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170209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梅新林教授提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问世于前“新红学”时期,属于“旧红学”时代的产物,但若从理论创新的前沿与质量而言,则显然应该纳入“新红学”范畴,甚至较之胡适、俞平伯、顾颉刚的“新红学”更为前沿(当然,提出这一看法,其实已经把“新红学”等同于现代红学了)。不过,胡适等创立“新红学”时,没有将批评的矛头对准王国维,而是针对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虽然梅教授认为,像王国维这样超越时代的学者、作家以及作品、思想,固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也会带来很多困惑,因而不知如何在时代中进行安置,所以胡适对其避而不谈,也可以理解。对此,笔者认为,这种回避,一方面是时间因素,可能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的时间过早,是在1904年发表,而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是在1916年发表,所以找时间相对靠近的对象来商榷,这是习惯的做法。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商榷与对话的前提是两者目标一致。归根到底说,索隐和考证其实都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都是在小说外寻找现实的本事。王国维没有涉及小说的本事问题,胡适等人就不便与王国维展开对话。而索隐派毕竟也在进行本事研究,故而双方可以进行商榷,这样的商榷也是有价值的。

考证派“新红学”后来是以胡适和俞平伯的成果为早期代表,梅新林教授评价“新红学”时认为应该从“历史的批评”“艺术的批评”“思想的批评”这三个层次来评价研究文艺作品,并得出结论:胡适的批评偏历史,俞平伯的批评偏艺术,而王国维的批评偏思想,如果三者合一,那么“新红学”的面貌就会很全面,可望达成一种研究范式的突破。

关于如何进行三位一体的批评,笔者认为应该避免那种简单的叠加。无论历史学、文学还是思想的研究,都需要一个历史化的过程,这才有可能达成文学、历史学与思想研究的有机融合,甚至达成研究范式的突破。

百年“新红学”,其主流是历史学的考证研究,但恰恰是历史学的研究,更需要对研究对象加以历史化的考察,也就是说,首先要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历史化,而不是把事件和人物抽象出来加以静态的、凝固化的考察,因为即使《红楼梦》有本事、真人可以考索,也需要分析其经过种种转变而进入小说的动态过程。至于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则要在观念史和社会史双重脉络中加以梳理,揭示小说中的思想倾向与之发生的张力。

说到对其文学的研究,现在大家提倡研究回归文本、回归文学特性,很容易回到一种传统的趣味主义。这种分析的最大问题就是非历史的态度,是以所谓的审美非功利,来遮蔽对历史、对意识形态的诊断。例如《红楼梦》中关于丫鬟的肖像描写非常稀少,用趣味主义来解释,会认为这是作者的留白艺术,可以给读者提供很大的想象余地(其实也有学者这么分析了)。笔者认为,对丫鬟肖像描写的忽略,是因为《红楼梦》基本立场并没有超越时代和社会因素,作者大体采用贵族视角进行叙述(尽管曹家本身不是贵族),对丫鬟基本上是忽视的。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此种艺术手法的产生,这样就形成了文学内化于历史而不是从历史中抽象出来研究的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和方法就是不断地将研究对象历史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红学的精髓。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在整个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放在整个世界史的学术趋势中,重新定位《红楼梦》,我们的研究格局就可能会有更大发展。

(摘编自詹丹《以历史化态度推进红学的发展》)

材料二:

本事,应限定在真人真事和真实情境之上。准确地说,是限定在作家所历、闻并参考的原本之事上。目前看来,古典本事批评主要包括索隐、影射、考证三派,所谓“穿凿附会与忘记文学之为艺术”的错误,以索隐、影射最为突出。索隐派专事于“探求隐藏在小说作者与故事情节背后的本事,以据此阐释小说文本的‘微言大义’”。这些解读虽提出“分身法”“合身法”等方法,但多建立在拆字猜谜、牵强附会的基础上,学术成分极低。影射研究实亦政治性的、道德性的索隐研究,多有硬解、曲解之嫌,“好像一切文艺作品统统不过是以揭露阴私,进行人身攻击为能事的‘黑幕小说’的翻版或变种而已”。所以, 无论影射还是索隐,都成为古典考据学略有难堪的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唾弃,声名狼藉。

