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楚雄市天人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云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0-27 27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无力完成“道德即自然”的证明,原因在于无法对道德根据加以合理说明。儒家生生伦理学在这方面有鲜明的优势,它认为孔子心性之学有智性、仁性、欲性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中,智性和欲性与西方的理性和感性能够大致对应起来。孔子思想最为独特的地方,是多了仁性部分,而仁性就是传统所说的道德本体。仁性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因素,先天的因素为生长倾向,后天的因素为伦理心境,仁性本质上是建立在生长倾向基础上的伦理心境。以生长倾向和伦理心境解说仁性,解说道德本体,为证明“道德即自然”打开了方便之门。

先说生长倾向。生长倾向是人天生具有,不需要外力强迫,自己就能生长发展的倾向。生长倾向是道德根据的底子。人自来到这个世间的那一瞬间起就具有生长和发展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完全是自然的。儒家所说道德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加以说明。如孔子讲的爱人。爱人是德性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作为一种德性来自何处?儒家生生伦理学认为,它就源于人的生长倾向。如果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话,不难注意到,在动物界存在大量同类相爱的现象。动物没有人类社会所具有社会教育,其同类相爱的现象完全来自天生。这种天生的同类相爱的现象其实就是一种生长倾向。人是从动物一点点演化过来的。既然动物有生长倾向,人当然也有生长倾向。人原本就有生长倾向,爱人就是这种生长倾向的具体表现。

再说伦理心境。生长倾向只是道德根据的底子,道德根据最重要的部分是伦理心境。虽然伦理心境来自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对内心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与生长倾向毫无关系,从总体上说是顺着生长倾向的方向走的,是对生长倾向的进一步发展。《中庸》论诚,即可以由此理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那么,诚来自何处?从儒家生生伦理学的角度考察,诚一定有生长倾向的基础,儒家重视诚的问题,正是对这种倾向的进一步强化。动物生长习性中已经具有了诚的某些原始的因素。比如,为了繁衍后代,很多动物必须不畏辛苦、长途迁徙;动物的交配活动,必须在自己的群内进行;雄性动物在群中争得了交配权之后,必须对自己群的成员负责任,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诚的原始基础。

当然,这不是说伦理心境都直接源自生长倾向。伦理心境尽管以生长倾向为基础,但毕竟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内容,不再是生长倾向能够完全覆盖的了。如果将社会生活规范完全归为生长倾向的直接对应物,就过于简单了。以孝悌为例,《论语》中关于孝悌的论述非常多,“子游问孝”“子夏问孝”“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不一而足,其中有子的话人们最爱引用:“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特别重视孝悌,乃至直接将其上升为仁的根本,但孝悌的基础需要认真分析。孝的对象是父母,在母系社会中,子女很难谈得上对父亲的情感。即使在父系社会,与子女最亲近的仍然是母亲。儒家讲孝将父母连着讲,又以父亲为先,不能单纯从生长倾向的角度来理解。悌的对象是兄长,这方面的情况更复杂。在动物界中很少能见到悌的情况,即使有也绝没有达到儒家所强调的程度。而儒家如此重视孝悌,与周文化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孝悌观念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不能简单归因于生长倾向。

因此,要证明道德即自然,不能只谈生长倾向,还必须谈伦理心境。虽然伦理心境必须以生长倾向为底子,但它并不是生长倾向的简单强化,一定包含新的内容。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新的内容。每个具体的社会都有既定的行为规范,它是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基于生长倾向自己制定的,社会生活就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学习、掌握、遵循这些规范的过程。如果将“自然”取“自生”“自然而然”之义,服从这些规范也就是遵从自然。虽然这个过程也难免出现问题,但切不可将服从既与的社会规范与不自然直接画等号,并得出道德即是不自然的结论。

