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65 题号:1582753
悲剧美的音乐诠释
①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音乐中的悲剧美是整个艺术悲剧美的重要的、极有光彩的组成部分。它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②悲剧美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悲剧”,也木同于戏剧体裁中的悲剧,而是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态,即具有悲剧因素的客体对象,所以它既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戏剧体裁中的悲剧有着内在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美学悲剧包括了人类历史上、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幸和苦难的事件,包括了一切艺术对这种苦难现象的表现。悲剧性的审美意义“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烈冲突中,道到不应有的、但又是有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从而引起人的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悲剧本质上与崇高相通或类似,必须能使人兴奋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人们通常都承认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的一种”。这表明悲剧是一种富于哲理性、崇高的艺术。不过,并非所有的崇高都是悲剧,也不是所有的悲剧都属于崇高,那些表现英雄牺牲的悲剧性,具有震撼力,本身就与崇高相通。但具有正面素质的“小人物”的悲剧则是在社会生活中造到不应有的痛苦而引起人们同情、沉思。这类悲剧性表面上与崇高相去甚远。然而悲剧的效果就在于通过描写人类类似的苦难,来引起人民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净化和陶冶情操。
③大多数美学家认为,悲剧除了痛感之外还能给人一种深层次的快感。音乐作品中存在大量以悲为美的现象,亚里士多德有过这样的解释:“怜悯和恐惧是人们最容易滋生的两种情感,必须用悲剧、音乐等艺术手段,将这些容易滋生的、过分强烈的、搅乱平静生活的情感宣泄净化,而重新回复心理平衡。”悲剧的目的不在于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之中,而是使人的灵魂重新进入一种平静安宁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体验着自由的喜悦。
④悲剧的快感来源于生存深处的生命力的舒张,而所谓的“生存快乐”,只有在受难的痛苦中才能被激发出来。我们熟知的贝多芬,他的幸福恰恰源于他的痛苦压抑和孤独。在他三百多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剧性都化作了深沉壮美的音响世界。他用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意志,用充满斗争精神的音乐与命运抗争、与黑暗的现实抗争一切具有悲剧美的哀伤里,都能发现可以化作积极力量的因素。如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充满了人生不幸的控诉,音乐中刻画的社会冲突性,认识悲剧的深刻性,表明了悲剧美正是源于痛苦,这种痛苦又代表着神圣精神力量的升华——从痛苦走向欢乐。
⑤悲剧不是重在对苦难的渲染,而是重在对反抗苦难和毁灭中所呈现出来的抗争之美的表现上,只有对苦难和毁灭的抗争,才能够揭示出人性中的美,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全部光辉,张扬人的生命本质。
⑥音乐的审美功能在于它能对人类情感交流、体验、宣泄、调节等需要的满足,使人们在音乐中找到自己与人类世代流淌的情感支流的连接点、交汇点、融合点。并在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感流入自己的心灵。音乐用其特有的方式诠释悲剧美,引导人们进行真理的探索和伦理的追求,在强烈的感动和激荡中给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                                           (节选自《文艺生活》,有删改)
1.下列关于“悲剧美”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悲剧美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B.悲剧美能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
C.悲剧美既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戏剧体裁中的悲剧有着内在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
D.悲剧美只有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才能使人兴奋兴起,提高精神境界,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2.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音乐走整个艺术悲剧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B.那些具有正面素质的“小人物”的悲剧性与崇高相去甚远,而悲剧本质上与崇高相通或类似,因而其不具有悲剧美。
C.悲剧带给人的深层次的快感来源于生存深处的生命力的舒张,只有经过痛苦和磨难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快感。
D.音乐是适于表现悲剧美的艺术形态之一,它以其特有的方式论释悲剧美,在强烈的感动和激荡中给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音乐作品说明,一切具有悲剧美的哀伤里,都能发现可以化作积极力量的因素。
B.悲剧的目的是让人的灵魂重新进入一种平静安宁状态,并在其中体验自由的喜悦,不在于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之中。
C.悲剧是要表现人们反抗苦难利毁灭中呈现出来的抗争之美,而不要渲染苦难,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人性中的美。
D.音乐的审美功能在于使人们在音乐中找到自己与人类世代流淌的情感之流的共鸣,并让人类美好的情感流入自己的心灵。
12-13高三上·山东泰安·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中国的图谱之源远流长。一般可从遥远的河洛图谈起,以后这些方面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一些思想。早在《华阳图志》中就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图经《巴郡图经》,以后图经这种表述体裁成为几个时代的重要文献。所以,一般认为在中国古代的地学文献发展史中曾有一个“图经时代”,就是汉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图经》成为我们地学重要的文献体裁。在这个时代,图像与文字都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图像同时有传情达义、佐证文字、直观愉悦的三大功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插图,凡是在平面或是空间构成图形、实体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图像。

