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1 题号:172334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古代中国,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经济一词本意就是经世济民。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着眼于安邦定国,以民生为核心,以富民、养民为基础。《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就是对民本经济观的经典记载和阐述。

富民是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几乎各流派的学说对其都有体现。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就提出养民、富民、教民之说,富民就是要轻徭薄赋、藏富于民。因此,他力劝鲁哀公不要与民争利,提出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重要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思想,提出让老百姓治恒产。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治恒产就是强调富民要有产权制度保障。道家学派也高度重视富民,反对扰民争利。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以百姓心为心”“我无事而民自富,强调体恤百姓,与民休养生息。这些论述,体现了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基本理念,即要以民为本,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养民是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又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在抵御自然灾害、抗灾救荒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古代中国,水、旱、风雾雹霜、厉(瘟疫)、虫被称为五害。帮助老百姓抵御五害,使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是官府的重要职责。《管子》提出: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古代中国历来重视抵御各种灾害和备荒赈济,形成了独特的荒政制度。常平仓就是官府为储粮备荒、平稳粮价而设的粮仓。这些粮仓在丰年购粮储存,避免谷贱伤农;在灾年则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救荒赈灾,这种缓冲储备机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外,以工代赈的救荒策略也是古代民本经济观中养民理念的重要体现,即发生灾害时,官府通过实施重大工程来促进就业,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④民本经济观还有具体的理想蓝图。《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描绘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蓝图。孟子一生推崇仁政,详细描绘了施仁政的美好愿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古人的这些论述,体现了民本经济观富民”“养民的理想蓝图。其中,《礼记》中描绘的小康社会成为历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⑤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坚持民本经济观,与民休养生息,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都是践行民本经济政策的结果。

(叶坦、王昉《对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传承与超越》,《人民日报》2021 年 11 月 29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一词古今含义不同,古代的民本经济观着眼于安邦定国,它与政治密不可分。
B.从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来看,古代各派学说在自己的著述中对民本经济观几乎都有所体现。
C.抵御灾害和备荒赈济是古代官府之职责,也是古代民本经济观之“养民”的具体体现。
D.发生灾害时,采用“以工代赈”的救荒策略可促进就业,这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尚书》中有关民本经济观的经典记载和阐述,是为了印证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含义。
B.文章呈现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有关“富民”内容的论述,有助于读者对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理解。
C.文章第③段详细阐述“养民”的内容,是对第②段中主要观点的再次论证,这使得整篇文章的论证更加严密。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具体论述了古代民本经济观,结构完整,内容充实,颇有启发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让百姓治“恒产”,还为富民提供了各种制度方面的强力保障,这是对孔子富民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B.古代独特的荒政制度有助于提高当时政府治理社会的能力,这种缓冲储备机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C.孟子推崇仁政并详细描绘了施仁政的美好愿景,这些论述是民本经济观之理想蓝图的具体体现。
D.《礼记》所提“天下为公”的理想为实现“小康”梦想提供了充分条件,这在当时非常难得。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用散文叙述故事,其作品形态为叙述人讲述故事的语言艺术结构;而戏剧的基本特征则在于用动作来演出故事,这动作主要表现为言语的动作,其作品形态——剧本则主要为对话、独白等剧中人的呈现故事的语言结构。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戏剧与欧洲戏剧不同,在于中国传统戏剧是“史诗(小说)结构”而非“戏剧结构”,这种看法是受亚里斯多德的影响,亚氏认为史诗与戏剧是由叙述和动作所衍生的,最大区别就是史诗具有描写事件各个方面各种细节的广度,而戏剧只关涉塑造角色和展现剧情矛盾所必须的事,整一而集中。认为中国传统戏剧为“小说式的”,就因为它具有多变的场景地点、较长的戏剧时间。实际上它们与西方戏剧的差别不过是整一性在程度上的差别。中国传统戏剧与小说在各自发展中互相借鉴颇多、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剧本结构程式、人物科白都存在着同构现象。尽管如此,它们在叙述和动作这一根本点上仍为殊途。

