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1 题号:163730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乐心理美学是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式思考的学问,是从音乐心理学角度上研究音乐审美的交叉学科。它的特点在于音乐学与心理学和美学的结合,从心理学的方向来研究音乐审美。

对我国音乐作品中的心理学要素进行梳理,不可避免从历时性的角度来挖掘古代音乐作品的思想根源。

中外哲人都曾阐明音乐与哲学间的互利关系,亚里士多德说: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那么音乐则比诗更哲学,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故事都伴随着音乐的搭配,音乐为古老的人类文明编织神话形成的集体记忆,唤起人们对家乡的向往与思念。作为现代视角下的音乐学研究者、欣赏音乐的认识活动不能囿于宗教信仰的神学笼罩,也不能停留在音律节奏的表象,而是关注有关音乐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展开状态的哲理运思

音乐作为一种高于自然的精神结构,其内涵于今日,则更加明晰深刻且具体;天地万物都同音乐一样,是动态的、不可逆的、变化着的发展过程和蕴含着二元对立矛盾思想的有机整体。正如米盖尔海夫纳所说,音乐,乃是通向哲学的一条特殊道路

在中国人长达千年的对于的描绘与求索历程中,素有以音乐之美及音乐审美规律为中心议题的价值论探讨——乐道,即用哲理运思的方法管窥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和边缘延展。欣赏乐曲、参悟乐道,实则就是将音乐的结构规律与天地的运行法则相关联,古人常推崇天人合一,音乐自然而然地被当作沟通天、人之间的桥梁。明清之际伟大的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只有志之所之、言之所发,才符合乐道的规律,也唯有此,才能真正诱发创作者和欣赏者内心的深思与灵感,虚静与狂逸。

在古人看来,德音才能称之为。音乐对行为与性格的作用效能集中体现在人们对乐教的追求中,因此成为我国古代先哲最早认识并不断加以论证的音乐心理美学命题之一。

儒家诸贤已然意识到了音乐在性格塑造中的成人之用。孔子认为,音乐才是超越诗教、礼教的限制,形成君子人格的最后阶段,能够在心理上塑造、规劝人的行为,陶铸为完美人格并使其由衷地认同这种秩序和情感,形成习惯性自律。孟子强调了蕴含仁爱思想的音乐——仁声在感化人心方面的优越性。可见乐教所具有的能够浸造人的心脾、对人的性格形成如沐春风般塑造功用的举证在儒家诸贤的思想中不乏其例。

《乐记•乐本》有关于通过声音产生、表达情绪的记载,认为是人内心的情绪抒发。音乐是人的情绪到达某一特定程度后有感而发的,也便因此拥有记录情绪的功能,能够引起听者某种情绪的共鸣。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音乐哲学家贝里尼通过测量人的情绪体验,正式提出了诱发理论。在现阶段有关音乐诱发情绪研究成果中,有七种机制被证实具有解释音乐如何引起听众情绪的作用和能力。认知神经科学的引入为音乐情绪方向的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音乐诱发情绪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分析与探索中打开了一条道路。

(摘编自李海燕《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是古老的人类文明编织神话形成的集体记忆。因此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故事都搭配着音乐。
B.现代视角下的音乐学研究者不应关注音律节奏的表象,而应关注其本质属性、存在方式等的哲理运思。
C.作为一门结合了音乐学、心理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音乐心理美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审美。
D.七种机制的证实、认知神经科学的引人为音乐诱发情绪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分析与探索提供了新的途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结构清晰严谨。
B.文章引用亚里士多德和米盖尔海夫纳的话,论证音乐产生于哲学却高于哲学的观点。
C.文章用孔子、孟子的观点,佐证了儒家诸贤已然意识到音乐在性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论证的逻辑性、概括性极强,观点鲜明,论据兼具古今中外,使论证更为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对我国音乐作品中的心理学要素进行必要的梳理,本文从历时性的角度挖掘了古代音乐作品的思想根源。
B.高于自然的精神结构的音乐是动态的、不可逆的、变化着的发展过程和蕴含着二元对立矛盾思想的有机整体。
C.古人推崇“天人合一”,把音乐当作沟通天、人之间的桥梁,因此音乐的结构规律与天地的运行法则相关联。
D.《乐记•乐本》认为,音乐能引起听众的某种共鸣,而贝里尼诱发理论就是研究音乐如何诱发听众的情绪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传统的儒家看来,一切的人生智慧和社会秩序都是从家庭培养起来的。离开了正确的家庭观念,离开了合理的家庭环境,人的安身立命、社会的秩序就会受到不良影响,甚至无从谈起。

