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小阅读-课内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1 题号:16998890
下列关于《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匠精神是他毕生的追求。
B.“匠”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指木匠,意义变得更加深远和广泛。
C.坚守工匠精神的匠人要耐得住寂寞,同世界脱节,用自己的技能和手艺却能改变世界。
D.工匠精神尽管不以成功为目的,但是却能走上成功之路。

相似题推荐

小阅读-课外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全球反法西斯格局中重新评价中国抗战

   

文汇报:您把二战中的中国称为“被遗忘的盟友”,可见在西方的二战研究中,中国战场的作用是被低估了的。请您谈谈西方学界目前如何看待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米特(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在西方的二战语境中,中国抗日战场的重要性至今仍然是被忽视的。这种湮没不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拜冷战所赐。中国与苏联曾经同处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因此,在1949年以后,西方的研究对于回顾二战期间的中国历史并未表现出多大的热忱。此外,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学者往来中国学习研究和搜集中国抗战史料的困难比较大,与中国学者合作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当然,近几年来,学术研究的环境和便利程度都有所改善,但客观认识中国抗战的作用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就目前情况而言,至少在西方,对于二战中中国战场的研究和认识是比较局限的。

文汇报:您本人如何评价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

米 特:中国在二战期间的亚洲战场所起到的作用尤其重要。回到70多年前,如果中国在1938年被全面侵占,那么整个亚洲可能就不得不屈服于日本的铁蹄了。由于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大量日本军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日本占领整个亚洲的企图因此无法实现。当然,中国的抗战也是整个二战的一部分,所以美国的协助对中国最终获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否则中国也不可能在1945年获得最后的胜利。

文汇报:把中国的抗战历史放到整个二战的背景中来审视,中国抗战如何影响了整个二战的战局?

米 特:我认为中国战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在没有任何外界援助,也没有任何战争同盟可供借力的情况下,中国军民能在漫长艰苦的岁月中坚持不懈地独立抵抗日本侵略者。

文汇报:根据您掌握的档案,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牺牲有多大?

米 特:从以往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可知,负责任地估计,至少1400万中国人在战争中丧生,8000万中国人流离失所。

文汇报:您为何认为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二战起点,而不是普遍认为的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这一论断的依据何在?

米 特:由于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尚未被西方充分认识,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将二战起始点标识为1939年。但是,如果我们充分地将中国的抗战纳入整个二战的视野中来考虑,我想,随着中国抗战历史逐渐走出被遮蔽的研究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应该会认同我的看法,以“卢沟桥事变”作为二战的起点。

文汇报:我们查阅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成果,您多次在文章中谈到,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对中国历史而言是个重要起点。请问这个“起点”开启了什么?

米 特:中国对日抗战所取得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当时的状况:中国的社会问题开始得到关注;在这段同仇敌忾的经历中,中国人(尽管不是每个中国人)的“国家统一”意识极大增强;抗战经历奠定了日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总之,抗日战争重构了中国的社会与政治状况。

文汇报:您认为现代中国的起点是什么时候?如何理解“十四年抗战锤炼出了一个现代中国”?

米 特:所谓现代中国的起点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份,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的确有标志意义,但是中国的现代性其实并不仅仅由鸦片战争来指示,而是有不少其他标志,包括鸦片战争之前很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府行为合理化的努力等。而抗日战争确实刺激了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现代化,包括科技的发展,也对中国后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文汇报:您认为尽管中国是“被遗忘的盟国”,但是二战对中国后来历史的持续改变非常深刻,比对其他国家都深刻。这点应如何理解?

米 特:我认为,中国在抗战胜利后,在政治方面的急遽变化是反抗外侮和抗战期间社会变革的迫切要求的产物。

文汇报:您认为,对普通中国人而言,经过二战的洗礼,“国家”的概念比之前有了很大的加强。这是应为什么?

