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5 题号:1297665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乡村,使用频率最高的门联是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包含了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蕴含着中国古人做人教育的智慧。中国古人从天地运行中不仅发现了服务农耕的天文科学,如已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理论,而且还看到天地的、天地所携带的精神与文化。

中国古人不仅发现天地长久的秘密是天地之德慧、天地之精神,而且还发明了将天地长久的密码置入中华文明基因的治国之道。这个重要的治国之道就是耕读教育。躬耕的过程,不仅是与天地链接对话的过程,也是学习天地德慧的过程。

耕读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和科技的教育,而是以心传心的修德开慧的文化传承教育。根据这个原理,中国古人创造了秉承天地之德慧,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融为一体的晴耕雨读、昼耕夜读的耕读生活。由此,耕读不仅成为中国古人崇尚的物质与精神自足的诗意生活,也成为长久治家治国的秘诀。正是这种嵌入中华文明基因的耕读教育,让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最长久文明的密码。

在现代人心中,耕作是强度大、最苦役、挣钱最少的劳动。因此,农耕劳动成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被机械化替代、被人厌恶的劳动。但是从劳动给人的生命带来的效应看,农耕劳动是生命必需品。衡量劳动给我们带来喜悦程度的高低,一种最直观、简单的标准就是这种劳动是否可以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发现,农耕劳动不仅可以一边劳动一边唱歌,而且这种歌声不仅不会对劳动有影响,还能提高劳动效率,是体验与抒发喜悦的重要方式。

孔子主张的治国之道遵循的次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治国遵循这个次第的哲学根据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农民种地,春是始,秋是终,要想收获粮食,必须春天下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将在农耕中发现的植物生长必须遵循的天地规律运用于人的生命,就有了中医。中医治病的理论来源于生命系统与天地自然全息、共振的原理。

然而,在物质主义主导的现代化文明标准下,农耕劳动的价值被严重误读,农耕劳动被认为是农业现代化要抛弃的苦役。脱离农耕劳动的现代人获得现代化物质享受的代价是,身体体能下降,生理上的慢性病和精神类疾病爆发式增长。即使在农村,不少年轻人也不参加田间劳动,认为不劳动就是幸福。

耕读不仅是中国古人崇尚与向往的物质与精神自足、田园与书香共存、诗意与禅意共生的理想生活,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创作之源。耕创造物质,读滋养精神,正是这种物质与精神的自足,让生命自主、自在、自觉地提升成为可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高度的融诗意美与禅意生命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其根源正是这种耕读生活。这种让生命实现自主、自在、自觉的耕读生活,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走向了源于心法的内求性、自我生命体验的崇高性、与天地感应的自在性之路,由此使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摘编自张孝德《千年耕读教育的时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耕读传家远”的理想和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代乡村把天地作为效法的典范的思想。
B.二十四节气理论既体现了服务农耕的天文科学,也更好地体现了耕读传家的传统。
C.农耕劳动是生命必需品,所以耕读教育既是知识科技教育,更是文化传承教育。
D.耕读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创作的源泉,是因为中国古人对物质、精神的双重向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行文中使用“根据这个原理”“按照这个标准”等说法,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B.文章使用中医治病理论,是从另一层面论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治国之道的正确性。
C.文章列举了现代人对待耕作的态度,以此作为反例来论证当代社会农耕的重要作用。
D.文章从耕读教育对中华文明、生命、艺术等的作用层面,论述了耕读教育的时代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耕”除了生产粮食外还能修德开慧,“读”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
B.春种秋收是宇宙给予生命必须遵循的规律,否则,无论付出多少劳动都没有意义。
C.中医讲究农医和药食同源的观点来自植物生长与天地规律运用于人的生命。
D.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发展与耕读生活相辅相成,彼此造就,构成人类理想的生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榝又欲充夫佩帏。”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一种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富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登高、落帽、菊花、茱萸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本于《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斐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重九的吟诗传统,大概是晋宋之间形成的。二谢戏马台登高赋诗,孟嘉落帽,陶潜咏菊,都是那时传下来的雅事。唯独茱萸一事似乎是例外。《续齐谐记》的作者是梁朝人吴均,而桓景和费长房相传是东汉时人。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饮菊花酒、带茱萸囊,这些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但其起源则在东汉。可是《西京杂记》中贾佩兰一段,却说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此说如若可信,则重九的习俗应从东汉上推,以至西汉初了。但无论我们相信《西京杂记》或是《续齐谐记》。最初佩戴茱萸的,似乎只是女人。不但如此,南北朝的诗中,也绝少出现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不但成为男人的美饰,更为诗人所乐道。当时的女人仍佩此花,成为茱萸女。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男子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花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尽管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

