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 题号:1751816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法和绘画漫长的历史实践和演化中,产生了大量丰富的书论和画论。至六朝以来,诞生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画艺术大师,从“书圣”王羲之、人物画家顾恺之,再到唐代“画圣”吴道子,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到充满家国情怀的《祭侄文稿》,从金碧辉煌的《千里江山图》到反映宋代市民世俗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这些成就既彰显了中华民族在艺术上的审美创造力,也凝聚着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当今的书画研究领域,有一门学科方向应当引起关注,这就是中国书画美学史。本书的作者樊波先生即长期耕耘其中,从古代书画理论材料中抽绎出具有美学意味的内容,去芜存菁,注重贯穿于其中的逻辑性和历史发展脉络,构筑了《中国书画美学史》这一体系完备、思维谨严的学术著作。

中国美学展现着一种古老东方独特的思想魅力,传承着中国深邃的文化基因,体现着长期孕育形成的民族审美意识。在《中国书画美学史》亦有不少相关分析比较,尤其是在明清书画美学(包括余论部分内容)一章中,作者联系西学东渐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从诸个层面考察了当时中国画家对于西画介入的艺术反应和取舍,揭示了中国画家既有一种吸纳外来文化和艺术的胸襟视野,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立场和艺术眼光。

在中国艺术当中,书画作为一种文人雅好,具有非功利的特性,作品是文人士大夫内心情感的寄寓和表达,因此其中必然包括了对美的追求和理解。要深入把握这一点,就必须将中国书画美学与中国先秦哲学和美学加以紧密联系。正如作者所说,中国书画美学的逻辑起点乃是先秦哲学家和美学家的著作(如《老子》《管子》《易传》《庄子》《荀子》)。他将这个逻辑起点归纳为十六个命题:有无相生、道法自然、天下一气、浑沦蒙养、知几凝神、阴阳合德、万物理法、意象构成、中和之美、人伦比德、审美心胸、仰观俯察、进技于道、形神之辨、修辞立诚、性情抒发。可以说,整个书画美学史的生发和演变,就是建立在这十六个命题之上的。在我看来,后世书画美学则是将艺术实践的经验提升到哲学和美学(往往从先秦思想宝库中寻求)的高度,加以进一步概括和发展,从而构成了既有形而上的玄思色彩、又散发出感性品质的完整的书画美学历史。

作者将中国书画与美学联系起来进行“史”的考察,发掘中国书画中具有结构化、系统化的审美体系,从“中国”的立场出发,探究书画之美在各个层面、不同角度的逻辑发展,这既是一种学术创新和时代呼唤,也是构建中国美学体系的需要。

今天,国家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为书画美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把握书画美学的理论特色,汇集历代书画美学的理论精粹,充分开掘书画美学史中蕴藏着的文化资源,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一个方面。我确信,《中国书画美学史》能帮助我们踏上追寻书画之美的历程,从而走向中华文化的更深处……

(摘编自席乐《品读美的真谛——读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光明日报》2022年3月2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书法绘画的不断实践和演变,大量的书论和画论也同时出现。
B.樊波先生所著的《中国书画美学史》去芜存菁,从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中抽绎出具有美学意味的内容。
C.樊波先生的研究证明,中国画家有吸纳外来文化和艺术的胸襟视野,也有独特审美立场和艺术眼光。
D.书画包含对美的追求和理解,因此古代文人士大夫在创作书画作品过程中,会寄寓和表达内心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书画艺术谈起,进一步探讨中国书画美学史及其研究方法和意义,逐层深入。
B.文章的第三段提及了中国思想、文化基因、审美意识与中国美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C.列举先秦部分著作,是为了说明中国书画美学与中国先秦哲学、美学是紧密联系的。
D.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局部运用对比论证,使论证更为深入,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书画成就,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创造力和思想文化深刻内涵的彰显和凝聚。
B.没有发掘中国书画的结构和系统,就不能探究书画美在各层面和角度的逻辑发展。
C.本文运用“在我看来”“我确信”等语言,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可看出立论审慎。
D.本文立足于实践,指出《中国书画美学史》的研究方法为中国书画研究提供思路。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面小题。

近年来,包括网络文学、民族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动漫、网络直播等不同形态的网络文艺成为我国当代文艺建设的主力军和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然而,飞速发展的网络文艺仍存在低俗、庸俗、媚俗、批量生产、原创匮乏等问题,其整体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要素仍无法完全做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当前网络文艺的紧迫使命就是要深耕时代沃土,回答时代课题,创作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共鸣共振的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我国正处于飞速变革的新时代,网络文艺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文化语境去表达和传达数字空间的虚幻想象,而必须立足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描摹时代画卷。阿耐的网络小说《欢乐颂》、齐橙的网络小说《大国重工》皆因关注时代现实生活及人物命运起伏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威为全烈讨论的话题。描摹时代现实画卷成为网络文艺书写新时代伟大变革伟大实践的紧迫任务,但注意的是,现实题材数量的简单增加还不能真正改变现有的文艺创作格局,网络文艺要真玉痕一番作为,需要在数量积累的基础上呈现质的提升,需要触及现实生活的呕硬和痛感,传达出你常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而不是白日梦般的欲望叙述。

