满足。

线上展2.0还丰富了展品的教育意义。经常去博物馆的人都知道,由于布展限制,很多藏品的介绍都是只言片语,对普通观众来说,难以深入了解藏品的更多信息。借助海量的数据资源,如今的线上展览突破了这一限制。观众点开一件展品,就是点开了一个历史截面,展品的文化背景、历史故事乃至时代风云,都会呈现在眼前,这无疑赋予了展品广阔的生命力,同时也很好地满足了青少年的求知欲,内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不可低估。早前,更有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海外博物馆上线拼多多直播,让观众一天观遍多座国内外的顶尖博物馆,感受人类文明的不同魅力。

(摘编自高毅哲《线上展览助博物馆发挥育人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期的博物馆承担着让文物、遗产、古籍活起来的重要使命,如何发掘、发挥它们的现实价值和教化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B.博物馆中文物的展现是一项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只有做到真实、准确、合理,才能让观众从中获得知识,体会美感,陶冶性情。
C.张謇认为博物馆的存物存史功能可以惠及知识分子阶层及普通民众,为学校教育做补充,这一思想放在当下亦未过时。
D.技术的加持让疫情期间的“云展览”突破了实物展的局限,受众得以拥有更好的欣赏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云展览”的人气。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果要观众真正欣赏到其背后的价值,既离不开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奉献精神,也需要观众自身具备一定的素养。
B.将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即赋予馆藏文物和历史遗存以新的文化意义,让民众在参观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C.博物馆承担着物、史、文三个不同层面的使命,物是基础,史是桥梁,文是精髓和力量。文使人们的思想得到滋养,无疑是三者中最重要的。
D.只有充分了解青少年的的身心发展特点,满足他们的参与感和求知欲,博物馆才能更好地实现其教育价值,发挥其育人作用。
3.结合材料谈谈线上展览如何助力博物馆更好地实现其历史使命。
2021-07-07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