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7 题号:162471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早期经典中的作者问题的复杂性首先源自于中国早期的书写制度和撰述传统。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早期经典,指的是先秦时代留下来的传世文献。

在中国早期,文字和书写是被上层社会垄断的。有条件进行文字撰述的主要是王朝与之相关的各类文化官员,如从事占卜的巫,从事记事的史,从事礼乐的乐官等。书写是他们的职业,但书写的内容并非为他们所有。史官传统更是源远流长,《周礼》所记录的以“史”为职者甚多,其中与书写制度有关的“史”则是其中重要部分。但是历史上很少留下这些史官的名字,他们也不享有这些史书的著作权,记事只是他们的职责而已。这应该归因于当时的书写制度。

中国早期史书的记载没有作者,诗的创作与修改也极少提到作者。《左传·宣公十二年》:“武王克商。作《颂》,……又作《武》。”按此说法,武王就应该是《武》乐章的作者。但这一记载比较模糊,并不被《毛诗序》所采信。关于《武》的作者,先秦两汉有多种说法。不过,从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来讲,像《武》那样气势宏大的开国史诗式的作品,一定要由当时最高水平的艺术家创作指导才能完成并得以演出,但在历史上见不到他们的名字。这说明,当时的确应该存在着相应的诗歌书写制度,一定有从事诗歌创作、教授、表演的专门文化人才,他们在《诗三百》的创作和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既是创作者、搜集整理者,又是编辑加工者、诗艺传授者。但是,在现存的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他们的贡献,连他们的名字我们也知之甚少。这说明,他们无论在一首诗中做出了多少贡献,都不享有著作者的权力,这里没有作者的地位,也没有编写者的地位。这同样应该属于那个时代的书写制度。

中国早期经典著述也有独特的传统,就是世代传承的群体撰述,如《周易》、《诗经》等,都是历代的王朝史官、礼官和乐官共同书写并经过长期编撰的结果。这种情况到汉代仍然存在,如司马谈父子相继为史官,司马迁就曾自豪地宣称:“司马氏世典周史。”《史记》实为司马迁父子二人合著。这种世代传承的群体撰述传统,不但在史官撰写中存在,在私家著述中也同样存在。无论是对传统文献的传承与阐释,还是诸子百家的兴论立说,莫不如此。

群体撰述是中国早期经典最主要的撰述方式。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古书往往被认为是某某所撰呢?这可能是因为《汉志》的著录方式引起了误解。如《汉书·艺文志》载:“《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子,齐人。”余嘉锡对此解释说:“古书之题某氏某子,皆推本其学之所自出言之。”也就是说,《汉志》的这种著录方式,只是意在说明《公羊传》之得名与“公羊子”有关,但并没有明确说此书就是“公羊子“自撰。从实际情况看,在这部书的撰写过程中有很多人的参与,正确的提法就应当是公羊子等人群体撰述才对。这是典型的将群体撰述误题为个人撰述的现象。

由此可见,中国早期经典的作者问题之所以复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早期的书写制度和撰述传统与后世有异。

(摘编自赵敏俐《中国早期经典的作者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字和书写被垄断的中国早期,主要由巫、史、乐官等文化官员进行文字撰述。
B.中国早期的诗歌文化人才在诗歌的创作和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多样的作用。
C.《史记》作为私家著述的代表,是世代传承的群体撰述这一传统作用下的产物。
D.《汉志》的著录方式可能使我们误认为某些群体撰述的古书是由个人撰述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观点,接着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总结全文,思路清晰。
B.文章在论证书写制度对著作权的影响时,将早期的史书作者问题和诗歌作者问题作对比。
C.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应该归因于”“这可能是因为”等说法,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
D.文章论证了中国早期经典的作者问题的复杂性与中国早期的书写制度和撰述传统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阐述中国早期经典的作者问题时引经据典,以丰富的文献为佐证,展现丰厚的学养。
B.按《左传》的记载,《武》是武王创作的乐章,对此,本文作者与《毛诗序》持相反态度。
C.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中国早期的书写制度和撰述传统,才能更好研究中国早期经典的作者问题。
D.依据文章对群体撰述方式的探讨,《孟子》的撰写过程的正确提法应当是孟子等人群体撰述。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融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读书人是幸福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很不幸,那是因为他们已丧失了现实和精神世界。
B.人们都能从阅读《论语》《史记》《正气歌》中学得严肃、智慧和思考。
C.人一旦与书结缘,就注定了会成为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D.流传的书籍中既有劝善之作,也有毫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作用的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读书能带来极大好处为论据,论证了本文的观点“读书人是幸福人”。
B.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了人们借助阅读可以饱览奇风异俗的观点。
C.第三段提及鲁迅、歌德、拜伦等,主要是运用例证法来强调读书的作用。
D.作者以自己读书能感到幸福作为事例来证明观点,显得真实且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间的不平等如财富、权力的不平等所导致的阅读的拥有或丧失,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B.阅读使人们的知识愈来愈广博:认识草木虫鱼之名,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奇风异俗。
C.人们从先贤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能学得他们的人格,并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的体验。
D.优良品质的书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能够引导人一步一步向着美好境界前行。
2020-07-27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小说理论认为,小说的中心问题是叙事,它有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意象和叙述者等诸多要素,叙事使人的经验和超验以特定的方式显现出来。冰心小说独特的叙事模式使其以极少的成本,换取了极大的艺术表现力。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冰心小说的这些形式因素进行拆解、分析,发掘它们隐含的意义和相互关系,我们有可能抵达作品的本真状态。

