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陈忠实(1942-2016)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9 题号:1692285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霞光灿烂的早晨

陈忠实

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

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进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战。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那不是杨云山吗?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吗?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

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

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他给你家去看牛病,谁给他记工分?

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说她贤明哩!

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

牛只是夜里受了凉,没什么大碍。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婆媳二人要留他吃饭,挽留不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送到门口。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

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结的粪疙瘩,还笑着说着什么。郑书记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

老杨,听说你舍不得那些牛马,还落了泪?郑书记哈哈笑着,是吗?

老八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信哩!你为那些四条腿熬费过心血,有感情哩!郑书记蹲下来,掏出烟袋。分了牲畜后,现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问题很普遍。我今日来,想请你到咱公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

我说不了话……老八着实慌了。

好多人要求请你讲哩!郑书记说,我还得找队长,要帮社员安排好牲畜棚圈。一言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讲一小时两块,按教授级付款!

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

跟你商量一件事。恒老八对着扑出灶膛的火焰点着旱烟,给老伴说,咱得买牛。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生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

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居然嗔声媚气地说:

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满村跑着去给人家看牛看马……

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了夜深难眠的恒老八对抓阄场景、饲养员生涯的回忆,以复杂纷乱的内心活动,暗示了乡村变革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B.恒老八多年饲养牛马,又为离开牲畜而流泪,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算自己买牛,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
C.恒老八感觉到“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这对他的触动很大,连懒汉都能顺应形势,何况我这个正经庄稼人呢!
D.八婶“嗔声媚气”的语气包含着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帮人“看牛看马”,在心里她肯定丈夫的专长,也十分认可他的想法。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选取饲养员恒老八在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的种种变化,来反映时代的巨变及其带给人的精神变化。
B.“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用音乐来比喻牛马嚼草的声音,写出饲养员恒老八的独特感受,体现了他对牛马的情感。
C.小说对郑书记着墨不多,但从他请恒老八讲牛马经、要帮社员安排牲畜棚圈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个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
D.小说结尾一句“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传神的细节描写,再现了恒老八终于能在强势的老伴面前扬眉吐气、得意扬扬的情形。
3.小说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包产到户政策落实后乡村的变化,文中表现出村庄的哪些变化?
4.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环境描写,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2-23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 查看更多[7]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到凤凰山

陈忠实

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得益于作家沈从文。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不仅难以忘记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而且同时种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欲念。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自然为首选之地。

大约十年前到凤凰城,看了山,看了水,看了沈从文先生的书屋和墓地,感触颇多,却不著一字,说来很简单,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至今都很难再读到那样耐得住咀嚼的文字,我便不敢贸然动笔了。这回又去湘西,再上凤凰山,不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为参照,而且还有第一次来凤凰城的印象作对比,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

我记得十年前进凤凰城时,要过一座桥,从桥上看下去,河水里浮游着几头水牛。水牛在河里懒洋洋地游着,露出硕大的头和头上的弯角,还有浅灰色的脊背。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据说是刚刚下过雨涨了水的缘故。这幕水牛戏水的景象就留在我这个北方人的记忆里。

这回一看见凤凰城,一看见那条河,自然不再陌生。却看不见水牛的姿容了。水变清了,大约没有落雨也就没有涨水,更看不见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类似城市公园人工湖的堤岸了。我似乎隐隐生出某种缺失的惆怅。我又不敢说这种整修有什么不合适,却想着那泛着青草的泥岸伸展着的自然状态的曲线,再也不会出现了。

沈从文先生的旧居,十年前看了一回,这次来仍然想再看一回。我从东正街拐进中营巷,就感到拥挤和熙攘,拥挤着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观瞻一位作家的宅第的好奇心所驱使。而这位作家生前却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即使在胡同里迎面撞怀,乃至不经意间头与头碰撞得起了疙瘩,却谁也认不出个沈从文来。