家庭是中国人的智慧之根。《论语·里仁》篇记载:“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大意是说,居住的乡里有仁厚的风俗是美好的事情,定居安家,如果不选择有仁厚风俗的地方,这是不明智的。人选择为身体安家的时候,应该选择风俗仁厚的环境。其实心灵家园的寻觅和身体家园的寻觅是有关系的,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内心的踏实感,对心安理得的状态的寻求,最初必须在一个安定的家庭环境中才能培养起来。

家庭培养人的生活方式,同时家庭培养起来的道德情感和伦理观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家庭中的伦理关系是建立于情感基础之上的,家庭生活靠情感纽带维系。那么在家庭生活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感情是哪一种?在现代人看来,或许应该是夫妇之间的情感,但是在传统儒家看来,家庭中最为核心的感情应该是孝。这不是说夫妻关系不重要、不可贵,相反,古人也非常重视夫妇之道。只是古人早有洞见,他们认识到虽然都是爱,但是爱与爱的逻辑不同。有的爱,是可以“推扩”的;有的爱,则是不能“推扩”的。比如我们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能说“妻吾妻以及人之妻”吗?古人看到,爱情这种东西不稳定,而且这种感情从内在里就有排他性,就有自私的成分在里面。

孝道则不然,传统儒学说孝道的时候,不是从外面说,而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大戴礼记》)。儒家把人放到一个生命连续的序列中来理解,认为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如此,你的生命不是你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的工具,而是有来源的,你应该对这个来源负责,应该好好利用这个身体,这个生命。其实古人很有智慧,因为他们知道一个真正懂得爱自己生命的人,才会真正爱别人乃至天地万物。所以在古人看来,家庭的基本责任是上慈下孝,在此基础上,将良好的家庭伦理观念推扩到社会、政治和生态自然乃至整个世界,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

今天的家庭关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了,人们也获得了更多的组建家庭的自由,但是这也带来了家庭的不稳定。人有个人的自由权利思想,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家庭的破裂、离婚率的高涨,给社会带来很多问题。家庭之内主恩情,而不是自由平等。平等自由本该是政治公共领域的价值诉求,并不适合用来处理家庭内部的事务。家庭内部的事务,恰恰需要情感的自然流露。

人不仅仅有自然生命,还应该有道德生命,有文化生命。为人父母,是传承生命的角色,不能仅仅给孩子自然生命和财产,得经常想想,自己的品行是不是有足以让子孙后代传承的?从道德生命和文化生命上传承给子孙后代的,就是家风和家道。

