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15 引用次数:388 题号:163327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就说过,这本书“大旨谈情”。曹雪芹也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寻求春天,要寻求美的人生,但是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所以他就虚构、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这就是大观园。

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影,这一点,脂砚斋早就指出。“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这里聚集了一群明亮、活泼、聪明、灵巧、热烈、多情的少女,她们把生命和爱情结为一体,她们维护爱的尊严,维护人性的尊严。这是一个“有情之天下”,这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对“情”的赞美,总之是对少女人生价值的肯定和赞美。小说开头写“石头”的本源是“青埂峰”,“青埂峰”是“有情之天下”的象征,而大观园就是现实世界中的“青埂峰”。大观园这个“有情之天下”,好像是当时社会中的一股清泉、一缕阳光。

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这个“清净女儿之境”,这个“有情之天下”,被周围恶浊的世界(汤显祖所谓“有法之天下”)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大观园这个春天的世界,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悲凉之雾”是鲁迅的话),很快就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凋零的景象。林黛玉的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也是写所有“有情人”和整个“有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运。大观园的少女也一个一个走向毁灭,直到黛玉泪尽而逝,这个“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伟大交响乐的音调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林黛玉有句诗“冷月葬花魂”,可以作为这个悲剧的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她们争取人性的尊严,争取爱的尊严,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观念。所以,《红楼梦》的悲剧是新的观念、新的世界毁灭的悲剧,也是美的世界毁灭的悲剧。脂砚斋说,《红楼梦》是“让天下人共来哭这个‘情’字”。他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联系在一起,是很深刻的。

《红楼梦》的悲剧是“有情之天下”毁灭的悲剧。“有情之天下”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理想,但是这个人生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

(摘编自叶朗《<红楼梦>的悲剧性:“有情之天下”的毁灭》)

材料二:

读《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有个神话的背景。他本来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被抛在青埂峰下。后来来了一僧一道,把这块石头带到人间去经历了一番,这叫“幻形入世”,最后又被一僧一道带回青埂峰。他把这番经历记在石头上,就成了“石头记”。

我想强调一下,这块石头(贾宝玉)的起点是“青埂峰”,他的归宿也是“青埂峰”。所以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青埂峰”。“青埂”就是“情根”,汤显祖多次用过这个概念。“情根”是说“情”乃生命之根,“情”乃是生命的出发点和归宿。小说结尾时,有一首歌: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青埂”是“情根”。“情根”不是说“情”生了根,而是说“情”(“儿女之真情”)是生命之根,“情”是天地的本源性的存在。贾宝玉最后离开有限的、短暂的人世,回到“青埂峰”,回到“有情之天下”这个本源性的存在。这个“青埂峰”是曹雪芹的人生理想、审美理想的象征,所以不能坐实为某一个现实的空间存在。如果坐实为某一个现实的空间存在,那么照小说所写,这大荒山出自《山海经》,小说结尾又说渺渺茫茫、鸿蒙太空,到哪儿去找?这么理解,这个“青埂峰”就成了彼岸世界,类似宗教的天堂、仙界、西方极乐世界。照我的理解,“青埂峰”“有情之天下”,作为曹雪芹的人生理想,不是彼岸世界,而是在此岸,就在当下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当下的生活世界如果体现了“有情之天下”的人生理想,就是“青埂峰”。曹雪芹已经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体验到这个“有情之天下”的存在。他为什么要让这块石头入世,就是为了显示“有情之天下”不在彼岸,而是在此岸,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尽管受种种限制,尽管时间短暂,有时只是瞬间,但是它是活生生的,而且瞬间就是永恒。

很多人讲《红楼梦》,都认为《红楼梦》贯穿了一个“色”“空”的观念,贾宝玉感受到人生没有意义,一切终属空虚,最后遁入空门,出家当了和尚,由此认为曹雪芹的人生观是虚无主义的。其实,《红楼梦》不是只有“色”“空”这两个字,还有一个“情”字。对曹雪芹来说,这个“情”字更重要,或者说这个“情”字最重要。《红楼梦》一开头就说,这本书“大旨谈情”,又说“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离开“情”字,根本读不懂《红楼梦》;离开“情”字,根本读不通《红楼梦》;离开“情”字,根本读不透《红楼梦》。

