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宗璞(1928-)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1 题号:161376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征记(节选)

宗 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无所觉,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地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没有觉察。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嵋去上解析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节选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衫被撕破却“毫无所觉,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
B.“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C.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的事,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深明大义,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合子也希望报名从军,更反映了广大学子投身报国的愿望。
D.本文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意气风发的青春学子群像,可谓一部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
2.下列对小说节选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天气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选择从军渲染了气氛。
B.文章记叙庄无因与孟嵋在图书馆笔谈这一情节,意在通过庄无因的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来反衬孟嵋的爱国形象。
C.文中“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父亲虽支持女儿从军但又难免不舍的复杂情绪。
D.孟嵋说“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既是对上文父亲所说的“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的呼应,也映射出老一辈人的赤子情怀。
3.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请简要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叙事特点。
21-22高一下·广东广州·期末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毅”字很重要

宗璞

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得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很少见的。

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雪光随着他们聚在这里。各样的宣传抗战的标语壁报,或只是几句话,有的刚贴上去,有的已经掉了一半,带着厚厚糊的纸张被冷风吹得飒飒地响,好像在喊叫。

孟嵋坐在教室里。教室房顶的洋铁皮换成了茅草,屋角有一条裂缝,原来很窄,现在变宽了。七年了,还没有走出战争,那裂缝仿佛也长大了,变老了,是在等着我们去打胜仗么?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选修课。有些理工科的学生也选读,还有从别的学校特地赶来的。他们说,听江先生的课,如同饮一杯特制的美酒,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把研究心得和其他诗人的创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这些日子因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嵋在椅子的搁板上摆好讲义和笔记本,正襟危坐。旁边的同学在小声说话,一个同学上前把黑板仔细地擦了一遍,一面哼着“打胜仗,打胜仗。中华民族要自强——”

打胜仗,打胜仗!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把手中的书摊在桌上,把口中叼着的烟斗放在讲台上,他从不含着烟斗上课。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教室里一阵翻讲义的声音,随即是肃静。

江昉坐在椅上,两眼望着屋顶,慢慢地吟诵。他的声音低沉而洪亮,抑扬顿挫,学生们随着声音认真地读着诗句。读完全诗,江昉把摊在桌子上的书又摞整齐。这是他的习惯,带了书来,摊一下就算是用过了。

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先介绍了《国殇》在《九歌》中的地位,便逐句讲解。江昉讲话时,微阖双目,有时把烟斗在桌上磕一磕。讲完这两句,他问大家:“我说得够明白?”稍停了一下,又接下去讲。

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首身分离是古来一句常用的话,用具体的形象表示死。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屈原在《离骚》中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靠这点精神。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有的版本作‘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样一来就差一些,还是‘魂魄毅兮为鬼雄’好,这个‘毅’字很重要。”

江昉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他毫不觉得,只管讲述,同学们也视而不见。写完板书,他就捏着粉笔站着讲,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其他同学在议论滇西情况。敌人占领了我滇西土地,切断了滇缅公路,一切外援物资都靠空运。这条空运道路非常艰险,飞机在山谷中飞行,又有敌机拦截,坠落牺牲常有所闻。大家愤愤不已。有人说战场听起来太远了,应该走进去,每人都出一把力。

嵋想到了“面目枯槁、衣衫褴褛”这几个字,好像有人这样形容屈原,他用生命的膏汁点燃丰富的思想,把自己烧尽。他的死如同琴弦的崩裂,如同夜空中耀眼的闪电,留下滚滚雷鸣,响彻古今。先生们也是这样,会不会?大概那也是值得的。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同学庄无因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把伞:“要下雪了,知道么?”又下雪了,下的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走进图书馆,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钟,敲打着薄薄的就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

无因在后面接着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

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不觉“哧”地一笑,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

“也许战场上的每一个生命都会有大作为。我相信你就会为这世界增添很多,增添什么我不知道。”“莫非是数学定理?”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翘的睫毛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看着年轻的教员,只觉得他很像一个士兵。

