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外国文学 > 意大利 > 卡尔维诺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3 题号:160192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来的是乌鸦

[意大利]卡尔维诺

那些人正准备用炸弹炸溪流里的鳟鱼,一直在观察他们的小伙子往前走了一步,那是一个山里的男孩,从他们中的一个人手上拿过步枪,一枪下去就有一条鳟鱼白着肚子浮在了水面。男人们看了一阵鳟鱼,又看了一阵他:“这家伙枪法不错。”

“你跟我们来。”领头的说。“那你们把枪给我。”小伙子答道。“好啊,当然。”他就跟他们走了。

晚上他们睡在牧羊人的小房子里。天刚亮小伙子就醒了,而其他人还在睡着。他拿上他们最漂亮的枪,把干粮袋里装满子弹,就出去了。他远远看见公路上的路标。从路标那里,能看见“之”字形的道路,而那底下有些穿着制服的德国人,正平举着枪前进。当小伙子微笑着持枪出现时,他们哇哇大叫起来,把武器对准了他。但小伙子早就已经看中他们中一个人胸前的金色扣子了,并瞄准了这扣子,开了火。

传来了男人的尖叫,于是一阵阵的扫射或是零星的几枪呼啸着从他头顶上穿过:他早就躺在路边地上的一堆石子后面,藏在一个死角里了。他还可以走动,因为石堆很长,可以在一个始料不及的地方露出脑袋来,可以看见那些士兵的枪口在闪光,看见他们制服的灰色和光泽,还可以对准一枚军衔、一个袖章射击。然后再伏在地上,敏捷地爬到另一处开火。不一会,他听到自己身后扫射起来,可这扫射都越过了他,击中了那些士兵:是同伴们赶来用冲锋枪支援他了。“亏得这小伙子用枪声叫醒我们。”他们说。

而小伙子呢,被同伴们的枪火掩护着,瞄得更准了。突然,一颗子弹擦过他的脸颊。他转过身来:一个士兵来到了上方的路上。他跳进排水沟,躲起来。他听见那个士兵上不了子弹,把枪扔在了地上。于是小伙子猝然爬出来,朝那个正在逃跑的士兵射击:他把士兵的肩章打掉了。

他跟着他。士兵时而消失在树林里,时而出现在射程之内。他打焦了士兵头盔的帽顶,然后是皮带圈。这么追着,就追到了陌生的山谷里,那里听不见激战的喧嚣。突然间,士兵的眼前就不再是树林了,而是一片林中空地,而那小伙子就要从树林里出来了。在林中空地的中央,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士兵刚好来得及躲在了石头后面。

他有手榴弹,那小伙子是不能靠近他的,而只能在步枪射程范围内守着他。如果他能跳到旁边的灌木丛中就安全了,但是要穿过那段光秃秃的地:那小伙子能留在那里多长时间呢?他难道永远都会瞄准武器吗?士兵准备做个尝试:他把头盔顶在刺刀尖上,然后把头盔举过了石头顶部。一声枪响,头盔滚在了地上,给钻了孔。

士兵并没有灰心,还在等待机会。这时,一只鸟急速穿过了天空,也许是一只戴胜。一声枪响,它掉下来了。士兵想到了一个主意:“如果他正专注于打鸟,那就不会在意我。他一开枪我就冲过去。”但也许最好还是先做个尝试。他拾起头盔,并把它盖在刺刀顶端时刻准备着。这次是两只鸟儿一起飞过:是扇尾沙雉。士兵对要把如此一个绝妙的机会浪费在尝试上感到惋惜不已,但也不敢贸然行动。小伙子朝一只沙雉开了一枪,于是士兵就赶紧把头盔伸了出去,他听见枪响。看见头盔蹦向空中。现在士兵感到嘴里是一口铅的味道:他才发现,枪很快又响了一声,那两只沙雉中的另一只也落了下来。

所以他不敢做出任何仓促的举动:在那块石头后,握着手榴弹,他还是安全的。为什么他不试一试把手榴弹摔到小伙子那边去呢?尽管小伙子也是藏着的。他背靠着地躺下来,攒足了劲,把手榴弹给扔了出去。扔得不错,也许可以扔得更远。但当手榴弹就要走到抛物线的一半处时,又是一枪,它在空中炸开了。士兵把脸埋在地上,以防榴弹碎片砸在自己身上。

