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8 题号:1579480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甲寅,张居正乞归治葬,神宗许之。辞朝,上召见于平台,劳谕之曰:朕不能舍先生,恐重伤先生怀,是以忍而允所请。虽然,国事至重,朕将焉依!居正奏言:皇上大婚之后,宜撙节爱养,留心万几因伏地而哭。上亦为之哽咽堕泪,曰:先生虽行,国事尚宜留心。乃赐银印,曰帝赉忠良,令得密封言事。进辞两宫,各赐赆金,慰谕有加。

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六月乙未,张居正还朝,上召见于文华西室。问沿途所见,稼穑何如?民生何如?边事何如?居正对甚悉。上大悦,赐休沐十日。十二月,命纂《宗藩要例书》,颁示诸王。先是,世宗朝公族繁盛,国用困竭,以故礼官所裁宗藩条例多刻意抑损。至是,居正等念诸藩裁削,非天子亲亲意,乃略举事例未当者十一条,请敕礼官集议,著为令。诸藩于是感激亲上,而厚薄亲疏有体矣,又不至重困民财。

十年二月丁酉,大学士张居正上言: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今尚有一事为民害者,带征税粮也。夫百姓财力有限,一岁之入,仅足供一岁。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有司避责,往往将今年所征抵完旧逋。即今岁所欠,又为将来带征矣。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夫与其朘民以实奸贪之橐,孰若尽蠲以施旷荡之恩。乞谕户部,核万历七年以前积负,悉行蠲免。将见年正额,责令尽完。在百姓易办,在有司易征,是官民两利也。上从之。诏下,中外大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注】①脧:剥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
B.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
C.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伸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侯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
D.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几,指帝王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泛指执政者所处理的各种政务。
B.稼穑,“稼”指种植庄稼,“穑”指收获谷物。后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C.丁酉,丁为天干,酉为地支,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月。
D.有司,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而称职官为“有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居正为明神宗所看重,在张居正将归家治理丧事时,神宗多番安慰,以至哽咽落泪,并赏赐银印、留下密信以褒奖其忠诚。
B.张居正对于国事颇为留心。他治丧还朝后,明神宗亲自召见他,询问他多方面国家大事,他都能详细应答,明神宗非常高兴。
C.张居正等人受命编纂《宗藩要例书》,与礼官讨论形成政令,在为君主赢得诸藩感激亲敬的同时,又没有加重百姓经济负担。
D.张居正认为,安民之道在于体察百姓疾苦。提议当年规定的数额,责令完成,利官利民。神宗听从意见,朝廷内外一片欢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国事至重,朕将焉依!
(2)乞谕户部,核万历七年以前积负,悉行蠲免。
5.张居正建议不能带征税粮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鸿门宴》)

(二)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注]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攻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项是(     
①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随。
②然不自能先人关破秦       意:料到。
③令将军与臣有              郤:同“隙”,隔阂、嫌怨。
④若人前为寿             寿:敬酒献物,祝人长寿。
⑤常以身蔽沛公             翼:翅膀。
⑥稍其权             夺:剥夺。
⑦人臣之             分:区别。
则留             合:合并。
A.②③⑦⑥B.①③⑤⑥C.①⑤⑦⑧D.①④⑤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
B.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
C.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
D.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
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致歉,表示与项羽是同盟关系,无意与之争锋,项羽表现得毫无谋略,没有责怪刘邦,且立刻说出了告密人。
B.项羽的团队内部人心不齐,范增有谋且忠于项羽,但项羽却没有听从他的计谋,项伯有意袒护刘邦,竟然得到项羽的允许。
C.苏轼认为范增离开项羽是必然的,只是时间太晚了。对于范增是否应在鸿门宴后离开的问题,苏轼则持否定态度。
D.苏轼认为项羽杀宋义,弑义帝,范增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自此,项羽开始怀疑范增,范增最终因项羽猜忌而离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5.选文二中,苏轼是从什么角度论述范增离开项羽的时间的?请简要说明。
2022-03-29更新 | 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逾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襆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稿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