现在,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据说一年四季都有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旅游旺季就这么拥挤着。

旧居左卧室背后,有一方小小的火塘,上边吊着一只水壶,四周摆着几尺小板凳。使我自然地生发最生动的联想,家人或朋友,围坐在火塘边,听燃烧的劈柴噼啪响着,水壶里的水咝咝咝响着,沏一碗热茶,或叙友情,或议家事,该是怎样一番惬意和快活。

沈先生的墓地在半山上,山不高,却很幽静,曲径盘绕,杂树蔽荫。突兀看到一块碑石,刻着手书字体: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初看吓了一跳,碑题内容似乎太硬,一下子竟反应不及。细看副题为悼念从文表叔。立碑题字者为大名鼎鼎的黄永玉。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

沈先生的墓,是以一块巨大的石头为标志,据说重达五吨。上边刻着沈先生自己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一生的哲思概括,也是一种经历复杂曲折的人生历程之后的生命体验,只可领悟,不敢评说。

据说这石头是黄永玉先生亲自为其表叔选择采掘来的,我便钦佩这位画坛大师超凡脱俗的审美取向,真是一块再恰切不过的石头。想先生平生不声不响,似乎也不爱热闹,悄悄走出凤凰,死后又悄然归于凤凰,不料热闹发生在死后,拥挤了旧宅老屋,又川流不息、吵吵嚷嚷在坟头墓前,如果真有先生不死的幽灵,怎么承受得住……

我依着同行的朋友去河上乘一种专供游乐的小艇,河水清冽,暑气闷热暂得缓解。河边有人在洗衣淘米。女人洗着淘着,淘着洗着的还有男人。洗菜的男女似乎平平常常,洗衣的男女居然还用着棒槌。棒槌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响声听来悦耳,那是我自小在家门口的涝池边和灞河里听惯了的脆响乐声。

上岸后沿河边的小路走,不时有人拉着小车擦身而过,车上绷一顶遮阳的花布,车内置一张躺椅。花了几块钱的人坐在躺椅上。挣了几块钱的人拉着车子在小巷和河边跑着,供花了几块钱的人观光赏景。这是最简单最直白的一种关系,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说三道四。我看着觉得有点扎眼的,是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势,手里夹一支正燃着的纸烟,两条腿以八字撇开,搭在车子的两边,旁观者入目颇觉不雅。

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十年前来凤凰城时,感触颇多,却“不著一字”,再次来时却写了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住咀嚼的文字。
B.文中的描写灵动而细致,有形有声,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棒槌声是“悦耳”的,就连作者的想象中,壶里的水也是“咝咝咝”响着的。
C.文中说“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下自成蹊”意蕴丰富,既是实指,也包含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人品所持的态度。
D.作者两次到凤凰,感受不同,再次到凤凰时,少了初识时的惊喜,而多了由表及里的沉思与回味,给读者以启示。
2.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
3.文章结尾说:“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这样安排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11-15更新 | 1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幸福

陈忠实

从外面回来,门上贴着一张小纸条儿:“叔,我爷叫你星期日到我家来。一定要来。”署名是“幸福”。

幸福,是房东家的孩子,我前后两次在小杨村驻队,都住在他家。

周日,我去了小杨村。那幢熟识的砖腿门楼下,搭着席棚,喜庆的气氛洋溢在小院的空气里——是给幸福订媳妇吧?

房东杨大叔跑出来,瘦长条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动着欢悦的浪花,说:“咱幸福考上大学[注]咧!”