②宋以后,文字气场越来越大,随着思想文化越来越深邃宏大,在人们的意识中,图像能表达思想的深度和准确性大大削弱。特别是深邃的义理之学已经使图像感到有明显的“图不达义”之感。同时,由于传播相对困难,表意欠缺深度和准确性,图像的重要性日渐式微。宋代出现过一个可以重拾图像地位的机会,人们提出“左图右史,吟风吟月”或“左图右史,朝吟夕讽”等,从这些话语看好像对图像的功用十分重视,但与印刷术有关的图像,这种依靠雕版技术的表现方式,图版的保存流传较为困难,所以很多图书都出现了图像丧失的现象。

③与传统史学不同,国内现代史学始于20世纪初,可以梁启超《新史学》的问世作为标志。梁启超强调史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并推崇史料的价值。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呼吁重视甲骨文献、简牍文书及图像中的历史信息的史料价值。他们通过纸娟绘画、石刻浮雕画、壁画、岩画、木版画、模板刻画等,将史料利用及史学研究往前推了一大步。

④虽然在迭出的新史料中,文学大家们也对图像流露过浓厚的兴趣,但图像在史料中的地位并未发生突破性变化。郑振铎就批评过“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即便这样,郑氏所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免不了只是个“插图本”,它没有利用图像来研究文学史,利用图像史料来研究文学史的科学。时下,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图像作为历史留存的证据,逐步得到史学界的回应,以图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⑤图像和文字能够相互印证。作为史料,文字能蕴含丰富的信息,而图像明显的优点是形象直观。几年前陕西潼关发现一座隋代大墓,后来根据列戟的数量,推断出墓主人为隋太子杨勇。戟是一种武器,也可作为仪仗器、礼器使用。唐代列戟制就是通过施戟杆数的多少来表示其主人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力。《唐六典》中记载:太庙、太社及诸宫殿门,各二十四戟:东宫诸门,施十八戟;正一品门,施十六戟……目前已知的墓穴发现都跟文献完全对应,列戟形状也一目了然,对还原当时礼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⑥图像还能让我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并非历史的各个方面都有文字描述,这个缺陷就要用视觉资料来填补,比如行人、小贩、工匠、茶客、剃头师、算命先生等三教九流,并非都能载入史册、留下文字印记,而许多画作却能让人看到              

(摘编自孙振华《中国古代图像史料的运用》)

1.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文章,解释第②段加点词“式微”。
3.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没有能够重拾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B.史料利用和史学研究都在20世纪初往前推进
C.张振铎没真正把图像运用于其文学史的研究当中。
D.人们依据《唐六典》推断隋代大墓的列戟形状。
5.根据文章,把第⑥段结尾的句子补写完整
6.阅读全文,谈谈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
2019-09-30更新 | 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旅游局对红色旅游资源有明确的定义: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时期,形成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从地域范围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线,但以长征沿线为重点,形成了井冈山、瑞金、韶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一条“红色”主线。

红色旅游具有独特的教育性,政治性,时代性,依附性和节庆性。

从全国层面来看,红色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山东、陕西,约占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总数的40%。其中,红色旅游景区分布最多的是北京15个,并列第二为河南、河北、湖南的14个;西藏、宁夏、重庆、广西、青海、天津、安徽、贵州、吉林、上海等10个省份的红色旅游景区所占比重仅为20%。

(选自李明俊《2021年中国红色旅游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前瞻产业研究院,2021年2月10日)

材料二:

1月14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这6条历史文化游径线路覆盖全省21个地市,涉及相关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点72个,将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独具岭南文化和旅游特色的资源,按不同主题串珠成链,为游客提供追寻历史、“走读”广东的新视角。其中,东江纵队抗战历史文化游径、东征革命历史文化游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历史文化游径这几条红色文化游径引人注目。例如,以“重走东纵路,传承抗战精神”为主题的东江纵队抗战历史文化游径,线路覆盖深圳、东莞、惠州、河源等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的光辉斗争史,带领游客深入了解东江纵队作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的感人故事,感受爱国精神。

将红色景点串点成线,不仅实现了特定区域内红色资源的优势互补,也更有利于形成红色旅游的品牌效应。

(选自《2021年今年红色旅游将迎大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2月19日)

材料三:

今天,红色旅游游客呈现年轻化趋势,亲子游以及青少年红色研学旅游的火热让更多“90后”“00后”游客加入到红色旅游队伍中。而对这些变化,红色旅游产品该如何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语言讲好故事,不断贴合文化旅游消费新趋势和大众旅游时代新要求?

在创意设计和模式创新方面,不少地方推出定制化产品,开发体验性、互动性强的红色旅游项目,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形式。如山西的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团,游客可身临其境地体验地道战、地雷战的战斗场景;嘉兴推出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将“红船”等元素融入文具、明信片、丝巾等生活用品中,独特的设计和文艺气息深受游客喜爱;各地探索“互联网+红色旅游”新模式,景区通过建设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提高服务水平。

科技手段的赋能让红色文化更生动具象地呈现在游客面前。上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名叫“小福兴”的机器人讲解员拾起手臂,转动身体,与参观者边互动边讲解革命历史,吸引了很多孩子的关注。多地的纪念馆、VR/AR体验馆尝试将文物、文献、照片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息数据扫描,利用大数据、VR/AR、裸眼3D等新技术将战争场面、历史故事生动再现,让展览“活起来”“动起来”,充满现代科技感的形式带来更生动的沉浸体验。

(选自鲁元珍《红色旅游: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民族精神》,中国文明网,2021年3月28日)

1.下列对红色旅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解释,红色旅游资源在时间段和地域上都有着特定的范围界定,这些红色资源包括实物实地和承载的精神。
B.无论时间范围还是地域范围的红色旅游,都具有教育性、政治性、时代性、依附性和节庆性方面的独特性特点。
C.从全国层面的地域分布来看,我国红色旅游景区的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八个省市,其中又以北京拥有景点最多。
D.红色旅游带火了亲子游以及青少年红色研学旅游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游客加入到红色旅游队伍中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东省第二批公布的6条红色历史文化游径,覆盖全省21个地市,将72个资源点按不同主题串珠成链,为游客提供了新视角。
B.引人注目的东江纵队抗战历史文化游径,能让游客在游径中了解到当年东江纵队的感人故事,该游径打出了明确的红色旅游主题。
C.在山西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游客可体验到地道战、地雷战的战斗场景;而在嘉兴会欣赏到各种融入“红船”等元素的文创产品。
D.上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利用机器人做讲解员,吸引了孩子的关注,不少地方也利用新技术给游客带来了生动的沉浸体验。
3.当前,应采取哪些方法来打造贴合文化旅游消费新趋势和大众旅游时代新要求的红色旅游?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07-16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赞赏的中庸

骆玉明

(1)“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第二十九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这里,孔子视中庸为最高道德,并感叹这一至德在人群中久久不见了。孔子揭示了中庸的至德性,但对什么是中庸存而不论,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解释空间。

(2)《吕氏春秋》记载的一则故事说:鲁国有一项政策,如果有鲁人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能够将其赎回来,可以从政府领取所费的金钱。子贡有一次从外面赎回了一些人,他是富豪,不在乎那些钱,或许也觉得计较那些钱有损于自己的清德,于是就推让不受。这本来可以理解为高尚的行为吧,却遭到孔子的批评。因为普通人并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让他们自己掏腰包赎人,政府给钱也不要,他们会感到为难,结果只能是视而不见。鲁国一项很好的政策,却因为子贡的“高风亮节”,实质上遭到了破坏。而更严重的是,这还损害了鲁人的道德风俗,因为人们将逐渐习惯自己的冷漠。

