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4 题号:166800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②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③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④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⑤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是按照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B.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C.第一段以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作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
D.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是合乎礼的。
2.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费孝通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音乐性的美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粱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亭亭玉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稚,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⑤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五律则自初唐沈(俭期)、宋(之问)搞定形化以来,成为终唐之世的考试体裁、正统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第①段中某艺术形式成为时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的衡量标准是。
2.第②段中引用诗句“当时年少春衫薄”是为了。
3.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作用。
4.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初唐的书法由于宫廷的大力提倡,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其风度体貌如同当时皇室倡导的齐梁宫体诗歌一样。
B.“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根本原因是他们都具有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特质。
C.盛唐是一个音乐高潮,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的乐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
D.五古、五律、七律等体裁是在唐代以后才成熟的,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
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标题“音乐性的美”的内涵。
2017-03-22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中国画在唐代产生突变的首要表现是题材。汉魏以降,中国画一直以人物画为主。从晋代兴起的山水画,在唐代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与人物画并立的画种。中唐后,山水画逐渐取代人物画的地位,同时,花鸟画也随之兴起,成为另一种独立画种。美术史家们往往只从绘画自身发展中寻求这种变化的解释。但从整个艺术发展的角度看,这是诗歌影响绘画,绘画进一步诗化的结果。

唐代山水画的迅速成长得力于诗人的提倡、褒扬。同时,唐代山水诗的高度成就也有力促进了山水画的繁荣。魏晋时诞生的山水诗,到刘宋时的谢灵运手里出现了第一个高峰。随后的发展较为缓慢。初唐时,山水诗重新崛起,进入盛唐,才全面繁荣。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六朝山水诗还处于“形似”的阶段,而唐代的山水诗已达到“神似”的境界。唐代山水诗不仅在模山范水、绘形绘色的能力上超过前代,而且善于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主观情意,创造出丰富的意境。山水诗的成就给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借鉴。画家们向诗人学习如何以诗人眼光去观察自然,捕捉自然与情感的契机,如何融情入景,如何简练含蓄……同样,花鸟画在唐代的繁荣与唐代咏物诗的成就也是分不开的。自然物作为独立的艺术表现对象出现,绘画比诗歌早。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最初的绘画都以物为中心。但是,诗歌诞生后,就以人与人的情感为表现中心了。“物”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只不过是比兴的工具。

唐代绘画的突变还表现在形式和风格上。魏晋以来的山水画,到李思训父子手里,发展到了高峰。吴道子一变传统山水画重色的画法,将人物画、书法笔法运用于其中。这些山水画富丽精工,代表了盛唐繁荣兴盛的气象和上层社会的审美情趣。

魏晋时期,幼稚、粗糙的绘画语言固然难以得心应手地传达出主观情感,但那稚拙、古朴的随意涂抹中,毕竟能部分实现表现的愿望。“二李”的时代,画家们先用细线勾出山石树木轮廓,其间又勾画脉络细纹,然后层层敷色,有时一幅画要画上几个月。这样工细的画法很难传达出心中的激情。似乎可这样说,越是严谨、工细,情感的自由抒发越困难。再现机制的强化是以表现机制的削弱为代价的。当“二李”将山水画的技法发展完善时,与士大夫自愉初衷产生的矛盾便达到了尖锐化的程度。

这时,诗歌进入辉煌时期,对其它艺术的吸引力、渗透力大大加强。齐梁以来的诗歌,追求绮丽。“二李”的山水画,在绮丽方面和齐梁诗的审美趣味是一致的。然而对于那些追求任真率性,自然混成的艺术家,并不满足于此,特别是那些诗人兼画家自然要另辟蹊径,探索新的绘画语言。同时,由于绘画与书法所用的工具相同、唐代书法的高度繁荣,特别是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的高度成就,给新的绘画语言产生提供了契机。水墨画不重五彩,不需严谨法则,用点线的刚柔疾徐,基色的深浅浓淡更易传达出内心情感。这些,都使水墨画受到了墨客骚人的欢迎。水墨画的兴起是山水画表现机制的强化,也是山水画进一步诗化的表现。

