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范仲淹(989-1052)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978 题号:1668002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沈书记同访林处士

范仲淹

山中宰相下岩扃,静接游人笑傲行。

碧嶂浅深骄晚翠,白云舒卷看春晴。

烟潭共爱鱼方乐,樵爨谁欺雁不鸣。

莫道隐君同德少,尊前长揖圣贤清。


【注】①林处士;林逋,后人称其为和靖先生、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梅妻鹤子。②山中宰相: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中宰相”代称隐居的高贤林处士,“下崖扃”写其从山门中走出来。
B.夕阳之下,西湖边的群山的深深浅浅的翠色异常夺目,天空的白云时聚时散。
C.人与鱼共爱烟潭,打柴做饭与雁无争,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
D.尾联写诗人与林处士心意相通,也要隐居山林,故而在尊长前行长揖之礼。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从落叶写起,不言秋而知秋。词人只抓住秋形、秋声,尤其是“寒声碎”,既突出夜之寂静,也自然地引出秋思。
B.词人玉楼上高卷珠帘观月,只见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飞泻远方。感情细腻,色泽亮丽,骨子里自有一股清刚之气。
C.“长是人千里”中的“长”,指两人相距遥远,让读者联想到此间的阻隔重重,只能寄情于月,颇有“千里共婵娟”之意。
D.词中综合运用比喻、借代、细描等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将词人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缠绵悱恻,深挚感人。
2.本词下阕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愁”的,并简要赏析词的下阕“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一句的妙处。
2022-02-23更新 | 19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溪书事

范仲淹

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

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

秋天响亮频闻鹤,夜海瞳昽每见珠。

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注】①此诗写于宋真宗天禧五年,范仲淹任海陵西溪盐官。②椅梧:指椅树和梧桐树。③蒙叟:指庄周。④齐:辨别,分辨。⑤子牟;魏公子牟,战国时人,有“身在江海之上,心居平魏阙之下”语传世。⑥曈昽:太阳初出由暗而明的光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地位低下,无权势可依托,但依然有着远大的志向。
B.诗人巧用庄周和魏公子牟的典故,紧承上联,表明自己明辨是非、心存朝廷。
C.颈联从听觉、视觉角度写景,描绘了两幅不同的画面,有时间跨度。
D.诗人饮酒赋诗,被认为太疏懒,诗人只得自我解嘲,这里有惆怅和不甘的心绪。
2.诗歌的颈联与其他各联写法不同,是对西溪的景物描写,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2021-10-29更新 | 20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睢阳学舍书怀

范仲淹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注】①此诗是作者年轻求学时所作。②汉苑:指皇家宫苑。③凤鸟:楚狂接舆曾劝孔子避世,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④赋鹪鹩:晋代张华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云飘荡,都城遥远,诗人发出谁才能在汉苑吹奏洞箫的疑问,表现仕进愿望。
B.诗人认为人生多难但不要悲观、消极,虽然不知名也应当努力展现自己的才能。
C.诗人清贫仍如颜回一样快乐;坚信自己琴技高超,会得到钟子期那样的行家的赏识。
D.尾联前句中的“斯文”在此泛指文化,诗人相信上天不会让有才华的人永远被埋没。
2.本诗最后一句化用了西晋诗人左思《咏史》中的诗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冑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两首诗都以“涧松”自比,但传达出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1-03-02更新 | 5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