(3)孔子对子贡的批评,包含了一种既简单又深刻的思考:道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维护某种公众利益,如果脱离实际的可能去提高道德标准,将道德自身视为目的,其结果足以破坏道德存在的基础。中国前几十年很努力地宣扬“无私”的理念,“文革”中更发展到戏剧化的程度,结果是人人演戏,可信的道德就在这种表演中消失了。

(4)《论语》中有一段对话也值得一说。有位“叶公”告诉孔子:他的家乡有个做父亲的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就去告发,大家都认为他很正直。孔子针锋相对地说:我们那里对正直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正直就在其中。在孔子看来,亲情是人类的天性,维护亲情也就是维护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相互告发,其带来的伦理损害要远远大于偷羊之类错误行为所带来的伦理损害。用孟德斯鸠的话来说,就是:“妻子怎能告发她的丈夫呢?儿子怎能告发他的父亲呢?为了要对一种罪恶的行为进行报复,法律竟规定出一种更为罪恶的法律。为了保存风纪,反而破坏人性,而人性正是风纪的泉源。”

(5)孔子对“父子相隐”的意见历来有很多争议,它牵涉到法律与伦理的一些根本的问题。现代更有人严厉批评这是以亲情破坏法制。从社会和法律角度来说,父亲偷羊儿子去告发他,属于正直的行为。偷羊犯法,社会成员理应出于维护公义的需要,不论亲疏都应加以坦白,中国自古就有“大义灭亲”之说。问题是“大义”必须大到超过亲情的必要,所以孔子谈论“正直”的道理,取的是“攮羊”这样的例子。“文革”年代鼓励人民相互揭发,芝麻绿豆、扯屁撒谎皆往“大义”上靠,弄到夫妻都不敢讲真话,这时想到“父子相隐”,会明白它的道理了吧。

(6)宋代朱熹曾说:“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孔子本人掌握的就是时中的行为标准。《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经过蒲地去卫国都城,当地有公叔氏发动叛乱,阻止孔子去卫,大概是怕对自己有所不利。于是孔子答应和他们立下盟誓,离开蒲以后不去卫。结果才出东门,孔子就下令车子向卫驰去。子贡疑惑地问:这不是背盟了吗?孔子淡然一笑,洒脱得很:受要挟订下的盟誓,不管用的。

(7)孔子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人把他看作“圣人”,但他一点儿也没觉得自己有“圣人”气。这不是谦虚,而是老夫子处理事情的态度,大抵是从常情常理出发,并没有什么超凡出众、惊世骇俗的地方。哲学家冯友兰曾把“极高明而道中庸”自题为座右铭,期望像孔夫子那样,有超常人的思考,又不背离常人的生活,中间的“而”正是统一这种对立的桥梁。

(8)“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要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已非易事,而身体力行之则更难。时至今日,“中庸”仍“民鲜能久矣”。孔子赞赏的“中庸”,就像上文叙述的三个故事那样,其实不过是合乎现实需要,基于人性,合乎时宜能变通,并不像后人阐释的那么玄乎。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国对赎人者给予补偿的政策是为了鼓励鲁国人赎回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
B.子贡赎人却不接受政府补偿,孔子认为这并不高尚,因而批评子贡的做法。
C.亲情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不顾亲情会给社会伦理带来很大损害。
D.“文革”宣扬的“无私”理念与“中庸”倡导的“至德”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顾了对中庸的一些认识,最后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B.文章第四段引用孟德斯鸠的话,证明了法律要基于人性。
C.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D.文章论证选材精准,逐层深入,剖析了“中庸”的特征,强调不要玄而又玄地解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道德标准,将道德自身视为目的,其结果必然破坏道德存在的基础。
B.作者认为,在现代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已成共识,所以不能因为亲情破坏法制。
C.时中是指不用极端的、偏执的态度,强调与时势一致。
D.中庸理解难,身体力行难,但不放弃,也能做到,如哲学家冯友兰。
2020-01-04更新 | 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