晚饭后父亲弗之才回来,他是学校的历史系教授,也是教务长,下午刚去送过一批参军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母亲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他们说我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妻子的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火盆里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谁都有责任去打胜这场战争,难得有这些好青年。可是嵋究竟是女孩子,年纪又小,叫人怎么放心。碧初坐起来,走到灯下缝东西。弗之说:“又缝什么?灯这么暗,不要缝了。”碧初叹息道:“你没看见嵋的手冻成什么样了?想缝一双棉手套,反正家里有旧布,总比买的便宜。”弗之默然半晌。碧初又缝了一会见他还在那里,便说:“总有办法的,只要大家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现在,嵋又要走了。”弗之叹道:“这也是她的志气。”碧初不再说话,小小的银针在手里飞舞。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同学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雪”的环境描写,既点明了自然时令特征又营造出了抗战时期严酷的社会氛围。
B.在对江昉先生授课的描写中,既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又运用了侧面描写,从而展现出江昉先生的个人风采。
C.文章中“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这里的“委屈”指无法实现愿望,内心遗憾。
D.小说中引用诗句,将一代学子放在中华历史文化背景下来塑造,既塑造了人物形象又凸显了主题。
2.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标题为选者所拟。请你谈谈“毅”字在文章中的重要体现。
3.《文学词典》中有言“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请谈谈文本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2023-03-23更新 | 1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一)

岁月流逝,自迁滇的外省人对昆明的蓝天第一次感到惊诧,已经好几年过去了。这些年里许多人生,许多人死,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凝视着它就会觉得自己也融进了那无边的蓝中。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在这样的天空下,在祖国的大地上,人们和各样的不幸、苦难和灾祸搏斗着,继续生活,继续成长,一代接着一代。

开学后不久,一个星期天,是明仑大学校庆。秦巽衡校长致词,说:“抗战以来大家备尝艰苦,可是从不气馁。我们已经过了这么多年跑警报的日子,现在总算脱身出来了,时局仍不容乐观,我相信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会同心协力竭尽绵薄,把合格的人才交出去。滇西是一个重要的门户,我们必须打胜。打胜仗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和盟军很好地合作,那就需要翻译人才。我们学校无论哪一系的学生都通晓英语,需要时都可以作出贡献。已经有同学参加了远征军,为抗战直接出了力,这是值得欣慰的。今天让我特别高兴的是,我不只看见一年一年学生们毕业之后为国效力,也看见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会是一份力量。我记得孟合己要造飞机,是不是?”他用眼光找到了坐在父母身边的合子,合子站起身,朗声回答:“是的,我造飞机不只为了救国打日本,也要让人类能飞起来。”先生们以赞许的眼光看着他。弗之和碧初惊异地互望,原来合子已经紧随着嵋,长成一个少年了。

(二)

战争在中国的大地上呼啸。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

嵋和李之薇都高中毕业了,参加了明仑大学的入学考试。发榜的这一天,之薇来约嵋一起去看榜。之薇说:“我想你一定能考上,我可不一定。”嵋笑道:“我猜咱们俩都能考上。”两人出了豁口,走到大学的校门边,见榜已贴出。工整的毛笔字写着一个个名字,看榜的人还不太多。嵋一眼便看见李之薇三个字。是社会学系的头一名。“你考上了。”嵋指着,之薇盯着自己的名字看了一会儿,马上又去找嵋的名字,如果朋友没有考上快乐也不圆满。“我也考上了。”又是嵋先发现。孟灵自在几个名字中间。她们笑着,拉着手伸直了手臂转了两个圈,就像小时候做游戏,唱着“伦敦大桥塌倒了”,把小朋友套在四条手臂中间,她们永远不会再做那样的游戏了。

看榜的人陆续多起来,有的考上,有的没考上。榜上有名的人很高兴,落榜的人也不很沮丧。路是多种多样的。

她们走回家去。人家院墙上不知名的花朵在晨风中摇动,好像在点头微笑。“准是考上了。”有人招呼,原来是晏不来老师。晏不来双眉深锁,头发照旧乱蓬蓬的,好像刚起来,而又没有睡好,“看你们喜洋洋的。我猜得对不对?可是不知道还能上几天学。”两人有些吃惊,询问地望着老师。“战事越来越紧了——不跟你们说这些,快回家报告你们的好消息吧!”

战局虽说日紧,比轰炸离她们的生活远多了。还能上几天学,她们不去多想。之薇踢过一个小石子,嵋接着踢了一脚,你一脚,我一脚,过街下坡,直到陡坡下,嵋一脚把石子踢得远远的,之薇想看它落在何处,却寻不见。两人笑个不停。嵋忽然说:“也许会需要我们去打仗。”“那就去吧。”之薇不假思索。两人在陡坡上分手,各自回家。

嵋送走之薇,合子拿出自制的航模放在外间方桌上,请玮指点,“小娃将来是要学航空的了。”玮赞许地说。玮又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纳霜,那一带所谓瘴气就是疟疾,非战斗减员很多,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是血脉相通的。

(三)

下午在本校教务会上讨论迁校计划。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用健康的右手扶住桌子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江防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有删改)