当他再抬起头来时,乌鸦来了。他上方的天空中,一只乌鸦缓缓地盘旋着。现在小伙子肯定得对它射击了。但那枪声却是迟迟没响,尽管他击中的那些鸟儿都比这只飞得高和快。最后,一声枪响,从最近的一棵松树上掉下一只松果。现在他打起了松果?他一枪一枪地打下了松果,松果掉在地上时会“砰”地响一声,干巴巴的。

每响一枪,士兵就看一眼乌鸦:掉下来没?没有,那黑鸟在他上方盘得越来越低。难道是那小伙子没看见这鸟吗?也许是这乌鸦就不存在,只是他的一个幻觉。也许谁要是快死了,就会看见各种鸟飞过:当看到乌鸦了,就说明到时候了。那么,就得告诉那个总是在打松果的小伙子。于是士兵就站了起来,用手指着那只黑鸟,“那里,有只乌鸦!”他用自己的语言大喊着。子弹打在他绣在制服上的那只展翅飞翔的老鹰的正中间。

那只乌鸦打着圈地徐徐降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的是偶然加入游击队的山里男孩追射一名逃跑的德国士兵的故事,“穿着制服的德国人”暗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B.小说写小伙子击中德国士兵的肩章、帽顶、皮带圈,是为了说明小伙子的枪法并非百发百中,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C.德国士兵逃到林中空地以后的处境很多是通过这个士兵的心理活动来交代的,这为德国士兵最终的愚蠢行为做了有力的铺垫。
D.小说以乌鸦“打着圈儿徐徐降下”结尾,意在暗示德国士兵的结局,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2.小说写德国士兵逃到林中空地后,为了安全逃离而做出多次尝试,请简要概括这些尝试并分别指出其结果。
3.“轻逸”是卡尔维诺美学思想的基础,他认为文学“是寻求轻松,是对生活重负的一种反作用”。这篇小说在哪些方面体现出了轻逸的气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卡尔维诺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近视眼的故事

【意大利】卡尔维诺

艾米卡还很年轻,也不缺钱,看上去没什么能阻止他享受生活。但是这些天来,他慢慢有种感觉,那就是他有点对生活提不起兴趣了。比如,以前他会贪婪地注视大街上的姑娘,但现在她们激不起他的任何反应,好像她们只是匆匆经过身边的一阵风。有一阵子,陌生的城市会让他振奋——他是商人,经常旅行——现在他只感到恼火和困惑,找不到方向。

最终,他找到原因了。原来他近视了。眼科医生为他配了一副眼镜。从此他的生活改变了,变得比以前有趣一百倍。

每次他戴上眼镜,心里总是有点发抖的。比如他不戴眼镜在电车站的时候,看到周围的一切,人和物都是那样模糊、平庸、陈腐不堪,他就感到非常悲观,仿佛自己正身处一个不断崩溃的世界中,需要摸索前进,身边是快完全腐烂的物体和色彩。但是,当他戴上眼镜,辨认开来的电车的号码时,一切都变了。观察成了一种乐趣、一道风景;乐趣并不来自特定的目标,单单是这种行为本身就足够了。他看到的东西太多了,到最后就像什么也没看到一样。

眼镜为他打开的最新奇的世界还是在夜晚。以前被黑暗和各色光晕笼罩的城市,现在表现出了精确的方位、深浅和远近,以前模糊一团的氖光灯现在可以按字母拼出来。满足的心理永远赶不上对未知的贪婪,黑暗是种无底的腐殖质,他永远不会倦于挖掘。他发现星星并非像鸡蛋壳上的破洞那样散布在天幕,而是发出尖利的光束打开它们周围无限的空间。

