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 题号:158760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的哲学和艺术理论中,存在一个“以小见大”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美学的“以小见大”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先秦的以大为美,到六朝时期逐渐转变为对小的推崇的发展阶段。六朝时期,王朝更迭频繁,士大夫阶层开始返归于内,成就心性的圆满,以平和的愉悦代替外在的争夺。印度宗教哲学和思想信仰的传入发展也是“以小见大”得以在六朝时期流行开来的重要原因。

诗词中的“以小见大”,包括以小物写家国情思,以细节揭示深刻主题。如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从饥鼠、蝙蝠、灯、雨、风、破窗户纸等富有典型意义的小物小景构筑的意境中,见出词人所处环境的荒凉恐怖、萧瑟孤寂,以及生活的潦倒孤独,从而体会到社会环境的残酷,领悟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这首词的最后,一对燕子呢喃的这一细节,写出了东晋王、谢两大家族的兴衰史,进而使人产生时代变迁、盛极而衰的感慨。诗人陶渊明在物质短缺、孤独寂寞的情况下,仍然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在于诗人的心灵体验是充满圆足的,心灵的圆足和超越可以穿透世界,洞察千秋,贯通人伦。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更加注重通过调配假山、泉水来创造意境。大到皇家园林,小到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从横向或纵向让游人扩展视野和联想,才可以“以小见大”。清代所建的颐和园,就借用了玉泉山和玉峰塔的景致,来达到丰富本园的目的。在园林设计中,分割渗透方法也体现了“以小见大”思想。利用游廊、树木花草等作为景区或景物之间的间隔,以阻挡人们的视线,当人们走出间隔,眼前就会突现一处美妙不凡的景观,让人眼前一亮;而透景则完全是一种隔而不断,可见而不可及的设计方式,从而诱发人们对另一空间的无限遐想,激发探寻参观的愿望。空间的调配选择是中国古代园林意境创造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有限的园林中让园中人感受到无限的自然意境,是每一个造园人心中的最高理想。

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白,即是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以之作天、作水、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这是我国清代著名绘画理论家华琳在他编著的《南宗抉秘》中讲到的话。这里所说的“白”即画家所使用的画纸,通过画面的空缺,使画质的底色与笔墨的深浅形成互补,让观者在有限的画纸上,看到画家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表达。

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以小见大”,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小大之别,它历经几千年至今仍然对众多文学艺术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需要艺术家运用这一美学思想,引导人们融入于小处见大意的美妙的审美体验之中。

(摘编自钟海北、李欧《小大之美——论中国古代以小见大美学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和不同思潮的传播、碰撞与发展,是“以小见大”的美学思想在六朝得以流行的社会原因。
B.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使用了“借景”“隔景”“透景”等空间调配方法,让人们在一山一水之间体味万水千山之美。
C.中国画用极淡的墨画出日光、道路、云断等,使笔墨的深浅形成互补,让观者看到画家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表达。
D.现代快节奏社会更需要人们学会体验“以小见大”的审美境界,它能让我们在繁杂琐碎的生活中理解人生的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诗歌、园林、绘画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阐述中国美学的“以小见大”思想。
B.文章主体部分在阐述中国美学的“以小见大”思想时,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文章用利用游廊、花草作为间隔的例子,来论证颐和园有“以小见大”的设计理念。
D.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以小见大”美学思想的影响与当代价值,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符合原文所论“以小见大”的是(     
A.寺庙里题写的楹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B.深圳“世界之窗”有按比例缩小仿建的景点130多个。
C.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
D.明代廖柴舟认为“大块铸人,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年来,中国文论体系的建构问题始终围绕着一种既定的前提来探讨,那就是如何看待西方理论的影响,其中包含有惯性的二元对立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价值观,即通过文化对抗而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主意识。这种逻辑产生于近代以来外来文化冲击的历史记忆和真实感受,其对抗和对立是当时历史文化语境所决定的,具有历史真实性和道德合理性。但从历史的长线来看,拘泥于二元对立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是很难建立起被世界广泛认同的理论体系的,甚至有可能产生一种走向为对抗而对抗的极端化的思维方式。

