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外国文学 > 法国 > 都德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 题号:1598679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旗手

都德

这个团的士兵正在铁路的斜坡上战斗,集结在对面树林下的整个普鲁士军队向他们倾泻着所有的火力。军官们叫着:卧倒!……但没有人服从命令,骄傲的士兵们挺立着,聚集在军旗周围。夕阳照着抽穗的麦子和青青的牧草,在一望无际的地平线上,这群饱受战火折磨的士兵被硝烟笼罩着,犹如旷野上的羊群,突然遭到了特大暴风雨的袭击。

军旗竖立在战士们的头顶上方,迎着枪林弹雨高高飘扬,有时它会在硝烟中倒下。这时,一个低沉而高傲的声音就会响起,它盖过了所有的枪炮声、嘶哑的喘息声和伤员的诅咒声:

保护军旗,孩子们,保护军旗!……”

话音刚落,一名军官就会一跃而起,在红色的烟雾中,他模糊得就像一个影子。就这样,英雄的标志重获新生,继续高高地飘扬在战场之上。

它已经倒下了二十二次,旗杆带着士兵身体的余温,从垂死的双手滑落!……然而,它又被重新抓住、举起了二十二次。当太阳落山、幸存的士兵——全团人马就剩下几个人了——开始且战且退时,奥尔奴中士手中的军旗已经成了一块褴褛的破布。奥尔奴中士是今天的第二十三名旗手。

这个奥尔奴中士服了二十年的役才得到一个士官的军衔。战斗结束后的当天晚上,上校对他说:你得到军旗了,勇敢的人!好好保管它。于是,女管理员立刻在他那件饱受风雨和战火的破旧的军大衣上,镶上了上尉的金色滚条。

这是他谦卑的一生中唯一的骄傲。这个可怜的人一直习惯躬着背走路,两眼只看着地面;从此,他的脸上充满了骄傲,他总是抬起眼睛,注视这面褴褛的军旗在风中飘扬,他笔直地高举着它,举过了死亡,举过了背叛,举过了溃逃。

你从来没见过像战场上的奥尔奴那么幸福的人。他的全部生命、全部力量,都集中在他的手指上和眼睛里:他的手指紧握着这面美丽的金色破旗;他的眼睛则挑战地直视着普鲁士人,仿佛在说:你们倒是试试看,来把它从我手里夺走呀!……

没有人来试。在经过了多次战斗之后,军旗已经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但尽管如此,它仍然在转战南北;而握着这军旗的,一直是这位奥尔奴。

接下来是九月份,部队撤进了梅斯,城市被普军包围。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大炮在泥浆里生锈,无论是长官还是士兵,所有人都悲观绝望,只有奥尔奴一个人依然满怀信心。他那面破烂的三色旗代替了一切,只要他感觉到它的存在,就相信什么都没有失去。不幸的是,因为没有了战斗,上校把军旗保存在梅斯郊区他自己的家里了。正直的奥尔奴犹如一个有着嗷嗷待哺的孩子的母亲,总是对军旗牵肠挂肚。

一天早晨,奥尔奴醒来时,看到整个军营都沸沸扬扬的;士兵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情绪高昂,他们叫道:把他抓起来!……枪毙他!……军官们则对士兵听之任之……这的确是一个奇耻大辱。有人刚刚向十五万装备精良、身强力壮的士兵们宣读了元帅的命令,要他们一枪不发地向敌人投降。

那军旗呢?奥尔奴脸色苍白地问。

军旗和剩下的枪支、辎重以及所有东西一起,缴给普鲁士人……

天……天……杀的!可怜的人结结巴巴地说。他们别想拿走我的军旗……说着他就向城里跑去。

夺走我的军旗!……这可能吗?……那面军旗是我的……它是我的荣誉。我不准别人碰它。

所有这些片言只语都因为奔跑和结巴而变得支离破碎;但是,这老家伙的内心深处却打定了主意!这主意既明确又坚决:取回军旗,把它带回部队,和所有愿意跟随它的士兵一起,打败普鲁士人。

当他来到上校家时,门卫连门都不让他进。他推搡着值勤的士兵:我的军旗……我要我的军旗……

最后,终于有一扇窗户打开了:

所有的军旗都在军械库……你只要去那里就行了……

奥尔奴像喝醉了酒似的踉踉跄跄。他继续上路,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军旗在军械库里,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它取回来。

军械库的大门全都敞开着,所有的旗手都在那里,大家都神情悲哀,一言不发,这场面无异于一场葬礼。

所有军旗都堆在一个角落里,混乱地放在满是泥浆的石板路上。这些色泽鲜艳、褴褛不堪的丝质军旗,这些做工精致的旗杆碎片,所有这些荣誉的象征都被扔在地上,溅满了雨水和污泥,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悲哀的了。

军旗就在这儿,在他面前。这正是他的那面,是所有旗帜中最漂亮、最残缺不全的一面……看到它,他觉得自己还在那座斜坡上面。啊!那一天,他曾发誓要捍卫它,要留住它,直到献出生命。可现在……”