小说的戏剧化,其含义不仅是使小说情节动作集中而富于戏剧性,而且是小说的叙述性作用降低,而戏剧性独白,对话描写加强。对话和独白能使小说中的人物呈现在观众面前,仿佛登台表演,而不惜助于叙述人的描述;这种手法一旦居于小说中的重要位置,小说叙述人的隐退就更深入幕后。鲁迅在小说的戏剧化方面做过有益的尝试,不过他仍然重视“叙事人”的作用。他的简洁手法得力于“中国的旧戏上,没有背景,只有主要的几个人”,所以他“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像《阿Q正传》,人物对话在关键处呈现出极富戏剧性的喜剧动作,但仍然如珠子般点缀在全知全能的权威叙事中,叙述高于一切。海明威的简约与鲁迅的简洁不同,他的小说中对话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叙述语言极少,几乎变成了必不可少的戏剧性说明和交待用语。

但小说的戏剧化和戏剧的小说化并没有把小说变成戏剧或将戏剧变成小说,相反,它们都以各自的方式丰富了小说或戏剧的类型内容。无论布莱希特,抑或海明威、乔伊斯,都不曾逾越戏剧与小说的最后界限,他们的作品都把异质的文学类型因素推向极端,但最后都没有逃脱相向背反的戏剧的演示命运和小说叙述命运。

(摘编自张未民《小说与戏剧——兼谈一种双向对逆运动》)

材料二:

传统小说为了增加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常常像戏剧那样,将矛盾冲突集中化,对故事发生的时空加以高度浓缩。小说家们常常将处于原始状态,不一定激化为冲突的矛盾加以集中和提炼,让矛盾冲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迅速形成、发展和激化,又迅速推向高潮并得到解决。吸收戏剧集中矛盾冲突的手法,可以调度时空、激化矛盾、营造特定的戏剧情境,加快叙述的节奏和情节的密度,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富有行动性,是中国传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戏剧是一种行动的艺术。由于戏剧没有承担叙述途径的叙述人,故事情节只能由演员扮演的角色用语言和行动在舞台上表演出来,因而戏剧的动作性特别强。中国传统小说特别注重对人物言行举止和人物间矛盾纠葛的动态描述,很少有对环境及人物心理的静态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心理状态也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揭示。这种动作性强、叙事节奏快的特点显然是小说戏剧化风格的一种体现。

戏剧以对话为主要陈述方式,在剧本中,绝大部分的篇幅都是人物的台词。成功的戏剧对话都具有个性化、行动化的特点,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揭示人物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戏剧的对话还应含蓄有味,寄寓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台词”,戏剧因素介入以后,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无论是量和质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小说中出现了一些重点写人物对话而叙述与描写简之又简的戏剧化片断。小说中富有戏剧性的对话,能充分揭示当事人双方内在心态的复杂性和冲突性。

戏剧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它通过一连串的由背景、人物动作和对话组成的“场景”,把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及其发展过程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小说创作中的“场景法”,是按照戏剧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场景来构筑故事,这一手法对第三人称叙述作了严格的限制,叙述主体失去了全知全能的特权。他只是一个超然物外的叙述者,以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纯客观的态度进行叙事,仅仅叙述能够直接感知到的人物活动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他所知道的比作品中的人物还要少。这种叙述者小于人物的叙述视角,人们称之为戏剧化视角。像戏剧中的导演从不登台出场一样,这个客观化的叙述者有意识地隐退于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的背后,一切都让出场人物以直观而又蕴含个性的言行向读者展示。

