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课课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全国 高一 课后作业 2020-10-18 76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1. 下列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爱岗敬业是一种对事业全身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奋斗的动力以及事业成功的保证。如果一个劳动者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实。

A.废(qĭn)忘食B.(zhēn)于至善
C.(zhuō)越D.(dŭ)实
2020-10-13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召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B.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C.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建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D.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指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2020-10-13更新 | 349次组卷 | 12卷引用: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语言文字运用-填空题 | 较易(0.85)
3. 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在横线处。
(1)大娘怕没有__________的梳具,老身如何敢用?其他姐儿们的,老身也怕用得,还是自家带了便当。(精制   精致)
(2)秋天的早晨是千变万化的,我爱秋天的早晨,爱它那美丽的景色,更爱它丰富的___________。(内涵   内含)
2020-10-13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二、判断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判断题 | 适中(0.65)
4. 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
(2)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
(3)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邻居们看他这样,都说:“他以后一定出类拔萃。”(        )
(4)我的家十分有趣,我有一个球迷爸爸,爸爸为了看球赛,都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
(5)黄河好像系在黄土高原腰间的一条玉带,在北国呼啸的寒风中,波光潋滟,风姿绰约,让人怡然忘情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
(6)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        )
2020-10-13更新 | 271次组卷 | 1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三、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5. 下列关于《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匠精神是他毕生的追求。
B.“匠”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指木匠,意义变得更加深远和广泛。
C.坚守工匠精神的匠人要耐得住寂寞,同世界脱节,用自己的技能和手艺却能改变世界。
D.工匠精神尽管不以成功为目的,但是却能走上成功之路。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7. 阅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文本,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9.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这句话。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10. 请结合《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全文,分析“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这句话的内涵。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11.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工匠精神。艺术创作需要精雕细琢,产品质量更要精益求精。结合“敬业、乐业”,谈谈你将如何贯彻“工匠精神”。
2020-10-13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四、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微写作 | 适中(0.65)
12.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思考:铜车马让世人惊艳赞叹,圆珠笔却让国人唏嘘遗憾,两相对比,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写一段文字阐述自己的看法,160字左右。

材料一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由3000个零部件组合而成。结构精巧,工艺复杂,铸造精致,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嵌铸、镶嵌以及多种多样的机械连接工艺技术,令人叹为观止。它凝聚着两千多年前金属制造工艺方面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与金属工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世界“青铜之冠”。

材料二   3000多家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占世界总供应量的80%……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的缺失和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现实。为此中国企业每年需支付2亿元外汇,制造商生产一支圆珠笔的利润还不足1分钱。

2020-10-13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呼唤“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参加一个座谈会时,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中国有三千多家制笔企业、二十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四百多亿支,是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

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为何我们却无法实现一个小小零件的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有关专家表示,这个小小圆珠笔的困境,其实也是我国制造业很多领域都面临的困境。困境的产生有诸多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缺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按照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我们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工匠精神”的含义。瑞士制表匠工作时凝神专一,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

东京银座的小野二郎,捏了大半辈子寿司,被称为“寿司之神”,日本将他视为国家珍宝。为保证温度,用餐前的热毛巾是学徒手拧的;为保证米饭的口感,煮饭的锅盖压力之太需要双手使劲才能打开;煎蛋这份看似简单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经验的徒弟之手;从前,虾是早晨煮好后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现在是将虾煮到客人光顾前才取出;给章鱼按摩时间从半小时增加到40至50分钟,只是为了让肉质变软、带出香味。专注寿司60载,食客们品味的不是寿司,而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以期达到新巅峰。

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在《论语》中对此充分肯定,朱熹对此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最值得一提的是鲁班,他已成为工匠精神的典范。他以手工操作为职业,钻研技巧,全神贯注,精益求精,集工匠、大匠师、技术家、发明家于一身,把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被奉为制造业的鼻祖,并成为历代工匠的榜样。而现在,社会心浮气躁,人们普遍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那些讲究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很多人也就放弃了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以至于一支小小圆珠笔的生产也要严重依赖进口的技术和材料。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强国,而中国的发展却必须要经历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在这样的时代,优秀的工匠跟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一样,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尊重每一个工匠,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

“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

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有删改)

培优训练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唤“工匠精神”》开头从李克强总理参加座谈会这一新闻素材写起,体现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B.《呼唤“工匠精神”》用事实论据证明中国制造业面临很多核心技术和材料不能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困境。
C.《“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中讲到民间文化很多,但工匠文化被广泛认同和尊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D.《“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中朱熹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和提升,认为凡人为之事,皆应精益求精。
14.文中多处使用了事实论据,请根据要求分析这些论据的作用。
(1)《呼唤“工匠精神”》第四段、第五段举了瑞士和日本的例子,可否删掉一个?为什么?
(2)简析《呼唤“工匠精神”》第六段提到鲁班的作用。
15.简析《“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的论证思路。
16.结合两篇文章和课文,谈谈你认为如何传承工匠精神。
2020-10-13更新 | 260次组卷 | 5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3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3
判断题
1
小阅读
7
作文
1
现代文阅读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1,2,3,4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0.85字音选择题
20.85字形选择题
30.85一般词语填空题
二、判断题
40.65熟语(含成语)
三、小阅读
5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课内
60.65理解重要概念课内
70.65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课内
80.65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课内
90.65分析语言特色课内
100.65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课内
110.65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课内
四、作文
120.65微写作微写作
五、现代文阅读
13-160.65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论述类文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