(摘编自杨泽波《“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生生伦理学认为孔子心性之学中的智性和欲性与西方的理性和感性能大致对应,仁性是孔子思想最为独特的地方。
B.动物界存在大量同类相爱的现象,这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的生长倾向,这种倾向是道德根据的底子。
C.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儒家直接将孝悌上升为仁的根本,这不再是生长倾向能够完全覆盖的。
D.生长倾向和伦理心境都是证明“道德即自然”的重要依据,二者联系紧密,没有主次之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基于古人无法对道德依据加以合理说明的原因,指出儒家生生伦理学在这方面有鲜明优势。
B.文章第二段列举孔子讲的“爱人”的思想,是为了说明生长倾向不需要外力强迫,是人天生具有的。
C.文章在第四段使用了类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论证手法丰富,有利于证明其中心观点。
D.本文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观点,再分点展开,最后补充论证,论证思路清晰,有助于增强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的不忍人之心是“我固有之”,按照儒家生生伦理学的理解,它就是一种自然生长的倾向性。
B.按照儒家生生伦理学对伦理心境的解释,红嘴鸥不远万里的迁徙行为可以理解为是具有一定“诚”的因素的。
C.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父亲掌管最高权力,嫡长子是权力的合法继承人。这种制度对于孝悌观念的形成有影响。
D.伦理心境与生长倾向相比,它所包含的新的内容都是完全独立的,比如我们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
2022-10-27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楚雄市天人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随着我们拥挤地生活在一起,我们的通讯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彼此发出的声音变得更像嘈杂声,是偶然的或无关紧要的,我们很难从这噪声里选择出有意义的信号来。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们似乎不能把通讯仅限于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假如有任何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我们好像一定会用它来进行大量的闲聊。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使人聊以慰藉的是,听说较新的学科生物声学须得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的声音中存在的类似问题。不管它们有什么样的发声装置,大多数动物都要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需要长期的耐性和观察,才能把那些缺乏句法和意义的部分加以剔除。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

然而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他信号之下。白蚁在蚁穴中黑暗的、发着回响的走廊里用头部敲击地面,彼此发出一种打击乐式的声音。据描述,这声音在人的耳朵听起来,像是沙粒落在纸上,但最近对这种声音的录音进行的摄谱学分析显示,在这敲打声中,有着高度的组织规律。这敲击声以有规律的、有节奏的、长度不同的短句出现,就像定音鼓部的谱号。

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以便借助声呐来察知周围所有的物体。它们可以在飞行时准确地发现小昆虫,并像有导向装置一样准确无误地向喜欢的目标快速前进。有这种高超的系统来代替眼睛的扫视,它们必定是生活在一个常伴有工业声、机器声的蝙蝠的超声世界里。然而,它们也彼此交流,也发出咔嗒声和高调的问候。另外,有人还听见,它们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

鸟类歌声中事务性通讯的内容已有人作了那么多分析,以至于看起来它们没有多少时间从事音乐。但音乐还是有的。在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词汇的背后,还有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音乐,说这些是八小时以内的事务性语言是难以讲通的。我后院里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一遍又一遍,我强烈的感觉是,它这样做只是自得其乐。有些时候,它似乎像一个住在公寓里的专业歌手一样练唱。它开始唱一段急奏,唱到第二小节的中间部分哑然而止,似乎那儿应该有一组复杂的和声。它重新从头再来,但还是不满意。有时它明显地改用另一套乐谱,似乎在即兴来几组变奏。这是一种沉思的、若询若诉的音乐。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说,“画眉在这儿。”

人类普遍地表现出创作音乐和欣赏音乐的需要。我不能想象,甚至在我们最古老原始的时代,当一些天才画家在洞穴里作画之时,附近就没有一些同样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在创作歌曲。

其他器乐演奏家,比如蟋蟀或蚯蚓,它们单独演奏时听起来或许不像音乐,但那是因为我们听的时候脱离了上下文。如果我们能一下子听到它们合奏,配上全套管弦乐器,那巨大的合唱队集合在一起,我们也许就会听出其中的对位音,音调和音色的平衡,还有和弦和各种亮度。录制的座头鲸歌曲,充满力度和肯定,模糊和暗示,不完整,可以将它当作一个声部,好像是管弦乐队的一个孤立的音部。假如我们有更好的听力,听得见海鸟的高音,听得见成群软体动物有节奏的定音鼓,甚至听得见萦绕于阳光中草地上空的蚊蚋之群飘渺的和声,那合成的音响大约会使我们飘然欲飞的。

