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7-25 2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成书于九世纪中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集画史、画论、画家小传于一体,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历代公私书目皆有著录,包括《崇文总目》《新唐书》《宋史》等。《历代名画记》对后代画史撰述影响甚大,包括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南宋邓椿《画继》,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等都以续写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为荣。

张彦远收集整理晚唐之前画论史传,别出机籽,分章别类,考察绘画相关诸多问题,为中国绘画史写作立下规范。《历代名画记》共有十卷,前三卷为画学专论文章。后七卷皆为画家小传,记载许多画家的生平及其评价。张彦远的画学成就及原因可以作如下的概括:(张彦远)高祖以下入则为相,出则历典名郡,搜藏历代书画极富,因战乱丧失殆尽。至彦远时,虽所余无几,但因其精于鉴赏,烂熟历代文献典故,故能成此规模空前、亦史亦论的画学专著。正因为张彦远的家学渊源和个人学养,促成了这部史论俱佳的画学专著。

到目前为止,《历代名画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整理校注和绘画思想研究上,大都未涉及到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历代名画记》的文学价值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历代名画记》卷四至十画家小传中,许多画家兼及诗人的身份。尽管唐之前画家小传多采自前人所著画传史书,但唐代画家小传多出张彦远自己之手,对唐代具备绘画才能的诗人生平考订多有禅益,有些文本和逸事甚至仅存于《历代名画记》中。且由于张彦远出自三相张家,门第崇高,见闻既广,又熟诗文,众多文学史料赖其保存。故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画家小传有助于唐代诗人生平的考订,载录的诗文有助于文学史料的保存,更可以通过画家小传的记载考察唐代绘画、文人和唐代社会的互动关系。

第二,《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六法》和《论顾陆张吴用笔》多有论及张彦远的绘画思想。张彦远在谢赫六法的基础上,对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并重,提炼出自身重骨气的绘画理论。这既是对六朝画论的总结,又与唐代文论中重视骨气的风气相通,二者体现着共同的审美品格。张彦远又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这两个命题,注重绘画的的阐述,这不仅与中晚唐的意境理论相关,还影响了宋代以后写意画的传统。因此,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绘画理论在画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还与唐代当时的文学理论密切相关。

第三,《历代名画记》的《论画山水树石》专章记录了山水画的发展情况,在画家小传中载录了众多山水画家的史料,呈现出山水画形成和发展初期的详尽资料。山水诗与山水画同时产生于晋宋之际,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会通之处,又有着显著的差异,故通过《历代名画记》可以考察山水诗画的关系。《历代名画记》收录的唐代山水画家的史料更是有助于重新考察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概念。毕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针对王维山水诗和山水画二者关系而来,欲考察这个概念亦必须回到唐代的山水诗画这个环境中。《历代名画记》保存的山水画的史料为重新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提供了坚实的论证材料。

(摘编自蒋金珅《〈历代名画记〉文学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对后世的画史撰述影响最大。
B.张彦远能够完成这部史论俱佳的画学专著,与他的家学和个人学养有关系。
C.《历代名画记》卷四至十为画家小传,这说明张彦远与这些画家关系密切。
D.张彦远的绘画理论完全继承谢赫“六法”思想,并对六朝的画论进行总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历代名画记》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其中的文学价值,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B.作为学术论文,文章引用一些表述,如引用“三相张家”说明了张彦远的显赫家世。
C.文章的结构清晰,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层面展开论述,横向并列,最后对全文总结。
D.作者认为通过《历代名画记》可以研究山水诗画关系,这体现出其独到的研究视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成果显著,其绘画理论在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B.张彦远不仅擅长对绘画作品鉴赏,还研究绘画理论,了解一些绘画理论,熟知诗文。
C.当今的学者可以通过《历代名画记》研究唐代一些具有绘画才能的诗人的生平事迹。
D.依据《历代名画记》的山水画的史料,作者否定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论。
2022-07-2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标签符号主导思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比如国内舆论习惯热议老人碰瓷,老人在很多网民心中就有了坏人的刻板印象,看到日本京都低园中国老人碰瓷的新闻时,他们会不假思索炮轰碰瓷老人。至于信源是否权威,或者事实是否完整,这些要素统统被忽略。

事实和真相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以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两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1.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

(摘编自陈方《网民需具备媒介素养,获取信息却未必能看到真相》)

材料二:

网络素养四个一级指标

网络安全素养五个二级指标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

材料三:

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育点暴露无遗。同时,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

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虚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将来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

(摘编自解冰《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须双管齐下》)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互联网时代,媒体人和网民都需要具备“媒介素养”。
B.网民在接受信息时,要有理性,不能忽略一些要素,如信源的权威性和事实的完整性。
C.《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在网络规范素养方面的得分最低。
D.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些问题,并非毫无意义。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民有必要摒弃头脑中的偏见和思维定式,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
B.依据《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的信息甄别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
C.《真相》一书中提出的“六问”判断标准,体现了对专业的信息捕捉者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
D.受众存在知识盲点是导致网络谣言传播的根本原因,受众急需学习来弥补这方面不足。
6.请综合以上材料,就“治理网络虚假信息”的议题,拟定三条合理化建议。
2022-07-2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响的炮仗

汪曾祺

孟家炮仗店的孟老板,孟和,走出巷口。

唉,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大同。

巷口一亮。亮出那面老蓝布招子,上了年纪的蓝布招上三个大白字:古月楼。

孟老板从前是这里的老主顾,几乎每天必到。来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拱拱手,由天气时事谈下去。谈谈生意上事情,地方上事情。如何承办冬防,开济贫粥厂;河工,水龙,施药,摆渡船,通阴沟,无所不谈。照例凡有须孟老板出力处他没有不站出来的,有须出钱处,也从不肯落后人。

孟老板走到巷口,停了一停。他本应现在即坐到古月楼上等起来,但是他拐弯了。

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可都不同。他要跟一个人接头关于嫁他的女儿的事去。

孟老板拐了弯,便看见自己家的那个炮仗店。孟老板从他的炮仗店门前而过。关着门,像是静静的,过年似的。这是孟老板要嫁女儿的缘故。

从前,孟家炮仗店门前总拥着一堆孩子,看两个老师傅做炮仗。一到快吃午饭时候,这一带的人必听到砰——訇!照例十来声,都知道孟家试炮仗。试炮仗有一定的地方,一片荒地,广阔无边,从巷口不拐弯,一直向北就是了。你每天可以看到孟老板在一棵柳树旁边,有时带着他的孩子。把炮仗一个一个试放。这是这个小城市每天的招呼。保安队天一亮就练号,承天寺到晚上必撞钟,中午孟家放炮仗。这几种声音,在风中雨中,继续存在,消失,而共同保留在一切人的印象中,记忆中。

全城不止三家炮仗店,而孟家三代以来比任何一家的炮仗都响。四乡八镇,甚至邻近县城,娶媳妇,嫁女儿,讲究人家,都讲究用孟家炮仗,好像才算是放炮仗。香期,庙会,清明,冬至,过年,孟家架上没有连日货。老师傅一个下半年总要打夜作,一面喝酒,一面工作到天明。还有著名的孟家烟火,全城没得第二家。

某年,城中大赛会,烟火共计有五堂之多。好,有得看了。各人占好地方,十番锣鼓飞动放了!炮打泗州城”“芦蜂追秃子……遂看得人欢声雷动,尽力喝吼,如醉如狂,踏的野地里草都平了。——最后,两套天下太平牵上去,等着看高下了。孟家烟火放紫光绿光,黄色橘色,喷兰花珠子,落飞蛾雪花,具草木虫鱼百状情形。好。”“好,是好!而忽然,熄了。怎么回事?熄了?熄了。熄了!接火引信子嗤嗤有声,可是发不出火来。等!不着。等,不着!起先大众中还只吃吃喳喳,后来,大家那个叫呀,闹呀,吆喝呀,拍手吹哨呀。孟和那时年纪还小,咽得下这个吗?拿梯子来!攀上颤巍巍三十二档竹梯,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整了整信子,再看,正在他觑近时,一个天鹅蛋打出来,正中左眼,一脚摔了下来。左眼从此废去了,成为一个独眼龙。

孟老板一只眼睛虽已废去,孟家烟火也从此站住了。五百里方圆,凡有死丧庆吊红白喜事,用烟火必找孟家。孟老板每天在这个巷子里走好多回。孟老板差不多每天要到古月楼坐坐。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面,谈谈。古月楼中有他一个长定座儿。

但是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同。孟家炮仗店的门关上了。孟老板要把女儿嫁出去。

北伐成功,破除了迷信,神像推倒,庙产充公,和尚尼姑还俗,鞭炮业自然大受影响。地方连年水旱兵灾,百姓越来越苦,有兴致放鞭炮的究竟少了,烟火更是谈不上。二十年河堤决口,生意更淡。接着是硝磺缺售,成本高,货源少,一年卖不出几挂千子红。后来,保安队贴出大布告,不许民间燃放炮竹云云!

