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58 题号:156777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写先秦哲学史,不啻于一趟中国哲学的寻根之旅。为了更顺利地完成这趟旅程,我们不妨找两块他山之石

第一块石头轴心时代理论。二战结束不久,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其所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雅思贝尔斯注意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巧合:以公元前500年前后为主轴,在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极不寻常的历史事件:中国、印度、西方等这些互不知晓的地区,却不约而同地爆发了文明的重大突破,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引领着不同文明的突飞猛进。在轴心时代理论中,中国文明对应的正是先秦时期。具体来说,轴心时代的中国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稍感遗憾,我们无法通过轴心时代理论这块石头找到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第二块他山之石

第二块石头脱序理论。这一理论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的。涂尔干发现,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物质财富出现明显萎缩时,自杀率固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当社会获得重大进步,物质财富增涨显著时,自杀率竟然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涂尔干敏锐地发现社会危机社会繁荣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现象的共同之处,那就是社会的剧烈变化。涂尔干把它描述为脱序现象。

按照这一理论,在一定的秩序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大家对既有的价值和原则表示出必要的尊重。因此,在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里,一些历经时间而沉淀下来的经验教训作为传统得到足够的尊重,即便是为了改变现状、出人头地所做的种种努力,也通常以遵循既有原则和规范作为前提。然而,在脱序状态下,人们的欲望、情感、行为、心态等等,一切都失控了。旧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未被普遍接受或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形成社会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

脱序理论正好可以被用来解释轴心时代的中国奇迹。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礼崩乐坏,原有的宗法秩序与社会规范遭遇挑战,频现危机,而新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尚未形成,整个社会呈现出脱序状态。时代危机刺痛了人们,同时也刺激思想家们反思本时代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对社会失范危机作出相应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轴心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其实起源于礼崩乐坏之后的社会失范危机。作为时代的发言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逐渐形成众多思想派别,演绎为精彩绝伦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叫的思想史诗。顺便说一句,中国思想史上还有两个时期,同样适用于脱序理论,一个是魏晋时期,一个是民国时期。

(摘编自秦平《中国哲学的故乡之旅》)

材料二:

雅斯贝尔斯将人类文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史前时代、古代高度文明时代、轴心时代、科技时代。在这四个文明发展的阶段之中,轴心时代具有非凡的意义。正因为此,雅斯贝尔斯称之为突破期,而将这之前的史前时代古代高度文明时代及其之后的科技时代统称为间歇期。前一个间歇期为轴心时代的突破集聚了必要的能量,轴心时代则为人类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树立了标准。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人类文明具有同步性,几乎是在同时,在中国、印度、中东以及希腊这一地理轴心上,在思想上出现了辉煌的成就。

尽管轴心时代并非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经历的阶段,但轴心时代的文化精神突破所奠定的人类精神根基、传统宗教伦理价值体系框架,至今仍然是人类几个主要文明体系中的价值和行为准则。雅斯贝尔斯强调:时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雅斯贝尔斯明确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方的文化,呼吁我们再也不能置伟大的亚洲世界于不顾,将其看作是处于永久停滞状态下的非历史性民族,要将中国和印度的文明与西方文明相提并论,因为它们实现了突破,在精神上达到了跟西方一样的深度

雅斯贝尔斯对儒家学说非常感兴趣。在他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以作为其核心观念的哲学家,他希望不仅能够再次决定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还可以在一种真正的世界哲学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人类交往的特征。雅斯贝尔斯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在技术时代产生它自己的新的自由形式。

(摘编自何立波《雅斯贝尔斯对轴心时代的历史构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写先秦哲学史并非易事,“轴心时代”理论和“脱序”理论可以为其提供帮助。
B.涂尔干发现,社会危机和社会繁荣致使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引发“脱序”现象。
C.轴心时代之外,人类都处于间歇期,轴心时代既突破了之前的文明,又影响深远。
D.雅斯贝尔斯认为,“仁”曾决定中国文化的方向,也希望其对世界哲学发展做出贡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雅斯贝尔斯关注到先秦的思想盛况,但我们仍然无法借助他的“轴心时代”理论去探寻中国哲学的根源。
B.既然“脱序”理论可以解释“轴心时代”的中国“奇迹”,那么可推测,同处于“轴心时代”的地区都是动荡不安的。
C.在秩序井然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不会轻易自杀。社会脱序时,人们的“失控”也可能带来创造力。
D.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实现了突破,因而世界文明的中心不应该在欧洲,而应该在亚洲。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用于涂尔干“脱序”理论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的名士刘伶乖张放诞,大醉之后喜欢赤裸身体,随时带着一名扛着锹的仆人,说:“死便埋我。”
B.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开展“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等运动,社会风气迅速好转。
C.《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饱经科场打击,受尽了冷嘲热讽,当他骤闻中了举人,激动得无法控制,竟然疯了。
D.2021年1月6日,在清点总统大选选举人票期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支持者暴力冲击国会。
4.五四时期,思想解放大潮汹涌澎湃,各种学说蜂拥而至,各式“主义”被竞相宣传。请用“脱序”理论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5.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轴心时代”中的“轴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穿越小说的内在精神结构

