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贵州 高三 期中 2022-12-07 3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传统历史小说中,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态度是严肃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传统历史小说的基本写法,已有历史定论或详细记载的史实不能虚构,只能在小的人物故事上发挥适度想象。网络历史小说有以正史为据的贴近传统历史小说的作品,但更多是偏想象虚构,在确保不偏离历史走向的前提下,凭借天马行空的虚构和恣意的想象,去建构和叙述历史中关于人、关于家国与时代、关于奋斗与梦想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历史小说是一种表达情绪的小说,与真实的历史相比,书写个体的情感变化、生命逻辑、人生轨迹更重要;与严谨的从史料出发的历史小说相比,总结历史经验让位于书写丰盈的生命感,读者在阅读这些故事时,人物的真实感扑面而来,从人物身上见到自己内心的渴望与冲动,见到面对艰难险阻时个体的犹豫与徘徊,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历史小说是对“五四”新文学以来“人的文学”的另一种回归。

网络历史小说以想象力激活了历史小说的活力。它充分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一些网络小说中,常以生活细节与人际关系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寻常百姓的生活,谴责战乱中那些不顾百姓死活的历史野心家。很多历史小说创作者有很好的历史学素养,对历史有清晰而严谨的研究。他们穿越历史烟云,以现代观念重新激活历史,演绎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故事,以有网感趣味的故事叙述赢得了读者,实现了历史小说的创新。

网络历史小说还传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文人情趣”,如很多小说对古代风俗、人情、历史知识的详尽介绍,对魏晋风流式的清谈、雅趣的历史考据,对宫廷服饰、中医、茶道的细致描绘等,让小说多了些古雅,可读性也更强。

在对网络历史小说的价值进行理解的同时,也应看到网络历史小说存在诸多问题:以个人成功为故事线的爽文写法,增加了小说的白日梦性质,一味沉溺于“爽感”,导致作品内容缺乏深度和力度;有些小说的故事想象完全脱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作品失去了以史为鉴的意义与价值;故事跟风模式化,缺乏创新,如“技术碾压流”风行,主角或依靠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以及对历史的了解,打败对手。这些问题影响了网络历史小说的艺术品质与社会价值,限制了网络历史小说的发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网络作家并未接受专门的训练,他们的历史修养与写作功底不足以支撑以“严肃历史”为基础的写作,只能借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弥补自己创作能力上的不足,过分追求爽感容易导致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偏移。外部原因主要是很多读者喜好网络历史小说,他们对网络作家如何处理历史题材并不在意,只要作品能满足其阅读心理期待与猎奇心理,就会被读者接受,形成稳定的读者群。

历史给了网络作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网络作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网络作家的历史修养与写作功底,直接关系着作品的逻辑性、文学性、细腻度、创新性。对于众多网络历史小说作家来说,需要不断提升学养,以正确的历史观去处理历史题材,“爽感”要为“历史感”让路,提升作品的艺术品相与思想内涵,让网络历史小说既传得开又叫得响。

(摘编自陈经纬《网络历史小说:“爽感”为“历史感”让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历史小说不能对已有历史定论或详细记载的史实进行虚构,只能在小的人物故事上发挥适度想象。
B.网络历史小说大多偏想象虚构,偏离历史走向,凭借天马行空的虚构和恣意的想象建构和叙述历史故事。
C.网络历史小说书写个体的情感变化、生命逻辑和人生轨迹,具有丰盈的生命感和强烈的真实感。
D.有些网络历史小说常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寻常百姓的生活,以生活细节和人际关系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将网络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进行比较,突出了大多数网络历史小说偏想象虚构的特点。
B.文章从“表达情绪”的功能、“以人为本”的宗旨、“文人情趣”的彰显这三个角度对网络历史小说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论述。
C.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样,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文章重点分析了网络历史小说的特点,然后指出网络历史小说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表明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网络历史小说对魏晋风流式的清谈、雅趣的历史考据,对中医、茶道等的细致描绘,体现了“文人情趣”。
B.以个人成功为故事线的爽文写法,导致网络历史小说内容缺乏深度和力度,使创作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C.网络历史小说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网络作家未接受专门的训练,缺乏足够的历史修养与写作功底。
D.很多网络历史小说作家都需要不断提升学养,以正确的历史观处理历史题材,这样就能增强其作品的逻辑性。
2022-12-0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海藻是广泛存在于海底世界的一种低等植物,数量众多,是海底的重要生物资源之一,目前被发现的藻类已有三万余种,当下被人们开发利用的主要有绿藻、蓝藻、褐藻和红藻。海藻的结构复杂多样,从中提取出的海藻胶和海藻多糖等活性物质具有乳化、成膜等特点,这些成分具有润肠通便、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等功效。因此不论是对海洋功能性食物领域进行开发,还是对海藻进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海藻产业会成为当下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开发的热门领域。

