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30 题号:168556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杜甫看过唐代舞蹈名家公孙大娘舞剑,写下了有名的句子——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四句描写舞蹈的形容,写闪光,写速度,写爆炸的,写收敛的

这位公孙大娘的舞蹈,正是使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张旭当然从书法入手学习,但是使他有创作美学领悟的却是舞蹈。

杜甫看了公孙大娘舞剑,也看了张旭狂草,他在《饮中八仙歌》里写张旭醉后的样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新唐书•艺文传》里对张旭书写时的描述,也许更为具体传神——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成为狂草的触媒,使唐代的书法从理性走向癫狂,从平正走向险绝,从四平八稳的规矩走向背叛与颠覆。张旭、怀素被称为素,颠与狂,是他们的书法,也是他们的生命调性,是大唐美学开创的时代风格。

杜甫诗中谈到张旭脱帽露顶,似乎并不偶然。同时代诗人李颀的《赠张旭》也说到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脱帽露顶常被解释为张旭不拘礼节,不在意同席的士绅公卿。但是脱帽露顶如果呼应着《新唐书》里以头濡墨的具体动作,张旭的狂草,或许是要摆脱一般书法窠臼,反而应该从更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艺术来做联想。

唐代的狂草大多看不见了,以头濡墨的淋漓迸溅,或留在寺院人家的墙壁上,或留在王公贵族的屏风上,墨迹斑斑,使我想起克菜因(注:克莱因,法国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用人体律动留在空白画布上的蓝色油墨。少了现场的即兴,这些作品或许也少了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如果张旭书写时果真以头濡墨,他在酒醉后使众人震撼的行动,并不只是书写,而是解放了一切拘束、彻底酣畅淋漓的即兴。以头濡墨,是以身体的律动带起墨的流动、泼洒、停顿、宣泄,如雷霆爆炸之重,如江海清光之静。张旭的狂草才可能不以书法为师,而是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

素,像久远的传奇,他们的”“似乎无法、也不计较坚持留在轻薄的纸绢上,他们的墨痕随着历史岁月,在断垣残壁上漫漶斑驳,消退成废墟里的一阵烟尘,供后人臆测或神往。

颜真卿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是唐楷的典范,恭正大气,但是颜真卿曾向比他年长的张旭请益书法,刻石本的裴将军诗或许可以看到颜真卿与张旭的承续关系。他们的狂草里也并不刻意避忌楷体行书,几乎是用汉字交响诗的方式出入于各种形体之间。

怀素也曾经向颜真卿请益书法。从张旭到颜真卿,从颜真卿到怀素,唐代狂草的命脉与正楷典范的颜体交相成为传承。

(摘编自蒋勋《狂草——颠与狂的生命调性》)

材料二:

书法与舞蹈历来被称为姊妹。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

书法中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和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一样,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

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漓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

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审美学家研究的是二者内在的审美共性。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摘编自《墨乐之韵——李斌权音乐书法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大娘舞剑是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也是他在书法上具备美学领悟的来源。
B.张旭草书亦如公孙大娘的剑舞,皆有亦刚亦柔、亦动亦静,有淋漓顿挫、浓郁豪荡的气势。
C.从张旭到颜真卿再到怀素,唐代书法只要不断创新,就能得以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D.理性、平正、规矩是张旭之前唐代书法创作的特征,狂草的出现是大唐美学上的突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张旭、克莱因的作品,只要是有了现场的即兴,那就有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
B.从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来做联想,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探究“颠”张“狂”素的书法艺术。
C.绘画、戏剧、书法,都显示出舞蹈虚灵的空间,因此舞蹈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
D.书法和舞蹈属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审美学家研究的是二者外在形式上的共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用诗的形式记录这支当时著名的舞蹈。
B.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蹈《画卷》,舞者足蘸墨水绘出山水画卷。
C.唐文宗时,裴旻的剑舞、李白的诗歌与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
D.书法艺术讲究“疾出涩收”,如华尔兹第二步就是“快出慢收”。
4.请简要举例分析材料一中的两种论证手法。
5.由佟睿睿编导,王亚彬表演的舞蹈《扇舞丹青》,巧妙将折扇作为道具,以扇为笔,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深受好评。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可以看作是作家追求个人审美体验的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与他人一起探求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公共行动。文学公共性就是指文学活动的成果进入到公共领域所形成的公共话题,此种话题具有介入性、批判性和明显的政治诉求,并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参与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一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求写作者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表现自己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感时忧国” 既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固有的伦理情怀,也是中国文学精神里特有的“公共性”品质。