穿越小说是国内近几年创作量最多、最受读者欢迎的网络小说,它的魅力不仅来源于它的曲折跌宕的英雄传奇、成长故事、爱情长跑,来源于书中塑造出的一群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来源于体现在其内在结构里的个人主义道德模式诉求。

当下穿越小说中,人物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体现出的个人主义色彩虽然招致众多文评家的非议,但这种个人主义,还远未发展至极端利己主义,而是限定在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体系之内,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社会人们的道德取向。

无论是在穿越英雄小说还是在穿越言情小说中,每一部书里都至少有一至两位主人公在拥有顽强、自信、热情、不甘落后等进取品质的同时,还善于谋算、精明狠辣,为实现个人的目的利益不择手段。但是,这个目的一定是合理的,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基本需求满足以及基本需求满足之后的生命的意义。目的合理,这一类人就成为心机深沉、智慧超绝又不失良善的成功者典范,是正面形象,一定赢在最后。目的不合理,就成为反面人物,是最后的输家。也就是说,穿越小说家们实际是赞同个人为上、利益至上的关系处理原则,但前提是所有行动都要出自合理的目的,这已成为穿越小说的内在精神结构。

如何判断穿越人物的行动目的是否合理呢?穿越小说里的人物们遵循的是一套政治民主原则:崇奉个性、自由、民主、平等和博爱,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及个人对幸福追求的权利。实际上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民主思想,本就意味着民主、自由和平等最为重要,家族、集体、社会和国家应减少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在穿越小说里,男主人公们穿越到古代后,往往肩负的最重要任务就是传播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思想,而穿越女主人公们,虽然到古代的目的是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民主、自由和乎等的思想也时时刻刻呈现在小说的字里行间。

与其他类型小说的道德诉求有一个很大不同的是,穿越小说从不耻于谈钱,也从不耻于“好逸恶劳”,很多穿越主人公们的梦想,就是潇洒地在古代走一遭,赚很多很多钱,寻一个风景秀丽处,醉生梦死过“米虫”生活。值得注意的是,穿越男、穿越女们虽然都想做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米虫”,却也勤劳、热情,不甘落后。这种对金钱的坦然与热爱,其实也是个人主义的一种体现,因为个人主义主张维护的是财产私有制,自然对私有财产及获取私有财产的行动与方法持着尊重倡扬的态度。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家的目的不在于无可争辩地解决问题,而在于迫使人们在无穷尽的、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中热爱生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追逐财富、崇奉金钱的现象很普遍,个人主义的道德诉求早已充满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穿越小说之所以广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正是在于它这种个人主义的内在精神结构和整个社会的精神结构是关联呼应的。小说阅读快感的产生基于文本与读者生活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包括差异性相关与相似性相关。穿越小说与当下社会的精神结构共振是一种相似性相关,而它提供的背景又是异时空的,适度拉开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形成一种差异性相关,所以,它既能够复现读者在生活中所体验过的种种关系和感受引发读者共鸣,又能使读者获得一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难以得到的心理补偿。

但文学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方式,除了娱乐消遣外,也负有对人的生存状态深刻的道德关注甚至终极关怀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穿越小说家们还得加强自己的哲学素养。(有删改)