现代小说是从有意抵制“讲故事”开始的。虽然同五四作家们一样把小说的描写中心由重“事”转到了重“人”,冰心却另辟蹊径,注重的已不是人物性格的完整和典型,而是更重视人物的“情”和“理”,注重作家的主观情感、主观愿望在人物身上的传达与展现。具体表现为对故事情节的漠视与对人物心理、情绪氛围的重视,而这两者,都是对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小说叙事结构的反拨。

冰心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组织铺排,也不重视人物性格的精雕细刻,不是着力于展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而是着力于揭示人物心灵的秘密和心理历程,表现人物细腻的情绪流变,使小说结构心理化,以人物心理而不是以故事情节为结构中心。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会和仔细观察,冰心常常能够准确把握住人物的心理特征并加以真切细腻的刻画,把人物心理描写得细微、曲折、微妙,有些作品甚至自始至终都是以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描写来吸引读者的。《超人》中,几乎没有多少情节可言,全文完全可以看做是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寂寞》描写孩子的心理,丝丝入扣,非常出色。

在冰心的小说中,读者很难找到曲折离奇的情节,但其作品并没有因缺乏情节而被指责,其趋向诗化的结构特征反而受到批评家的赞扬。

这当然应归功于作者对小说“情调”的追求和对语言的锤炼。冰心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充满了情趣的。”这就使冰心在人物心理之外找到另外一个值得经营的小说要素,放弃小说的故事性和情节性,而追求小说的情调氛围,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因此,在冰心的小说中,她更多表现的是一个印象、一串画面或几缕情思,这些非情节因素无疑给小说带来了“清新的诗趣”。冰心在大部分小说中,并不满足于准确细致地描写表现对象,而是立足于诗意美,注重作品整体氛围渲染与背景描写(此处的背景,主要是自然风景)。《秋风秋雨愁煞人》中,开头以“秋风不住飒飒地吹着,秋雨不住滴沥滴沥地下着,窗外的梧桐和芭蕉叶子一声声地响着,做出十分的秋意”渲染着窗外“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氛围;文中以“冷月破云来,白衣坐幽女”烘托英云的忧伤:结尾再次以“秋风仍旧飒飒地吹着,秋雨也依旧滴沥滴沥地下着,瓶子里的桂花却低着头”渲染着窗内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了,使小说充斥着满纸秋声的感伤氛围。《遗书》中化用李清照“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的词句,尽显文人情趣,越发使小说意趣盎然。在这里,冰心那富有诗意的“情”与富有象征性的“物”,融于一炉,以独特的意象叙事方式,将小说写得饶有诗意。

(摘编自柳艳娜、翟德耀《试论冰心小说的叙事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心小说叙事模式独特,对冰心小说的叙事要素进行拆解、分析,或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本真状态。
B.冰心小说与现代小说的有意抵制“讲故事”不同,冰心更重视对人物心理和情绪氛围的表现。
C.冰心小说并不重视故事情节的组织铺排,甚至放弃小说的情节性,表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结构的反拨。
D.冰心小说具有诗化特征,追求小说的情调氛围和诗意美,使小说具有诗趣,并受到了批评家的赞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现代小说的叙事理论谈起,引出冰心小说叙事模式的论题,为下文的分析论证提供了依据。
B.文章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将冰心小说和其他现代小说进行对比,突出冰心小说叙事模式更具艺术表现力。
C.文章第三段以《超人》《寂寞》为例,论证了冰心的小说完全是以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描写来吸引读者。
D.文章第五段引用冰心的话,论证了冰心小说因追求小说的情调氛围,而失去小说的故事性和情节性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心能在小说中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心理特征并描写出来,离不开她对生活的深刻体会和仔细观察。
B.现代小说中有些作品,情节曲折离奇,也不追求诗化语言和结构,因此这些作品缺乏审美价值。
C.冰心小说注重语言的锤炼,如《遗书》中诗化的语言尽显文人情趣,使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
D.《秋风秋雨秋煞人》在开头、文中、结尾都借助自然风景描写,着意渲染了小说感伤、忧愁的氛围。
2022-12-13更新 | 1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期西方社会学研究比较重视群体研究,很少有学者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来探讨群体。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突破了欧美社会学的非联系性理论视角,奠定了中国关系研究的学理基石。差序格局和关系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关系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是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关系”是中国人特有的交往方式,而“差序格局”则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概括。