雨果说:“愤怒与温情,是对于人类不自由状况两个方面的不同反应,并且,能够发怒的人就能够爱。”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就具有这种既“愤怒”又“温情”的特点:一方面,是“愤怒”和不满,具体表现为对权力的“以究王讻”的“上层反讽”;一方面,是仁慈和“温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中国文学的这种特殊形态的“公共性”,源自于中国文化的“天下为公”的基本理念、“经世致用”的责任伦理与“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在中国儒家的文化元典《礼记》里,就建构了“天下为公”的观念。后来的《吕氏春秋》对“天下观”的阐释愈加深入,也愈加进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在此基础上,邑不事及其门人全面地阐发了“士君子”文化观,表现出极可宝贵的启蒙主义精神,“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这种博大的“天下”观念和“遗生行义”的“士君子”伦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学写作。

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品质。王夫之说,中国自《诗经》以来的诗人,“有所指斥,则皇甫、暴公,不惮直斥其名,历数其愿,而且自显其为家父,为寺人孟子,无所规避。《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这种“无畏于天,无恤于人”的精神,作为一种伟大传统,在后来千百年的诗歌写作中,有继维绳绳的赓续和体现。在叙事文学的写作领域,司马迁则在《太史公自序》中,标举“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的叙事原则,实乃一种高度成熟的人文精神,其中所包含的“公共性”,即使今天来看,也具有充分的普遍性和现代性。

同情民众,关注民瘼,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伟大的“公共性”品质。以士君子为主体的优秀的中国文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皆以天下苍生为念。而中国文学中的“公共性”,也就体现为对“民生”“社稷”等“公共事象”的关注,体现为对同情底层大众的“哀”和“忧”的情感表达。在《离骚》里,屈原吟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抒发了他对艰难时世的不幸民众的同情;杜甫则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的真挚同情和对权势的尖锐批评。对杜甫的这种仁慈而又伟大的“哀忧”精神,华人学者洪业给予极高的评价:“他是心系家邦的国民。他所观察到的八世纪大唐帝国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而且,也存在于其他的国度。”

可以说,正是屈原、司马迁和杜甫他们正直而勇敢地介入自己时代的“公共生活”, 以中国人特有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来写作,来建构中国文学自己的“公共性”,并最终抵达与人类经验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才使我们的文学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并最终赢得世界读者的尊敬。

(摘编自李建军《“公共性”与中国文学经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公共性与作为社会人的作家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不能离开作家讨论文学公共性。
B.相比于对权力的“愤怒”不满,作家对民众的仁慈“温情”更具有现实精神和人道情怀。
C.《史记》的反讽精神,体现出了写作者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
D.《离骚》《史记》和“杜诗”中包含的公共性,具有人类经验的“普遍性”和“世界性”。
2.下列关于原文的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中国文化伦理情怀与文学公共性的关联,是依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B.文章引用雨果关于“愤怒与温情”的话,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C.文章指出理解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品质可从两方面入手,并重点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
D.文章提出问题后,分析了“感时忧国” 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并论证了其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介人公共生活、肩负责任感的写作者,其作品中也就必然有文学公共性的品质。
B.《礼记》《吕氏春秋》和“士君子”文化观,对中国文学写作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
C.杜甫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部分来自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判断。
D.中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看重的是写作者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忧哀” 情怀和反讽精神。
2020-04-17更新 | 1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人文方法是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人文研究的一种新兴研究方法。它以人文主义为灵魂,保留人文研究者们的人文感性和批判性思维;以计算机技术作为路径,通过信息检索、超文本、多媒体、计算机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和数字地图等数字方法,延伸人文学科研究的时空范围和纵深程度。数字人文方法是一个具有“跨越”意义的方法,它不仅跨越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跨越了纯理论与应用、定性与定量及理论与实际的界限。数字人文平台一反传统人文平台的单一性和封闭性,强调社交性和交互性,预示了知识生产的“去中心化”发展趋势。这对于深化社会学研究和优化社会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多重启发意义。