“叔!”幸福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悄声抱怨说:“你看我爷张罗……”瞧着爷孙俩快活的神色,我却追寻起记忆中幸福的影子。

四年前,我来到小杨村,队长宝全把我安顿在幸福家。前年,我又来到这里。那天,幸福奶走出来,拍打着衣襟,慈祥地笑着。

“幸福呢?”我问。

“吆车送菜去了。”大婶喜悦的眼光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难受神色。

“他怎么会吆车?”我不由一愣。

记得我头一次住进这个家,十五六岁的幸福正读中学,长得细条条个儿,见了我,羞怯地低着头,跑到他住的厦房里去。

我住在厦房南间,和幸福是隔墙邻居,住过半个多月,幸福从来没有跷过我的门槛。

一天,他却破例走进我的房子。顺炕站着,问我:“你过去念过的中学课本还在不在?”

“唔,说不定。”我毫无准备,又怕他失望,“大约还在,不会全的……”

“你礼拜天回去,给我捎来。”他说,“听说老课本深,我想试试。”

我找了几本残存的数理书,带给幸福。之后的夜晚,总看见邻居窗上亮着灯光。

期间,我常常听见村里人说到幸福的聪明,我半信半疑,直到看见一个景象。

是个星期天,队里要分当月的粮食,会计把幸福叫走了。仓库门口,中年会计坐在桌子旁,一手提着笔,一手打算盘。幸福坐在会计旁边,袖着的双手搭在桌沿上。会计念过一户的人数(按五级定量,人数折合后有整有零),就急忙拨拉算盘珠儿。幸福薄薄的嘴唇嚅嗫一下,侧过脸报出一个数字。会计和他算盘珠儿的数字对照,没错,就给过磅的社员大声呼报……

他怎么会赶大车呢?他那细条条个头儿,比姑娘还腼腆、还柔静的样子,说话像蚊子一样的细声,怎样呵斥、驾驶那些活蹦乱跳的骡马二骡子呢?

“这娃野了!谁也管不下!”大婶烦怨地说。

这天晚上开完会,我和宝全队长搭伴走。半圆的月亮贴在南塬上空灰蓝的天上,朦朦月光洒在街巷里,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在清冷的空气中。宝全蹙蹙鼻子,哈哈笑着转过头,说:

“这几个崽娃子,又煮狗肉哩!你闻,多香!走!”

我未必想吃狗肉,却被一种好奇心驱使着,跟着宝全走进一个独庄孤园门。瞧见靠墙的一张方桌上,摆着一只大瓷盆,几个青年围着桌子,撕嚼着狗肉,大声笑着,看见宝全,并不畏怯,嘻嘻笑着:“队长,算你运气好,还有一条腿……”我却一眼瞅见靠墙坐着的幸福,心里一震。

幸福侧身对着我,低着头。我叫了一声,他“嗯”了一下,并不看我。短暂的难堪之后,幸福又伸手撕下一块狗肉,轻狂地笑着。他的眼里,腼腆、羞怯、甚至有点像女孩子般妩媚的神色早已褪净,一股野气在那长长的黑睫毛上浮游,头发蓬乱,衣裤邋遢。这哪是我记忆中的幸福!

我和幸福一路回来。一进门,他懒散地靠在被卷上,很疲惫,很烦厌,似乎希望我快点走开。我偏做出一副下榻的姿式,用时间和忍耐,终于打开了幸福的嘴巴……

幸福,出生在筹办农业社的热火年月里,受了半辈子苦的爷爷,给新生的孙子起了个带

着时代色彩的名字——幸福。

幸福在农业社的菜园里长大。及至坐到高中班的教室时,他对数理课发生了难以遏止的兴趣。毕业回到村里,他干活踏实,宝全队长常常指定他负责某一项少数人做的单线活路;更不用说,会计拉他去清理工分账和现金账,电工点名叫他去拉下手,幸福简直成了个小能人。不久,幸福进了科研站,他的心全被蔬菜栽培上严格的技术措施和有趣的生态现象迷住了!