二元对立价值观的存在是一种常态,它不只是中国文论或者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也不只是一种文化冲突的历史轨迹,而是一种世界性的当下事实和发展逻辑。如果把欧洲、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近来发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冲突,看作是全球化进程的终结可能还为时尚早。但是,它们预示着一种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浪潮的出现,其思想本质也是源自于二元对立的文化价值观。因此,弱化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强调人类命运发展的同一性和整体性思想将变得十分重要。习近平近年来一直积极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前瞻性理论,对于人类命运和世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弥合当下国际矛盾和文化冲突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文化逻辑,也将是对世界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中国当代思想理论。对于中国当代文论体系建构来说,它更具思想指导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要是以国际关系和世界发展为着眼点而阐发的基本理念,经过几年来的不断阐释和世界大势的新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包含的对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问题的全面思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的整体性概念——新全球化思想。新全球化是一种多元一体的共生性和包容性的全球化,而此前的全球化可以看做是单一性和一律化的全球化,以源自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为圭臬,取消差异性进而碾压式推进的全球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碾压式全球化快速地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同时也制造了越来越大的矛盾。但是,无论全球化存在着怎样的弊端,无论在此进程中可能带来何种牺牲,以抵抗全球化、回归保守主义和分化主义的反全球化思潮是没有出路的,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风险性和无序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论的发展经历了由跟着西方说与西方对着说过程,其背后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是二元对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启示我们超越时空束缚,以整体意识、全球思维和人类观念重新打量这个世界,文化发展的结果就是寻找人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体系不是要重回简单的文化对抗模式,而是要正视对抗而又要适时适度超越对抗,最终抵达一起说的理论境界。只有如此,我们的理论才能具有更广泛的世界性价值,更有效地为人类思想理论发展确立中国方案。

(摘编自张福贵《新时代中国文论建构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元对立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产生过一定作用,但用发展的眼光看,这种观念存在局限性甚至危害性。
B.中国文论对西方理论的对抗意识,以及当下国际社会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表明,二元对立的文化价值观长期存在且日益强化。
C.以一元化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全球化虽造成了诸多矛盾,但与反全球化将导致的风险性和无序化相比,其消极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D.“新全球化”思想与此前的全球化在理念和实践方面完全不同,它主张用世界的多元化发展来取代过去的一体性,允许差异存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反思中国文论体系建构的前提入手,先分后总,阐释了文论建构应有的价值取向。
B.文章论证了二元对立价值观常态化的危害,凸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重要价值。
C.文章比较了全球化、反全球化和新全球化的不同,为中国文论体系建设发展提供了借鉴。
D.文章秉持理性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对中国文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及走向展开了辩证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中国文论体系的建构应以人类思想认同为终点,坚决摒弃二元对立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吸纳中外文论的优秀资源。
B.鲁迅的“拿来主义”文化观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但其基本观点与本文所提倡的对待中西方文化的看法也有共通之处。
C.全球化的演进过程表明,由单向性的文化接受到对立性的文化冲突,再到共生性的文化融合,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具有普世性重要价值,启示我们价值观导向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具体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前提。
2021-02-09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榝又欲充夫佩帏。”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一种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富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登高、落帽、菊花、茱萸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本于《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斐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重九的吟诗传统,大概是晋宋之间形成的。二谢戏马台登高赋诗,孟嘉落帽,陶潜咏菊,都是那时传下来的雅事。唯独茱萸一事似乎是例外。《续齐谐记》的作者是梁朝人吴均,而桓景和费长房相传是东汉时人。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饮菊花酒、带茱萸囊,这些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但其起源则在东汉。可是《西京杂记》中贾佩兰一段,却说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此说如若可信,则重九的习俗应从东汉上推,以至西汉初了。但无论我们相信《西京杂记》或是《续齐谐记》。最初佩戴茱萸的,似乎只是女人。不但如此,南北朝的诗中,也绝少出现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不但成为男人的美饰,更为诗人所乐道。当时的女人仍佩此花,成为茱萸女。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男子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花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尽管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