假如像我所相信的那样,制造某种音乐的驱力如同其他的基本生物功能一样,也是我们作为生物的特点,那么其中必有某种道理。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的物质转化成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节选自刘易斯·托马斯《这个世界的音乐》)

4.下列对选文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难以把通讯仅限于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这使得我们发出的声音变成了嘈杂声。
B.我们的通讯系统越来越复杂,从通讯过程中发出的声音里选择出有意义的符号是艰难的。
C.我们在用任何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的同时,一定会用它来进行大量闲聊,这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D.大多数动物都会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这些嘟哝声是缺乏句法和意义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一些动物器乐演奏家单独演奏音乐时,我们听起来或许不像音乐,是因为听的时候脱离了上下文。
B.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听力,那海鸥的高音、软体动物的定音鼓、蚊蚋之群飘渺的和声,大约会成为美妙的交响乐。
C.“萦绕”“飘渺”“飘然欲飞”等描述性的词语表现了这篇科普文生动准确的语言特色。
D.那有节奏的音乐,可以是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的物质转化成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的记载。
6.“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他信号之下。”请列举三例证明。
2022-10-23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楚雄市天人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青番公的故事

黄春明

青番公的喜悦漂浮在六月金黄的穗浪中,七十多岁的年纪也给冲走了。他一直坚持每一块田要竖一个稻草人:“我又不要你们麻烦。十二块田做十二身稻草人,我一个人尽够了,家里有的是破笠子、破麻袋;不一定每一个稻草人都打扮着穿棕蓑啊!这样麻雀才会奇怪咧,为什么每一个农夫都是一模一样呢?阿明,去把稻草抱过来!”全家十几个人,只有七岁的阿明和他有兴趣去扮十二身的稻草人忙整天。

从海口那边吹皱了兰阳浊水溪水的东风,翻过堤岸把稻穗摇得沙沙响。青番公一次扛四身稻草人,一手牵着只有稻秆那么高的阿明在田里走。

“来!趁这个时候麻雀还没来之前,快把兄弟布置好。”

“阿公!”阿明落在后头,手拿着笠子叫:“稻草人的笠子掉了!”

“嘘!”青番公马上转过身停下来说:“这么大声说稻草人,麻雀听到了我们岂不白忙?记住,以后不要说稻草人,应该说兄弟。他们不要田,我知道他们不要田,只要你肯当农夫,这一片,从堤岸到圳头那边都是你的。做一个农夫经验最重要。”

晚上,阿明已经睡着了。老人轻轻地把小孩子的脚摆直,同时轻轻地握着小巧的小脚丫子,再慢慢地摸着,不由得发出会心的微笑。此刻,内心的那种喜悦是经过多么长远的酿造啊!那个时候,每年的雨季和浊水溪的洪水抢现在歪仔歪这地方的田园时,万万没想到今天,会有一个这么聪明可爱的孙子睡在身边。他心想:人生的变幻真是不可料啊!谁知道五六十年后的情形?棺材是装死人,并不是装老人啊!年老有什么不好!

那时候村子里的人,等到深山里的雄芦啼连着几天,突然临时栖息在相思林哀啼,就开始将人员和畜生、货物疏开到清水沟丸丘上,又将横在屋檐下的竹筏放下来待用。但是,那一次,没听到雄芦啼来相思林叫。歪仔歪遭受了空前的浩劫,所有的土地和那上面再迟半个月就可以收获的番薯和花生都流失,人也丧失了一大半。吴家就只留下青番一个,和他二十一岁的年龄。

大水全部退掉,再浮出水面的歪仔歪竟变成了一片广瀚的石头地。一段漫长劳苦的日子,都掷在一层厚达三四尺覆盖泥沙土的石头上。新插植的番薯藤吸取洪水携带下来的沃土的肥汁,又带给他们生机和希望。虽然后来洪水曾经再连续来了好多次侵扰这个地方,而歪仔歪人的意志,和流不完的汗水,总算又把田园从洪水的手中抢回来。现在每一块田都变成了良田了。老人越想越兴奋,对过去奋斗过来的那段生活,从没有像此刻想起来的更感到骄傲。

