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1637556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标签符号主导思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比如国内舆论习惯热议老人碰瓷,老人在很多网民心中就有了坏人的刻板印象,看到日本京都低园中国老人碰瓷的新闻时,他们会不假思索炮轰碰瓷老人。至于信源是否权威,或者事实是否完整,这些要素统统被忽略。

事实和真相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以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两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1.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

(摘编自陈方《网民需具备媒介素养,获取信息却未必能看到真相》)

材料二:

网络素养四个一级指标

网络安全素养五个二级指标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

材料三:

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育点暴露无遗。同时,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

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虚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将来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

(摘编自解冰《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须双管齐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互联网时代,媒体人和网民都需要具备“媒介素养”。
B.网民在接受信息时,要有理性,不能忽略一些要素,如信源的权威性和事实的完整性。
C.《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在网络规范素养方面的得分最低。
D.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些问题,并非毫无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民有必要摒弃头脑中的偏见和思维定式,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
B.依据《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的信息甄别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
C.《真相》一书中提出的“六问”判断标准,体现了对专业的信息捕捉者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
D.受众存在知识盲点是导致网络谣言传播的根本原因,受众急需学习来弥补这方面不足。
3.请综合以上材料,就“治理网络虚假信息”的议题,拟定三条合理化建议。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杭州、郑州、武汉、合肥、南京等20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这些人才政策,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郑州市给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10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成都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在杭州,外国人才可享受7项出入境便利政策,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杭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等;在南京,为了支持外国留学生直接留在南京创新创业,规定争取国家授权后,外国留学生凭借江苏高校毕业证书、创业计划书,可申请有效期2至5年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等。可以预见,中国各地面向全球招揽人才的态势将一直持续下去。

“人才争夺可以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中国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彦平表示,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人才就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

(摘编自人民网《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2018年3月28日)


材料二:

凭身份证学生证半小时落户、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数十万元就业创业补贴……继南京、西安等20多个城市打响“抢人大战”,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近日也出台政策瞄准高端人才引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放大招”凸显了各地广聚天下英才,激发竞争活力的期冀。但纳贤不是一锤子买卖,打造“人才高地”也并非一日之功,引得进更留得住并用得好,才能破解创新密码。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较之物质奖励,价值认同、自我实现感更能打动人心。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上升空间才能留得久。适配的岗位、周到的政策配套、充足的资金设备资源、对知识产权充分的法律保障都是关键要素。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地方需有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智慧,有舍其所短、取其所长的策略和维护公平法治的能力。

留住心才能留住人,这需要城市既要大度,也要有温度。让高端人才留下来、智慧活起来,还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暖环境上去。唯有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让人产生“吾心安处即故乡”之感,才能激发人才红利、提供发展动力。

(摘编自新华网《“抢人大战”,引得来更要用得好》,2018年4月3日)


材料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日报道,送房屋产权,送面试补贴,甚至还有警官上门服务、提供户籍办理,愈演愈烈的“抢人”战火已在中国20多个大城市熊熊燃烧。

报道称,参与“抢人”的不仅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无法与之抗衡的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安徽省三线城市一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办负责人说,两年前,学校就收到当地政府的红头文件,要求争取40%至5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

报道称,大城市年轻劳动人口普遍不足是此轮抢人的重要原因。人口学者易富贤说,2017年以来,中国20至64岁的总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年轻劳动力资源开始走向枯竭,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年轻劳动力的状况难以为继。如果人口过度流入大城市,大城市养育成本高,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就会持续下降,也将拉低整个国家的生育率,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应鼓励就近城镇化:“一个50万人口的城市,生育文化保存好,生育率高,父母帮忙带孩子,既有利于养幼,又有利于养老。”

报道称,不过,中国当下的年轻人恐怕不太容易接受这种传统的理想生活状态。南京审计大学毕业生张经纬说,他已拿到上海一家金融机构的“offer”,虽然薪金待遇不比其他城市更优厚,但他需要的是大城市能够提供的资源、机遇,并不在乎更高的生活成本。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人才争夺大战”的态势还将持续下去。
B.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是本轮“人才争夺大战”的起因。
C.与送购房补贴就业补贴等有利政策相比,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更能打动求职者,留住人才。
D.中国当下的年轻人似乎不太容易接受“既利于养幼,又利于养老”的传统理想生活状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外,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表明了各地广聚人才,提高竞争力的期冀。
B.城市要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唯有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激发人才红利,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C.留住心才能留住人,一座城市要留住人,关键在于要有温度: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和暖环境上去。
D.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经济学者和人口学者,对本轮“人才争夺大战”各从城市平衡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3.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8-10-06更新 | 1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影:

作为主持人更应该言之有理,还是言之有物?我想都很重要,但是物比理更重要。因为物是理的基础,理是来自某一样事物。这不是谁告诉我的道理,这是我通过多年的实践得出来的一个经验。《主持人大赛》进行到现在,每一次我们都会带出一个鲜活的故事给大家,在我工作的七年主持经历当中,我的追求是希望能够把那些采访当中看到的人、遇到的梦想、感受到的力量说给大家听,大家自己去感受。我相信,道理就像城市当中的高楼大厦一样,是冰冰冷冷的,是整整齐齐的,但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会像我们从早市上买回来的那条扑腾扑腾着的活鱼,会像一捆小青菜,上面还有着露珠,你有一百种烹饪它的方法。

邹韵:

梁晓声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现实家园,唯有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而在我看来一个主持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更应该构建一个丰富的深邃的精神家园,而在这个精神家园当中,物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理反而是更加重要的一个部分。为什么?因为主持人啊,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新闻事件的观察者,也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主持人,好的主持人一定要懂得把事实去收集,一定要懂得讲出这个故事后的道理、内涵和一些更加深邃的东西。在传播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新闻是历史的第一卷手稿。我想在这个手稿里面事实的部分可以交给记者和其他的人来处理,而在理的部分应该由主持人来去升华,因为这样才可以让这个厚厚的书更加地深邃、更加地丰富、更加地耐人寻味。

白影:

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是著名的网友说的。著名的网友说:有的人知道那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实践当中的小故事,2017年我主持杭州市道德模范的颁奖典礼,有一个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家,王坤森,他依靠捡垃圾资助了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我在台下跟他沟通,我说:“老爷子,每个人都得上台发言,你需要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做这件事情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老爷子说:“唉,我真不想去炫耀什么,这就是我应该做的。”直到一位导演站了出来,跟他说了一番话,他说:“王爷爷您看,今天现场有一千名观众,每个人哈,我给你数了一下,每个人一块钱,就有一千块钱可以给这些大学生们。您想想通过电视转播还会有上万的观众都能够看到我们的节目,能够帮助到多少人。”王爷爷特别激动,在台上抢过我的话筒说:“年轻人们,你们要加油,祖国的未来是你们的,你们是祖国的希望。”我当时特别感动,我认为这就是言之有物的道理。其实老爷爷无比珍视的这一个机会,正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我们希望能够用一个故事去脉动一群人的心、集合一群人的心、去做一件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的事情。

邹韵:

感谢白影分享的这么感人的例子。我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所以我其实相信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我更觉得在主持人的层面,我们应该反映出来的是意识去反映物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主持人要做到的不是我们所有人可以看到那幅风景,我们要解释的是风景背后的道理,风景背后的事实。这是什么意思,言之有物的人会说:“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邹韵。”而如果他把这个问题去问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撒贝宁老师,他作为一个言之有理的主持人会说:“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名字是什么?就是你管玫瑰,不管叫什么名字,它都是那样地芬芳。言之有物的人会说:这些花一样,这些人不一样。但是如果你去问言之有理的董卿老师,她可能会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个人受到了一些挫折说:“我被怼(duǐ)了,我遇到挫折了。”但是如果你去问康辉老师,他可能会说:“那个字念duì,同时,泰戈尔曾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因此在我看来一个主持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他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言之有理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毕生的追求,谢谢大家。

康辉:

其实这个题目我们在探讨的,正是主持人表达的时候,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言之有理,那我们会失去了温度。仅仅言之有物,可能又会失了高度,所以确实需要我们把故事、情感、道理以及升华都融合在一起。那刚刚两位我觉得你们真的都做到了,当然我们在这语言当中的这种表达需要更打动人、需要语言更有力量、需要语言更能让人记住。在这方面呢,我觉得邹韵刚才的这两段更稍胜一点,特别是刚刚她说的言之有物的人会怎么说、言之有理的人又会怎么说、那几个排比在语言的表达,语言的这种力度上面非常出彩。

董卿:

我很同意刚才白影在讲述当中的所有论点。言之有物是言之有理的基础,但是我没有想到是邹韵能够在这样一个对抗当中,很快地去厘清自己的思路,给出一些具体的事例进行反击。二位刚才的这个讲述,特别符合我们讲故事的一个黄金抛物线。设定情节、而后进入话题、而后引发冲突、而后进入高潮、解决问题、给出结论。那如果说更倾向于谁的话呢?可能邹韵的确始终有自己的优势所在,你能够很好的体现出自己的讲故事的方式,就是把国际范儿和中国味儿相结合,把大家想听的融入到我想讲的东西当中,做得非常好。另一方面,其实我好几次注意到白影在听别人说话和自己讲话,说着说着你会热泪盈眶,这样的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这样的一种情感的丰盈,是很能让你站在一个文艺的舞台上去绽放光芒的。

相关信息:

同组的两名选手对同一命题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替评述。两名选手各有两轮评述时间,第一轮每人1分钟,第二轮每人1分30秒。两轮评述结束后,将由专业评审进行打分,康辉、董卿两位点评嘉宾进行点评。本轮题目:作为主持人,更应该言之有理。/作为主持人,更应该言之有物。

(摘编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白影多来年的实践,她认为理是来自某一样事物。这不是口口相传得来的道理,因此言之有物更加重要。
B.主持人要懂得收集事实,更要懂得讲出故事后的道理、内涵和一些更加深邃的东西,因此邹韵认为,言之有理更加重要。
C.康辉认为,需要语言表达打动人、语言有力量、语言能让人记住,而邹韵在这方面表现更佳。他更认可邹韵的观点。
D.董卿认为,白影具有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而邹韵国兼具国际风采和中国气息,两者各有优势,各有千秋。
2.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影认为,主持人的工作是用一个故事去脉动一群人的心、集合一群人的心、去做一件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的事情,王坤森的实践与之契合。
B.邹韵在表述的观点是,给出几组会怎么说、言之有理的人又会怎么说,举出莎士比亚、泰戈尔的名言,有力地支撑了“言之有理”的观点。
C.董卿在点评过程中,引入“黄金抛物线”的定义,既能高度概括其表达的内容,也体现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D.针对“言之有理”和“言之有物”的两种二元对立的观点,四人的表述均对双方做出了关照,体现了优秀主持人的全局观。
3.《人民日报》评论《主持人大赛》时说到,“……讲述时代故事、展现时代精神,媒体人最应该有的样子就是如此。”请简要分析他们是怎样“讲述时代故事”的。
2020-07-22更新 | 2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红作为一种网络现象,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初就已存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众获得了充分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土壤,在这种相对开放、扁平化的文化空间中创作各类文化产品,实现了多元化形态汇集。

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网红经历了“文字”“图文”“短视频”等不同的发展呈现阶段,产生了“人”“物”“行为”“城市”等多种文化形态与内涵。总体来说,从网红文化依托的载体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网络红“人”。从最早依靠网络图片火爆一时的“芙蓉姐姐”,到凭借拍摄短视频迅速蹿红的“papi酱”,再到从造星机器,包括直播平台(斗鱼直播、花椒直播、熊猫直播),短视频APP(抖音、火山小视频、快手、淘宝直播)等走出来的“冯提莫”“大胃王密子君”“李子柒”……以人为指向的网红依然是最广泛的,对青年人造成的影响也是最深刻的。截至2019年6月,短视频用户已占网民总体的75.8%,网络直播用户占网民总体的50.7%。在短视频与直播等形式所构建的广阔市场中,网红大致以颜值类、电竞类、专业知识类和搞笑类四类形式存在,他们致力于成为“社交媒体影响者”,满足人们个性化选择和娱乐的需求,拥有了影响他人、改变他人的可能。其次是网络红“物”。即被打造成网红的各种物品,是一种流量变现的经济产物。它们或是由积攒了大量粉丝的网红,通过“带货”掀起的潮流,让广大网友争相购买以获得网红同款;或是由电商有预谋的定向营销,在网络上炒作出来的产品。不论是上述哪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将网红转换为实实在在的购买力,满足人们自我表达和价值追求的需要。第三是网红“行为”。网红行为是前两者的衍生物,是与网红的“人”和“物”产生更多元化关系的产物。受众对于网红不仅限于模仿和购买产品,而是更丰富的表达形式,如去某些红人去过的地方进行“打卡”,更为夸张的是全面复刻自己喜欢的网红的穿衣风格与生活方式。此外,近年来以建筑景观、文化民俗等为特色,打造出来的一系列网红“城市”,通过“眼球效应”汇聚关注,获得了网民的打卡追捧,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深度影响了政府决策与发展导向。