⑤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日”,说明此树的果实成熟后,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桂丹茱萸”,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绅”。至于李峤的“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之席,而李义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性烈之意,正如西洋人迷信大蒜可以逐魔吧。郭震所谓“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正是此意。不知这些功用和此物大盛于唐有没有关系?据说茱萸之为物,不但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1.下列有关“茱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在《离骚》里说:“榝又欲充夫佩帏。”认为“榝”是恶草,不配盛于香囊,不能佩戴在君子身上。
B.依据《西京杂记》《续齐谐记》等记载,重九佩戴茱萸的习俗可能出自西汉时期,最初很少有男人佩戴茱萸。
C.到唐朝,茱萸才成了男人们的美饰,虽然在唐诗中的地位比不上菊花,但它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
D.《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此水,得免瘟疫,茱萸能够辟邪是其盛行唐朝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原文中引文作用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引《续齐谐记》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茱萸是常常进入诗歌的形象。
B.第③段,引《西京杂记》中的一段话,是要确切地说明佩茱萸的习俗出自汉初。
C.第⑤段引李白、赵彦伯、陆景初的诗句,是要说明唐人佩戴茱萸的方式不一而足。
D.第⑥段引“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的诗句,是为了印证茱萸有辟恶逐魔作用。
3.下列对文中观点的归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人重阳节时喜欢佩戴茱萸,也会把它陈列在宴席上,甚至会把它制成酒,这些在唐诗中都有所表现。
B.茱萸因为其味辛性烈,常被作为“辟鬼魅”的迷信道具,所以在屈原一斥之后,很少有诗人特别来捧场。
C.茱萸与中国民俗里很富有诗意的节日——重九紧密联系,同登高、落帽、咏菊等一起,经常被写入诗歌中。
D.唐朝以前,诗中少有咏茱萸之作,唐时茱萸才为众多诗人所乐道,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歌咏它的诗作。
2020-06-23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我们祖先居住洞穴的年代,门的雏形可能就产生了。大概有了家居意识,也就产生了门。山顶洞人住的山洞,在洞口挡些石块、树干之类的东西以作屏障,很可能就是原始人类的门。

门是居住的室内与外界的出入口,有房屋建筑就得有门,它是居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掩上门,外人无法窥视室内;插上门,则能控制出入,保障居所的安全。

门的另一种作用是界定空间。门内是内部空间,门外则是外部空间,以门为连接点,内外空间清晰明了,这在中国古典建筑中表现得最为精彩。中国的古典建筑采用的是平面上横向展开的群体空间组织方式,由单体建筑组成院落,由院落组成建筑群,建筑群组成街坊,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如此众多的建筑中,起界定与连接作用的就是门。

(摘编自《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性》)

材料二:

垂花门是宅门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就是指宅门中的垂花门。垂花门用垂莲柱加深出檐不占地面很符合二门的功能需要。妇女们在此寒暄、行礼、殷殷话别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两根檐柱落了地,那门前能活动的地面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气氛均极恰当。

(摘编《中国古建筑中的垂花门》)

材料三:

中国传统建制中,门也可称为门户,将双扇称为门,单扇称为户,因此就有门当户对等说法。一般包括门楣、门簪、门铁、门墩等重要构件。门楣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属于重点装饰部位,位于屋檐下方和门框上方之间,常有光耀门楣的说法,奢华的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而简单的门楣矮小且无装饰。门簪专指一种形似妇女发簪起固定整个门作用的木构件,不同等级的门其门簪数量也各不相同。门铁是固定在门板下方起保护作用的铁皮包装,一般位于的底部正中位置。门墩又称抱鼓石,是放置在门槛两侧用以辅助大门转轴的石质构件。

(摘编自杨新兴《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伦理》)

材料四:

门是内部生活世界与外部生活世界联系的端口。门,闻也,按照段玉裁的解释:闻者,谓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也,故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因此,关闭门分割了空间,开启门却能实现内与外、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有机联系,使门成为从封闭独立空间转变成开放连续空间的端口。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门的世界,入地无门描述的绝望人生境地,揭示的正是的联系意义。

(摘编自陈丛兰《由管窥中国古代居宅伦理之堂奥》)

1.根据材料,下列各图属于“垂花门”的一项是(     
A.B.
C.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顶洞人在他们居住的洞口挡些石块和树之类的东西,这大概就是原始人类的门了,门的产生,大致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家意识。
B.从造字法看,“門”属于象形字,它的字形很像门的样子;段玉裁对“门”的解释,偏重于其具有联系内外的功能。
C.在古建筑中,垂花门将外宅与内宅分开,其设计带有一定的人性化,能为妇女在此行礼、道别等活动提供较大的空间。
D.门簪指一种起固定整个门作用的木构件,封建等级地位不同,门簪数量不同;门铁是固定在门板下方起保护作用的铁皮包装。
3.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门”有怎样的实用性、艺术性和伦理性。
2023-03-11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