(摘编自皋于厚《小说戏剧化的两种形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戏剧化和戏剧小说化其实都是把异质的文学类型因素推向极端,从而丰富了小说或戏剧的类型内容。
B.中国传统小说吸收戏剧集中矛盾冲突的手法,改变故事原本的时空状态,激化矛盾,增加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C.中国传统小说轻静态环境描写重动态描述,人物心理也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揭示,呈现出动作性强的特点。
D.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对话描写往往是片段式的,叙述与描写仍然占据着小说的大部分篇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强调戏剧、小说互鉴带来的发展与二者内在的限制性,材料二则总结了中国传统小说戏剧化的表现。
B.中国传统戏剧的小说化程度要比欧洲古典戏剧更深,因为它具有多变的场景地点、较长的戏剧时间。
C.海明威小说的简约与鲁迅小说的简洁不同,海明威的叙述语言少,其代表作品《老人与海》也体现了这点。
D.《红楼梦》“抄检大观园”部分运用了“场景法”,怡红院等五处被搜检的过程就像是五个戏剧场景。
3.“小说的戏剧化和戏剧的小说化并没有把小说变成戏剧或将戏剧变成小说”,请结合材料概括小说和戏剧的不兼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3-02-11更新 | 1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应

①奥林匹克精神的源头是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奥运中对人的体能、技巧的挑战体现着古希腊人的竞争与开拓意识。在古代奥运会文化背景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极其重视个人价值,捍卫个人的独立性。这些价值观念都已成为现代奥运的核心价值。

②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以来,奥林匹克精神经历了从挑战自我、追求人的身心协调和全面发展到追求运动竞技的人性化、人类文化的多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历史演变。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曾经有“永远争取第一,永远超过别人”的口号。今天,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仅仅提倡“更快、更高、更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提倡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更为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那就是:“参与比获胜更重要。”

③现代奥林匹克兴起之时,也是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之时。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革,也从各个方面深刻影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演变,为奥林匹克精神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西方文化中民主、自由、竞争、拼搏、开拓、进取、重视个体、尊重科学等要素构成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与核心,这使奥林匹克运动染上了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另一方面,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全球的开展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各国文明与文化集萃、对话与交往的论坛,成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互补共存的平台,尤其是成为东西方文明交融与互动的平台。在当代科技、人文、生态伦理的交互影响下,奥林匹克运动的这种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对话主义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从奥林匹克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情况来看,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超国家、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欢节,成为一种由国家主义、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共同主宰的泛文化。

④当前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滥用兴奋剂、职业性腐败等问题。黑分、黑哨、假体育、假比赛、假球,使奥林匹克运动失去魅力和价值,危及了奥林匹克理想,玷污了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些都与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西方理性中心主义文化有着根本的内在联系。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无法仅靠西方文化去解决,需要从其它文化形态,特别是东方文化中寻求有益的启示。

⑤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和谐,从不过分强调人对自然、对自身的挑战,也不孤立地、片面地强调人对自然、天地的超越,而是讲究 “象天法地”,向“天”与“地”来学习合乎自然、遵循自身限度的立身处世原则。“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就是讲人要不断进取,承担对个体存在的责任,但又要有所警惕,不要一味强调进取,要保持个人、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协调。这对于主张“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回应与补充。

⑥中国礼乐文化主张万物和谐,阴阳协调,以中和、和谐、协调为美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有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强调的不是技艺的竞赛,而是通过技艺的修养来完善人格,达到内心的和谐,促进心灵与体格之间的和谐互动。这与奥林匹克精神旨在推动人的体育与心灵的和谐发展的理想有着巨大的契合,对于当今奥林匹克比赛过度强调比赛成绩、忽视心灵提升的现象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⑦中国传统自然伦理观念认为天地宇宙间人与万物是都和谐共处的,主张克己复礼,把人的作用与行为限制在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宇宙秩序之中。中国古代社会提倡节制与合理控制人的欲望,反对对生命的无度消费和对外物的无度占有。这种伦理观念对于奥林匹克文化中的过度商业化、过度竞争化和兴奋剂丑闻都是有力的回应,它从东方哲学和智慧的角度回应了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奥林匹克精神。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在“创造的多样性:奥林匹克精神与东方文化—北京2008奥运国际论坛”上的演讲稿)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林匹克精神作为当代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B.尽管奥林匹克精神以西方文明为根基,但它面临的这些问题与挑战已经无法仅靠西方文明自身去解决。
C.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众多问题表明,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开始和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
D.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给予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回应,为奥林匹克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受到了玷污”的一项是(   
A.全球化的超国家、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欢节
B.由国家主义、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共同主宰的泛文化
C.过度商业化、滥用兴奋剂、职业性腐败等问题
D.黑分、黑哨、假体育、假比赛、假球等现象
3.作者认为东方文化对解决当下奥林匹克运动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积极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018-11-28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乡村,使用频率最高的门联是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包含了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蕴含着中国古人做人教育的智慧。中国古人从天地运行中不仅发现了服务农耕的天文科学,如已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理论,而且还看到天地的、天地所携带的精神与文化。