门人石光霁,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节选自《明史·张以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B.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C.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D.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B.“三年丧”是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C.“玺”指印章,秦汉以后唯皇帝印称玺;“玺书”是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为“有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以宁颇富才能,名声传扬一时。他八岁时为伯父之事进县衙,因奉县尹之命写《琴堂诗》救出伯父而出名;元顺帝时因有杰出之才,博学强记,在当时享有盛名。
B.张以宁历经两朝,官位几经变动。他在元朝考取进士,担任过黄岩判官、六合县县尹,因事免官后再任国子助教和翰林院侍读学士;明朝时又被任命为侍讲学士。
C.张以宁奉命出使,深受天子赏识。刚到安南国边境,该国就发生了不测之事,他因处事得体而受到天子嘉奖:他在返回途中不幸去世,天子下诏让有司将他的灵柩送回。
D.张以宁廉洁清正,学问研究专一。他为官不谋求财物,出使往来只携带简单的生活用品:在学说上只专攻《春秋》,并写下《胡传辨疑》、《春王正月考》两部研究专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
(2)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
2021-03-05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治乱存亡,安危强弱,必有其遇,然后可成,各一则不设。故桀纣虽不肖,其亡遇汤武也。汤武虽贤,其王遇桀纣也。若使汤武不遇桀纣,未必王也。汤武不王,虽贤,显未至于此。故人主有大功,不闻不肖;亡国之主不闻贤。譬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耨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于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

越国大饥,王,召范蠡而谋。范蠡曰: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伍子胥进谏曰:不可与也。夫吴之与越,接土邻境,仇雠敌战之国也,吴丧越,越必丧吴。今将输之粟,与之食,是长吾雠而养吾仇也。不若勿与而攻之,固其数也。吴王曰:不然。吾闻之,义兵不攻服,仁者食饥饿遂与之食。不出三年,而吴亦饥。越王攻之,夫差为禽。

楚王欲取息与蔡,乃先佯善蔡侯,而与之谋曰:吾欲得息,柰何?蔡侯曰:息夫人,吾妻之姨也。吾请为飨息侯与其妻者,而与王俱,因而袭之。楚王曰:诺。于是与蔡侯以飨礼入于息,因与俱,遂取息。旋舍于蔡,又取蔡。

赵简子病,召太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以望。太子敬诺。简子死,已葬,服衰,上于夏屋以望代俗,其乐甚美。于是襄子曰:先君必以此教之也。归,虑所以取代,乃先善之。代君好色,请以其弟姊妻之。襄子谒于代君而请觞之。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数百人,先具大金斗。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舞者操兵以斗,尽杀其从者。

此三君者,其有所自而得之,不备遵理,然而后世称之,有功故也。有功于此,而无其失,虽王可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长攻》)


[注]①妻之姨:妻子的妹妹。②弟:应为衍文,可不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耨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于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
B.譬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耨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于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
C.譬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耨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于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
D.譬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耨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于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桀纣,分别为我国古代夏朝、商代的最后一位君主,相传他们都是暴君,故后用以泛指暴君。
B.“王恐,召范蠡而谋”与“偿城恐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
C.“非吴丧越,越必丧吴”与“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两句中的“非”字含义不同。
D.“及归,虑所以取代”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及”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兴盛与衰亡受到一定机遇的影响,商汤、武王能够成就王业,是因为他们遇上了桀、纣这样的国君。
B.越国面临大饥荒,范蠡出谋划策,越王接受了他的建议;伍子胥分析吴越形势,极力进谏。吴王却坚持己见。最终吴王惨败被擒。
C.楚王想要得到息国和蔡国,就先拉拢蔡侯,与其密谋对付息国,在宴飨息侯时趁机夺取了息国,随后又在蔡国驻扎军队,占领蔡国。
D.赵襄子在父亲临终前接受了占取代国的遗命,后取得代国,作者认为像他这样的君主虽不完全遵循常理办事,但因功劳受后世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而王何患焉?
(2)吴王曰:“不然。吾闻之,义兵不攻服,仁者食饥饿。”
2023-03-09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