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3 题号:174223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通过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的鸿沟: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

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修齐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C.“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很难进入公共领域,地位也有所降低。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需要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A.《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B.《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C.《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D.《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4.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在“互联网+”时代,文艺批评的新变非常剧烈也非常明显。以电影为例,电影处于一个与众多新媒体争夺受众的全媒介时代,也处于互联网语境中。而我们的电影批评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难题。与电影生态的巨大改变相应,电影批评的生态、形态、写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功能价值等也都在发生着巨变。如何以文艺批评影响广大的受众,如何使我们专业的批评工作者发出的声音能有回响、有共鸣,都需要电影评论者深入思考。我们要利用、占据网络,批评文体要有新意。批评与理论不一样,理论要严谨,批评要灵活生动。学院文艺评论工作者也可以写一些短小精悍、适宜于网络传播的文章,语言应该生动灵活,判断应该鲜明简明有力道,甚至可以部分使用网络语。

我们也要瞩目一种综合的批评标准而不是唯一的艺术标准。就电影而言,除了艺术美学标准、现实美学标准外,还要适当考虑技术美学标准和适度的制片或票房的标准,我们既不能唯票房,也不能完全不顾票房。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在文艺批评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既坚守基本原则和价值,又与时俱进面对新时代,全面考量。当然,还有一个普遍的标准我们始终不应该忘记,那就是确保电影批评在当下现实语境中能够秉持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艺术良心和服务大众的诚心,力求电影批评保有鲜活的烟火气息和生命活力,继续发挥引领时代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发挥其应有的时代影响力。

(节选自陈旭光《全媒介时代的电影批评》,有删改)

1.当前的电影与电影批评面临怎样的现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当前电影批评的标准。
3.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互联网+”时代电影批评如何才能发挥时代影响力。
2021-05-07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圈舞,是一种为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原发性舞蹈形式。所谓“原发性”也即,它不但在我因各民族舞蹈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的现象,同时也是世界各地最古老、最普遍的一舞路形态。

②各种原发性的圈舞种类,是民间或者社群在举行各种祭礼、仪式、庆典,民俗等活动中的主角儿。它的一大功能,就是通过这样的围圈齐舞的方式将人们连接起来,参与其中的人们随着共同的舞动,在各自的心理层面生成一种“聚在一起”的感受,这种感受让人类产生彼此在情感沟通上的极大满足感,从而获得对于人类心灵的抚慰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需求,特别是在劳动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说到圈舞所具备的特有功能,我们亦可以在比较其与其他舞蹈形态之间的差异而获得,比如同样古老的“排舞”和“对舞”等形态,这些舞蹈形态同样是传统舞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但与它们相比,圈舞所具有的“聚在一起”的特质更为明显而集中。射时是其极大的随意性,可以让参与者随时加入其中,这种自由而自如的组织方式,也显露出圈舞所具有的更为便利的操作性。

③凝聚力显然是圈舞所具有的一大社会功能。圈舞是一种群体参与的活动,其鲜明的群体参与性是十分星而易见的。“群体”的整体性原则及其道德会规范“个体”行为。群体作用于个体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情绪的传导和规训,而非言语式的说教,舞蹈时大家相互情绪的感染,成为彼此传导的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这种情绪上的感染,个体因为“从众”心理,很容易把自我情绪投射在集体的情绪之中,从而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

④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观察,圈舞的分布是极其广泛的,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都可以见到这种舞路。在我国的各族舞蹈中,圈舞同样十分流行。西藏林芝,在一个大广场上,每天傍晚都会有大量的群众“聚在一起”,围成了一个大圈,自娱自乐地不停欢舞;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常在广场中央席地而坐,现场演奏出欢快的维吾尔族乐曲,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广场中央国图而舞。

