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 题号:174934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传统历史小说中,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态度是严肃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传统历史小说的基本写法,已有历史定论或详细记载的史实不能虚构,只能在小的人物故事上发挥适度想象。网络历史小说有以正史为据的贴近传统历史小说的作品,但更多是偏想象虚构,在确保不偏离历史走向的前提下,凭借天马行空的虚构和恣意的想象,去建构和叙述历史中关于人、关于家国与时代、关于奋斗与梦想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历史小说是一种表达情绪的小说,与真实的历史相比,书写个体的情感变化、生命逻辑、人生轨迹更重要;与严谨的从史料出发的历史小说相比,总结历史经验让位于书写丰盈的生命感,读者在阅读这些故事时,人物的真实感扑面而来,从人物身上见到自己内心的渴望与冲动,见到面对艰难险阻时个体的犹豫与徘徊,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历史小说是对“五四”新文学以来“人的文学”的另一种回归。

网络历史小说以想象力激活了历史小说的活力。它充分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一些网络小说中,常以生活细节与人际关系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寻常百姓的生活,谴责战乱中那些不顾百姓死活的历史野心家。很多历史小说创作者有很好的历史学素养,对历史有清晰而严谨的研究。他们穿越历史烟云,以现代观念重新激活历史,演绎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故事,以有网感趣味的故事叙述赢得了读者,实现了历史小说的创新。

网络历史小说还传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文人情趣”,如很多小说对古代风俗、人情、历史知识的详尽介绍,对魏晋风流式的清谈、雅趣的历史考据,对宫廷服饰、中医、茶道的细致描绘等,让小说多了些古雅,可读性也更强。

在对网络历史小说的价值进行理解的同时,也应看到网络历史小说存在诸多问题:以个人成功为故事线的爽文写法,增加了小说的白日梦性质,一味沉溺于“爽感”,导致作品内容缺乏深度和力度;有些小说的故事想象完全脱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作品失去了以史为鉴的意义与价值;故事跟风模式化,缺乏创新,如“技术碾压流”风行,主角或依靠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以及对历史的了解,打败对手。这些问题影响了网络历史小说的艺术品质与社会价值,限制了网络历史小说的发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网络作家并未接受专门的训练,他们的历史修养与写作功底不足以支撑以“严肃历史”为基础的写作,只能借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弥补自己创作能力上的不足,过分追求爽感容易导致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偏移。外部原因主要是很多读者喜好网络历史小说,他们对网络作家如何处理历史题材并不在意,只要作品能满足其阅读心理期待与猎奇心理,就会被读者接受,形成稳定的读者群。

历史给了网络作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网络作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网络作家的历史修养与写作功底,直接关系着作品的逻辑性、文学性、细腻度、创新性。对于众多网络历史小说作家来说,需要不断提升学养,以正确的历史观去处理历史题材,“爽感”要为“历史感”让路,提升作品的艺术品相与思想内涵,让网络历史小说既传得开又叫得响。

(摘编自陈经纬《网络历史小说:“爽感”为“历史感”让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历史小说不能对已有历史定论或详细记载的史实进行虚构,只能在小的人物故事上发挥适度想象。
B.网络历史小说大多偏想象虚构,偏离历史走向,凭借天马行空的虚构和恣意的想象建构和叙述历史故事。
C.网络历史小说书写个体的情感变化、生命逻辑和人生轨迹,具有丰盈的生命感和强烈的真实感。
D.有些网络历史小说常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寻常百姓的生活,以生活细节和人际关系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将网络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进行比较,突出了大多数网络历史小说偏想象虚构的特点。
B.文章从“表达情绪”的功能、“以人为本”的宗旨、“文人情趣”的彰显这三个角度对网络历史小说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论述。
C.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样,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文章重点分析了网络历史小说的特点,然后指出网络历史小说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表明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网络历史小说对魏晋风流式的清谈、雅趣的历史考据,对中医、茶道等的细致描绘,体现了“文人情趣”。
B.以个人成功为故事线的爽文写法,导致网络历史小说内容缺乏深度和力度,使创作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C.网络历史小说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网络作家未接受专门的训练,缺乏足够的历史修养与写作功底。
D.很多网络历史小说作家都需要不断提升学养,以正确的历史观处理历史题材,这样就能增强其作品的逻辑性。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批评,当然,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可“亚圣”之名,未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颜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左传》等“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