(摘编自傅璇琮、陈华昌《唐代诗画艺术的交融》,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代,山水画、花鸟画逐步兴起,并得以较快地发展,最终成为独立的画种。
B.唐代的山水、咏物诗达到了“神似”之境,山水、花鸟画因此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C.我国古代诗歌中,自然物只是一种表现人与人情感的工具,并非表现内容的重心。
D.魏晋时期的绘画语言,更适合士大夫们自愉自乐,利于他们]畅快地表达内心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富有历史眼光,站在艺术发展进程的高度论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文章围绕唐代绘画的特点,重点论述了唐代诗画艺术得以交融的原因与价值。
C.作者对比分析魏晋与唐代绘画语言的不同后,归纳出了一种艺术创作的规律。
D.文中,作者举“水墨画兴起”的事例说明了“诗歌书法对山水画的影响很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的每个领域既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也可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发展状态。
B.一个时代的艺术会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特点,我们能从某些艺术门]类中看出社会风尚。
C.艺术门类常常相通,在艺术灵感获取方式、艺术手法上,唐代诗画间有很多相似之处。
D.唐代艺术无论绘画还是诗歌获得长足发展,直接归功于唐朝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
2020-02-13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不仅有逻辑,而且蔚为大观。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墨子等人深入探讨了与有关的诸多问题,形成了名家,邓析提出刑名之辩两可之说;墨子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强调是一门专门的技术,指出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荀子系统地建立了正名学说;韩非子提出了著名的矛盾之说。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学体系。

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以表达最为基本的逻辑关系的否定为例,早在先秦典籍《诗经》中就有”“”“”“等十余个,并且这只是单独表达的否定,还不算组合式的否定,这在其他语言中是极其罕见的,充分体现了汉语在否定表达方面的丰富和精微。这导致了中国逻辑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即重视名辨析辞,相关的学派也被称为名家。如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了名的种类。

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与西方逻辑强调概念确定性的静态分析不同,中国逻辑重视概念内涵的生成和变动发展、重视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相互转化,重视对概念进行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的传统密切相关。在《易》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阴阳五行学说更是重视概念的相互生发和矛盾转化。

中国逻辑以名、辞、说、辩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最一般的抽象研究不同,是应用逻辑。另外,逻辑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既有纯粹的推理理论研究,又包括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道德经》中的归纳与推类,《韩非子》等著作中的反证与归谬以及《黄帝内经》中的类比推理,都体现了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这与偶尔切合逻辑的不自觉应用有着明显的区别,彰显了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

中国逻辑是基于汉语自然语言的逻辑。因为语言因素,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三段论研究就大量使用了符号语言;近代莱布尼兹更强调要使用人工语言进行逻辑研究;现代数学逻辑产生之后,形式化的人工语言更是成了西方逻辑的母语同样因为语言的因素,中国逻辑始终基于汉语的自然语言。不仅对象语言始终是汉语自然语言,而且作为元语言也都使用的是汉语文字。中国逻辑中,在元语言中表达基本逻辑关系的一元连接词否定是”“”“等,表达基本二元关系的连接词是并且”“或者等,表达量词关系的是”“等,表达时态的是将来”“曾经等,表达抽象模态的是”“等,均使用的是汉语自然语言。

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逻辑。西方逻辑的主要目的,其内是求真,其外是作为探求知识的工具,亚里士多德逻辑著述汇编时名之曰《工具论》。中国逻辑其内部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说理,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他们将的作用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认为社会的法律规范、纲纪礼仪、国运民祉,甚至是天道人和都依靠。当子路问孔子为政奚先时,孔子明确指出必也正名乎,强调正名是治国理政的首要前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摘编自杜国平《中国逻辑的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逻辑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便学说纷呈,墨家更是集先秦名辩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
B.基于汉语在表达方面的丰富和精微,重视名辨析辞成为中国逻辑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这使得其与最一般的抽象逻辑完全不同。
C.中西逻辑相较,中国逻辑更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外部功用上,中国逻辑更强调名辩的重要性,“名”之器用甚至上达天道人和。
D.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体现在以名、辞、说、辩为主要研究内容;高度自觉地应用说辩方法,如《道德经》中的归纳与推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中国逻辑的特质为核心,从缘起、概念、内容、语言、目的几方面多角度加以阐明,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B.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其中引证法和例证法的使用不仅使论证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更是为了增加文采性。
C.“因为语言因素”和“同样因为语言的因素”两相对比,依次分述中西逻辑语言的状况,彰显了彼劣我优的文化自信。
D.文章第五段与第二段一样,都提及了表达基本逻辑关系的否定词,补充证明了“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这一特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逻辑特质的一项是(     
A.《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相关表述。
B.《论语》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观点。
C.《公孙龙子•白马论》中的“白马非马”论。
D.韩非子认为治国之道,正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
2022-12-01更新 | 1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