那么,以胡适、俞平伯等考证派红学(“新红学”)为代表的本事批评是否更容易被接受一些呢?答案无疑是确定的,因为胡适所用材料“人人都知道”,所用方法则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过,胡适的考证也终究只是考证:他仅感兴趣于作者身世与版本问题,对于思想与艺术之阐释,甚至不愿承认为“红学”成果,故其《〈红楼梦〉考证》被认为“失之过于粘滞,没有予艺术创造以应有的地位”不是没有道理。以此而论,仅满足于史实考订的考证和索隐、影射并无本质区别。考证派有“考”无“释”,虽掌握较多原型史料却无力以此为基础对对象予以哲学、艺术的把握。亦因此,俞平伯晚年对自己的“新红学”研究几乎全盘否定。

(摘编自张均《转换与运用:本事批评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梅新林教授看来,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虽属“旧红学”时代的产物,但其理论创新与质量,比胡适、俞平伯等人的“新红学”更为前沿。
B.分析《红楼梦》所涉及的本事、真人进入小说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历史化的过程,属于红学中历史学的考证研究的范畴。
C.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需要将作品置于观念史和社会史的双重脉络中进行梳理,揭示出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观念史、社会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D.忽略历史语境研究《红楼梦》的文学特性,容易陷入传统的趣味主义,以所谓的审美非功利遮蔽对历史、意识形态的诊断,导致文学内化于历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受到了胡适等考证派批评,说明一切学术论争发生在研究时间接近、研究目标一致而结论却针锋相对的不同派别之间。
B.对作品进行文学研究,不应该提倡回归文本、回归文学特性,而应注意作者认知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作家及其作品。
C.红学研究的索隐派、影射派之所以处于难堪的境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唾弃,声名狼藉,是因为其故意穿凿附会而忽略作品的文学艺术特征。
D.胡适只关注《红楼梦》作者身世及作品版本问题,却轻视对作品思想与艺术的阐释,未能对其予以哲学、艺术的把握,故其研究价值应打折扣。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介绍梅新林教授对于红学研究中胡适与王国维、蔡元培的学术关系的看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对学术争论意义和原因的认识。
B.材料一在介绍梅新林教授关于“新红学”评价研究的三个层次以及假设三个层次融合出现的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将三者有机融合的方法。
C.材料一有破有立,既谈到“新红学”研究若干派别的局限性,又阐述了红学研究需要历史化的观点,并由此提出马克思主义红学的研究方法。
D.材料二首先确定“本事”的外延,然后分析“新红学”研究的三个派别在本事批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学术角度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评价。
4.请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红学研究的“历史化态度”的理解。
5.“新红学”研究有弊端但也有价值,其价值何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儒家君子观在当代的传承与实践

张舜清

传统儒家君子观在中国古代具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力。在当代,儒家君子观在培育理想人格、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美好人生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首先需要我们明确何谓儒家的“君子”,这是我们在当代传承和实践这种观念的基本前提。

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君子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位者”,即指统治阶级的成员。其次,经孔子转化后,君子的“位”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主要成为一个侧重人的德性的概念,所谓“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最后,在儒家这里,完美的君子形象还必须具有智慧和审美的特征。一个欠缺智识、外表邋遢之人,任其德性多高,在儒家这里都难以称为君子。所谓“君子博学深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总体来说,儒家的君子是一个兼具“位”“德”“智”“美”等多种属性的复合概念,它涉及对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道德水准、智慧水平、心理素质等全方位的评价。这正如荀子所说:“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不过,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看,儒家的君子主要是一个德性概念,即侧重以道德水准界定何为真正的君子。而儒家所谓“德”,从其根本来说,乃是一种“生”德,所谓“天地之大德日生”。而民生问题,则构成“生”的首要问题。因此,在儒家这里,一个人是否能够体悟上天创生万物之德,是否能够仁民爱物、关心民生,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构成儒家评判君子的一个基本标准。