天刚要亮,青番公就悄悄地起来去浇红菜。太阳的触须开始试探的时候,第一步就爬满了土堤,而把一条黑黑的堤防顶上镶了一道金光。堤防这边的稻穗,还被罩在昏暗的气氤中,低头听着潺潺的溪流沉睡。清凉的空气微微的带着温和的酸味,给生命注入了精神。青番公牵着阿明到田里去。田里虽没有水,但是稻穗上的露水都落到阿明的身上。

“阿明你看,要割稻前,露水这么重是一件好现象。这一季早稻的米粒一定很大,并且甜得很。阿明你舔舔看,露珠好甜呀,多可爱哪!可惜你刚碰破了几万粒这么可爱的露珠啊!”

太阳收缩它的触须,顷刻间已经爬上堤防,刚好使堤防成了一道切线,而太阳刚爬起来的那地方,堤防缺了一块灿烂的金色大口,金色的光就从那里一直流泻过来。昨天的稻穗的头比前天的低,而今天的比昨天的还要低了。一层薄薄的轻雾像一匹很细长的纱带,又像一层不在世上的灰尘,踏着稻穗,踏着稻穗上串系在蜘丝上的露珠,而不叫稻穗和露珠知道。

突然从堤防那边溪里传来了两声连续的枪声,击碎了宁静,一时使阳光令人觉得刺眼和微度发烫。老人烦躁地叹了一声说:

“不会又是杀雄芦啼吧!”

“什么雄芦啼?”

“你不知道。现在没有这种鸟了,从浊水溪的堤防做起来以后,就没有人见过芦啼了。以前歪仔歪那一片相思林就有芦啼,但是它不常在那里,大水要来的时候才会出现。”

堤防那边又传来枪声。青番公听起来就像打他胸膛,他气愤地说:

“阿明,你要记住,长大了绝对不能打鸟,尤其是芦啼。”

“你不是说没有芦啼鸟了吗?”

“说不定以后会出现。还有白鹭鸶,这更不能伤害。就是说你不种田了,也不能伤害这些鸟。阿明你会种田吧?”

“阿公,麻雀打不打?”

“也不要打,吓跑它就行了。”

(有删节)

文本二:

乡土中国(节选)

费孝通

①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②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对物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

③我们把乡土社会看成一个静止的社会不过是为了方便,尤其在和现代社会相比较时,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但是事实上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乡土社会不过比现代社会变得慢而已。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画线句环境描写与人物情感细腻交融,提示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渲染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爷爷青蕃公与孩子阿明的组合,象征了经验智慧与天真青春的组合,使作品具有了温馨童真的格调。
C.小说语言质朴生动,以现实主义眼光和浪漫笔触,描摹了清丽的乡村风光,展现了淳朴的人性人情美。
D.青蕃公对雄芦啼哀啼的意义的熟悉,并非对事物发展普遍原则的认识,只是从现象中得来的个别认识。
8.文本一将现实与回忆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6-8段简要分析。
9.《青蕃公的故事》是田园牧歌,也是田园挽歌。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其“挽歌”内涵。
2022-10-27更新 | 30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楚雄市天人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生而隐宫,始皇闻其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辒车臭,胡亥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之。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B.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C.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D.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胡亥其计               何为其
B.反上书直言诽谤     范增目项王。
C.使者数               舍万殊
D.诸阳周                  感慨之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让赵高教胡亥审理案件,赵高深得胡亥宠幸。赵高犯罪,蒙毅认为依法应判处赵高死刑,秦始皇却以赵高办事机敏为由赦免了他。
B.赵高劝说胡亥,请他诈称秦始皇的命令诛杀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之后赵高又劝说李斯一起参与谋划,他们以假诏指斥长子扶苏的过失。
C.蒙恬怀疑诏书的真实性,劝扶苏弄清真伪,但扶苏还是信以为真,最终自杀。胡亥在得知扶苏的死讯之后,立即释放了蒙恬。
D.由于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发臭,胡亥诏令用鱼臭味来掩盖尸体的臭味,到达咸阳后才正式发布始皇的死讯,赵高与胡亥的阴谋最终得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2)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
2022-10-2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楚雄市天人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