(摘编自叶朗《<红楼梦>形而上的意蕴:“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的表述,我们可以得知,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曹雪芹的“情”,受到了汤显祖美学观的影响。
B.大观园是曹雪芹的理想世界,是曹雪芹要寻求的春天,要寻求的美的人生,是贾宝玉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
C.大观园这个“清净女儿之境”被周围恶浊的世界所包围,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之后曹雪芹始终围绕着林黛玉来写这种“悲凉”。
D.一僧一道把这块石头带到人间转了一圈又回到青埂峰,这石头把自己这番经历记录下来,就有了“石头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情之天下”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最终被“有法之天下”吞噬,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
B.《红楼梦》的悲剧,不在于大观园的少女一个一个走向毁灭,而在于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
C.很多人都认为《红楼梦》贯穿了一个“色”“空”的观念,作者并不认同,作者认为“情”字才是贯穿《红楼梦》的根本观念。
D.《红楼梦》形而上的意蕴在于,体现“有情之天下”的“青埂峰”不是类似仙界的彼岸世界,而是此岸的现实生活。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作者对“青埂峰”解说例证的一项是(     
A.一僧一道带着贾宝玉离家出走,“遁入空门”,那就是“青埂峰”。
B.贾宝玉和林黛玉在那一天的中午躺在床上说“香芋”“春玉”笑话逗趣,那就是“青埂峰”。
C.五月初夏那一天龄官在地下画了几十个“蔷”字,那就是“青埂峰”。
D.晴雯病重和宝玉诀别,提出要和宝玉换袄穿,以便将来怀念怡红院的生活,那就是“青埂峰”。
4.材料一的结构清晰、严密,请作简要分析。
5.根据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有情之天下”的含义。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困难 (0.1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气象”一词,在唐人笔下已经出现。王湾《江南意》结联作“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是指山川的气象。杜甫《秋兴八首》之八“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指朝政的气象。皎然《诗式》说“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则是指诗歌的气象。从以上用法可以看出,“气象”之词多用于宏伟壮阔的事物。

严羽认为:“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盛唐气象”这个概念便是由他奠定下来的。把盛唐诗歌的风貌归结为“雄壮”与“浑厚”,究竟有什么根据呢?在我看来,厚实来源于作品充实的内容,没有这种刚劲有力、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饱满的政治激情,就谈不上唐诗的“厚”与“雄”;至于浑成,则跟作品的艺术表现有关。正是由于唐代诗人创造出了一种精练、含蓄、自然、清新的诗的语言,用以概括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构成外形鲜明而又内蕴深沉的艺术境界,雄厚才能返归于浑成。照这样看来,气象浑厚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就是唐诗诸要素的结合体,是唐诗的最基本的质态。这种浑厚的气象在盛唐诗中表现得特别充分,所以人们常用“盛唐气象”作为唐诗风貌的典型。

贞元、元和之际,诗风有了急遽的转变。李肇《国史补》云:“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荡”是狂放,“怪”是险怪,这确是当时诗风的显著特点。不过我以为,奇险与恣纵似还不能完全包括元和诗坛的精神面貌,像元稹、白居易诗歌里的平易流畅的作风,就很难归入“荡”与“怪”的范畴里去。虽然如此,元和诗人的致力于独辟蹊径、开拓诗境,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他们在题材、结构、语言、体制各方面都有大胆的实践与创新,可以说是千汇万状,尽入笔底。借用“雄厚博大”四个字来称许这一时期的诗风,应该是比较恰当的,“荡”与“怪”不过是它的极端表现罢了。

晚唐以后,流派歧出,风气庞杂,而作为晚唐诗的大宗,自应以李商隐、温庭筠一派为代表。温、李的诗风,襞绩层深而命意婉曲,文辞精美而音韵谐和,正是唐诗重韵味、讲声律、求“兴寄”的结晶;而境界狭小,笔力荏弱,情长气短,文浮于质,则是他们的致命伤。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自然达不到气象浑厚的胜境,那种精深婉丽的作风,恰恰成了宋词(以婉约派为正宗)的先导,从而构成了唐诗质变的另一种形态。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唐诗的气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以盛唐气象作为自己的典型形态,而在其他历史阶段又会有种种变形。而盛唐气象之足以代表唐诗,是因为它实现了唐诗各个要素的比较圆满的结合,是唐诗自身风格发展成熟的标志。

(摘编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材料二:

盛唐气象的形成,主要决定于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当时人们特定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趣味。

唐朝自建国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济高度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政治也比较开明,思想禁锢很少,思想文化领域比较自由。而且科举制度的实行,给士人提供晋身之阶。唐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士人们眼界开阔,所有这些因素,便形成了盛唐文人士子情绪积极、抱负宏大、气魄豪迈、胸襟开阔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并形成一种开朗、乐观、健康、雄壮的审美理想。

但是盛唐气象的形成,又不仅仅决定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它还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一方面盛唐诗歌离不开前代优秀诗歌创作遗产这些“思想材料”;另一方面,南朝诗风流传已久,至隋代唐初已呈必变之兆,至盛唐诗风之变已成必然之势了。所以“盛唐气象”的形成,是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相契合的结果。