当前社会学研究方法大致是以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二分天下。一方面,数字人文方法可以满足量化研究对“量”的要求。受实证主义之风的影响,依赖数据库、统计软件等计算机工具进行作业的量化研究与数字人文方法具有天然的适配性。大规模的数据库、语料库或共时性的数据流为定量研究提供充足的样本量,甚至省略抽样过程直接对总体进行研究。毋庸置疑,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较传统的数据研究效果会得到一定提升,更便于研究者从中发掘规律、趋势和反常事件。另一方面,数字人文方法也可满足质性研究对“意义”的探求。已有研究表明许多质性数据往往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可视化处理,就足以解释其隐含的重要现象与规律,一反数字技术只适用于定量研究的固见。强调体验的田野调查法有其局限性,在对田野日记的收集、解释和分析中往往囿于研究者的主观视角。在数字人文方法的帮助下,原始作品将被上传到网络中并进行传播,在此过程中,其他研究者可以在原始文件之上不断地添加、修改和混合,大量细节不断被发现,直至展现出一幅完整的社会图景。

数字人文方法对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不止于此,它也给予文献研究以技术支持,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自由选择对文献进行“细读”或是“远读”。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量化分析,研究者不再苦恼于难以消化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这不仅会提高文献阅读的效率,那些依靠细读无法获得的文本之间的关系也会浮出水面。可视化也是近年来数字人文领域已趋于成熟的研究方法,它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对数据的聚合和提取,将其转换为图形、表格和图表等形态的一种方法。以往的社会学研究报告中,图形等作为为文字论证提供解释或佐证的辅助性工具,需要为文字叙述服务,难免受到研究者主观解读的影响。但可视化数据本身就是一种论证方式,具有清晰、易读和客观等特点,可以丰富研究成果的视觉呈现。

我国是一个拥有源远流长的人文思想的国家,人文主义也一直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取向,这意味着数字人文方法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才可发挥最大的能量。对于社会学研究者来说,要把握好“科学”和“人文”两者的平衡,推动数字人文方法与社会学研究的结合,为数字人文的应用提供发展空间。

(摘编自《数字人文方法推进社会学研究创新》)

材料二:

数字人文已经取得诸多成就,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其应用价值,需要学者们在学术研究的实践中来探讨和验证。

数字人文不仅是一种技术,不仅是人文学者使用渐多的查询检索方法,也体现着传统治学方式与数字技术关联融通的开放态度;它开启了新的研究窗口,改变着我们惯用的工作方式,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组织学术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不宜将其与人文学科的终极价值、人文学者的学术想象力对立看待,而应当意识到,数字人文的应用为我们提升研究水准、回应多面相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数字人文要登上新的台阶,有赖研究者针对计算技术“提问”,这与我们的学术视野、学术前瞻力相关。这是一个逐渐趋于完善的过程——尽管绝对的“完善”永远不会“一劳永逸”地实现。作为人文学者,我们是这一过程的观察者,也是参与者、亲历者。人文学术与计算技术的“知己知彼”,双方的沟通与契合,对我们是一挑战。数字人文技术的完善,不能仅靠期待、“仰赖”;研究者的实践,实践中提出的议题、发现的问题,正是推动相关技术手段纠错、细化的必要条件;而所谓“范式更新”、“思维革命”,则要靠研究者自身基于新条件、新可能的努力。

从古到今的技术、知识与思想,无不靠“人”的追求与创造而生成;迭进更新的技术、知识、思想,时时刺激、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无论目前数字化还有多少不足与改进的空间,这一基本潮流终归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具备清醒的认识,就能依靠“互联”的持续探索、共同的学者智慧引导数字人文的方向与历程。

