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62 题号:169754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明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

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

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已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发展还是倡导复归、讲究务实还是倡导求虚、追求阳刚还是倡导贵柔,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B.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虽然有偏执的一面,但能弥补儒家在追求人性进步发展时过于理想化的不足。
C.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将自然之道作为根本,认为“坐忘”能够将人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
D.儒家思想培育出的入世之人能够匡扶天下,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逸之士同样能够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儒家以阳制阴之道与道家以阴柔包容天下的思想虽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转化。
C.学术界对“儒道互补”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
D.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才可具体落实。
3.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少年时曾“猛志逸四海”,后弃绝官场,归隐田园,自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李白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旷达自我排解。
C.苏轼既有“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超然物外的心态。
D.清代学者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
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论证思路上的异同点。
5.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儒家的思想则是粮食店,是要天天吃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字改为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

联想意义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节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文本二: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红楼梦香菱学诗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是什么”改为“你这什么”更为恰当,在语法方面后者更强烈,是坚决的判断。
B.文字含糊,就会显得思想不透彻,情感不凝练,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只是形式上的变化。
D.文学的文字判断依据是字的联想意义,尤其是诗歌,语言的联想意义尤为重要。
2.下列对材料一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采用事例引入,既增添了趣味性,又生动形象,为下文说理做好铺垫。
B.第二段采用辩证说理,强调了咬文嚼字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C.第三段先竖起靶子,举出一般人的错误认知,然后采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加以驳斥。
D.第四段论证字的两种意义时,采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证充分。
3.下列选项中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B.“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C.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D.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方法,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说明不同之处。
5.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中三四句为“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材料一的理论,说说它比“携来茶山小龙团,来试惠山碧绿泉”好在哪些地方?
2023-04-15更新 | 1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这篇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临床医学人文:困境与出路

摘要:当下,医学人文正面临着诸多困境,它无法融入临床路径和制度,剖析了造成医学人文悬空的诸多职业惯性与制度设计缺陷,极力推介丽塔·卡蓉的叙事医学范式,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医学人文关怀真正贴近临床,融入现代诊疗制度。

关键词:医学人文,叙事医学

2叙事医学:医师领衔的临床人文突围

①2001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院的丽塔·卡蓉在《内科学年报》上发表叙事医学:形式、功能和伦理一文,首次提出叙事医学的概念。这篇文章介绍了她个人运用叙事写作理解患者,与患者一同找寻最佳治疗方案的经历,并述说了临床叙事写作的分类与功能,认为叙事写作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提升对患者的共情能力、职业精神、亲和力(信任关系)和自我行为的反思,其核心是共情与反思。

②叙事医学包含一定的先锋性,对于迷信客观主义、证据主义的人来说,叙事医学是革命性的,因为叙事医学将文学(虚构)的方法与价值引入医学,挑战了实证主义的传统,拓展了以求真务实为基本诉求的坚硬的医学实证价值。构成与循证医学的互补。

③为何要引入文学(虚构)的价值?叙事医学进行了辩护。其一是虚中寓实,医学中,虚实并非孑然一身,截然对立,生命的故事有虚(虚构)有实(纪实),即使故事是虚构的,但它给我们的感动与温暖是真实的,给我们心灵的抚慰是真实的,受伤的灵魂被救赎的境遇是真实的,情感化、心灵化的医疗祈求文学的介入,人的医学大大超越了技术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半径与尺幅。其二丰富的临床意象与证据主义之间存在着大脚小鞋的局促,技术的医学排斥故事(虚构),也排斥了情感与灵性。因此,临床思维中仅有实证是不够的,移步到全人医学的视野中,身-心-灵,知-情-意的认知半径才更人性,必须冲决实证主义的藩篱。

④叙事医学意在寻求技术与人文互洽,将观察视域与体验视域,科学视域与人性视域,疾病关注与生命关怀统一起来,强化知-情-意(信息、知识、技术交流-情感交融-意志交映),身-心-灵(躯体-心理-灵魂)的整体互动。叙事医学将大大丰富医学人文关怀的内涵,引入情感的爱、心理的疏导、抚慰、灵性的觉悟、安顿。但人们在顺应与接纳死亡时,爱和抚慰是单薄的,需要意志与信仰的支撑。倡导情感、灵性关爱,不是临床医学求真务实信念的全面颠覆,而是生命特别时期、医疗特别节点的反思与张望,此时开启灵性空间,有益于人性的理解与导入,在心灵深处与患者相遇,同时有利于矫正技术主义、拜金主义的偏失。