⑤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果实成熟后,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桂丹茱萸”,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绅”。至于李峤的“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之席,而李义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性烈之意,正如西洋人迷信大蒜可以逐魔吧。郭震所谓“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正是此意。不知这些功用和此物大盛于唐有没有关系?据说茱萸之为物,不但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1.下列有关“茱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在《离骚》里说:“榝又欲充夫佩帏。”认为“榝”是恶草,不配盛于香囊,不能佩戴在君子身上。
B.依据《西京杂记》《续齐谐记》等记载,重九佩戴茱萸的习俗可能出自西汉时期,最初很少有男人佩戴茱萸。
C.到唐朝,茱萸才成了男人们的美饰,虽然在唐诗中的地位比不上菊花,但它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
D.《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此水,得免瘟疫,茱萸能够辟邪是其盛行唐朝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原文中引文作用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引《续齐谐记》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茱萸是常常进入诗歌的形象。
B.第③段,引《西京杂记》中的一段话,是要确切地说明佩茱萸的习俗出自汉初。
C.第⑤段引李白、赵彦伯、陆景初的诗句,是要说明唐人佩戴茱萸的方式不一而足。
D.第⑥段引“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的诗句,是为了印证茱萸有辟恶逐魔作用。
3.下列对文中观点的归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人重阳节时喜欢佩戴茱萸,也会把它陈列在宴席上,甚至会把它制成酒,这些在唐诗中都有所表现。
B.茱萸因为其味辛性烈,常被作为“辟鬼魅”的迷信道具,所以在屈原一斥之后,很少有诗人特别来捧场。
C.茱萸与中国民俗里很富有诗意的节日——重九紧密联系,同登高、落帽、咏菊等一起,经常被写入诗歌中。
D.唐朝以前,诗中少有咏茱萸之作,唐时茱萸才为众多诗人所乐道,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歌咏它的诗作。
2016-11-18更新 | 10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寓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卞去。《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中。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各样的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全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而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摘编自聂石樵《庄子》)

1.下列对于《庄子》风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其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寓言数量多,也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B.《庄子》的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此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难以分清。
C.《庄子》的文章结构模糊,是以思想和情感为纽带,把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
D.《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它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下,以多样离言展示,最后避开逻辑推理,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取信于人,必须“籍外论本”,因而寓言成为《庄子》采用的重要创作方法之一。
B.以寓言为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C.《逍遥游》体现了《庄子》运用寓言的风格,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
D.庄子认为用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胜于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因而,《庄子》一书中寓言数目众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卮言层出无穷,能够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它出于无心,自然流露,因而在庄子自称的创作方法中位列首位。
B.《逍遥游》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阐发主题,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余音之中。其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C.《庄子》哲学思想撑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从而形成了《庄子》的想象虚构,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的特点。
D.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可见庄子已经超越了当世的人。
2021-09-14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文学境界,蕴藏着中华民族思想、人生的根柢,从时间维度而言,不外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其发轫者,非《诗经》莫属。这是华夏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生长的一个重要根源。

我在《追逐生命的火焰———梅尔诗的一种文本解读》中写道:以“诗”为“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生命的萌动开篇,是人类历史总结的大智慧。只要人类还存在,只要生命还在延续,诗歌之花就一定灿烂。诗人从宇宙洪荒与自然景观的混沌中窥见了生命的秘密,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融合中窥见了生命的真谛。

诗的目的何在?众说纷纭,而其中“诗言志”“兴观群怨”“不学诗,无以言”,有广泛的基础。进一步,则如孔子教导子贡的,“告诸往而知来者”。一“往”一“来”,倒也是诗的精神之精妙内涵所在。诚圣人言也。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要解决思想、精神、价值等问题。

这个标准和坐标在哪里呢?庄子宣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空间、时间、周边的一切,都是可取可用的。而从诗歌“风、雅、颂”“赋、比、兴”看来,理解“文史、文哲、文政”一体化的文化底蕴,深入“做人”与“做文”的深刻思辨,通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体悟,似可理会“诗心”之所依。

在中华文化体系里,儒家侧重于解决人与人的问题,道家侧重于解决人与自身的问题,而佛家则侧重于解决人与内心的问题。“三家”皆博大精深,自有其说,浩浩荡荡,数千年不绝。对于诗歌创作、诗歌作品,动观之,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诗学;静观之,翠竹黄花,清池皓月,诗性盎然。溯源至极,恐怕诗人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以成为延展性最强的一个答案。

疑问总是存在,争辩也不可能停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追问始终牵扯着人们的思绪。喧嚣之后终将走向何处?诗人杜甫断言:“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山水的力量是最强大的,融入其中,即使沧海桑田,其支撑内核也将明亮不坠,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李发模说,与山水交友不累,与草木谈心最真。这是“诗意的微笑”。“那山水与我们有缘”,这是一种归宿。诗在山水间,让我们行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选自李裴《诗在山水间》,《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3日16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中华民族思想、人生的根基,通过楚辞、汉赋一直到明清小说等文学样式寄寓在中国文化的文学境界中。
B.中华文化生长的唯一根源就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内容有“风、雅、颂”,手法是“赋、比、兴”。
C.诗歌之花植根于人类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抒写生命的萌动是人类历史总结的智慧,诗人眼光更是犀利。
D.通过体悟时空及周边一切来理解文化底蕴,思辨“做人”与“做文”之理,似可理会“诗心”之所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发端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对诗的精神内涵问题的剖析阐释。
B.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维度展开论证,大量援引经典诗文来佐证论点,论据有力,极富有说服力。
C.对于诗的精神内质,文章首先交代中华文化的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水到渠成地亮明观点。
D.作者认为与山水草木交友谈心,这是一种“诗意的微笑”,也是诗人同山水的缘分和一种归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诗的社会功能的认知虽然有所不同,但它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观点大致得到人们的认同。
B.孔子认为《诗经》的精神内涵是“思想纯正”,它的根本是要解决人的思想、精神和价值等问题。
C.儒道释三家以人为本,虽阐释角度不同,但都博大精深、相互融合摄取,各成体系,各具特点。
D.对于诗歌创作和作品,虽然每个时代作诗论诗的学问截然不同,但以山水入诗的内核是不变的。
2021-01-04更新 | 1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