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议论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1748549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

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若我多。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选自《墨子·鲁问》)


【注】①三世:数代,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B.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C.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D.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境,指四方边境地区,与《六国论》中“起视四境”的“四境”意思一致。
B.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在先秦时期常作为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莫若我多”的“莫”指没有人、没有谁,与成语“一筹莫展”的“莫”相同。
D.贱人,文中是平民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卑贱、品行地位低下的人,二者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B.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仍然打着顺应天意的旗号,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正义之战的维护。
C.鲁阳文君对楚国南部夷人杀长子而食的丑恶习俗十分不解而且深恶痛绝,墨子认为鲁阳文君如果不施仁义,那么就没有资格批评夷人的恶俗。
D.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谓之黑,墨子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而是非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
②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
5.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2-23高二上·重庆九龙坡·期中 查看更多[3]
【知识点】 议论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的“大学”,是相对“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大学问。
B.“大学之道”的“道”就是圣贤之道,指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等。
C.“亲民”指的是亲近爱抚民众。
D.“天子”这里指皇帝,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而后有定                         要达到的境界
B.君子于义                            明白
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     称许
D.于事而慎于言                      敏捷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2022-03-21更新 | 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原道

韩愈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传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节选韩愈《原道》,有删节)


【注释】①煦煦(xǔ许):和蔼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②孑孑(jié洁):琐屑细小的样子。③黄老:汉初道家学派,把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共同尊为道家始祖。④杨:杨朱,战国时哲学家。⑤墨:墨翟,战国初年的思想家。⑥戎狄:古代西北方的少数民族。膺:攻伐。荆舒:古代指东南方的少数民族。⑦郊:郊祀,祭天,古代祭天在南郊。⑧假:通“格”,降临。⑨人鬼:指祖宗。⑩扬:扬雄,西汉末年文学家、思想家。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而之之谓义                       宜:合宜
B.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             明:发扬光大
C.庙焉而人鬼                           飨 :同“享”,享食祭品
D.人其人,火其书,其居          庐:庐舍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由是而焉之谓道                    成,则可待乎
B.亦庶乎其可也                       皆出于此乎
C.是故以之为己,则顺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
D.语而不详                              置杯则胶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原道,探求道的本源。韩愈开宗明义,提出了道的本源就是儒家的“仁义”之道。在文中批评了舍仁义而空谈道德的“道德”观,对现实深表忧虑。
B.韩愈在文末提出儒道流传的方法“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C.本文观点鲜明,有破有立,引证今古,层层剖析,驳斥佛教,提倡儒学,气势磅礴,表现出韩文雄健宏伟的特色。
D.本文论证了儒家社会伦理学说的历史合理性,他提出的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修身养性、积极用世的主张,对中唐社会有现实意义。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2021-04-25更新 | 6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庄王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耽于乐乎?王曰:吾猎将以求士也,其榛藂刺虎豹者,吾是以知其勇也;其攫犀搏兕者,吾是以知其劲有力也;罢田而分所得,吾是以知其仁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故曰苟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

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故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道缺,刑法违犯,桑、谷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问诸祖己,曰:桑、谷者,野草也,而生于翱,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饬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三年之后,蛮、夷重译而朝者七国,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

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狭,又君忧,拜命之辱。”君子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昔者夏桀、殷纣不任其过,其亡也忽焉;成汤、文、武知任其过,其兴也勃焉。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

楚昭王有疾,卜之曰:“河为。”大夫请用三牲焉,王曰:“止古者先王割地制土祭不过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遂不祭焉。仲尼闻之曰:“昭王可谓知天道矣,其不失国,宜哉!

邾文公卜徙于绎,史曰:“利于民,不利于君。”君曰:“苟利于民,寡人之利也。天生烝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侍者曰:命可长也,君胡不为?君曰:命在牧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吉孰大焉遂徙于绎。

(节选自《说苑·君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止/古者先王割地制土/祭不过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
B.止古者/先王割地制土/祭不过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
C.止/古者先王割地制土/祭不过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
D.止古者/先王割地制土/祭不过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老,原为一种古代礼制,择取年老而贤能的人,按时供给酒食,以礼敬之;现指年老在家休养。
B.“又遗君忧”的“遗”指剩下,与苏轼《赤壁赋》中“托遗响于悲风”的“遗”含义相同。
C.祟,迷信说法,指鬼神给人带来的灾祸,借指不正当的行动,如鬼鬼祟祟、暗中作祟等。
D.三牲,用于祭祀的牛、羊、猪,三者全具备称“太牢”;古人也将祭祀用的鸡、鸭、鱼称为小三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们劝谏楚庄王不要沉迷于打猎,贪图安乐,楚庄王解释说自己打猎的目的是求取勇敢、强壮和仁义的人才,从而使楚国得以安定。
B.武丁时期,桑谷在朝廷中生长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武丁于是修身养性,追思先王政绩,使国家再一次强大,影响力波及蛮夷之国。
C.孔子听了宋国国君对鲁人说的话后,认为宋国还是有希望的。宋君受到很大鼓舞,开始勤于政事,最终年岁丰收,政治清平。
D.邾文公占卜后,结果显示要迁徙到绎地去。史官认为迁徙对人民有利,对国君不利,但邾文公认为国君就是要有利于人民,坚持迁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
②命在牧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吉孰大焉。
5.本文选自《说苑·君道》,请简要概括文中体现了哪些“为君之道”。
2023-02-08更新 | 1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