不过,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从政治意义上来看,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年代开始就很兴盛了,史学家羡称“贞观之治”,但诗歌的发展比起政治慢了一拍,在此时尚未呈现出“盛唐气象”。欧阳修说:“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在这个时期,六朝骈俪习气仍非常浓厚并顽强地笼罩着诗坛。所以贞观这个政治意义上的盛唐,只能列入诗史分期的初唐。真正反映出盛唐气象的诗歌,是自开元中期开始的,离贞观(政治上的盛唐)相差几乎一百年之久!再说自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开始,唐朝已由盛极而转衰了,但传统的文学批评,却把安史之乱以至大历初年的诗歌都列为盛唐诗。的确,盛唐诗人崇高的理想、伟大的抱负、不凡的气度和艺术上高华壮丽的审美趣向,是在盛唐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影响的积淀中形成的,它来自太平盛世,然而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历史惯性。安史之乱后,政治上的盛唐时代结束了,但诗歌上的盛唐气象还在延续。盛唐诗人的理想、抱负和气度,他们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并没有立即消失。乱世残酷的现实,还刺激着许多诗人写出雄浑悲壮的作品,而杜甫的诗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呈现了最夺目的光芒。

中晚唐的诗风与盛唐气象相比,差异很大,这当然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盛唐时代迥然不同而造成的,但同时也有文学风格变化的内部规律在起作用。没有一种永恒不变的风格,文学风格总是不断流变因革。

(摘编自吴承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严羽认为,盛唐诗产生“雄壮”“浑厚”气象,是以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以及饱满的政治激情为前提的。
B.元和年间的诗人在题材、结构、语言、体制各方面都有大胆的实践与创新,“荡”“怪”的流行诗风因此形成。
C.晚唐诗达不到盛唐诗浑厚的气象,却以其精深婉丽的风格成为婉约派宋词的先导,从而构成唐诗质变的另一种形态。
D.盛唐气象形成的内部原因是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当时人们特定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阎宽的诗句“回眺佳气象,远怀得山林”中的“气象”与王湾《江南意》中的“气象”含义相近。
B.唐代士人结交中亚商人、日本僧侣,享受来自海外的生活用品,这些因素在无形中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C.“上官体”诗歌出现在贞观时期,内容空泛,骈俪对仗,风靡一时。这表明文学发展与政治兴衰并非完全同步。
D.安史之乱带来的残酷现实,使许多盛唐诗人写出了雄浑悲壮的作品,从而使盛唐气象得以延续。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B.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D.崔颢《雁门胡人歌》:“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贺贻孙认为:“开元、天宝诸公,诗中灵气发泄无余矣。中唐才子,思欲尽脱窠臼,超乘而上……然变至此,无复可变矣……遂不觉成晚唐苦涩一派。”请结合材料二评价此观点。
2023-02-17更新 | 3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困难 (0.1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功过格,就是记录并度量“功”“过”的格册簿子,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的善书。功与过、善与恶,是主观抽象的概念,很难进行度量,而功过格通过一定形式将其量化,使之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修持者的道德实践需求。应该说,这既是中国人的创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用价值理性”的一种体现。功过格之所以不称为“善恶格”,应与中国传统文化包容、含蓄、内敛的特色有关。

现存最早的功过格是作于“大定辛卯之岁”的《太微仙君功过格》,该功过格最初属于一种道教修持法门,无论奉持该“格”抑或“远恶迁善”,都以“成仙”为主要目标。南宋以降,功过格这一修持方法逐渐超越了道家畛域,在儒释道三教合力推动下,深入而广泛地走向士庶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善书的功过格一方面宣扬传统道德规范,推动儒家伦理世俗化、民间化;一方面呈现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体现了伦理价值与道德实践的完美结合。若以现代人的眼光系统审视功过格的文化价值及思想史意义,可供反思,更能为当今道德建设提供镜鉴。

功过格作为一种善书,其思想根源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善恶报应思想和功德积累传统。事实上,人的行为善恶自有报应的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汉代衍生出天地神灵监督人的善恶行为并予以报应的理论。佛教大行于中国后,其“因果报应”观念在民间社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价值理念。功过格之所以被中国社会普遍接受并乐于奉行,是因为有善恶报应观念为“积功累行以积厚福”的行为背书,为其提供坚实的逻辑基础和实践动力。

任何功过格都离不开功过善恶的计算与度量,而判别功过、厘定善恶的价值标准是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主的传统伦理道德。功过格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价值传播与道德实践工具,恰恰可以为儒家道德教化所用。功过格的内容条目分门别类,充溢其中的往往是儒家道德说教。值得一提的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功过格条目能够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世情风貌。