1.下列有关“穿越小说的内在精神结构”的表述,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
A.穿越小说的内在精神结构就是个人主义的道德模式诉求,它主张个人为上,为了个人的利益,人们可以不择手段。
B.穿越小说的内在精神结构与当今处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人们追逐财富、崇奉金钱、好逸恶劳的价值追求都是相同的。
C.穿越小说内在精神结构反映了当下社会人们的道德取向,它们之间能产生共振,从而让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获得阅读快感。
D.穿越小说的内在精神结构具体表现为传播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思想,经历伟大的爱情,以及追求金钱、享乐这三个方面。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文本看,穿越小说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创作量多,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且人物有着鲜明突出的性格特征。
B.穿越小说的主人公不仅顽强、自信,富有热情,积极进取,而且都精明能干,智慧超绝,且不失良善。
C.穿越小说人物要么是追求基本需求满足,要么是追求生命的意义,前者目的不合理,其人物是反面角色,后者合理,其人物属正面形象。
D.穿越小说也是文学,作为精神存在的方式,不仅要有娱乐消遣的功能,还应从道德层面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甚至要担负终极关怀的责任。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能联系整个社会的精神结构来分析穿越小说中人物的个人主义表现,同时揭示了其个人主义的本质,因而文章显得理性、深刻。
B.与许多评论家所持的态度不同,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对穿越小说中表现出的个人主义色彩是认同的,认为它限定在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恕道德体系之内。
C.穿越小说有着异时空的背景,拉开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使读者在阅读小说中能够获得一种在客观生活中很难得到的心理补偿。
D.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然后从人物品性、目的追求等角度对个人主义道德模式作了具体阐释,最后借托尔斯泰的话指出它存在的问题。
2016-11-18更新 | 1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明清方志之所以保留了较多小说史料,一是受明清小说创作极为繁盛的格局影响,二是方志与小说同质异构的学理性质使然。兼收并蓄的方志与文体兼备的小说在文献地位、价值功能、编撰理念方面有共同性。方志作为古代历史文献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作为正史之补的形态而存在,古代小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同样也以补史形态而得以存续,明人甄伟自序《西汉通俗演义》有言:予为通俗演义者,非敢传远示后,补史所未尽也。这类观念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作为文献形态的古代小说的实际地位。方志与小说的编撰初衷,往往皆以救化为先,这点确保了两者有限的存在空间。嘉靖《湖广围经志书》凡例有云:凡旧志所载,多有怪诞不经、幽眇难明、惑世诬民者,悉去之不录。为名教虑也。

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比此前更显繁富与庞杂,同时也倍具价值,因此更加值得精心整理。约略而言,其研究价值大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文献留存问题一直是文史研究的出发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学科生命力能否持续久远的关键要素。新时期以来古代小说研究之所以能不断开拓新的研究境界,是与《古本小说丛刊》《古本小说集成》等大型小说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以及相关学者积极爬梳钩沉之功密切相关的。就当下的古代小说研究格局而言,既有小说文献固然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发现与钩稽新的小说史料也更显必要。在这当中,明清方志就是一个早已存在却亟须深挖的可贵矿藏。在明清方志的人物传记、逸事、仙释等门类中,有不少小说类文献作品得以载述,这些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不乏佳作,值得辑录。

古代小说在文体序列中备受轻视乃至诋毁,因而小说作者往往无意署名,使得大量小说作品难见真正著者,这对小说研究带来了诸多困扰。而倘若将视野投向明清方志,往往能有一些意外收获。例如,明末清初《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学界一直以来对其生年、字号、交游等情况的认识有不少错误,笔者在梳理清人汪日桢编《南浔镇志》、伊汤安编《嘉兴府志》、沈彤编《震泽县志》、光绪《乌程县志》与同治《湖州府志》等诸多方志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考辨,得出了陈忱生于1615年,字遐心而非字敬夫,号雁宕或雁荡,平生交结对象主要为惊隐诗社成员等结论,修正了既有的不当认识,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大都依托于小说评点、序跋等批评文献而展开,此举固然有其必要意义,不过这未必能广泛反映古人有关小说观念认识的真实状态,例如刻意标榜与别有居心式的批评在这类显性理论文献中即普遍存在。而就明清方志而言,其介乎正史与稗官野史之间的存在性质、编撰者大都既非名流显达亦非市井盲丁的身份特点,使得明清方志得以更普遍地反映主流民众的相关认识,因而其中的小说史料所体现的有关小说理论观念更为确切:一是小说价值的可观与可废并存,二是文体属性的虚构与征信并存。

在整理明清方志文献过程中,研究者要尽可能贴近古人小说观念,以宽严相济的眼光来审视相关史料,对其中的作伪史料也应认真对待,因为从小说研究视野而言,作伪史料同样具有价值,毕竟文学研究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研究。当然,在涉及作家作品的史实问题上,作伪史料显然不具价值。此外,研究者也应注意版本的甄选比勘,以免误入歧途。