眼镜的使用激励他去关注外部现实,同时也使他对自身产生了疑问。比如说,某个不认识你的人描述你,首先会说他戴眼镜。这个两星期前还根本与你无关的小小的零部件,现在反倒成了你的主要特征,用来鉴别你的存在。对艾米卡来说,突然变成别人嘴里的四眼可真有点接受不了。因此艾米卡挑选镜架的时候,本能的选了一副极其简单的。但只过了一会,他就高兴不起来了:他对自己的脸产生一种剧烈的厌恶,仿佛这不是他的脸,而是典型的某类人的脸。正是这些精巧轻盈的镜片,使他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四眼,一个工业产品和一个大自然产物就这样融合在一起。

他又买了一副。这次他来了个逆向选择:他挑了一副眼镜遮住了半个脸,简直是一种变相的面具。但在这样的眼镜后面,他才感觉找回了自己:现在毫无疑问,眼镜是眼镜,他是他,两者泾渭分明。想到这里,他又一次变得开心了。

在这期间,他碰巧去V城出差。V城是艾米卡的出生地,他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光。十年前,他离开那里;距离上一次回去,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你知道离开一个你长久生活的地方是怎么一回事吗?隔了很长时间再回去,你会感到陌生;那些人行道、旧相识你已不再能加入它们了;一想到故地重游,就会有精神压力,你必须驱散它们。

所以,艾米卡渐渐地就不再想回V城了,既然现在,眼镜使他重新认识了自己,那么去V城的机会一出现,他立刻就抓住了它,他要去那里。

V城和他前几次去时已完全不同了。由于戴了眼镜,他看见了许多无用的细节,比如说某一扇窗户,某一段扶手;而在过去他只是看到它们而已。现在,他感到又回到了从前,甚至比从前还要激动,走在老位置上,看着迎面走来的所有人。

艾米卡意识到没有人会认出他。眼镜使他能够看清世界,但又黑又大的镜架使别人看不到他的真面目。当贝蒂出现的时候,他还对这种想法抱着一丝侥幸。艾米卡挡住了她的去路,刚想喊,贝蒂却用胳膊肘把他推到旁边,扬长而去。

贝蒂也没有认出他。他突然明白了他回来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她,就像他决定离开V城一样;每件事,他生命里的每件事,都只有这一个原因。现在他终于又遇见她了,他们目光相对,她却没有认出他。

艾米卡取下了眼镜。世界又一次变得模模糊糊,他睁大了眼睛摸索着前进,什么也看不清。有人点头,有人挥手;也许这是在向他打招呼,但艾米卡不能分辨对方是谁。艾米卡在人行道上一会戴上眼镜,一会又取下,一会向每个人打招呼,一会又收到那些朦胧的、无法辨认的鬼魂般的人影的致意。

散步的道路走到头后,大街还在向前延伸,并且很快超出了城市的边界。路的尽头有树林、沟渠、篱笆和田野。以前,你可以搂着女朋友,夜晚到这里来,前提是如果你有女朋友的话;不然,你一个人来这里,坐在长椅上,听着蟋蟀的鸣叫,你会变得更加孤独。艾米卡往这个方向走着,和以前一样,这里依然有长椅、沟渠、蟋蟀。黑暗中,四周只看得清一排排的阴影。在这里,戴不戴眼镜都一个样。艾米卡意识到,他的新眼镜给他带来的激动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高潮,现在它已经过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米卡每次戴上眼镜心里总有点发抖,是因为他担心戴上眼镜后的世界会如往常一样平庸陈腐而毫无生气。
B.文中对选镜架与买眼镜的细节描写,突出了艾米卡希望被别人认出而不想被当成千篇一律的“面具”的心理。
C.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叙述客观冷静,讲述了近视眼艾米卡戴上眼镜前后的一系列遭遇。
D.小说叙述视角多样,以第三人称为主,并加入第二人称,使叙述具有双向交流的对话性质,增加了读者的代入感。
2.结合选文,概括画线句中“有趣”的具体表现。
3.请探究文中“眼镜”的多重意蕴。
2021-11-30更新 | 1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树上的男爵

[意]卡尔维诺     吴正仪译

吃饭时,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阿米尼奥·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男爵。他头上戴着路易十四式的假发,这像他的许多物品一样已经过时。

“怎么样?”父亲厉声问道。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把头扭向一边。

“从饭桌上滚开!”