(摘编自金泽林、金太花《海藻活性物质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海藻消费大国,每年对海藻的需求量就达十几万吨。在高需求之下,中国已在海藻养殖与海藻加工领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技术,建立起了从单一地进行海藻养殖,到利用海藻进行食品、保健品深加工,再到用海藻加工下脚料制造海藻生物肥供海藻养殖的完整的产业链。中国与东盟在后期加工与前期生产方面形成一定的互补,双方合作潜力巨大。

不过,要使海藻养殖的利益最大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料与科技的合作上。一方面,大多数的养殖者依靠经销商出售产品,由于中间商抽取较高利润,养殖者并未获得丰厚的收入。另一方面,在海藻养殖中心附近建立海藻加工厂,通过降低海藻因变质带来的损失,节约运输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配套问题。加之东盟仍有许多地方的海藻养殖潜力还未得到开发,因此中国与东盟需要在技术合作的基础上,形成“采收—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才能更有效地降低海藻加工成本,提高海藻的附加值,进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摘编自王功清《东盟海藻养殖:到海中淘金》)

材料三:

火电厂和钢铁、水泥等制造业燃煤大量集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仅靠林地、湿地的植物吸收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国内外正开展“碳捕获和储存”工程建设,将收集的二氧化碳输入采空的油气田、废弃的煤田地下封存。有趣的是,碳封存与油田二、三次开采可以一举两得。当二氧化碳被200个大气压注入油田千米深处,原本粘稠厚重的石油迅速稀释、膨胀,纷纷从岩石孔隙中溢出,变得更易开采。美国共有70多座油田被注入二氧化碳驱油,年封存二氧化碳达3000万吨,增产石油10%。我国先后有六七座石油尝试了这一技术,二氧化碳一次性最大封存量达11万吨。

碳汇出路不仅是碳捕集和碳封存,更在于碳利用。藻类确实是生长最快、碳汇效率较高的植物,是炼制生物柴油和乙醇的理想原料之一。目前国外利用海藻捕碳、固碳的方法是,将工厂集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废气与含养分的水混合,在透明的人造闭合水渠中,或在封闭的池塘等水体中养殖海藻。这比完全自然放养效率高,也避免了造成海水缺氧的后果。

近来,国外科学界正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新能源原料的生物技术。有科研团队已培养出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转基因细菌,比藻类更快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炼制生物柴油、乙醇的原料。由于利用生物质能可以实现碳循环而不增加碳排放,欧盟计划到2020年生物质燃料占能源消费结构的14%,占可再生能源总量的60%。这一方略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减碳之道。