【注】①孟合己:孟樾和吕碧初的儿子,小名小娃、合子。②孟弗之:即孟樾。与秦巽衡、江防、梁明时是同事。③嵋:大名孟灵己,孟樾的女儿。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战火中的明仑大学师生艰苦顽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们在日寇残暴侵略下坚强而无畏的精神。
B.蓝天的美丽不会因为战争而改变,既交代了背景,又含蓄地宣告中华儿女可以忍受一切痛苦,再大的苦难也不能削减他们生活的勇气。
C.孟合己有关造飞机的言论,可以让人们体会到虽然经历那么大的劫难,中华民族的新生力量仍在不断崛起。
D.学生勇敢参加远征军以及在战场上的牺牲,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又委婉批评了国民党政府的不作为。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嵋和李之薇看榜的情节,以及考中后二人的欢喜快乐,蕴含了青春的活力能融化艰难困苦的思想。
B.第三部分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突出以秦校长为代表的民族知识分子的坚韧不屈和爱国主义热情。
C.本文既从正面描写了战斗画面,又叙写了师生们在后方的生活状况,侧面凸显出战争的严酷惨烈和深远影响。
D.“冷风”渲染了阴冷凄凉的氛围,冷风不仅吹乱了纸张,还吹到了国难当头之时众人纷乱复杂沉痛的心里。
3.小说善于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表层语言中。请对文中画线处进行评析。
4.宗璞说:“我自己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一曰‘雅’。”“诚”,就是真诚,它是作家对社会人生,对艺术,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和事件的一种基本态度。“雅”是一个很高的审美境界,它包含了优美、优柔、优游、雅洁、雅致、高雅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本文的“诚”“雅”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4-02-29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

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这条标语最是触目惊心。是的,战争已经不是报纸上、广播里的消息,也不是头顶上的轰炸。它已经近在咫尺,就在你身边、在你床侧。敌人,荷枪实弹的敌人正在向你瞄准。

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标语下面有一张漫画,画中有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人正在查看手中的枪。

④几个同学在漫画前站了一会儿。有人很兴奋,有人在沉思。他们走开了,在雪地上留下杂乱的脚印。又有几个人走过来了,大声议论着滇西战场的情况。一个说:那是什么战场,根本没有场,全是原始森林。另一个说:不但要打日本鬼子,还要打毒蛇猛兽。

⑤大路两旁的吃食摊子仍然飘散着米粥、面饼、醪糟的香味,可是却没有了平常的热闹气氛。人们匆忙地来去,显得有些紧张。

⑥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⑦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弗之沿着红土道往北门走,回腊梅林去。他回头看了一眼那醒目的标语,This is your war转身拉一拉挎包,这挎包似乎比平日沉重得多。

⑧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听说是要考试?弗之说:是的。其实就是参加训练班,能胜任的先走,差一点儿的提高一下。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⑨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那人忙道:是,正是。不知征调有没有例外?”“什么例外?”“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⑩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

⑪去军队服役,玮并不是突然想到的。这些年不断有人离开学校,去战地服务,或去延安。他越来越觉得救亡的职责是在所有的中国人身上,他也要分担。远征军出师不利,怒江西岸腾冲、龙陵一带沦陷已近两年。把敌人赶出国境,这是离他最近的责任,他怎能不去!他不止一次想到高黎贡山和怒江,还想到高山树顶上和江水翻腾的波浪上闪动着的月光。他已经是个大人了,他应该在这次战争中投进自己的一分力量,哪怕是血和肉。

⑫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仅写众多学生对应征一事的积极态度,还写了蒋姓学生的自私心理,这样写并非意味着不合理,反而更有真实感。
B.“这挎包似乎比平日沉重得多”,表面上写孟弗之对挎包的异样感觉,实则表现他在国难面前感到肩负的责任很沉重。
C.孟弗之和萧子蔚对学生应征一事的认识和态度迥然有异:前者对学生应征持赞赏态度,后者对学生应征持否定态度。
D.小说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精神世界,塑造了一代青年学子在民族大义面前义无反顾、勇担使命的精神风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标语“这是你们的战争”为线索,既渲染了征兵的紧急氛围,又引发了师生对应征的认识和表现。
B.小说既有对群像的粗笔勾勒,也有对个体形象的细致刻画,真实再现了大学生面临国难时的不同反应。
C.小说第⑧段中师生之间的问答,表现出大学生应征的热情,与下文蒋姓学生不愿应征形成了鲜明对比。
D.小说写“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过程,扣合情节发展,暗示了人们由忧患重重到心怀希望的心理变化。
3.请简要分析孟弗之这一人物形象。
2022-12-11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