这时柯希莫已经转过身去,背对着我们,正要走出餐室。

我们从玻璃门里望见他正在门廊那儿取他的三角帽和佩剑。

“我知道!”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户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棵圣栋树。他穿戴得非常整齐,是按照父亲的要求打扮妥帖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十二岁,但头发上扑着粉,穿戴着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燕尾服、浅紫色短裤、佩剑、白色长护腿套,如果没有眼神里的反叛,单从外形上看,他拥有不折不扣的男爵气派。

柯希莫向来厌恶煮熟的蜗牛的味道。就在他出走的前几天,他让我和他一起把厨房里饲养的蜗牛偷偷放走了。事情败露后,我们俩被关了三天的禁闭。当我们再次回到餐桌上时,面对蜗牛汤和用蜗牛做的主菜,父亲呵斥道:“你们要么吃下去,要么再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可柯希莫仍无法忍受,他的愤怒里一定还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抗议。

圣栋树的树枝向上伸到与餐室窗户相同的高度,使得全家人都能看见他的委屈和愤慨。

“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变主意的!”父亲从窗口探出身对他喊道。

“我绝不会改变主意。”柯希莫已经爬上了树冠。

“只要你下来,我就让你好看!”

“我绝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他爬到圣栋树的顶端,看到一片茂密的丛林:葱郁的花园尽头是一面山坡,边上种植着大片果树。沿果园往上,开始出现一片橄榄树木,接着是一片松林,沿着山势向上伸展,望不到尽头。

眼前的景象让柯希莫惊喜不已,他发现这的确是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要树林始终相连,他就可以从一棵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他就可以一直不下地,生活在树上。

生活在树上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柯希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需要食物,需要保暖的衣物和睡觉的床板。幸好他还有我这个弟弟,尽管他还在生我的气。

而我为了请求他的原谅,整个下午都守候在圣栋树旁。一直到天黑,疲惫的柯希莫才出现在圣栋树最下端的枝丫上。“我要考验你,”他吞咽了几口我为他准备的蛋糕,然后说,“你应当证明你是站在我这一边才行。”

“你只管吩咐吧。”

“你必须替我弄来一些绳子,长的、结实的,还有被子、木板、木棒、钉子……”

“你要在树上过夜吗?”

柯希莫的固执让父亲大人更加愤怒。他决定不再让柯希莫因为感觉到我们的关心而得意,准备坐等饥饿和夜间的寒冷将他驱赶下来。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

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树后,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回来。尽管我们焦急地到处寻找,但没有发现他的踪迹。后来,一个住在山坡上的人告诉我们,他看到一个肌肤黝黑、衣衫破旧、戴着三角帽的男孩像猴子一样在树上跳蹿,越过山坡,到了另一边。

我失声痛哭起来,那肯定是我的哥哥,我再也见不到他了。我的男爵父亲一下子苍老了很多,他目光呆滞,说不出话来。我期待哥哥突然出现,可是,直到我长大、求学、结婚、生子,我都再也没有见过他。

不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又有了柯希莫的消息。来往的旅人说,他们见过一个生活在树上的人。他使一个凶残的大盗爱上了艺术;他帮助小城建成了防火系统,挫败了土耳其海盗;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组织当地人发动革命,连拿破仑都慕名来拜访他……我对这些传闻将信将疑,不过这至少说明,柯希莫还活在世上。我默默地期待,有一天他会回来。

终于有一天,柯希莫真的回来了,不过,此时他已是一个老人了。他仍然生活在树上。他对我说:“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

我们的家族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摘自译林出版社《我们的祖先》一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的前部分细腻地描写了柯希莫的外貌,是为了突出他的贵族身份,而一个贵族少年的冲动和叛逆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B.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是专制、冷酷、无情的,当他的权威受到挑战时,他只会采用高压政策来威胁、逼迫,对别人的感受也是毫不关心的。
C.小说的叙述者“我”虽然是柯希莫的弟弟,但这兄弟俩不仅在性格上完全相反,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是格格不入的。
D.小说中的父亲和哥哥具备不同的人生轨迹,这是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造成的,同时与当时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也有一定关系。
E.加点词语“深厚的东西”既表达了哥哥对父亲专断独行的反抗,也体现了他对自我独立人格的维护、对,朦胧理想的追求。
2.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柯希莫的墓碑上说他“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
2018-01-15更新 | 1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蛋糕店的盗窃案