(摘编自杨志平《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

材料二:

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地方文献。方志的内容涉及一地之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诸多方面,是研究该地历史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方志在某种意义上还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

相比于诗文研究,学界在小说研究中对方志的价值认识尚显不足,对方志的运用尚不充分。其实,方志中有不少作品本身就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在方志中,有不少近似于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世情小说的文艺作品,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入小说一类。辛谷在《方志小说探源》中将之称为方志小说。虽然辛先生将方志中的这些异闻逸事资料命名为方志小说有待商榷,但在历代方志中存在大量异闻逸事资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异闻逸事资料,往往虚构故事,叙写传说中的奇人奇事,类似于古代小说中的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世情小说,将这些异闻逸事归属于中国古代小说之列,定位是准确的。但这种小说与当代文学评论界所称的方志小说不同。近年来,在当代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野莽的《庸国》、迟子建的《白雪乌鸦》等以某个真实存在或虚构的地域为叙写对象,借鉴志书结构和叙述方式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当代小说评论界将这些在创作中借鉴了志书编纂理念和手法的小说命名为方志小说,这比辛谷先生将方志中的小说命名为方志小说显得更为科学。因此,为了避免与当代方志小说概念混淆,我们将方志中的一些记载当地异闻逸事的资料称之为方志中的小说

“方志中的小说”一般都是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有的是神话故事,如广东《海丰县志》中的《盘瓤》《新安县志》中的《休咎禅师》《龙门县志》中的《道士斗妖》、广西《续修兴业县志》中的《洞庭湖神》、湖南《衡山志》中的《南岳夫人》等;有的是民间传说故事,如《肇庆府志》中的《勿学你翁》《海澄县志》中的《柔娘》《高要县志》中的《巧对》《海阳县志》中的《制敌妙法》、江苏《震泽县志》中的《笠泽古柏》等。这些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按照中国古代小说观念,都可归入小说之列。其实,在中国各地的方志中,一般都会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方志中保存的小说是相当丰富的,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方志中的小说”的收集与整理。

(摘编自伍光辉《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与方志文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方志与小说“同质异构”的学理性质来看,二者在文献地位、价值功能、编撰理念方面有共同性。
B.阅读古代小说,如果依据古人对这本小说的评点来推测古代小说的实际生态,就有可能得出错误结论。
C.研究者应当以宽严相济的眼光对待明清方志中的史料,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贴近古人小说观念。
D.在历代方志中存在大量异闻逸事资料,往往虚构故事来叙写传说中的奇人奇事,可归属于中国古代小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中的内容,证明了方志与小说在编纂初衷上有共同性。
B.材料二介绍了方志中的部分内容可归入小说范畴,这很好地印证了材料一第四段的观点。
C.《盘瓤》是方志中的神话故事,未采用志书编纂理念和手法,应称为“方志中的小说”。
D.两则材料都认为学者在古代小说研究方面对方志的利用还不够,应该加强对方志的整理。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许隽超通过整理《蔚州志》相关史料,发表了《<绿野仙踪〉作者李百川生平家世考实》,使学界对清代小说《绿野仙踪》作者李百川的生平的认识变得清晰。
B.胡适与鲁迅据《淮安府志》之《人物志·近代文苑》《艺文志·淮贤文目》和《山阳县志》之《人物》《艺文》等书中的相关内容,判定《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C.赵景深治学严谨,他在判定《野叟曝言》的作者时,重视用其他文献内容来印证方志内容,他在《江阴县志》找到证据后,又以《浣玉轩诗文集》等文献来佐证。
D.陆林在《德清县续志》中找到了清代笔记小说家徐承烈小传,印证了《听雨轩笔记》的作者清凉道人是徐承烈,并让我们对徐承烈的生平事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回答。
5.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08-14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全书,共有诗词歌赋180余首,属于曹雪芹创作的有140余首(《红楼梦》前80回)。这些诗词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作品还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文备众体,引诗词歌赋等各种艺术形式入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从唐传奇开始,经宋元话本,明清的长篇、短篇小说,最后到晚清的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可以说这种形式一直在沿用。但这种形式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作品中起多大作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唐传奇中的《游仙窟》,人物对话全是诗句,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长恨歌传》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抄录,又有什么必要呢?至于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中的文前诗、文后诗、有诗为证、有诗叹曰之类,很多是可有可无的赘笔。