(选自董卫国《家庭与传统儒学的生命智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观念里,家庭不仅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文化教养的场所,一切的人生智慧和社会秩序都是从家庭培养起来的。
B.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在传统的儒家看来,离开了家庭观念和家庭环境,人的安身立命、社会的秩序会受到不良影响,甚至无从谈起。
C.在儒家看来,管理好家庭,是管理好社会国家的根本,很多从家庭中培养起来的良好伦理观念,可以推扩到社会中。
D.“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定居安家应该选择有仁厚风俗的地方,否则就是不明智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在寻觅身体家园的同时也在寻觅心灵的家园,孟母三迁就是为了选择良好的家庭环境,选择合适的身体家园和心灵家园。
B.古人认为夫妇之情是自私、排他的,不能推扩,而且这种感情不稳定,这是传统,儒家不把夫妇之情作为家庭核心感情的重要原因。
C.孝道对于人们来说,不但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且是一种生命本源意识的觉醒,孝道觉悟是从觉悟生命本身开始的。
D.一个真正懂得热爱自己生命的人,才会将爱推扩至别人乃至天地万物,因此我们要珍惜和利用好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生命连续序列中的一个环节,人的生命不是自己可以随意支配的,要上对父母下对子女负责。
B.现代家庭关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权利和利益,有了更多的自由,这有利有弊,弊端是造成家庭不稳定,给社会带来很多问题。
C.家庭不是讲自由平等的场所,而是讲情感的场所。自由平等本是政治公共领域的价值诉求,所以不适合用来处理家庭内部的事务。
D.人不但有自然生命,还应该有道德生命和文化生命,为人父母者,不但要传承自然生命和财产,还要传承自己的良好品行,传承家风、家道。
2021-07-24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荐举与科举

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因为优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是考试所能选拔出来的。其被简拔与否,关键在于伯乐的慧眼。就结果而言,荐举制在乱世环境与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所取得的效果判然有别。

在春秋战国及曹操时代,荐举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官标准,宣布一个人不管出身如何卑微、品德如何恶劣、曾有过何等的劣迹,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他都会重用。

荐举之所以能在乱世执行较好,主要原因是乱世存在有效的危机约束机制。生死存亡的竞争环境使大家真正成为“同一战壕的战友”,成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无论上司简拔下属,还是下属拥戴上司,都不得不把真才实干放在首位。

可是,荐举一旦到了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没有乱世里的那套生死存亡的危机约束机制,人的私心及贪欲很快就暴露出来,将荐举制中脆弱的理性及公平掏空。无论是两汉察举制还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行不久都很快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名不副实。察举制的结果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九品中正制的结果是,负责选人的中正(官名)一点也不中正,屁股完全坐到了世家大族那一边,使该制度彻底沦为世家大族把持政治的工具。

而科举制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情非得已时所划的一道杠杠而已。科举制与其说是较为优秀的官僚选拔制度,不如说是只为优秀的文人选拔及塑造的制度。科举及第者多是一流的文人,而一流的文人却多非一流的政治家。文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简单的问题弄得很复杂,而政治家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复杂的问题提炼为很简单;文人最需要的是多情,而政治家最忌讳的是妇人之仁。

从从政的需要来看,科举出身的文人多属智商很高、情商偏低之类。可是,科举偏偏令苏轼之类“天生就是文人”的人,其人生志向或者说是人生第一志向不是写诗而是做官,且官瘾都还不小;同时科举还使他们不仅能当上官,而且多半要在仕途上不断地遭遇坎坷及沧桑,进而因为沧桑而柔肠寸断,由于坎坷而入木三分,总之是越来越适宜写诗了。结果事与愿违,一心想当的大官未必当成,大诗人反倒切切实实地做成了。

在历史的时空里,科举正面意义较多,毕竟科举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最公平(但非公正)的选官制度,毕竟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大多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用笨蛋要好。

但从今天的角度看,科举又确实负面性很多。科举诞生后,中国读书人的心被牢牢拴在乌纱帽上,眼睛则被紧紧锁在获得乌纱帽必备的敲门砖——儒家经典及文学创作上,对社会发展作用更大、更直接、更具体的自然科学技术,却被中国读书人几尽忽略。科举走向成熟、发达的宋代以后,中国读书人心无旁骛地在人的内心世界兜圈子、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求突破,以救众生,可结果却是越想越片面,越走越极端,越“发展”越钳制人性,直到今天仍余孽未消。

