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韩愈(768-824)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7 题号:1743098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续师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乳儿粉子,轻儇浅躁,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乳儿粉子:指年轻识浅的人。③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B.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C.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古代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说理辨析,但都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与“论”统称为论说文。
B.士大夫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中国的官员的世袭制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
C.北面,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D.昌黎,郡名,唐代韩氏为昌黎郡望,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文以载道”,以道为先。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师道……难矣!”意在揭示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师道的错误态度。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这一句,用比较方法说明“众人”只爱孩子,不爱自己。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一句,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观点的荒谬。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他们的观点有何不同?
【知识点】 韩愈(768-824) 议论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节选自《柳子厚墓志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B.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C.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D.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铭,一种悼念性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刻石置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
B.“皇考”,在位皇帝对先皇的尊称,也可指对先祖的尊称,在文中指先父。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
C.“进士”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古代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每一甲的第一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隋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出身宦官世家,自幼聪慧超凡,通情达理。他发表议论旁征博引,贯通古今,让世人折服;识见高远,令公卿显要赞誉举荐。
B.柳宗元治政有方,深受百姓信赖。为政柳州时,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并想方设法让通过质押子女借钱的人赎回了他们的子女。
C.柳宗元善良,有气节。当得知刘禹锡被派到不宜人居的播州任刺史时,他上疏朝廷请求允许自己与禹锡互换,皇帝被他的行为感动。
D.柳宗元宦海沉浮,怀才不遇,政治生涯令人叹息。但韩愈认为,或许就是柳宗元长久被贬谪的境遇,反而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事业。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
2020-05-27更新 | 7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回顾《师说》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1)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2)吾道也
B.(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     (2)六艺经传皆通
D.(1)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          (2)师之不传也久矣
2.下列各句中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而耻学于师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021-12-28更新 | 6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者王承福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叁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馀叁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傀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叁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宝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石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朱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注】①圬(wū):粉刷墙壁。②镘(màn):粉刷墙壁的工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B.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C.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D.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圬者王承福传》和《种树郭橐驼传》《春秋公羊传》《屈原贾生列传》中的“传”一样,指传记这一体裁。
B.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扬州慢》“淳熙丙申”都是年号纪年。
C.杨朱之道,意为极端利己主义。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人,孟子曾批判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于是,杨朱遭文人墨客口诛笔伐。
D.妻子,在文中指“妻子儿女”,并非只指配偶。陶渊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与此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福依靠手艺,自食其力。粉刷墙壁,卑贱而辛苦,他弃官归乡,以此为职业,很是自在满意。
B.王承福经历丰富。多年在富贵人家做工,见证了他们由盛转衰的变化,借此劝告人们不可“食焉怠其事”。
C.王承福认为人应各尽其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国君、官吏、百姓各有其责,各尽其责,各有其用。
D.王承福认为自己和一般人不同。世人喜爱富贵,悲伤贫贱,渴望少贡献多享受,而自己恰恰与之相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2)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而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
5.简析作者对圬者王承福的评价。
2021-06-17更新 | 1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