想到这里,他浑身的血液都涌上了脑袋,发狂地冲向普鲁士军官,夺过心爱的军旗,紧紧地攥在手中;然后,他试图再次把它举起来,举得又高又直,一边喊着:保护军……可是,他的话哽在了喉咙里。他感到旗杆在抖动,在他手中慢慢滑落。疲乏和死亡的气氛沉重地笼罩在这个投降城市的上空,在这样的气氛下,军旗再也飘扬不起来了;任何有自豪感的生命都不能存在……奥尔奴中弹倒地了。

(有删改)


【注】1870年法国和普鲁士爆发战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交代了时代背景,营造出紧张的战争氛围,把战士比作羊群,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B.军旗“倒下了二十二次”,又被“举起了二十二次”,数字的反复使用写出士兵们的不惧牺牲,奋力战斗。
C.“你从来没见过……”,作者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更表现出作者对奥尔奴的敬佩。
D.上校叮嘱奥尔奴好好守护军旗,却在投降时交出了军旗,鲜明的反差,表现了作者对军官无能的讽刺。
2.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尔奴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军旗”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都德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本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本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它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它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它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清凉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它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它们软绒绒的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柔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各种美妙的声音。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虽着墨不多,但将知事出巡的场面写得隆重庄严,意在与后文槠树林间恬静和谐的氛围形成对比,从而有力地凸显主题。
B.文章通过对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愉悦、美好、和谐的意境,使人、景、情相互交融,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之美。
C.老黄莺在知事的衙门花园里唱了一个春天的歌,知事毫无恶意,所以林中的生物才敢亲近他,才会有和谐共融的局面。
D.正是因为知事先生在槠树林间跟各种动植物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和交流,才使得他受到启迪,灵感迸发,最终筹划出演讲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丰富了人物形象,说明他无恶意,又凸显了小说主题,可谓匠心巧运。
B.作者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情节平和舒缓。
C.文中描写细腻形象,整散句错落有致,拟人、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运用自如,语言鲜活灵动,极具感染力。
D.文中虽以知事先生为主角,但大量笔墨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这种着意以环境衬托人物的写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
3.小说中多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的字样,分别表现了知事先生不同的心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知事下乡》虽是外国小说,但其间也包蕴了中国古代“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2022-11-14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事下乡

[法]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车,威风凛凛地,一直奔向那共阿非。

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不比等闲,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徵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闪闪地在那里发光……在他的膝上,还安着一个皮面印花的大护书。

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共阿非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忽然之间,抬头一望,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招展着树枝,在那里欢迎他,好像说:“快来,快来,知事先生,你不是要筹备演说吗?那么何不请到我们这树林下来,包管你要强得多……”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他的诱惑了。他一面把他的意思,吩咐给仆人们;一面就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小的槠树林里,去筹备他的演说。

在那小的槠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还有那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个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些鸟儿们,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心里着实赏识。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小槠树的草地上,舒舒服服地坐下,随手把他的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他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如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那紫堇花发问道:“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好像那知事先生没有在那里一般……在这喧哗而又恬静的中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用一种极有礼貌的声音,发出这几个字……不料霎时之间,从背后传来了一阵笑声。把他的文思又打断了。知事先生回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笑脸地,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脚一耸,露出不屑睬他的意思,刚想回转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大演说;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喊将起来:“这又何苦来!”

“怎么!这又何苦来!”知事先生,气吁吁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手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刚才结束,这里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他们的梗儿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软的语气,到他的面前来献殷勤了:“知事先生,你可觉得香吗?”

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美丽的调子来给他听;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仿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知事先生,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偃仰在草地上,徐徐解去他华美的装饰,把他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又述了两三回:“诸位先生、诸位同事……诸位先生,诸位同事……”

(选自《外国经典小小说100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描写了知事先生出巡时的一系列情景,这既烘托了人物形象,也吸引了读者,为后文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作铺垫。
B.小说运用排比、拟人、点面结合等手法对林间动植物进行描绘,既生动优美又特点鲜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艺术。
C.槠树林里动植物刚见到知事先生很恐慌,后来知道了他的身份便开起玩笑来,可见知事先生是个廉洁奉公深得民心的好官。
D.小说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虽也微波屡兴、张弛有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了散文化、诗意化的美感。
2.小说中塑造了槠树林中鸟儿、花儿等一系列的形象,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作用?
3.知事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小说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分析。
2020-12-14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尼勒师傅的秘密

都德

我们这一带以前从不像现在这样沉闷而无生气。那时,这儿的面粉生意热闹极了,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都将麦子送到这儿磨成面粉,村子附近的山冈上到处可见磨坊的风车;一队队小驴驮着口袋沿山间小道走来走去。一到周日,我们就成群结队来到磨坊。山冈上的磨坊主们用白葡萄酒来招待我们,我吹着短笛,大家跳起了法朗多拉舞。您看,这些磨坊为我们这一带送来了快乐和财富。