【意大利】卡尔维诺

①德里托来到预先约定的地点时,杰苏班比诺和沃拉已在这里等他好半天了。“我们走吧!”德里托说。像干涸的河流一样空荡荡的大街上,他们三人在清冷的月光下快步向前走去。德里托走在最前面。他的黄眼睛不停地转动着,鼻孔微微翕动,仿佛在嗅着什么。

②杰苏班比诺身材矮壮,浑身的肌肉舒张自如,活动起来像猫一样轻捷、柔韧。要论攀登高处或蜷曲身子的本事,任何人都比不上他。沃拉就是望风的命,每次行动,总站在寒冷的大街上,时时冒着被夜间巡逻警察捉住的危险,冻得浑身抖颤,牙关磕打。每当偷东西时,他全身穿戴都很讲究,帽子、领带和风衣整整齐齐。一旦出现情况要逃跑,就用双手提起风衣的左右下摆,仿佛是要张开双翼飞腾似的。

③不一会,德里托带他们拐进了一座院子。

④“沃拉,望风去!”德里托翕动着鼻孔吩咐道。

⑤“喏!”德里托招呼杰苏班比诺,“你爬上去,跳进屋里,然后给我打开门。”

⑥杰苏班比诺非常敏捷地攀登了上去,宛如猴子爬光滑的墙壁一样利落,没有发出任何声响,他把脑袋探了进去。这时他嗅到一股气味,使劲吸了几口,顿时一种糕点的特殊甜香钻进了他的鼻孔。此时此刻,他体验到一种极端的冲动,这比他每回渴求尽快、尽多获得赃物的欲望还要强烈得多。这是一种他从未体验过的抓心挠肝的急切感。他已经有许多年,或许从战争爆发以前,就没有尝到这些应当吃到的美味点心了。

⑦“这里的糕点一定特别多。”杰苏班比诺心想。

⑧他伸出一只手,在黑暗中摸索着去给德里托开门。突然,他的手缩了回来,心里感到一阵恶心,他觉得手指触摸到一个又柔软又黏糊的东西,像是个海生动物。他的手停顿在半空中,手上滑溜溜又湿乎乎的,就像碰到麻风病人糜烂的肉体,滑腻得令人心里发麻。他觉得手指间好像还夹住了一个圆圆的东西,像是瘤子,可能还是毒瘤。他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但眼前依然是沉沉的黑暗,伸手不见五指。尽管两眼一片黑,鼻子却能闻得到气味。他终于明白,他碰到的并不是什么动物,而是甜美的蛋糕,手上沾的是奶油,指间夹住的是一只蜜饯樱桃!他赶紧伸出舌头去舔自己的手,另一只手继续向四周摸索。“嘿!”他不禁惊奇地叫出了声,这地方太棒了,无论把手伸到哪里,都会摸到各式各样的糕点。

⑨杰苏班比诺忽然听见一阵叩门声,这是德里托等得不耐烦了。杰苏班比诺赶紧蹑手蹑脚地向发出响声的地方走去。他的手先是碰到蛋白夹心饼,随后又伸到杏仁甜食里。门打开了,德里托用袖珍手电筒照了一下他那胡子,上还沾着奶油的脸。

⑩“这里全是点心。”杰苏班比诺赶忙说道,生怕别人不知道。

⑪“现在不是谈点心的时候。”德里托绕到他的身后冷冷地说。

⑫凭借手电筒的一缕光柱,他们在半明半暗中向前走去。无论电筒照到什么地方,眼前出现的都是一排排的货架,架子上摆着一排排的托盘,上面放着各种形状、五颜六色的点心。

⑬杰苏班比诺忽然产生一种强烈的惊恐感:他害怕来不及饱餐一顿就不得不逃走。看到的糕点越多,这种惊恐感就愈加强烈。他急不可耐地扑向货架,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⑭“现在该撬保险柜了。”德里托把手电筒交给杰苏班比诺,全神贯注地用铁棍撬着锁。可这一回连他也禁不住欲望的诱惑,便往嘴里塞了两块饼干。