科举使中国读书人纷纷成为或者渴望成为统治体系内的一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者,无法产生不同于封建制度、思想及伦理的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科举本质上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久而久之,科举制也就很自然地强化了国人本已浓厚的名利心,造就了中国社会惯以“成王败寇”论人生高低的非正常心态,使整个社会对失意者缺乏应有的包容度。

1.下列有关“荐举制”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荐举制造就了中国社会惯以“成王败寇”论人生高低的非正常心态,使整个社会对失意者缺乏应有的包容度。
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见,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里,九品中正制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名不副实。
C.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因为优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是考试所能选拔出来的。
D.荐举制在乱世执行较好,而在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中,则被掏空了脆弱的理性及公平。
2.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都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笨蛋要好。
B.在历史的时空里,科举的负面性很多,它让中国读书人的心被牢牢拴在乌纱帽上。
C.科举制诞生后,中国读书人心无旁骛地在人的内心世界兜圈子、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求突破,以救众生。
D.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多属智商很高、情商偏低之类,多非一流的政治家。
3.下列分析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缺乏危机约束机制下,荐举制得以较好实行的前提之一是:荐举者须是既有识人慧眼
又具无私品德的人。
B.科举虽然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最公正的选官制
度,但在本质上,却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
C.科举不仅使中国读书人几尽忽略自然科学,且高度强化了国人官本位意识,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者。
D.无制度保证荐举者公正无私,且荐举权基本被贵族垄断,所以九品中正制在诞生不久自然地走向了初衷的反面,成为贵族把持政治的工具。
2016-11-18更新 | 3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特殊时期倡导粮食节约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有利于夯实我国粮食安全的底座。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

他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2013年1月,习近平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此后,习近平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应当说,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是中央一以贯之的要求。

在特殊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无疑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坚决”一词,也反映出节约粮食的紧迫性,没有商量的余地。

就国际来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粮食安全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预计,今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可能由1.35亿增至2.65亿;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发布的报告也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可能会对全球粮食市场产生“历史性冲击”,这表明粮食安全在眼下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

就国内而言,尽管我国连年丰收,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国内食品供应也保持了良好的运转,但是“中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态势还将持续。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还在增加,叠加极端天气影响,使得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持续承压。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形成一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风气,十分必要。

实际上,增产与减损本就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两大基础。此前我国已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证了我国粮食的稳定供应。在这种情况下,从“节流”层面减少粮食浪费,就是为粮食安全上好另一重保险。

需要看到的是,尽管十八大以来,各地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也应看到,即便是在疫情期间,一些地方浪费粮食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当前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重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就是继续拧紧公众节约粮食之弦,让节约粮食化为一种永久的风气。

粮食安全“关系千万重”,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的转变,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片土地上每天有14亿人吃饭,这是我国需要直面的基本国情。守住耕地红线、利用科技促进粮食增产之外,每个人也都要养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习惯,居安思危,细水长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个人只有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一种危机意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个体力量方能汇聚成流,进而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底座,增强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的定力,而这最终,惠及的是国民长远福祉。

(摘编自《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绷紧粮食安全之弦》,《新京报》2020年8月12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我国倡导粮食节约体现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
B.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这是中央政府一以贯之的要求。
C.全球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增至2.65亿,表明粮食安全是当前世界性重大课题。
D.守住耕地红线和促进粮食增产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引出中心论点,激发阅读兴趣。
B.文章中多次提到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这样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中心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回应篇首,强化观点。
D.文章运用引用论证,更为有力地证明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还在增加和极端天气影响,使得全社会必须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
B.开展“光盘行动”、提倡自助式用餐、遏制公款吃喝等节约粮食的措施为粮食安全上了另一重保险。
C.十八大以来,各地大力整治浪费之风,浪费粮食的现象有所改观,节约粮食将会成为一种永久的社会风气。
D.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个人都要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一种危机意识,让个体力量汇聚成流,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底座。
2021-01-09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