很快,不幸来了,巴黎的法国人决定在达拉斯贡大道边修一座蒸汽动力面粉厂。人们开始把麦子送去面粉厂,风力磨坊只好关闭了。

在这场灾难当中,唯有一间磨坊在顶着,在面粉厂的眼皮下,在小山冈上坚强地转动着。它便是高尼勒师傅的磨坊。

高尼勒师傅是个老磨工,干这一行当已有60年了。蒸汽面粉厂开了张,把他都给气晕了。一星期内,他跑遍了全部村子,向大家呼吁,说有人想用面粉厂磨出的面来毒死普罗旺斯人。但无人听他的。

老汉这下可气坏了,把自己关在磨坊里不见人,好似一头孤独的困兽。他连孙女维瓦特都赶走了,但他内心仍然很爱她,常顶着毒日头,走上十几里路去她干活的农庄看她。

高尼勒师傅的生活中,有件事一直让人猜不透,村里已好长时间无人给他送麦子磨了,可他那磨坊的风车还是照常旋转着。如有人问他从哪里接来这么多活,他就把手指放在嘴唇上,严肃地答道:“小声点!我这是在搞出口加工呢……”此外,人们就别想套出更多的话了。你要想走进他的磨坊,做梦吧,就连小维瓦特都进不去。我们从他的磨坊走过时,那大门一直关闭着,而风车那巨大的叶片总在不歇地转动,一只干瘦的大猫在窗台上晒太阳,用凶恶的目光看着你。

这一切都显得十分神秘。过了一段时间,真相终于显现了,事情经过如下:我常用短笛为年轻人跳舞伴奏,在一个温暖的日子里,我吹笛伴奏时,发觉我的大儿子与小维瓦特恋爱了。我对此并不生气,因为,高尼勒的名字在我们这里依然让人尊敬,而且,维瓦特这只漂亮的鸟儿在我家跳来跳去的,也使我欢喜不已。于是,我去了一趟磨坊,找她爷爷商定。我完全无法让他打开大门,通过锁孔,我对他讲明了来意,老汉不听我讲完,就粗鲁地朝我乱叫,叫我还是回家吹笛子去……我只好回去。回到家,我把经过对孩子们说了,这两个孩子还不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说要自己再去磨坊跟祖父讲明白。

他们来到山上时,大门锁了,可这老人出去时却把梯子放在磨坊外,孩子们一见这情况,立即动起了脑筋,决定钻进去,查一下这神秘的磨坊究竟在搞啥鬼……的确怪了!石磨的磨腔竟然空着,磨坊里并无口袋,无一粒麦子,墙壁上、蜘蛛网上半点面粉都没有……风车的传动轴上尽是灰尘,那只大瘦猫正躺在上面睡觉哩。屋角处乱放着三四只破口袋,里面有些石灰渣与白灰洒了出来。原来如此。

这便是高尼勒师傅的秘密!为了维护磨坊的荣誉,让人认为磨坊一直在磨面,他每日黄昏在山间小道上搬来运去的却是一堆石灰渣!可悲的磨坊!可悲的高尼勒!面粉厂从他手中夺走最后一笔生意已是好久的事了,风车还在转动,但磨盘却在白转。孩子们回来后对我说了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听着他们的哭诉,我的心如刀割一样。我马上跑出去找乡亲,把事情的真相说给他们听,大家决定,必须当场将各家全部的存麦都送到高尼勒的磨坊。很快,全村人都上路了!

磨坊的门大开,高尼勒师傅坐在门前一只装满石灰渣的口袋上,正焦虑万分。他刚进家门,察觉到有人趁他不在时进了磨坊,发现了他这可怜的秘密。“我真可悲啊!”他说,“现在我只有一死了之……磨坊这次可丢脸了。”他绝望地哭着,用各种名称呼唤他的磨坊,如同在与一个活人讲话似的。

就在这时,驮着麦子的驴队到达了磨坊,我们大家高喊着,就像先前磨坊生意热闹时那样:“嘿!磨面的!喂!高尼勒师傅!”一边喊,一边把麦子堆放在门前,黄澄澄的麦粒撒在地上,撒在四处……

高尼勒师傅睁大双眼,一把将麦子抓在他那粗糙的手里,接着转身对我说:“我就知道你们要来的……面粉厂商都是强盗。”我们想把他抬进村去庆祝一番,他却说:“不,孩子们,我要先喂喂我的磨盘,你们知道吧,这磨盘可有很长时间没吃东西了!”见这可怜的老汉忙上忙下,我们人人眼中都含着泪水,他松开口袋,死死地盯着磨盘。麦粒磨碎了,很细的粉屑向顶棚飞去。

我们大家都很感慨,从这天起,我们从没让老磨工断过活。后来,一天清晨,高尼勒师傅死了,我们这里最后一座风力磨坊的风车也停止了转动,高尼勒去了,无人继任他的工作。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对比手法,写出过去的热闹和现在的沉闷,表现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怀着一份留恋。
B.小说以标题“高尼勒师傅的秘密”为线索,从秘密的缘起写起,再写到秘密的揭晓,脉络清晰。
C.小说既有节奏明快的叙述也有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在叙述和描写中,人物形象和主题得以显现。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这一不受时空限制的视角,深入小说主要人物的内心,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
2.小说在道出高尼勒的秘密之前,已多处设下伏笔,请简要分析。
3.小说画线句“可悲的磨坊!可悲的高尼勒!”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
2021-12-23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