⑤叙事医学剑指医学的现代性危机,随着慢性病时代的来临,现代医学(技术主义)从无所不能滑向力不从心,技术、金钱无法抵达灵性与灵魂的视域。方法学层面,还原论屡遭质疑,情感、灵性的世界无法还原,数学(统计学)崇拜的消解,质性研究的兴起,证据主义受到挑战。叙事医学还将医患冲突的反思推到新的伦理高度,医患之间必须缔结精神共同体、情感-道德共同体,而非只是利益共同体,医患之间应该入情-入理,气顺-情投,继而神依-魂安,才能坦然承受现代医学越来越大的诊疗风险与代价。

⑥叙事医学中所指的叙事方法包括精细的阅读(精读)与反思性写作,由此重新审视医学的四对基本关系:医生与患者、医生与同事(医生)、医生与社会、医生与本我(医生职业角色与非职业角色的自我)。目的是与病中的患者实现共情,同时能不断地反思(批判性思维)、优化医生的诊疗思维、实现职业自省(涉及伦理、目的性思考),以这种开放的、自我省思的姿态来建构医生的伦理与精神生活。

1.上文是论文的第二部分,根据“摘要”判断第一部分的标题正确的一项是(     
A.医学人文的前世与今生
B.医学人文与技术的关系
C.医学人文的困境与原因
D.医学人文的规范化建设
2.下列对“叙事医学”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事医学维护求真务实的医学思想。
B.叙事医学挑战现代医学的技术危机。
C.叙事医学是对传统实证方法的超越。
D.叙事医学关注情感心理与意志灵魂。
3.阅读第④段画线句,下列对这句话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句话强调意志与信仰的重要性。
B.这句话与前一句话前后自相矛盾。
C.这句话说明情感与精神同样重要。
D.这句话特指医生应有的职业精神。
4.第③段引入叙事医学对文学(虚构)的价值进行了辩护,请对辩护是否充分作评析。
5.结合全文,评价叙事医学的人文价值。
2024-02-17更新 | 1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画里的山水,不唯独将山水视为风景。郑午昌在《中国画学全史》中认为中国山水画产生于宗教化时期(魏晋),成熟于文学化时期(宋),但南北朝山水画之进步已体现文人思想。所谓文学化,就是绘者借山水抒发性灵,山水是绘者的心象。

两晋的山水赋、山水诗里已经出现了投抱山水、悦目欣心的审美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的山水画创作及画论。王世襄指出,南北朝后,“绘画中心,渐为文人思想所攫有”。

唐代诗人王维为南宗山水的创始者,苏东坡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在笔先”“水墨为上”为王维《山水论》《山水诀》的核心观点,清晰地概括了水墨语言与自然、造化的关系。随着士人南迁,南方的山水不仅进入文学作品,也进入了水墨画卷。五代南唐时的董源,在江南的真山真水之间汲取灵气,打开了山水画的新格局。师承董源的僧人画家巨然,亦是一代宗师,后人多以“董巨”并称。

宋代,中国山水画臻于成熟,达到高峰,山水画成为最重要的画种。大师频出,灿若星辰。宋代是儒释道大融合的时期,文人地位居高,据德依仁之余,游心兹艺。苏轼对笔墨趣味多有倡导,将诗书画并列,主张绘画不拘形似,意在象外,他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远,引导了很多文人参与绘事。宋代不仅画家辈出,而且论画谈理方面的著述宏丰,形成了成熟的美学思想,“宋画惟理”,体现了高度的艺术自觉。王世襄在《中国画论研究》中将宋画总结为“无不以文人思想为归”。

山水画家与佛、道关系紧密,自魏晋南北朝至宋元,莫不如是。元代道教思想盛行,元四家(一说是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另一说是指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均自称道士。元代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山水里寄寓的多是出世、归隐之心。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萌发,市民阶层兴起,而文人趣味逐渐衰弱,山水画亦难再现高峰。吴门四家(指沈周、文微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继承了文人画的衣钵,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余晖。其后,日渐流俗,疏离文人趣味,当然,也与那个时代商人主导了社会风气有关,铜臭味污染了真性情。