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做法是,“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我们在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当代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要把儒家君子观的基本精神与人类的未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结合。儒家的君子观从根本上说是要人类对自身的生命特性有一种精神自觉,明确人类自身存在的义务,从而以正确的方式建构人类自身、谋求人类的未来。它的基本精神是对“义”的坚守,“君子喻于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在儒家这里,它集中表现为人在维护天地宇宙生态系统和谐运行的道义担当上。“君子之道,天之道也”,而“天道之大在生物”,故“君子协进生物之功,可以配天。”

在当代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要继承和弘扬儒家君子观蕴含的积极因素,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观念,儒家的君子观蕴含着十分深刻的促使人向上向善的道德理念、追求完美人格的教化思想和仁者爱人、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因而科学对待儒家君子观,应当对儒家君子观中蕴含的这些积极因素给予充分肯定,并努力将这些积极因素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中,如此儒家君子理念才能在当代重新焕发活力。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2月23日,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君子观当今在诸多方面之所以仍会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因其在古代有影响力。
B.儒家眼中的君子可是在位者也可是非在位者,但都必须具备德智美等多种属性。
C.今天,传承实践儒家君子观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与对待传统文化的做法是相同的。
D.当代文化建设如自觉融进儒家君子观的积极因素,儒家君子理念就会重显活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紧扣标题提出的论题,从多个方面简要指出儒家君子观在当今有着现实意义。
B.文章按照一定的时间和逻辑顺序,分三个阶段来论述了“君子”一词的演变过程。
C.文章有多处引用,既彰显了儒家君子观的内容,又增加了论述的说服力与权威性。
D.文章末段论述了在当今传承实践儒家君子观的方法后明确指出了传承实践的好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的指代原本比较狭窄,在经过孔子及后世儒家的转化后,才由最初的单一概念转化成复合概念。
B.儒家对君子的评价标准是全方位,但从某种特定角度看,更侧重于对“德”的要求,即对道德水准的要求。
C.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深潜三十年,为国铸重器,他符合儒家评判君子的基本标准。
D.儒家君子观注重对“义”的自觉坚守,懂得应该把其基本精神与人类的未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结合的道理。
2020-08-16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明清时期著名的儒商,徽商不仅在经营过程中,大都能按“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的道德规范来行事,而且在社会遭到重大灾难时,也能做到乐善好施、赈灾济困、扶危救难。他们设立善堂、善局等组织,捐资捐物,延医送药,成为明清时期地方救灾、疫情防控的一支重要力量。徽商积极参与地方救灾、防治疠疫的事例比比皆是,遗存的文献文书资料也较为丰富。其中,《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即是记载徽商在疠疫面前,主动作为,防治疠疫的珍贵资料。

屯溪是明清时期徽州重要水陆码头和商业集散之地。有“茶务都会”之誉,然而,茶季恰值春夏之交,正是“时疫偏多”时节。“数万”制茶工人都是“远近来就食者”“多属佣作贫民”,他们的大量涌入,不仅使屯溪的人口骤增,也增加了感染流行性传染病的风险。“一遇疠疫流行”,患者“疾苦则须臾难忍,一朝去世,尸骸则暴露堪悲”“病无以医药、殁无以棺殓者所在多有”。急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往往导致民生苦难,甚至社会危机。因此,为了防控疠疫,治疗患疠人员,徽商主动应对,积极采取措施。仅就《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所见,徽商防疫治病的做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倡议创办公济局,作为实施医疗救助、防治疠疫的常设机构。屯溪公济局的主要工作是:“按年五月起至八月止,延请内外专科,送诊送药,棺则大小悉备,随时给送。”救助对象主要是在屯溪佣工的“四方贫民”,他们一旦患有疾疫,由公济局聘请的内外科医生“送诊送药”,进行医疗救助;一旦因病去世,则由公济局司事人员送去棺木,掩埋安葬,以免“尸骸暴露”。

光绪十八年,徽商又响应上谕,适应民需,在公济局附设育婴堂、养疴所,并为百姓施种牛痘等。施种牛痘,是为了预防天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所谓“育婴”“保婴”,即是对外来佣工家庭遗弃女婴的救助。养疴所的兴办,是因为在屯溪佣工的“客民居多无家,一经疾病颠连,不无可悯,又设养疴所,便其就近调医”。可见,养疴所的作用是收治身患疾病又无安身之处的“客民”,也属于医疗救助。