米 特:抗日战争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战争期间,民族感情并非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被激发。但是,在很多领域,比如教育界,由于对日作战的氛围,由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民族主义尤为激荡。此外,中国在医疗健康、难民救济和政府机构等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促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

(原文有删改)


超级大国的冷战为何让中国长期成为“被遗忘的盟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18-12-13更新 | 16次组卷
小阅读-课外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去年以来,人工智能便成了科技圈的宠儿,其他诸如AR、VR的,似乎都消失不见。而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工智能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某种意义上,人工智能为这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能量,缔造了一种新的“虚拟劳动力”。来自埃森哲与经济学前沿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大胆提出,到2035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遍采用,可能会将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提高一倍。报告认为,估计人工智能有可能将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总增加值(与GDP近似)年度增速分别提高到4.6%、3.9%和2.7%。

对于中国而言,意义还不仅仅局限于此。

很多人想象不到,虽然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包括医疗、教育、公共安全、交通等,都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从具体实际应用来说,制造业却可能是最快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蓝海领域。

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与日本、德国相比较,至少有20年的差距。但这恰恰也为制造业进行转换、升级提供另一种便利,也就是其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技术击败,改造起来反而更加容易。一是这些企业拥有行业海量的数据,充沛的资金;二是在生产力水平急需提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这些传统企业也有迫切的意愿来改造升级自己的工厂、业务,提高收益,降低企业成本等需求。因此,制造业既是人工智能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领域。

除此之外,正如李开复所言,人工智能是中国引领全球的巨大机遇。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储备、研究成果等方面,也具备了较强的基础。比如在人才方面,中国科学家已经占据了全球人工智能科研实力的半壁江山。2017年的美国人工智能促进协会(AAAI)年会,原定于一月底在新奥尔良举行。选址上没问题,但时间恰好撞上了中国的春节。这在过去没有什么,但现在却不同了。鉴于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家们的重要性,最后会议不得不延后一周,在旧金山举行。而且,在这个会议上提交的论文,中美两国最终被接受的论文几乎一样多。这在过去很难想象。有数据表明,在2015年全球顶尖期刊上发表的人工智能论文里,华人/中国人作者的比例达到了43%。同时,根据乌镇智库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的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在2012年就已经超过美国。

(摘编自《新京报人工智能对中国的意义超乎你想象》)

材料二:

在工业4.0以及互联间十的是之下,人工智能作曲在音乐方面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对光学乐谱的识别与乐音的掌握,对人类情感表达方式进行推理,从技术层面理解人类的情感,从而进行情感型的作曲。例如,早在2016年,谷歌与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就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歌曲创作,分别创作了音乐剧《越过墙垣》与披头士风格歌曲《爸爸的汽车》。听众普遍表示,人工智能作曲在认知与听觉的角度上与人类创作的歌曲没有差别,其中也蕴含了人类的情感。

但是,人工智能作曲有利也有弊。从人工智能对人类有利的角度思考,它有以下好处。一方面,世界各地都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如果将其与人工智能作曲相结合,一定能够碰撞出全新的火花,使民族民间音乐迎来互联网+时代的全新发展,这对音乐的流行与传播也有着较强的发展意义与发展价值。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音乐的结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机器人为载体,未来的音乐机器人能够在情感计算下进行智能创作、智能作曲以及智能演奏,这就使得人机互动的方向有了全新的角度。此外,人工智能作曲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如今的作曲领域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作曲人与音乐制作人等也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发展与进步。

人工智能也有如下几个弊端。首先,目前国内外人工智能作曲无论哪一种算法都存在短板。比如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混合型算法,能从多个方向创作歌曲,但其知识引导机制的建立较为困难,在计算机规则建立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了很大阻碍。再如,马尔科夫链是一种随机的作曲算法,目前广泛应用在作曲领域,但因其本身在应用过程之中是随机的,任何可能都较大,无法对其旋律片段进行模型的建构,也就无法对音乐风格进行有效的界定。

其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著作权基本理论、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种类及著作权权能体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著作权制度能否经受住新一轮冲击?运用人工智能产品创作出的大量机器新闻、机器小说、机器诗歌等创作物,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是否有必要明确“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定义?其能否纳入到现行的著作权法保护框架,抑或针对人工智能或智能系统“创作”的成果建立一种新形式的财产权?人工智能软件或算法之类是否能够成为受法律认可的作者?这些疑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运用都将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

所有的新鲜事物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研究过程都存在着一定的利与弊。我们要正视人工智能作曲方面的优越性,促进其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作曲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增强技术上的进步,将更新的技术发展运用到作曲中来。

(摘编自《音乐周报人工智能作曲有利也有弊》)


人工智能对中国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一概括。
2023-07-13更新 | 204次组卷
小阅读-课外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会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到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域,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

(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2021-09-23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