眨眼到了春天,试验站采取新式育苗法取得成功,县里在小杨村召开现场会,却批评说科研站只搞业务,是修正主义的科研路线……

一年一度的大学招生开始,经过繁杂的形式,定下了幸福。但是第二天又传出确凿的消

息:不是幸福。

幸福在科研站小小的土围墙里呆不住了,赶大车去了。三挂马车,六个青年,进城送菜

拉稀粪,夜晚杀狗聚餐,打拳练武……

杨大叔和大婶只怕孙孙变瞎了,自己劝,把亲戚友人请来劝,全没有效果。

……

一阵胡弦响,我回头,和幸福赶大车、嚼狗肉的几个青年走进院子,提着板胡,拿着鞭鼓、梆子。他们看见我,嘻嘻哈哈说:“啊呀,你鼻子真灵!从城里也闻见这儿的香味咧?”

“我闻见狗肉咧!”

“你闻不见了,‘狗肉铺子’关门啰!”

一庭院的男女老少哄笑起来。

鞭鼓急雨般敲打起来,梆子砸出清脆的响声,二胡手在调弦……

好!听小杨村自乐班的乱弹吧!

1979 年 4 月

(有删改)

[注]1977 年冬,中断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主人公的名字作为小说题目,又插叙了名字的由来,既有助于刻画主人公的形象,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半圆的月亮贴在南塬上空灰蓝的天上”是对南塬自然环境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小杨村人艰难的生存环境。
C.借助“我”的观察视角,展现分粮食时会计和幸福一个紧张一个潇洒的计算姿态,通过对比突出表现幸福的聪明。
D.小说结尾聚焦于和幸福一起赶大车、嚼狗肉的几个青年的群像上,预示更多的青年将如幸福一样迎来新的希望。
2.对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态的描写,下列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瘦长条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动着欢悦的浪花”,运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杨大叔发自内心的无比的喜悦之情。
B.“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写出了幸福的神态,“悄声抱怨”虽然是“抱怨”,却是幸福的“抱怨”,写出幸福考上大学之后的喜悦。
C.“喜悦的眼光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难受神色”,看似矛盾的神态描写细腻地反映了杨大婶复杂的内心活动,引出下文。
D.“一股野气在那长长的黑睫毛上浮游”,与“头发蓬乱,衣裤邋遢”的外貌描写相呼应,展现出幸福搞科研被批、考大学被换后的自暴自弃。
3.回忆是本文最大的叙述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4.陈忠实曾就自己的创作谈到:“这个或欢乐或痛苦的一次又一次过程,铸成不同人物不同的心灵轨迹,自然就会呈现出各个人物的个性来。”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8-23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返乡下

陈忠实

①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屋里来?

②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

③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露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④回到屋里,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⑤第二天微明,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⑥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拨。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萝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锨一锨抛向箩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筛两边分流了。

⑦我突发联想,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⑧桃花开了,这儿那儿浮起一片一片粉红的似乎流动的云。杏花开了,那儿这儿又变幻出似走似住的粉白的云。泡桐花开了,无论大村小庄都被骤然暴出的紫红的花帐笼罩起来了。洋槐花开的时候。首先闻到的是一种令人总也忍不住深呼吸的香味,然后惊异庄前屋后和坡坎上已经敷了一层白雪似的脂粉。小麦扬花时节,原坡和河川铺天盖地的青葱葱的麦子,把来自土地最诱人的香味,释放到整个乡村的田野和村庄,灌进庄稼院的围墙和窗户。

⑨转眼间五月来了,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⑩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浓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⑪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⑫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或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⑬“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⑭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逛去。

⑮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把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或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中的“沉寂”“阴冷”,既是景语,也是情语,表达出作者此时冷寂的心境。
B.文章第⑥段写乡间男子劳作的场景,虽是简笔勾勒,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C.文章第⑨段写乡下五月丰收的景象,带给作者心灵的悸动,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感渐渐炽烈
D.文章⑪~⑭段展开联想,借刘邦的故事和白居易的诗句来增加本文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文字。
3.请找出本篇文章的两条线索,并简析其作用。
2023-09-10更新 | 1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