由上可知,虽然屯溪公济局的救助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但无论是“送诊送药”、掩埋安葬尸骸,还是育婴、种牛痘,始终都以防控流行性传染病为中心,反映了徽商对疠疫防治与民众救济的重视与努力。

身体力行,多方筹措经费。屯溪公济局采取多渠道的方式筹措经费。在公济局成立初期,其经费来源主要为常捐与劝捐两种。所谓常捐,是指对屯溪茶商,以及在屯溪中转的婺源县茶商收取的茶箱捐,按照每箱茶叶捐钱六文的标准,每年大概可收取六百千文,占可资岁用之半,由茶厘总局统一汇收,永为定例。而劝捐则是由屯溪公济局董事利用其社会影响力,劝说、劝导.社会各界人士奉献爱心,随缘乐助,共襄善举。总体而言,以常捐为主,劝捐为辅。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清末屯溪地区的疠疫防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徽商遗存的文献文书资料已经为数不多。其中,《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是珍贵的资料。
B.屯溪外来人口增多使得急性传染病发生的风险增加,这导致了民生苦难,甚至社会危机。
C.“按年五月起至八月止,延请内外专科,送诊送药……”,主要救助在屯溪佣工的“四方贫民”。
D.屯溪公济局附设育婴堂、养疴所为百姓施种牛痘,但却长期缺乏资金,需要多方筹措经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总体评论徽商的道德规范,以及乐善好施、扶危救难的具体作为和表现。
B.文章第二段论述了屯溪疠疫流行的原因,这也是徽商防疫治病、主动作为的原因。
C.文章第四到七段,主要论述了徽商防疫治病的具体做法、救治范围以及经济来源。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由总到分,先引出论述的话题,再纵向深入论述,最后补充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屯溪公济局的创办成立,有助于改善四方贫民“病无以医药、殁无以棺殓”的现状。
B.屯溪公济局是慈善性质的,这一点可从育婴堂、养疴所救助的对象即可体现出来。
C.徽商对疠疫防治与民众救济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始终以防控流行性传染病为中心。
D.公济局成立初期,经费来源主要为常捐与劝捐两种,后期将不再需要筹措经费。
2021-05-23更新 | 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远古神农氏开始,中华先祖就开始种稻、黍、稷、麦、菽五谷为食,制耒耜劳作工具为耕,种麻纺线成布为衣,磨制器物为家什,完成了从山上狩猎、水中渔猎到定居生活的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开启了农耕文明之先河,这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滋养。

农耕文明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农耕文明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

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品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

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农耕文明,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节选自《传承千年余韵,凝聚文明之光——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速览》)

材料二:

人的清静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自然本质是清静的,长期自然清静环境的熏陶,必然有助于清静性格的形成。而清静对发展又具有重要意义。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一个人的节俭性格。农业的产量较多地取决于自然的特点和规律,而大自然的供给总是有限量的,这对浪费必然是一种约束,会促使人在行为上更崇尚节俭。人性中质朴性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大自然的朴实无华和厚重,必然更有利于养成人性的质朴厚道。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敬畏人格。大自然的神秘性和无私性,也为敬畏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

留住农耕人和培养农耕人,关键要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此,要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激活现有本地乡土人才,充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要把一些高学历、懂技术、爱农业、在农村能留得住的人才吸引到农村来;三是要发挥好新乡贤作用,激励乡村成功人士致富思源,回报桑梓,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重视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也留住乡愁。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对古镇、古村落、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

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对此,我们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和新风采。

(节选自《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守住农耕文明之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农耕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不断碰撞,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旨在重振农耕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也要运用现代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
C.新农村建设要加大农耕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当务之急是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D.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在村庄建设上能留住乡愁,也要保护、开发、利用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活态的乡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原始渔猎生活相比,农耕生产代表了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B.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自然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
C.现代社会所倡导推行的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如出一辙。
D.两则材料之中都涉及要传承和发扬传统农耕文明,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的相关内容。
3.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守住农耕文明之魂?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8-30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