盛唐诗歌有磅礴浑厚之气,晚明戏曲小说追求思想解放之风,“五四”新文学吹响启蒙与救国的号角,当代文学与文艺讴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网络文艺自然要绘写时代精神图谱。那么,如何绘写呢?以网络文艺IP为例,自2015年IP成为网络文艺产业热词,像网络作家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连载至今,其全网点击量有近100亿,从网文IP到动画、影视、同名手游、有声书的全方位开发和全产业链运作引爆市场,成为阅文集团的超级IP。如果大IP只是资本力量不遗余力追逐效仿的对象,注重流量和粉丝经济,那么这就背离了人们对多层次、高品质阅读的期待。当前的网络文艺要练就爆款IP,首先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向往和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唯有如此,网络文艺才能展现新时代人民生动丰富的精神风貌,谱写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气象。

网络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气派,构建出与当代中国的国家实力相匹配并具有持续发展活力和引领力的文艺生态,引领时代文化风向。近年来,中国网络游戏、网剧、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等,通过翻译平台、数字出版和实体书出版等形式,纷纷走出国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但客观而言,与好莱鸡电影、韩剧、日本动漫等相比,中国网络文艺扬帆出海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外传播的文化影响力还不够。但不必悲观,精良的网络文艺IP在海外市场还是能拥有广阔空间,网剧《白夜追凶》被美国视频网站买入后就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线发行。因此,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的网络文艺若要持续引领文化风向,除了不断加强原创品质的提升,还应更加敏锐、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反映时代精神,使中国网络文艺真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载体。

——摘编自刘桂茹《网络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艺如果能描摹时代画卷就能获得长足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B.关注时代现实生活,引起情感共鸣是许多网络文艺作品能引起全民轰动的重要原因。
C.爆款IP要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不要注重于资本力量的追逐。
D.网络文艺与时代同步伐是指网络文艺要走出国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阐明了网络文艺如何与时代同步伐。
B.文章第二段采用例证法论证了网络文艺对改变现有文艺创作格局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三段以盛唐诗歌有磅礴浑厚之气等内容引出论点,过渡自然,易为读者所接受。
D.文章论证时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同时延展到国外与未来,分析问题辩证客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艺不只是指网络文学,还包括网络音乐、网络直播等,现在已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
B.网络文艺要想在数量积累的基纽此呈现质的提升,就要与广阔的现实时空和国家民族的宏大命题正确对接。
C.从当下网络文艺产品供给来看,供大于求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网络文艺作者不得不为流量费尽心思。
D.中国网络文艺虽与好莱坞电影、韩剧等相比还存在差距,但从网剧《白夜追凶》的海外发行来看,网络 文艺依然可以有美好前景。
2020-01-03更新 | 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是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 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这不同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我们可以说它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里所说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这种 政治的权力来推行的。

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而若一个时代里,传统的效力无法被保证,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法治与人治这两者都需要有特定的权力来推行并加以维系。
B.乡土社会维持秩序是礼,而非法,亦非人,礼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其中的生活问题。
C.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律无异,二者的区别在于法律具有强制性,而礼则发自本能。
D.法治和礼治产生在不同的社会情态中,但它们都不能适用于靠个人好恶维持秩序的社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通过分析“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这一说法,引出了全文论述的关键。
B.文章辨析了法律、道德和礼三者的区别,说明了社会规范与社会情态有相关性。
C.文章通过厘清概念的方式,否定普通看法,论证了乡土社会是靠礼治维持秩序。
D.文章先阐发礼治能够维持秩序的本质,后阐发实行礼治的前提,说理层层推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持社会秩序终究要靠人来执行,所以无论礼治还是法治,根本上说都是人治。
B.乡土社会实行礼治是基于传统力量,因而变迁急剧的社会或时代难以实现礼治。
C.孔子一再用“克”“约”二字来形容礼的养成,说明人性有恶,是需要教化的。
D.乡土社会若靠以教化使人敬畏和服膺于礼就能维持秩序,那么法律就无需存在。
2019-06-20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是通过善文化在个人一家庭一社会的内化与践行。

善是人之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调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共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黄天无亲,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恐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实践善性。

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中国传统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双重意义。
B.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
C.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呈并列关系,阐述了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
D.孝忠合一与道教的承负果报论促使中国人致力于在现实社会中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取总分总结构,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
B.文章重点论述了善文化在个人一家庭一社会的内化与践行,略写了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C.文章主要采取了道理论证,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的引用,使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化底蕴。
D.文章首尾两段都联系现实,指出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体现了春秋笔法的创作风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B.家庭是培育与践行善文化的重要场所,所以家庭教育要注重培育下一代如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
C.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都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都积极实践善性。
D.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信念,对于今天我们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等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0-01-14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