中国古人不仅发现天地长久的秘密是天地之德慧、天地之精神,而且还发明了将天地长久的密码置入中华文明基因的治国之道。这个重要的治国之道就是耕读教育。躬耕的过程,不仅是与天地链接对话的过程,也是学习天地德慧的过程。

耕读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和科技的教育,而是以心传心的修德开慧的文化传承教育。根据这个原理,中国古人创造了秉承天地之德慧,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融为一体的晴耕雨读、昼耕夜读的耕读生活。由此,耕读不仅成为中国古人崇尚的物质与精神自足的诗意生活,也成为长久治家治国的秘诀。正是这种嵌入中华文明基因的耕读教育,让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最长久文明的密码。

在现代人心中,耕作是强度大、最苦役、挣钱最少的劳动。因此,农耕劳动成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被机械化替代、被人厌恶的劳动。但是从劳动给人的生命带来的效应看,农耕劳动是生命必需品。衡量劳动给我们带来喜悦程度的高低,一种最直观、简单的标准就是这种劳动是否可以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发现,农耕劳动不仅可以一边劳动一边唱歌,而且这种歌声不仅不会对劳动有影响,还能提高劳动效率,是体验与抒发喜悦的重要方式。

孔子主张的治国之道遵循的次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治国遵循这个次第的哲学根据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农民种地,春是始,秋是终,要想收获粮食,必须春天下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将在农耕中发现的植物生长必须遵循的天地规律运用于人的生命,就有了中医。中医治病的理论来源于生命系统与天地自然全息、共振的原理。

然而,在物质主义主导的现代化文明标准下,农耕劳动的价值被严重误读,农耕劳动被认为是农业现代化要抛弃的苦役。脱离农耕劳动的现代人获得现代化物质享受的代价是,身体体能下降,生理上的慢性病和精神类疾病爆发式增长。即使在农村,不少年轻人也不参加田间劳动,认为不劳动就是幸福。

耕读不仅是中国古人崇尚与向往的物质与精神自足、田园与书香共存、诗意与禅意共生的理想生活,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创作之源。耕创造物质,读滋养精神,正是这种物质与精神的自足,让生命自主、自在、自觉地提升成为可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高度的融诗意美与禅意生命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其根源正是这种耕读生活。这种让生命实现自主、自在、自觉的耕读生活,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走向了源于心法的内求性、自我生命体验的崇高性、与天地感应的自在性之路,由此使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摘编自张孝德《千年耕读教育的时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耕读传家远”的理想和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代乡村把天地作为效法的典范的思想。
B.二十四节气理论既体现了服务农耕的天文科学,也更好地体现了耕读传家的传统。
C.农耕劳动是生命必需品,所以耕读教育既是知识科技教育,更是文化传承教育。
D.耕读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创作的源泉,是因为中国古人对物质、精神的双重向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行文中使用“根据这个原理”“按照这个标准”等说法,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B.文章使用中医治病理论,是从另一层面论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治国之道的正确性。
C.文章列举了现代人对待耕作的态度,以此作为反例来论证当代社会农耕的重要作用。
D.文章从耕读教育对中华文明、生命、艺术等的作用层面,论述了耕读教育的时代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耕”除了生产粮食外还能修德开慧,“读”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
B.春种秋收是宇宙给予生命必须遵循的规律,否则,无论付出多少劳动都没有意义。
C.中医讲究农医和药食同源的观点来自植物生长与天地规律运用于人的生命。
D.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发展与耕读生活相辅相成,彼此造就,构成人类理想的生活。
2021-05-17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