⑤在专业舞蹈圈,“一O八”是业界为群舞作品常见的队形归纳出的三种基本形态,意指;一排,圆形和八字形。从图案构形的角度来认识,圈舞所象征的圆形图案本身就具有独特的美学气场,其带给观者视觉特有的感受,显然会形成其特殊的含义乃至深意。脱胎于圈舞而成形的圆形,为我们的舞台带来了饱满而不尽的意象,为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摘编自江东《圈舞;圆形与舞蹈的交互作用》,2018年第1期《民族艺术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圈舞作为一种原发性舞蹈形式,是我国各地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舞蹈形态。
B.因为便利的操作性,圈舞与古老的“排舞”和“对舞”相比,其“聚在一起”的特质更为明显而集中。
C.个体通过自我情绪的调整,融汇到集体的情绪之中,“群体”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D.圈舞和群舞常见的圆形队形特点,为它们的舞台带来饱满而不尽的意象,也为艺术家提供创造动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圈舞满足人们心理需求时,用“排舞”“对舞”等形态和圈舞进行比较论证,来突出圈舞所具有的“聚在一起”的特质。
B.文章从种类、功能、分布和图案构形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圈舞这种舞蹈形态的特点。
C.文章在论证圈舞的一种原发性特征时,主要运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
D.文章第③段与第②段所讲的内容有一致性,但作者将第③段内容独立,其用意在于:凝聚力不仅是圈舞的一种社会功能,更是圈舞的精神实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有一种基本生存需求时,那么他往往会采用圈舞的方式,通过情感的沟通、心灵的抚慰,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B.如果圈舞的情绪传导和规训降低,那么,“群体”的凝聚力也会减弱。
C.无论是中国古代楚人的“苞茅缩酒节”,还是美洲古印第安人的“雅瓦尔节”,都可能用圈舞的形式,完成人与神的沟通交流。
D.圈舞的圆形指代对专业舞蹈圈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2018-06-29更新 | 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认为善良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这也就是古希腊人所谓,或者人道精神,但意义还要深。

善良,还不仅是一种慈善的行为。前者反映本质,后者则只是现象。善良,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有这种品格,他就不过只是卑贱的鼠辈,既可憎又可怜。这种行善的品格也许会看错对象,但却永远不会过分。过分的权势欲曾使得撒旦堕落成魔鬼。过分的求知欲也曾使人类的祖先失去乐园。但唯有善良的品格,无论对于神或人,都永远不会成为过分的东西。

善良的倾向可以说是人性所固有的。如果这种仁爱之心不施于人,也会施之于其他生物的。例如土耳其人虽然是一个野蛮的民族,但他们对狗和鸟等动物却很仁善。据伯斯贝斯的记述,有一个欧洲人在君士坦丁堡,由于戏弄一只鸟,险些被当地人用石块打死。

但人性中这种仁善的倾向,有时也会犯错误。所以意大利有句嘲讽话:过分善良,就是傻瓜。为了不做滥施仁爱的傻子,我们就要注意,不要受有些人的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而变得太轻信和软心肠。轻信和软心肠常常诱使老实人上当。比如我们就绝不应该把一颗珍珠赠给伊索那只公鸡——因为它本来只配得到一颗麦粒。

上帝绝不把财富、荣誉和才能对人人平均分配。一般的福利应该人人均沾,而特殊的荣耀就必须有所选择。另外要小心,我们在做好事时,不要先毁了自己。不然你就等于以微泉去灌溉大河。微泉很快就干涸,而大河却未必增加许多。所以人心固然应该善良,而行善却不能仅凭感情,还要靠理智的指引。

在人性中既有天然向善的倾向,也有天然向恶的倾向。那种虚荣、急躁、固执的性格还不是最坏的。最恶的乃是嫉妒以至祸害他人。有一种人专靠落井下石,给别人制造灾祸来谋生。这种憎厌人类者与雅典的泰门正好相反——虽然他们的园子里并没有一棵能供他人使用的树,却也要引诱别人去上吊。这种人也许倒是做政客的材料,他们犹如弯曲的木头,可以造船,却不能做栋梁。因为船是注定要在海里颠簸的,而栋梁却是必须能立定脚跟的。