⑮杰苏班比诺陷入了狂热的境界,简直不知道如何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索性趴在桌子上,把许多蛋糕压在身子底下。他真恨不得扒光衣服,赤条条地躺倒在蛋糕上,美美地睡上一觉,永远也不离开。他用嘴咬着果馅奶酪卷,一个一个地摘着蛋糕上的甜葡萄吃,用舌头舔着糖浆,葡萄汁弄脏了衣服,还溅到柜台的玻璃板上。不久,胃里的酸水开始往上翻腾,且伴随着要呕吐的感觉,但他还是不甘心也无法就此罢休。这顿美餐足够他日后向其他同伙和女友炫耀许多年。

⑯沃拉从商店后屋走进来,嘴里骂骂咧咧,嘟囔着:“我们换换,该换人了!”

⑰“快走!望风去!”杰苏班比诺生气地吼道,唯恐这种甜美的享受被人搅扰。

⑱沃拉满心沮丧,刚要转身离开,但转念一想,何不趁机拿些糕点呢。于是,他双手抓了好几块松子杏仁饼。

⑲德里托终于撬开了贵重的柜子,开始往口袋里装钞票:他的手指沾上了果酱,黏黏糊糊,他气得直骂娘。

⑳沃拉又进来了,打断了杰苏班比诺的遐想。“巡……巡警来了!”说完撒腿就往外跑,双手还紧紧提着风衣下摆。德里托捡了最后几叠钞票,三步并作两步跑到门口。

(21)杰苏班比诺这才想起来应当带些糕点给女友。他又踅了回去,偷了一些用糖、蜜饯和巧克力制成的蛋糕,塞在衬衣里,紧贴着前胸。蓦地,他瞥见商店玻璃窗上有警察的影子晃动。

(22)杰苏班比诺急忙藏在椅子后面。警察们走了进来。顷刻间,店里挤满了荷枪实弹的巡警。杰苏班比诺猫着腰蹲着,怀里蛋糕上的蜜饯水果挤了出来,他赶忙把香橼果和甜梨吞进肚里。巡警们察看着被窃现场和货架上横七竖八的糕点,下意识地不时用手捏起几块散落的点心放进嘴里。他们的动作格外小心,怕搞乱了破案线索。几分钟后,这些本该缉拿罪犯的警察,便都无所顾忌地狼吞虎咽起来。

(23)杰苏班比诺也趁机大口大口咀嚼着,但警察们比他吃得还起劲,也就盖过了他的咀嚼声。过了好一阵他才发现通往门口的路是畅通无阻的。至于那帮警察嘛,事后自然可以编造说,他们看见一只花脸猴子,因迷路跑到店里来了,弄坏了盘子和蛋糕。当警察们终于清醒过来,从包围他们的各色糕点中挣脱出来的时候,杰苏班比诺早已无影无踪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始就对三位人物的神态、动作等进行了描写,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德里托的机灵和敏锐、杰苏班比诺的灵活和敏捷、沃拉的可笑。
B.小说中杰苏班比诺的心理从“感到恶心”,到喜出望外,到害怕无法饱食而惊恐,再到狂热以致无视自身安全,表现出人物对食物近乎疯狂的渴求和贪恋。
C.小说场景描写较为丰富,如杰苏班比诺在黑暗中摸到蛋糕、警察在蛋糕店大快朵颐等场景,笔调都非常细腻,描写都详实生动,以蛋糕店小场景展示社会大现实。
D.本篇小说被作者归于“二战后流浪汉冒险”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蛋糕店的经历可以象征人生中的冒险之旅,而冒险的故事又总是微笑中带着泪花。
2.文章第(21)段中,杰苏班比诺本可以逃脱却“又踅了回去”,这一情节安排有何用意?
3.有评论家认为“轻”是卡尔维诺小说最关键的美学要素,他总是能举重若轻地给人们讲故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轻”的理解。
2022-06-28更新 | 1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