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不同了。他一方面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使之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服务,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红楼梦》中出现诗词最多的一回,这些诗词绝对不是什么“赘赋闲文”。《红楼梦》前五回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尤其在前四回中,通过“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人公一前一后送入贾府。伴随着黛玉、宝钗的登场,宝玉、凤姐、贾母等重要人物也一一亮相。那么十二钗中还有其他人物怎么办?是否也需要像钗黛那样逐一介绍呢?如果这样,那才真正成了赘笔闲文,使人读来毫无情趣。所以,当介绍了宝黛钗等人后,作者就在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利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对十二钗及其他重要人物进行了一一介绍,而且草蛇灰线、若隐若显,让人产生一种玩味无穷的艺术感受。可见,这些诗词歌赋,不仅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想。

第二十二回中编了许多灯谜诗。如果把这些诗谜仅仅当作一种猜谜游戏看待,岂不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元春的“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爆竹),黛玉的“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谜底:更香)等,清晰地表明了这些灯谜暗含的丰富寓意,它们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此可见,诗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抽掉《红楼梦》的诗词,那么作品的艺术价值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包括像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去掉她的诗词,她给读者的印象也仅仅就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娇小姐而已,这绝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林黛玉。

(摘编自刘保忠《论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材料二:

《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表现出的中华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说,它吸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精华;从横向的文学空间维度来说,它借鉴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巧,具有广博的文化张力。

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也相当精彩。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同咏白海棠诗,却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性格:从薛诗中着出了封建淑女端庄的姿态;从林诗中看出了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品格;从宝玉诗中看出了他喜花怜女、不与臭男人为伍的情怀。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的味,在《红楼梦》诗词中亦可体现。如诗词的词藻华丽,讲究对偶,声的和谐等。谢灵运以肆意游邀、寄情山水闻名后世,《红楼梦》诗词以吟花弄月、陶醉于大观园令世人赞叹不已。

《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如意境的隽永,诗味的绵长,词采的华丽,诗句的精炼等。李商隐诗的“红楼隔雨相望冷”,李清照词的“凄凄惨惨戚戚”,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应点。单就林黛玉的诗而言,就有王维诗的自然、李白诗的飘逸和杜甫诗的沉郁。

元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华,《红楼梦》诗词也进行了恰切的借鉴吸纳。如《西厢记》中的曲词《正宫·端正好》与林黛玉的《唐多令·柳絮》,在情调、用词、风格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元杂剧中通过言行塑造典型人物的文化底蕴,在《红楼梦》诗词中亦有表现。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自由洒脱,风格上或朴白或典雅的品味,意境上的别有洞天,在《红楼梦》诗词中都可以找到神似之处。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的唱词后,心下思量:“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看戏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林黛玉所说的“趣味”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中国优秀文化中歌咏自然、追求美好、表现内心情感的意趣和味道。从《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

《红楼梦》诗词从清初诗文中,亦吸收了些许精华。顾炎武诗的忧国情怀,王士祯诗的流连风景、咏怀古迹,在《红楼梦》的咏物诗和怀古诗中可以找到踪影。

《红楼梦》诗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创新,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厚度和审美蕴涵,展现了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借鉴作用。

(摘编自姜志军《论<红楼梦>诗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强烈艺术效果的产生离不开作品中数量众多的诗词歌赋,它们是整部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
B.曹雪芹设计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并通过词曲形式对十二钗等重要人物进行介绍,艺术构思独特。
C.诗词对《红楼梦》人物刻画有很大作用,它可以体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
D.引“红楼隔雨相望冷”“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入文,使得《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引诗词歌赋进入小说的这种创作形式,从唐传奇开始一真在沿用,但都为赘笔。
B.把《红楼梦》的灯谜诗当普通谜语看,就发现不了它与情节、人物的密切关系。
C.汉乐府民歌以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更加精彩。
D.曹雪芹通过写黛玉听唱词后的思量,表达了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清代学者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对联扁额、酒令灯谜……无不精善。
B.当代学者李劼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文化气脉上直承《山海经》的浑沌苍茫,在章法上具有《易经》的无穷变幻。”
C.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D.当代红学家蔡义江认为,《红楼梦》兼收了“众体”之所长,有拟初唐之格的,有仿中晚唐之体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4.材料一是如何来阐明诗词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5.在阅读《红楼梦》时,应如何对待其中的诗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12-14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