(摘编自邓小南《数字人文与中国历史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人文方法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人文研究,具有跨越性;它强调社交性和交互性,又有去中心化特点。
B.数字人文方法可以满足人文研究中对“量”的要求和对“意义”的探求,超越了强调体验的田野调查法。
C.在当前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研究领域,数字人文方法已得到认可,逐步开始应用,并已取得一些成就。
D.数字人文方法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具备学术视野、学术前瞻力,更强调计算技术的熟练应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学研究与历史学研究领域数字人文方法的成功应用说明,这一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在其他人文研究领域。
B.数字人文方法契合了社会学研究定量、定性的特点,为这一领域注入新活力,为学者发掘新成果创造了条件。
C.如果没有数字人文方法的应用,可视化这一新方法就不会出现,人文科学研究者就容易陷入主观解读误区。
D.数字人文方法应用日趋广泛,但人文研究最终离不开研究者的追求与创造,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数字人文方法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词汇和词频统计,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
B.某大学文学院专业开设古典文献“e考据与文史研习营”,学习系统的数据检索知识。
C.学者莫莱蒂借助计算机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
D.智能音箱识别研究者的语音,将音频信号转换成单词串,然后据此搜索相关信息。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脉络。
5.在当前数字化背景下,有人认为,“数字人文”的研究方式与传统考证方法(实证法)相互对立,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10-30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开放机制和大众写作浪潮形成了召唤结构——读者即作者,各行从业者、爱好者贡献自身知识和经验,专业实力和工作背景使其具备了把握相关题材的天然优势,相对容易满足读者的知识干货诉求与业内情感共鸣,但在可读性和艺术性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批网络作家结合自己熟悉的工作与生活,以亲历者的第一视角书写一线真实面貌,用纯熟精准的行业叙事能力提升了类型文学的技术含量。网文品类逐渐细分化,辐射扇面扩至医疗、刑侦、社区工作等相对小众题材,传递出饱满的时代信息。

部分作家无法对一些特殊行业进行深入认识,写作使用的多半是公共材料,再经有限想象完成,或干脆闭门书斋、放弃了解新生活,将一大块写作领地拱手让人,因此行业作者适时填补了这个空白。

行业写作也把目光投向了以往文学作品较少关注的群体,比如《不负韶光》以青年网民毛毛虫八步蝶变为主线,勾勒了主人公从网络刺头到积极投身基层公益服务的蜕变之旅,表现了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时代风貌。

业内曾经习惯拿阿瑟·黑利的《大饭店》《航空港》《汽车城》等行业小说抱憾中国当代小说缺乏行业叙事能力,近年来这一短板因网络文学得以缓解。跨行业写作大大充实了创作空间,给文学注入新风向。

评论家谢有顺认为行业写作走俏,故事起了决定性作用,行业作者在经验、素材的运用上,比一般作家的纯粹想象更具新鲜感和刺激性。但这是否就能弥补艺术性的不足?一些行业文、职场文更多是‘挂羊头卖狗肉’,离不开‘言情卖萌霸道总裁’模式;有的作品囿于职业说明书式描写,难以冲破目标读者限定。有学者指出,过于原生态的书写,流于行业知识罗列,少了艺术化的二度加工与提炼。

网络小说的业余作者多过专业作者,经典的文学训练和修养是短板;但打动人的作品并不一定总是训练有素、语言精良的。比起辞藻上的字斟句酌,如何避免依赖穿越、重生、金手指、开挂、打怪升级等套路,反而是更大挑战。

(许旸《职场人写行业故事,网络文学会否涌现一批专家型作者?》)

材料二:

从网络文学发展历史看,早期的网络文学因新媒介与知识分子的率先遭遇,短暂出现过一批拥有名校背景的知名网文作者。受到中西幻想小说传统的洗礼,武侠、玄幻、奇幻等类型是这些高学历作者的创作乐土。之后,随着中国网络文学市场化,读者受众分层,资本驱使下的类型化复制提速,使得网络文学写作过分依赖爽感套路。相应的,大众阅读的数字化转型在为网文作者创造财富和IP奇迹的同时,也形成了低年龄、低学历、非专技化的创作队伍。固然好作家未必与年龄、学历、专技背景划等号,但泥沙俱下是网络文学发展至今毋庸讳言的基本事实,网络文学的品质与内涵问题始终是一个待解命题,这与作者人群结构性密切相关。

也因此,近年来社会对网络文学发展的核心关切,就是现实题材创作如何提质增量,如何总体提升网络文学的艺术水平,完成精品化,迈向经典化。网络文学所拥有的骄人之处不仅仅是爽文可读性,还有强大的知识传递能力——作者专业知识背景多元化后,在网文中呈现各行业专业信息与丰富经验。在此意义上,各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或转为专职的网文作者,将逐渐成为网文界最为硬核的特点。我们有理由把网络文学精品化的一部分期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从既有专技人员撰写的网文作品来看,技术知识脉络细节精准、故事与科技融合密切,呈现出了真实感和历史感。比如《大国重工》作者对于中国重工业各门类基本知识体系和发展历程的熟稔度,读之宛然帮助我们弥补了认知的短板,从故事和人物中重温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的筚路蓝缕和精神风貌。又比如《大江东去》,便蕴含了作者作为一个企业管理层,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型企业实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发展和经营的理解。读这些小说,不只是代入回忆,同时也是增补见闻。

另一方面,专技人员网文创作呈现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值得肯定。他们所呈现的知识与价值,会影响更多有追求的网文作者,与网文传统里重考据、擅物质与历史建构的特质完全融合,于是出现了《大医凌然》这一类的作品。虽然依旧用的是网络文学的爽感机制,但对医学、生物学的知识及实践体系几近专业级水准,令读者体验到科学的美感、一种写一行而专一行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

专技人员参与网络文学写作,这会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也就是说,由网络文学及其IP改编等带来的生产机制将创作的中心由语言转向故事,类型化的模式也为专技人员展开他们的作品提供了基本的情节递进模板。网络文学障碍的破除、门槛的降低将鼓励更多各行业群体来到创作的园囿,他们埋藏在心中的创作欲、表达欲将转化为叙事力、生产力。在这当中,更具综合修养和思想力量的专技人员会恰逢其时,他们的优质作品会纳入网文创作史的经典卷帙,为网络文学重塑强烈的社会关切与专业精神。

(摘编自夏烈《专业知识作者正在改变网络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业实力和工作背景使各行从业者、爱好者具备了把握相关题材的天然优势,他们参与写作客观上体现了网络文学的开放性。
B.一批网络作家用纯熟精准的行业叙事能力提升了类型文学的“技术含量”,从而解决了网络文学缺乏可读性和艺术性的问题。
C.低年龄、低学历、非专技化作者的加入,壮大了网络文学创作队伍,却也不可避免地催生出一批品质不高、缺少内涵的作品。
D.对于网络文学创作的模式化,我们应该辨证地来看待:既要肯定其在网络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可借鉴性,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行业写作扩充了创作空间,却缺少艺术化加工提炼,因此提高“行业作者”的文学修养是网络文学创作应当着手解决的问题。
B.拥有名校背景的知识分子开创网络文学的先河,他们热衷的武侠、玄幻和奇幻类作品为后续者提供了可以依赖的“爽感”套路。
C.保持为读者提供“爽感”的可读性特点,充分呈现各行业专业信息与丰富经验,就可以推动网络文学完成精品化,迈向经典化。
D.专技人员的作品具有真实感、知识性,表现出现实主义写作精神,代表着网络文学发展的未来趋势,承载着精品化的部分期望。
3.下列作品在材料中的引述,不是用以强调网络文学行业叙事能力的一项是(     
A.《不负韶光》B.《大饭店》
C.《大国重工》D.《大江东去》
4.请简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如何提升网络文学中行业写作的质量?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05-28更新 | 2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