对中国人来说,“关系”无疑是一种常识。然而,尽管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实践,但如果要给出清晰的关系定义,我们便会发现并不简单。由于关系已经内化到地方社会之中,成为一种“惯习”,我们便很难觉察到其独特性所在。

关系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按照关系的基础来划分,即分为家人关系和社会关系两大类型。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便是根据关系的基础进行界定的。第二,我们根据关系交换的性质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情感性的关系、工具性的关系以及情感与工具相混合的关系。当然,上述三种关系并非截然相对,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第三,我们可以根据实践场域将关系分为主从关系、人员关系、合成关系和朋友关系四种类型。其实,在关系实践过程中,我们都会拥有上述四种关系。

关系内涵的实质是关系的构成。关系包含既定的关系成分也即是交往双方在某个时间点已经建立起的一种社会联系,这是关系得以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这种联系可以是先天的(血缘关系、亲属关系),也可以是后天的(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中国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源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缘”(如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的纽带。杨国枢指出传统中国有两种缘观念:缘分与机缘。前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持久性社会角色关系,包括家属之缘、师生之缘、朋友之缘、同事之缘等;后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临时性人际互动关系,包括同乘舟车之缘、同席餐饮之缘、同店宿止之缘、同场考试之缘等。而构成关系基础的这种“缘”的纽带主要是缘分。缘分的持久性既可以是事实性的,也可以是认定性的。前者如基于血缘形成的家人关系,后者如基于某种约定而形成的婚姻关系。

此外,关系具有工具性,即交往双方以利益交换为目的。根据这样一种关系,非正式关系渗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中,而且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在中国人的话语中,我们也经常把关系与某些动词联系在一起,如搞关系、拉关系、找关系。最后,情是关系很重要的成分之一。情包括感情、人情、面子等等,而且很难将其量化,比如某饭店挂一副对联:“室雅何须大,朋高不在多”。而人情则是社会形式的适当表现,就很少涉及情感。所以人情话语的表达具有道德和礼仪特点,这是中国人的关系区别于西方社会的重要特征。

乔健先生在《“关系”刍议》等文中全面地概括了中国人的“关系”,“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具有如下特点:1.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自我”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个单位。2.关系是一个能动的概念。这有两重意义,一是不同于近亲关系(如父子、夫妻),它需要不断地交往来维持;二是其存在是为了一些实际的目的。3.关系不断地与别的同一自我的关系交叉作用构成了关系网。

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角色的规范即关系本身具有决策规范的含义。社会身份(尤其是亲缘身份)构成了人们界定自己与对方互动规范的基础。在社会交往中,彼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互动规范的基础。第二个特征就是情感依据。关系本身是一种情感的区分与表达,构成了亲密信任和责任的依据。而且,在亲缘关系越相近的对偶角色中,相互之间的关系越熟悉亲密,越应当信任。第三个特征就是差序格局。中国人的关系既包括横向的亲近联系又包括纵向的长幼尊卑。第四个特征表现为关系不是一套静态的行为规范,而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每个中国人都有一套处理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论,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中国社会波纹状的差序格局并非固定不变。通过和自己有关系的“中间人”介绍,陌生人也可以与自己建立关系,被纳入关系网之中,并随着亲密程度的增加,从关系网的外圈移动到内圈。同样地,如果我们长时间不去经营关系,即便是“熟人”关系也会变得生疏。因此,关系是一个持续营造,不断生成的过程。要考察关系的性质和类型,便需要考虑关系运作的具体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情境。

(删减自周大鸣《差序格局与中国人的关系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来概括中国社会结构特点,突破了欧美社会学的非联系性理论视角。
B.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实践,但很难觉察到其独特性,不能给出清晰的关系定义。
C.工具性关系是非正式关系,它渗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中,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
D.人情是社会形式的适当表现,人情话语的表达具有道德和礼仪特点,不涉及情感,是西方社会所欠缺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世间所有的关系都离不开“情”与“缘”,因为这两方面都是人生中命定的或前定的。
B.社会身份是界定自己与他人互动规范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关系”。
C.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情境决定了个人处理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论”形成。
D.关系的存在都有实际的目的,“室雅何须大,朋高不在多”体现了老板的“择朋”标准。
3.下列根据文本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人关系分为“纵向”关系如父子,“横向”关系如夫妻,“横向”关系可以转化为社会关系,“纵向”的则不能。
B.“一个人的关系不断地与别的同一自我的关系交叉作用构成关系网”的观点是对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的驳斥。
C.“礼尚往来”是一种人情表现,具有道德和礼仪特点,讲究对等、平衡,不仅用于人际关系,也适用于国际关系。
D.“远亲不如近邻”体现“关系需要不断经营”,“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则体现关系的情感依据特征。
2023-04-02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