(摘编自吴晓江《为二氧化碳寻找“出路”》)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藻广泛存在于海底世界,数量众多,目前已发现三万余种,是海底的重要生物资源之一,虽是低等植物,但结构复杂多样。
B.中国是一个海藻消费大国,每年对生海藻的需求量就高达十几万吨,这种高需求促使中国的海藻养殖和加工技术相对成熟。
C.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料与科技的合作上,还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完全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标,实现海藻养殖的利益最大化。
D.制造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多,林地、湿地的植物难以完全吸收,所以不仅要捕集碳和封存碳,更要利用碳,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新能源原料。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海藻养殖加工已经从单一地进行海藻养殖,到利用海藻进行食品、保健品深加工,再到用海藻加工下脚料制造生物肥供海藻养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B.将二氧化碳输入采空的油气田、废弃的煤田地下,主要目的是便于油田二、三次开采,因为二氧化碳能使石油溢出空隙,更易开采。
C.人们将海藻养殖在由工厂集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废气与含养分的水混合而成的水体中来捕碳、固碳,不仅效率更高,还能避免海水缺氧。
D.藻类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炼制生物柴油、乙醇的原料,但转化速度慢于科研团队培养出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转基因细菌。
6.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海藻产业会成为当下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开发的热门领域的原因。
2022-12-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桃花源记

汪曾祺

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诗并记》附会出来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不过如果要在中国选举出一个桃花源,这一个应该有优先权。这个桃花源在湖南桃源县,桃源旧属武陵。而且这里有一条小溪,直通沅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这样说的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藠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藠头尤其好。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她熬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都城纪胜·茶坊》载:“冬天兼卖擂茶。”《梦粱录·茶肆》载:“冬月添卖七宝擂茶。”

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用刘禹锡故实。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甚道士气,既没有一气三清的坐像,也没有伸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也与道教无关。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

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如此而已。因此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是“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一番,这才满意。

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云是明代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为国民党的兵砍尽。竹子这个东西,每隔三年,须删砍一次,不则挤死;然亦不能砍尽,砍尽则不复长。现在方竹亭后仍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摸了摸,似乎有点棱。但一切竹竿似皆不尽浑圆,这一丛细竹是补种来应景的,和我在成都薛涛井旁所见方竹不同——那是真正“的角四方”的。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椎碎了,剩下一些石头乌龟昂着头,空空地趴在那里。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

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碎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丁丁地斫治。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之民的风度。

晚饭后,管理处的同志摆出了纸墨笔砚,请求写几个字,把上午吃擂茶时想出的四句诗写给了他们:

红桃曾照秦时月,

黄菊重开陶令花。

大乱十年成一梦,

与君安坐吃擂茶。

作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

(有删改)

【注】①无怀氏:一作“亡怀氏”,传说中我国远古时期部落名。相传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文本二: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摘编自张延国《古今<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之比较——兼汪曾祺散文的意义和限度》)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同题散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虚幻的,而本文所写的桃花源则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
B.文中写到桃花观里的牌匾和方竹亭前的石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C.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全文以桃花为线索,但行文又不受这一线索的束缚,而是挥洒自如,纵横驰骋。
D.作者时而着眼生活的实景,时而倾吐内心的感受,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表达灵活多变,内容紧凑自然。
8.文本一为什么用了较多笔墨写吃擂茶?请简要分析。
9.结合文本二,从选材和叙述两个角度对文本一进行举例分析。
2022-12-03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公其图之!”

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
B.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
C.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
D.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攘臂意思是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攘”与《离骚》“忍尤而攘诟”的“攘”字含义不同。
B.裂地意思是划分土地,“裂”与《琵琶行》“四弦一声如裂帛”的“裂”字含义相同。
C.荣名指美名、美誉,“名”与《陈情表》“不矜名节”的“名”字含义相同。
D.相敝意思是共同消亡,“敝”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将田单久攻聊城不下,将士死伤累累。齐国谋臣鲁仲连便写了一封书信,成功说服燕将撤兵回国。
B.鲁仲连在信中为燕将指出了两条明路:一是归国报效燕王,功成名就;二是投奔齐国,安享富贵。
C.管仲虽然兼有篡逆、怯懦、受辱三重过失,但后来却掌握齐国政权,匡正天下,成为五霸之首,名扬四海。
D.鲁仲连以管仲、曹沫的事迹为例,告诉燕将:过于看重小节,难以建立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难以成就威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2)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2022-12-0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