渐渐的,孟老板简直不容易在古月楼茶客中见到了。

店开不下去。家里耗了个空。背得一身的债。

这一带的人多久已不听见试炮声音。

孟老板还在这条巷子里走出走进。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的角色。

今天,现在孟老板就是要碰这个姓宋的去,谈谈嫁女儿的事情。早先约好,在古月楼见面,再谈一趟,就定聘了。

约莫两个多钟头之后,孟老板下了楼来。脸上蜡渣黄,他身边是那个姓宋的,两人走到屋檐口,站了一站。回见。”“回见。

孟老板把女儿嫁给保安队一个班长。姓宋的做媒,明天过门。

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

孟家的房子真黑。女儿的妈陪着女儿做点衣裳,用从聘礼中抽出来的钱,制两件衬衣,一件花布棉袍子。剪刀声中不时夹杂着母亲一声干咳。女儿不说话。孟老板也不说话。

他这两天脾气非常的好。好得特别。两个小的孩子,也分外地乖,安安静静的。爸爸给他们还剪了剪指甲。

过了三天,日子到了。换上新式初上头的女儿来跟爸爸辞行:爸爸,我走了。

爸爸看看女儿,圆圆的脸。新花布棉袍。眉毛新经收拾弯弯的。走吧,好好的。到人家去要……你妈呢?孟老板娘原躲在门后拉衣袖拭眼泪,忙走出来,大妹你放心去喔,要听话喔!

大家都像再也无话可说,那么静了一会儿。一同听到街上卖油豆腐的声音。

孟老板女儿出门是坐洋车去的。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

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

他一直走到荒地。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真是一个最响的炮仗。多少日子以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这一带人全都听到了。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4段写孟老板从前是古月楼老主顾,“几乎每天必到”“喝喝茶”“吃吃点心”,暗示了他生活的富足。
B.鞭炮业受到影响,孟老板的生意每况愈下,无奈之下把女儿嫁出去,但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周围人的误解。
C.小说画波浪线部分多为短句,使用问句、感叹句,且使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人们的急切心情,生动形象。
D.小说多次写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和以往不同,在结构上串联全文,暗示了孟老板的境遇变化及复杂心理。
8.概括孟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9.有人认为,汪曾祺的小说有一种对现实生活很深的沉痛感,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从艺术手法和小说主旨角度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职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诏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俗变世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变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位则不可。帝不答。王安石始至京师,诏安石越次入对。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

吕诲上疏言;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大奸得路则贤者尽去乱由是生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诲既斥,安石益自用。

(摘编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大奸/得路则贤者尽去/乱由是生/
B.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大奸得路/则贤者尽去/乱由是生/
C.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大奸得路/则贤者尽去/乱由是生/
D.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大奸得路/则贤者尽去/乱由是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禄养,以禄养亲,不同于祠禄。在文中,欧阳修对朝廷说王安石要用俸禄养家。
B.陛下,表示对帝王的尊称。“陛”本来是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大建筑物。
C.越次,指不循顺序。若皇帝不下诏,当时官次的王安石不能奏对风俗、法度之事。
D.尧舜,是上古的圣君,儒学的政治理想要求统治者效仿二者,以完美的道德治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喜爱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落笔如飞,很多人佩服其文章精彩绝妙。
B.王安石富有实干精神,担任地方官时,在水利、粮食安全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C.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他在万言书中认为,当今天下财力贫乏导致风俗衰败。
D.王安石毁誉参半,曾公亮认为他有宰相之才,韩琦、吕诲认为不能让他执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2)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
2022-07-2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①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4.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临别之际,作者亲切地叮嘱友人,语调平缓自然,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
B.首句中的“蚕丛”与《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中的“蚕丛”意义相同。
C.颈联展示了瑰丽之景: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D.尾联写作者告诫友人一定不要相信君平的占卜,鼓励友人要积极地追求功名。
15.本诗颔联中的“起”与“生”极为生动,请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