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2 题号:170534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改革的发展与深入,以往主要作为城市环境美化装饰载体的环境雕塑艺术,正逐步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广泛应用于新农村环境的艺术特色改造,成为环境美化和文化传承兼备的现代乡村公共环境艺术形式。在乡土景观雕塑研究地位日益彰显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结合乡村地区的独特历史文化,构建乡村环境空间新秩序,美化乡村艺术景观,助力乡土文化传承,建设新时代特色文化乡村,显得越来越重要。

乡土景观雕塑作为新时代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很多乡村景观雕塑已经成为地区性的文化艺术象征。乡土文化的艺术特点,在于其自身独特的“朴素美”“自然美”“精神美”“文化美”。乡土景观雕塑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优势,是通过其自身的表现力、形象性、质朴性进行阐明的。同时发挥自身艺术价值,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雕塑的场景化设计或主题性作品表现,以及对乡村文化环境的烘托、完善功能,生动而具体地传承本地乡土文化精神内核和浓浓的乡土农耕文化情感认同。

利用乡土景观雕塑,打造独属于乡村本地区的独特文化,通过文化塑造,传承本地区优秀文化,不失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智慧。因此,我们可以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结合乡村旅游、农业生产资源,丰富乡村景观元素,借助灵活、多层次的乡土元素,抓住时代发展机遇,设计出符合本地区独特乡村文化底蕴的景观文化雕塑,打造属于本地域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名片。例如,安徽阜南县“莲花小镇”结合自身的文化定位进行设计创作,制作特色景观莲花雕塑,突出了本地莲文化的乡土特色,莲花雕塑铺设于县城国道旁,成为标志性旅游名片,拉动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原动力。

乡村景观雕塑对于村庄来说,是村庄环境、风貌展示的重要渠道,能够反映出村庄地理特征,以及村庄发展期间所形成的区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文化传承价值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而景观雕塑在改善乡村环境、艺术氛围的同时,为乡村文化传承带来更多可能性。一方而,景观雕塑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增加乡村地区风味、风俗文化内容,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和本地特色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景观雕塑记录着当地人们的社会活动,传承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最终形成符合乡村地理特征的文化景观。乡土景观雕塑是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文化助力。

乡土景观雕塑的根脉是文化,没有优秀文化作为支撑,作品将失去灵魂。乡土景观雕塑植根乡土文化土壤,保留乡土艺术底色,融入现代设计思维和新时代设计理念,传承乡土人文精神,并充分考虑乡村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协调关系,重视乡土文化传承,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公共艺术、人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摘编自孙立丰《乡土景观雕塑的时代特色与文化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雕塑艺术以往主要用于城市环境美化,改革的发展与深入使其广泛用于新农村。
B.乡土景观雕塑通过场景化设计或主题性作品表现,阐明其传承乡村文化的优势。
C.乡土景观雕塑为乡村文化传承带来更多可能性,符合重视文化传承的时代需求。
D.如果乡土景观雕塑没有优秀文化作为支撑,作品就没有灵魂,也就失去了根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环境雕塑艺术广泛应用于新农村的现实,提出关注乡土景观雕塑问题。
B.作者认为乡土景观雕塑发挥自身的艺术价值,有助于乡土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
C.文章以“莲花小镇”为例,论证打造文化雕塑是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智慧。
D.在阐述景观雕塑的作用时,作者有意识地采用表示层次的关联词以增加条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的景观雕塑都是乡土文化的反映、地区性的文化艺术的象征,有其独特的审美。
B.抓住当地的乡土元素,保证能设计出符合本地区独特乡村文化底蕴的景观文化雕塑。
C.设计景观雕塑时,既要展现乡村的地区风味、风俗文化内容,还要迎合游客的喜好。
D.乡土景观雕塑以文化为根脉,重视乡土文化传承,促进人与文化良性互动发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创造同人类的其他创造一样,是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自觉的创造活动,但它有自己所遵循的原则。文学创造存在着艺术真实的要求。作品有真实性才能使读者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才能使读者被吸引被感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和精神上的享受。