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主要体现为两个流向:一是追求高古之气;延续中国画的文人精神;一是笔墨紧随时代,领异标新。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反思的是如何把握时代精神,表现时代气象。面对变化急遽、发展飞速的新时代,山水画应拓展自己的主题和题材,创新自己的语言和形式。对于后者而言,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吸收传统资源,创新审美范式。山水画家既需要吸纳中国古代的文人思想和审美观念,又需要思考与当下时代的关联,突破文人主体,开掘新的内涵。

(摘编自袁志坚《中国画里的真山水与真精神·中国古代山水画与文人思想》)

材料二:

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特点及艺术精神

中国古代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就是它的写意性,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最根本的特点。所谓写意,就是偏重于意韵与情趣的表达,并不拘泥于客观对象本质的外貌形态,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融入。中国绘画的这种特点,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及宇宙人生观紧密相连。因为中国古代信奉“道”家思想,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基础。所以,一个中国山水画家就要有容纳百川万物的胸中意气,才能做到下笔挥墨洒脱自如,才能表现出山水画那种超然与淡泊的意境。

西方画家非常注重绘画的写实性。写实性与写意性是相对的。所谓写实,顾名思义即艺术家偏重于客观描写对象的外在特征,把客观对象的色彩、外貌及其所受的光影关系都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西方风景画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甚至寻找科学的方法,试图更形象、更直接地表现自然。这种表现基础是建立在他们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之上的。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因为使用的是最富有弹力的毛笔和对笔触、水分变化反应最为灵敏的宣纸,所以形成了中国画笔墨不易塑形,笔触变化无穷的特点。同时中国山水画主要是依靠水墨和毛笔用“线”造型,用“线”和毛笔的各式各样的皴擦来塑造各种山石及流水的特性。想要画好中国画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摸索与练习笔墨和线条,以达到十分娴熟,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画好一幅画作。

西方绘画使用的是与中国画完全不同的油画笔、油性颜料与画布,因为工具与表达媒介的差别,就必然导致中西绘画表现手法的不同。西方风景画不同于中国山水画的“线条”,它用油画笔和颜料表现形体的块面和明暗,加之以色彩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西方艺术家认为,必须通过一个个小的块面,才能塑造出接近现实事物具有立体感的对象来,因此西方风景画中的湖光色都是由一个个的“面”组成的,加之光影与色彩,来增强画的体积感与真实感。所以我们看到的西方风景画比中国山水画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空间观念不同

我们看看黄宾虹的《山中坐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是一种自由的流动式的空间观念,这种空间观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固定的视点,可以将不同视点观察到的对象同时组合在画幅中。正如宋代郭熙所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窥后,谓之深远;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可见中国画的这种空间观念不是一般的物理空间观念,而是一种置于天地间非常自由灵活的空间表现,所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多山下农舍掩映于群山林野之中、行旅之人漫步于溪桥湖畔边,画中充满着诗情画意,不拘泥于现实的空间环境。这就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特殊的透视方法——“散点透视法”。

再来看看西方风景画的代表作多比尼的《奥普特沃兹的水闸》。画家力图在平面上塑造出一种立体空间感,逼真的再现对象所处的空间环境,他只是在自然和风景画的空间转化中充当了一个载体的角色。他运用的是带理性的科学分析的焦点透视法,他的这种空间观念是建立在其科学和理性思想的指导下的,是用明暗和透视来表现的。所以说,西方艺术家对于空间理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实实在在的空间认识,并不能像中国画家那样能够脱离真实自然的约束。

(摘编自魏理、胡国玉《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艺术特点之比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宗教的盛行促成了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并成为长期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关键因素。
B.中国的山水诗文和山水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C.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期,在此期间大师频出,理论著述宏丰,体现了高度的艺术自觉。
D.“道”家重“心”略“物”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文人思想和美学基础。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里的山水,不只是自然山水风景,还是绘者的心象和思想情感的艺术显现。
B.随着士人南迁,南方的山水给山水画家带来了创作灵感,山水画创作出现了新格局。
C.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出现了追求高古之气和紧随时代步伐、领异标新的两个流派。
D.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各成体系,在特点、艺术精神、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不同。
3.对于西方风景画的艺术特征,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注重绘画的写实性B.运用线面结合的焦点透视法
C.用明暗和透视来表现D.在平面上塑造出立体空间感
4.请给“散点透视法”下个定义。
5.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山水画美学思想形成的过程。
2022-09-06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