善的天性有很多特征。对于一个善人,我们可以由此去认识他。如果一个人对外邦人也能温和有礼,那么他就可以被称作一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与五洲四海是相通的。如果他对其他人的痛苦不幸有同情之心,那他的心必定十分美好,犹如那能流出汁液为人治伤痛的珍贵树木——宁可自己受伤害也要助人。如果他能原谅宽容别人的冒犯,就证明他的心灵是超越于一切伤害之上的。如果他并不轻视别人对他的微小帮助,那就证明他更重视的是人的心灵而不是钱财。

(节选自培根《论善良》,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的手触摸东西似乎带股邪气,原本美好的东西一经我们摆弄,就会变得丑恶。要是我们怀着过分热切强烈的欲望将德行拥进怀里,这德行就会在我们的搂抱下变成恶行。有人说,德行是绝不会过分的,因为过分了就不成其为德行了。他们嗤笑这样的话:

行善积德过了头,常人就应称为疯子,君子就应称为小人。——贺拉斯

这是微妙的哲理,喜善可能过头,行义亦可能过度。这里正用得着这句圣徒之言:不可以过分明智,只可以适度明智。

我喜欢平和中允的人。过分的要好求善,即便不令我厌恶,也令我吃惊,真不知该将它称为什么。依我之见,无论是波萨尼亚斯的母亲,还是独裁者波斯图谬斯,他们与其说是秉公行义,不如说是莫名其妙。这位母亲第一个下命令,带头处死自己的儿子;波斯图谬斯的儿子凭着年少气盛,稍稍先于自己的部队,高高兴兴地扑向敌人,却被他的父亲处以极刑。这类野蛮而又代价高昂的德行,我是既不愿意提倡,也不愿意效仿的。

脱靶的射手同射不到靶子的射手一样,都不算命中。突然间迎上强光与一下子步入阴影一样,都会令人眼花缭乱。在柏拉图的对话集里,加里克莱曾说,过分的超脱有害无益,劝人不可迷信超脱而越过有益与无益的界限。适度的超脱讨人喜欢,允当得体,但超脱下去终究要弄得人性情乖戾染上恶癖,使人蔑视宗教法律,讨厌礼貌交谈,厌恶人间作乐,无法管理公务,不能助人自助,只配眼睁睁地遭人唾骂。此公说的是实话,因为过分的超脱会束缚我们天生的坦诚,以令人生厌的玄言奥语引得我们偏离造化为我们开辟的康庄大道。

(节选自蒙田《论节制》,有删改)

[注]①伯斯贝斯:荷兰旅行家。②泰门:古希腊人,由于愤世嫉俗而看不起人类,曾对雅典人说:“我园中有一棵树,我就要砍掉它了,谁愿意上吊请赶快去。”③波萨尼亚斯:公元前479年任斯巴达将领,死于公元前470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良会外在表现为慈善的行为,但它不仅限于慈善,善良是一种最伟大的人类精神和道德品格。
B.轻信和软心肠会使人受到有些人的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为了不做滥施仁爱的傻子,我们要注意这点。
C.憎厌人类者也许适合做政客,他们引诱别人去上吊,即使自家园子里并没有一棵能供他人上吊的树。
D.与其说波萨尼亚斯的母亲和波斯图谬斯要好求善、秉公行义,不如说他们莫名其妙,这些人让作者吃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善不能仅凭感情,还要靠理智的指引,否则就有可能先毁了自己,好比以微泉去灌溉大河会让微泉干涸。
B.虽然说善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是有利于人类,但善的天性有很多特征,通过辨析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认识善人。
C.贺拉斯话中“常人”与“疯子”、“君子”与“小人”的转变是因为这些人品性发生了变化,打破了标准。
D.任何德行都要适度,否则都要造成危害,比如过分的超脱有害无益,因为它可能使人性情乖戾染上恶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B.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上》)
C.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33章)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4.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证明“德行过分”的危害?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5.材料二中提到“德行是绝不会过分的,因为过分了就不成其为德行了”,假如你是这个观点的反对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反驳它?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并参考两则材料分条陈述。
2024-03-28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