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

(选自徐洪兴撰《孟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1.下列各项,对“孟子升格运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战国初期开始,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相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一直曲折,过程始终不顺利。
B.孟子去世后,孟子学派经历了多个朝代的相对沉寂,中唐之后情况渐渐改变,孟子及其著作渐获重视。
C.秦汉到两宋之间,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官私文献不见孟子之名,《孟子》甚至没入选科举考试的科目。
D.从两宋开始,孟子本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显。此后,“孔孟之道”便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以荀、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分别研究义理之学和文献之学,荀、孟二人分别影响了汉代经学与两宋道学。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
C.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的“亚圣”之名在宋朝以前也从未被认可过,可见孟子曾经被冷落。
D.中唐以后“孟子升格运动”开始。孟子逐渐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其人被政府封爵,其书跻身“四书”。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中后期儒学演变为两支,存在“学统”、“汉学”与“道统”、“宋学”的分别,这种学说只能说明孟子学派的发展在两宋之后。
B.学问博洽、精通多种儒经的荀子在其著作的《非十二子》中对孟子一派有过严厉批评,这一行为只能看做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C.东汉时王充特别在《论衡·刺孟》中批评孟子,唐朝前期一些与儒学有关的学术活动或政府行为都很少提孟子,孟子的地位一直不高。
D.东汉赵岐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这些可以说明孟子“升格运动”当时已初现端倪。
2019-01-30更新 | 9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中还有一个的问题。就是,而且是一种永恒的。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又和中国诗歌的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二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中继承是非常重要的。

(吕进《新诗的》)

材料二:

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另外,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

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伎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雅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
2.下列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大众化。
B.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
C.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D.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
4.材料二第五段例举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实践有什么作用?
2023-09-03更新 | 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技术本身将成为个体发展的“生存尺度”。尽管当今在教育与技术融合过程中存在着“非显著性差异现象”和“乔布斯之问”,即人们质疑不同水平的技术手段对教育产出是否会产生显著性差异,也怀疑技术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种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引进,都意味着教育场域中生命个体新的生存尺度的产生,而生存尺度的变化源自评价尺度的改变。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多个版本的《地平线报告》均显示,是否具有程序编码素养、数字素养已成为近年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挑战。与此相应,是否具有领导、获取、使用和评价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考量学校领导者、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标尺。近年来,信息素养研究的兴起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技术是拓展生命发展空间的重要力量。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大多从外在的技术、器物层面切入,然后逐步深入到教育的深层结构,重塑教师和学生、时间与空间的结构关系。在此基础上,技术终会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存在于教育场域中的生命,使生命个体呈现出信息化的特征,进而成为影响生命发展的重要力量。事实上,技术本身并无价值可言,它超然于或者免于一切善恶,它可能有利于幸福与不幸,它面对二者,自身中立。只要运用得当,技术会越来越成为促进人的生命提升的关键力量,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将在技术的支持下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教育中生命个体的“自系统”离不开社会“超系统”的支持。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不可能忽略社会这个“超系统”,而在其“自系统”中运转和发展。教育中人之生命的凸显和活跃,离不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的技术支撑。小到因材施教的教育难题,中到教育公平有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大到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人类理想,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的支持。毋庸置疑,作为未来教育行动的价值引领,仅仅强调尊重生命、关注生命质量并不足以促进未来教育的质的提升。在信息技术迅速更新换代的新时代,未来教育需要在坚守生命之维的前提下积极适应和运用技术,以深入落实和实现教育理想。脱离人工智能社会的“超系统”而独自运转的“自系统”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不可能的。

技术之维以生命之维为价值前提,技术之维只有在生命之维指导下才有其存在的全部合理性,而生命之维的实现必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以快速崛起的人工智能为例,人工智能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是在人的智能基础上的人工智能,更是以人的智能发展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当然,未来教育也不可能逃离人工智能的大环境,仅仅依靠“人的智能”只会让未来教育进展缓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节奏。因此,未来教育要将个体的生命成长作为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价值目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都要指向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所有技术平台和资源都应为师生的积极主动发展和交互生长创造条件。可以说,只有技术之维与生命之维的交互和融合才能更好推动未来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朱德全、许丽丽《技术与生命之维的耦合:未来教育旨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场域中生命个体新的生存尺度,会因为某项技术引进教育领域而产生,而它的变化受评价尺度的改变影响。
B.新技术可以重塑教师和学生的结构关系,但是都要经历从外在层面切入到教育的深层结构逐步深入的过程。
C.相对于社会这个“超系统”而言,教育则是得益于社会支持的“自系统”,它的运转和发展不可能忽略社会。
D.未来的教育,要将技术深度融入教育作为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目的,所有技术平台都要为师生交互生长创造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未来教育中生命之维与技术之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特别重点强调了技术变革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观点。
B.文章论及技术之维对于教育领域生命之维的作用,多次列举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概念,避免了文章的空洞。
C.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既有对技术发展的理性思考,也有对关乎人生命提升的教育未来做出的科学判断。
D.文章最后一段以人工智能为例,论述了技术之维和生命之维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为技术支撑,一为价值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教育,当今人们的判断并不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学校领导者必须要具有领导、获取信息技术的能力。
B.在教自场域中,技术使生命个体呈现出信息化的特征是必然的趋势,甚至构建学习型社会都需要技术的支持。
C.技术本身并不带有善恶属性,本身也没有价值,但是如果仅仅强调尊重生命,就背离了未来教育行动的价值引领。
D.未来教育的理想,是要借助适应和运用技术来找回个体生命的独立性,当然这需要在坚守生命之维的前提下进行。
2022-01-14更新 | 1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