因此,不管是网红“人”、网红“物”,还是网红“行为”、网红“城市”都是互联网时代下多元化的产物,其背后的产业关联更是多样。这种产业关联,是媒体、商家、网民等主体汇聚而形成的多元文化共生,它催生了经济与技术、商业与文化、现实与梦想的耦合,形成了一种各得其所,相得益彰的文化价值表达。

(摘编自李力、常青“中国青年研究”《网红文化影响下的青年价值困境及其超越》)

材料二:

每个时代都有其突出的审美媒介,从工艺媒介、口语媒介、文字媒介、手工印刷媒介、现代大众媒介,发展到现在的网络媒介,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到,“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是人器官的延长,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带来传播内容的变化、接受信息方式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如果说早期网红更多的是个性化的自我展示,属于个体行为,当下的一些网红则有了更加成熟的团队营销模式,通过电商平台、广告营销、打赏、IP出售以及知识付费等方式,实现网红流量的经济变现。李某与“美one”公司,李子柒与“微念科技”公司,他们所代表的正是网红个体走向团队产业化的发展之路。网红作为一种消费符号,日益迎合着大众的复杂心理。

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所构成的丰盛景象,是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说,“我们生活在物质的时代: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人们消费商品的自然属性更消费其社会属性,广告激发人们对于物质的欲望,更深层次是物质背后所象征的身份和地位。网红作为一种消费符号,会对大众产生潜移默化的消费引导。例如,李某推荐口红时频频使用的句式“涂上这款口红你就是某某女明星”以及他的口头语“好高级”等等,受众获得理想化的自我认同时,无形中也接受了由市场和商业逻辑建构的女性审美文化。

时尚美妆行业的网红更容易带给人们同质化的审美,而该领域的大量网红本身又有着高度相似的“网红脸”。大眼睛、尖下巴、高鼻梁,这种长相是近年来备受追捧的影视剧明星形象,网红们通过整容得到的“网红脸”收获粉丝的同时,也在互联网经济中获得收益。他们以精致的妆容服饰搭配名牌包与首饰在高档的餐厅、娱乐场所拍照,售卖商品的同时也给粉丝制造一种物化社会的情景,“欲望着他者的欲望”。许多商业机构参与网红孵化,模式化、批量化、工业化的生产过程更让网红成为一个可被消费的符号和产品,不可避免出现同质化、媚俗化、娱乐化的特点。

当然,其中也有很多输出行业专业知识或者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红。例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于李子柒的视频不吝赞美,“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箪食一瓢饮,到底是真实生活或精心演绎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所表达的中式生活之美,在赏心悦目之际让人愿意接近。无声胜有声,李子柒的样本意义,绝不应被忽视。无论怎样的文化,想让别人理解,必先打动人”。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题,营造了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唤醒了中国人古典性的审美体验,甚至引发国外网友的惊羡。这种“传统诗意栖居的可能”的美感体验,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种审美网红,多多益善。

(摘编自胡笛《解放日报》《网红文化,如何“塑造”人们的审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种相对开放、立体化的文化空间使网红能够创作各类文化产品、实现互联网时代多样化的产业关联。
B.网红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创造的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产生于多种内涵和形态的网红文化载体,实现了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表达。
C.以颜值、电竞、专业知识和搞笑等多种形式存在的网红,满足人们个性化选择和娱乐的一切需求,对青年造成最深刻的影响。
D.一种物品一旦被打造成网络红“物”就会变成一种流量变现的经济产物,只有通过电商有预谋的定向营销来满足人们的价值追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要研究早期网络红人的成长发展轨迹,“芙蓉姐姐”可以成为典型的研究标本和生动个案。
B.对比“芙蓉姐姐”和“大胃王密子君”使用的网名可以看出,她们所依托的媒体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C.从模仿和购买网红产品到全面复刻网红的穿衣风格,这足以看出媒介给受众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
D.“大胃王密子君”在直播平台很成功,其网名最直观地验证了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是人器官的延长”的观点。
3.下列不能直接体现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中观点的一项是(     
A.韩国成功申遗的9座儒家书院和“江陵端午祭”多少都有一些中国文化的影子。
B.2020年11月11日天猫双十一开局14秒销售额破十亿,一分36秒成交额破100亿。
C.越南博主的衣着、发型、掰菜手法、摄像风格和李子柒如出一辙,连奶奶和狗都有。
D.几位年轻人在一家“热门”饼店排队近三个小时,终于买到了“长草”已久的酥饼。
4.作为一种消费符号,网红在影响受众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材料二是如何层层深入展开论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行文脉络。
2021-11-16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