同为善书,《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擅长讲授为善去恶的道理,提供宏观深刻的伦理原则,而功过格则注重伦理道德的实践层面,以具体的行动指南直接指导、规范人的行为,属于实用性、操作性、针对性很强的善书。从具体操作看,功过格不仅构建了“以过除功”“以功折过”的运行机制,而且对年终进行功过核算进行了精巧的设计。从目标群体看,为方便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乃至不同性别的人接受、奉行,功过格发展出种种极具针对性、便于操作的类别。明末清初出现的《当官功过格》《闰门功过格》《商贾功过格》等就是印证。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儒释道三家互融互补的文化。功过格虽然源于道教,但盛行于世并产生广泛影响则得益于儒释道三家的积极提倡与合力推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理念不仅滋养、丰富了功过格的基本内核,三家着眼心性、注重教化的价值导向也成为功过格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林志鹏《功过格的伦理价值》)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过格不叫“善恶格”,是因为如果以善恶来评判人的行为,在道德主义颇为盛行的传统社会,显得过于直接尖锐,而以功过代之,便趋于委婉含蓄,相对易于接受。
B.作为善书的功过格,最初是一种道教修持法门,以“成仙”为主要目的,南宋以后,这一修持方法逐渐超越了道家的范围,在儒释道的合力推动下向了士庶社会。
C.从某种意义上看,功过格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富有生命力,正是因为它既宣扬传统道德规范,又呈现出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D.儒释道三家的积极提倡与合力推动,使源于道教的功过格在中国传统社会得以盛行于世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功过格的伦理价值为论述对象,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述,脉络清晰,结构谨严。
B.文章第三至六段从思想根源、价值标准、实践层面、与儒释道三家的密切渊源等方面来审视功过格的文化价值及思想史意义。
C.文章的第三段对功过格的思想根源“善恶报应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阐释,论证了善恶报应观念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价值观。
D.文章的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阐释了实用性是功过格与其他善书的主要区别,又从具体操作、目标群体等层面做了具体阐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开创的功过格对中国社会民间价值观念影响深远。今天,一个人的善行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人们通俗的表述“为他记上一功”便是明证。
B.儒家的思想理念是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这是因为功过格将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主的传统伦理道德作为判别功过、厘定善恶的价值标准。
C.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功过格条目能够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世情风貌,从最早的《太微仙君功过格》中可 了解大定辛卯年间的相关情况。
D.功过格源于道教,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修持者的道德实践需求,儒家和释教的合力推动丰富了其基本内核,也成为功过格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
2020-02-13更新 | 2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困难 (0.1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有内外经验可供参考。要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历次“三农”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原因,在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上进行实质性的创新。

②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振兴农村产业。没有产业的振兴,其他方面的振兴和发展就失去了基础。产业发展指的是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融合。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吸引多元化的发展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需要创新制度,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政策措施。

③新时期需要有高起点,尤其是要避免过去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中有时出现的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等现象。近期,需要在选准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考虑重组产业链,并适当调整空间布局,促进企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逐步将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未来,则需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其不但在农业产业链中发挥影响,同时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出应有的作用。

④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都是为了实现乡村宜居,而这些必须依靠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⑤随着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进程的推进,无论是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方式,还是社会管理问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需要我们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越来越多的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渴望参与农村社区建设,这势必会影响原来的管理格局。随着地方政府的放权以及村民自治意识的增强,管理方式必然要求发生转变。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程度确定不同的社会管理方式。

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追求“以人为本”,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参与平台和利益诉求渠道,通过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只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程度,才能减少决策的偏误和实施的阻力,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因此,通过构建有效的民间参与机制等,才能有效保障农民利益,减少各种社会冲突,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

(摘编自高启杰《乡村振兴需要实质性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了解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并在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上进行实质性的创新,就能获得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
B.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因为龙头企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强,在农业产业链、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出了应有的作用。
C.过去,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中出现了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等现象。新时期需要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来振兴农村产业。
D.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等部门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这势必会使原来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社区的发展程度来确定不同的社会管理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先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依据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后提出中心论点:乡村振兴战略要获得成功,必须在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上进行实质性的创新。
B.第三段从纵向展开论述,指明了不同时期的举措,兼顾基础,目标明确。
C.第五段逐层递进地论述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为后文论述张本。
D.全文以“创新”为核心,从制度和技术创新以及社会管理创新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都采用了因果论证法分析原因和提出了具体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产业发展指的是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融合,没有产业的振兴,其他方面的振兴和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可见,振兴农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B.当前振兴农村产业的重点任务是重组产业链和选准特色主导产业,适当调整空间布局,逐步促进企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将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
C.社会管理创新能有效治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实现乡村宜居。随着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进程的推进,社会管理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需要我们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D.构建有效的民间参与机制,能有效保障农民利益,减少各种社会冲突,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这也体现了社会管理创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2020-06-08更新 | 2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