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只要观点是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是真实的。但对这种真实,人们不会称之为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有别于科学真实,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化的真实。文艺同社会科学的不同,在于文艺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而社会科学则以概念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要研究艺术真实同科学真实的不同点,必须从考察形象的特征入手。

艺术形象都是具体的、可感的,那么形象的真实性就必须是具体的、可感的,也就是说,艺术形象既要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真实,又要反映出事物的现象的真实。但不能认为艺术形象是对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一种反映。艺术形象正是通过生活个别现象的真实,反映出生活本质的真实。然而,离开了生活现象的真实的描绘,只着眼于生活本质的反映,那就失去了艺术形象,而成了“哲学讲义”。艺术真实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作品细节描写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就如俄国现代作家高尔基所说:“作者创造艺术真实,就像蜜蜂酿蜜一样:蜜蜂从一切花儿上都采来一点儿东西,可是它所采来的是最需要的东西。”一部作品如果缺少生动的细节,就像人只有骨架,没有血肉,无法动人。要使作品真实,必须加强细节的真实描写。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则往往因细节的失真而破坏了作品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都具有概括性,那么形象的真实性也须具有概括性。仅就概括生活本质这一点来说,艺术同科学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仔细分析,还是存在区别。科学的概括必须严格按照客观现实办事;而艺术的概括,借助形象思维,在符合客观真实的前提下,通过典型化的途径,概括出典型的但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形象,也就是说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艺术真实同科学真实的不同,还在于艺术形象在正确反映社会生活时,融入了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因此艺术真实在具有生活内容的客观性的同时,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能从感情上打动读者或观众。这一主观色彩,在科学真实中则是淡漠的,科学真实是靠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说服读者。就如神话故事《后羿射日》中的后羿,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众多女妖,等等,现实生活中哪里有这些有神奇功能的人物?然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却集中代表了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的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因而也就使我们感到另一种艺术的真实。千万不能按科学真实的要求去检验艺术真实,否则极可能否定了艺术真实。

(摘编自王德勇《关于艺术生活的几个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真实性对文学创造而言十分重要,它能使读者对作者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能使文学作品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B.社会科学理论著作的真实性要求著作观点正确,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与文艺作品的真实性的要求相同。
C.艺术作品通过概念和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的真实性是一种倾向于审美化的真实,与科学的真实性存在区别。
D.艺术作品反映生活本质,离不开对生活现象的真实描绘。艺术作品如果只着眼于反映生活本质,就谈不上塑造艺术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论述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有所不同,其中,侧重于论述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有所不同。
B.文章通过阐述艺术形象能反映生活现象的真实,艺术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论证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具体、可感的。
C.文章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高尔基的一段话,形象有力地论述了要创造艺术真实,需要不断积累经验这一观点。
D.文章举神话故事中的后羿和《聊斋志异》中的女妖为例,论证艺术形象具有主观色彩体现出艺术真实性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作品反映生活真实,并不是自然主义地写生活真实,而是通过表现生活个别现象的真实,来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
B.在概括生活本质这一点上,艺术与科学有相似之处,如科学要严格按照客观现实办事,艺术也要以符合客观真实为前提。
C.艺术在概括艺术形象时,离不开形象思维和典型化思维,所概括出的艺术形象虽然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但具有典型性。
D.艺术真实既因作品正确反映了社会生活而具有客观性,也因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融入作品而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2020-08-06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节选并回答问题:

①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②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1.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作者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其代表作有《荒原狼》等。
2.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作者在第①段里想要表达的观点。
3.作者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在作者看来怎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读书人”?
4.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加点词“戕害”在文中的意思是“伤害”、“损害”。
B.第②段中“读得太多可能有害”的原因是一味获取大量僵死的知识,脱离生活。
C.第②段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不倾心于读书的现象,目的是为了点出书籍不应该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D.选文第①段、第②段采用了对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5.请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为例,谈谈对“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这句话的体会。
2020-11-20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 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 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2020-11-16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