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1708305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生而隐宫,始皇闻其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辒车臭,胡亥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之。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B.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C.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D.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胡亥其计               何为其
B.反上书直言诽谤     范增目项王。
C.使者数               舍万殊
D.诸阳周                  感慨之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让赵高教胡亥审理案件,赵高深得胡亥宠幸。赵高犯罪,蒙毅认为依法应判处赵高死刑,秦始皇却以赵高办事机敏为由赦免了他。
B.赵高劝说胡亥,请他诈称秦始皇的命令诛杀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之后赵高又劝说李斯一起参与谋划,他们以假诏指斥长子扶苏的过失。
C.蒙恬怀疑诏书的真实性,劝扶苏弄清真伪,但扶苏还是信以为真,最终自杀。胡亥在得知扶苏的死讯之后,立即释放了蒙恬。
D.由于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发臭,胡亥诏令用鱼臭味来掩盖尸体的臭味,到达咸阳后才正式发布始皇的死讯,赵高与胡亥的阴谋最终得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2)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高帝曰:吾听公言。

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为汉家儒宗。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适:同“嫡”,指嫡长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B.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C.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D.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矢石争天下                 蒙,与“蒙故业”的“蒙”皆为“冒着”之意。
B.叔孙通知上益之也       厌,与“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同,为“厌弃”之意。
C.公所者且十主             事,与“仰不足以事父母”的“事”皆为“侍奉”之意。
D.为汉家儒宗                 卒,与“卒莫消长也”的“卒”皆为“最终”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审时度势,按需选材。汉王征天下时,他专门引荐盗匪和壮士,不提及弟子;汉王守江山时,他则召儒生与弟子共同制定朝会礼仪。
B.叔孙通顺应时代,灵活制礼。他认为礼是依时代人情的变化而增减的,并提出稍微采纳古代礼法和秦朝礼仪制度,结合起来制定新的礼仪。
C.叔孙通笑对质疑,自信坚定。鲁地儒生不赞同叔孙通的观点,认为礼乐是国家稳定后自然兴起的,无需争相去制定,叔孙通因此鄙视他们。
D.叔孙通以史为镜,勇于死谏。高祖打算替换太子时,叔孙通陈说了晋献公与秦始皇的惨痛教训,极力劝谏高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2)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
2021-02-27更新 | 9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下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得召见。异曰:“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光武自蓟东南驰,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入道傍空舍,异复进麦饭。因复度滹沱河,从破王郎,封应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从平河北,诸将并劝光武即帝位,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时赤眉暴乱三辅,乃遣异讨之。拜为征西大将军,与邓禹共攻赤眉。异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异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帝使以章示异。异上书谢曰:“臣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诏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赐以珍宝衣帛。异稽首谢曰: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明年夏,与诸将攻落门,未拔,病发,薨于军,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B.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C.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D.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B.从事,文中指官职,亦称“从事掾”,为汉刺史的佐吏;现代指干某项事业。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文中指刘秀登上帝位之后自封的名号。
D.稽首,古代跪拜礼,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片刻,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礼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异慧眼独具,投身明主。他赞赏刘秀不虏掠的行为,为其风采气度所折服,认定此人值得托付,后来苗萌和他一起归顺了刘秀。
B.冯异领兵有方,鞠躬尽瘁。他带领的队伍,进退有度,军容严整;他为刘秀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在攻打落门时,出师未捷便病死军中。
C.冯异为人低调,谦和退让。军队宿营休息时,诸将聚在一起评议功劳,他常常不参与而选择独处树下,被誉为“大树将军”。
D.冯异忠心为主,获得信任。有人构陷冯异,冯异得知此事后,上书向皇上表明忠心并且主动认罪,最终刘秀顾念旧日的恩情而宽恕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
(2)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5.冯异是如何打败赤眉军的?请简要说明。
2021-12-19更新 | 18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为人正直,以严惮,武帝召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言,治民好清静,责大指不细苛。黯多病,卧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召为主爵都尉,治务在无为而已,大体不拘文法。上曰:“汲黯何如人也?”严助曰:“使黯任职居官,亡以愈人,然至其辅少主,虽自谓贲育①,弗能夺也。”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汲黯,近之矣。”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②视之。丞相弘宴见,上时不冠。至如见黯,不冠不见也。尝坐武帐,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张汤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质责汤于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何空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而公以此无种矣!”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愤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节选自《群书治要·汉书》

【乙文】

归有光:万钧之重不为慑,雷霆之威不为怵。谔谔乎无所隐也,蹇蹇乎无所避也,侃侃乎无所挠也,亹亹乎必致之也。人主为之改容,奸萌为之弭息,四夷闻之而不敢窥伺,此正直之臣也。其在于古,若排闳、折槛、引裾、坏麻之类,皆可以言正直也。其大者,如汲黯、萧望之、李固、宋璟、张九龄、陆贽、李沆、范仲淹、李纲之徒是也。

节选自《震川先生制科文》


【注】①贲育:指战国人孟贲、夏育,有勇力。②踞厕:靠在床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黯愤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B.黯愤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C.黯愤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D.黯愤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严见惮”与“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B.“责大指而不细苛”与“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
C.“上或时不冠”与“或取诸怀抱”(《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或”字含义相同。
D.“引大体不拘文法”与“引以为流觞曲”(《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引”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评价汲黯治理民众喜欢用清静无为的办法,不苛求细枝末节。在做东海郡太守一年多后,东海郡安定太平。
B.甲文中通过皇上在内廷接见汲黯时“或时不冠”“避帐中,使人可其奏”的叙述,写出了汲黯受皇上的尊重和礼待。
C.乙文归有光评价人物时,把汲黯归入古代具有“敢于直言”“正直不屈”“勤勉不倦”等优秀品质的国之重臣之中。
D.甲乙两文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侧重叙事,乙文侧重议论,但是两段文字都体现了汲黯作为社稷之臣的正直敢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黯任职居官,亡以愈人,然至其辅少主,虽自谓贲育,弗能夺也。
(2)人主为之改容,奸萌为之弭息,四夷闻之而不敢窥伺,此正直之臣也。
2022-08-11更新 | 1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