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1755409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按照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标准,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教授范志红介绍:“预制菜产品分成即食类、即热类、即烹类、即配类四个类型。即食类是开封后可直接食用的产品。即热类是经过烹调处理已经是熟或半熟状态,经过简单复热即可食用的产品。即烹类是已完成对主要原料的一定加工过程,进行烹调后可食用的产品。即配类是经过清洗、分切等简单加工,马上就可以配到菜肴当中使用的产品。”

(摘编自李琦《预制菜是你的健康之选吗》,《光明日报》2022年10月8日)

材料二:

(摘自《预制菜大火,是“懒人”的福音?》)

材料三:

即热类预制菜在口味、营养方面是优于泡面等速食品的。那这类预制菜能替代泡面成为便捷食品的更优选吗?其实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人们选择哪种速食品还受到商品特性、价格、购买和食用场景、消费者的喜好和认知等因素影响。比如在户外要想吃一餐热腾腾的饭菜其实很难,这时“自热”便成为即热类预制菜的最大优势。但换一个场景,火车上有热水,有盒饭,加之因自热饭菜产生的蒸气容易造成险情,铁道部门并不建议在火车上食用,即热类预制菜就不再是最佳选择。此外,即热类预制菜的价格至少是泡面的两三倍,购买渠道主要集中在线上和大城市超市,这也制约了预制菜市场渗透率的提升。

至于现在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则受到部分消费者的强烈反对。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成消费者投诉热点。BBusiness,企业、商家)端火热,CConsumer,消费者、个人用户)端遇冷,其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口感问题,“现制现卖的更好吃”这一认知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且不说目前大部分预制菜在口感上和厨师现做的有差别,即使没有差别,恐怕打破消费者的认知惯性也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从尊重消费者、保障预制菜产业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餐饮企业有必要在使用预制菜时提前告知。而作为消费者,在知情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我们不妨给这个新生事物多一些发展时间。

(摘编自李琦《预制菜能否改变我们的饮食习惯》,《光明日报》2022年10月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制菜的主要原料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农产品,预制菜经过分切、搅拌、腌制、滚揉等预加工和炒、炸、烤等预烹调加工制成。
B.食品安全、菜品质量、菜品口味是预制菜消费者最关注的三点,消费者希望预制菜没有添加防腐剂、新鲜、足斤两、选择多。
C.从口味、营养的角度看,即热类预制菜优于泡面等速食品,但消费者会权衡商品特性、价格、消费喜好等多个因素而做出选择。
D.人们一直有“现制现卖的更好吃”的认知,消费者往往会担心预制菜的口感问题,部分消费者强烈反对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预制菜产品有即食类、即热类、即烹类、即配类四个类型,在户外要想吃一餐热腾腾的饭菜时,即食类预制菜有很大的优势。
B.“价格高,不划算”是预制菜消费者的主要担忧点,由此可知,价格是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也是决定选择哪种速食食品的首要因素。
C.铁道部门不建议在火车上食用即热类预制菜,理由是自热饭菜产生的蒸气容易造成险情,且火车上有热水、盒饭,选择更多。
D.目前大部分预制菜在口感上和厨师现做的有差别,因而预制菜不能打破消费者的认知惯性,不能改变消费者的饮食习惯。
3.2022年9月14日,某直播间内一嘉宾在聊天时称:“预制菜是猪狗食,我从来不吃。”此言论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你是否同意该嘉宾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2015年,一篇女儿举报父亲违反交规的高考作文题,再度将举报与告密这对面貌相近的汉语词汇,拉进了人们的视线。人们不由疑问,究竟何为举报,何为告密?举报与告密这两个词汇的所指,究竟不同在哪里?
在我看来,举报与告密的基本区别如下:1.领域的不同。举报一般涉及的是公共领域,如北外教授乔木对娱乐明星何炅吃空饷事件就属正当的举报。告密则恰恰相反。告密是公权力的探照灯无处不在的扫视进公民的私人领域,如央视主持人毕福剑在饭桌上离奇遭遇的视频门。2.关系的远近。举报者一般为捍卫自身的相关权益,与被举报者为普通的人际关系。告密者则往往为获得掌权者的青睐,成为公权力的帮凶,对同事、朋友、老师甚至亲人,进行公开或秘密监控。3.行为的相异。一般来说,被举报者的行为已经严重违法,被告密者往往没有违反任何法规,却因思想言论入罪。综上所述,举报者行使的是公民对公共领域或公权力的监督,告密者则依赖见不着光的黑暗势力,强酸一般侵蚀着公民的神圣私域,且侵蚀的最为严重的是公民的独立思考权与言论自由权。
由此可见,2015年高考作文题,是一篇游离在举报与告密的走廊间的作文题。女儿与父亲的血缘关系,将所有参与高考的孩子置于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两难之地。这起发生在互联网上的真实案例,不具备任何普遍性,亦不该成为全国大考的出题首选。鼓励血亲间互相检举,稍不留意,便会由举报沦为告密,引发全社会道德伦理的大崩溃。但出题人似乎深为先进价值观所熏陶,意在鼓励一种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崇高暴力:人民大众不顾亲情,大义灭亲,亲亲相举。然而,两千年多前的孔子早就说过“亲亲相隐”,2011年修订刑法时亦将“近亲可拒绝作证”加入最新刑法条例。
回顾人类历史,我们便会发觉,举报与告密一直如影随形。举报一旦突破伦理道德的界碑,便会迅速的沦陷为告密者的狂欢节。“文革”期间,大多中国人活在人间地狱,人与人(亲朋、好友、家人)之间,各怀戒心,彼此警惕。因对伟大领袖纯之又纯的崇高爱恋,激发出无数例夫妻、亲人、朋友彼此反目、互相揭发的壮观盛举。“文革”时期告密文化的盛行,不但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还一举挖断了几千年来儒家文化深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伦根系。
(选自2015.6.12《洞见》第163期马小盐《举报与告密只有一线之隔》,有删节)
1.下列对于“举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报是正常地行使监督权,举报者行使的是公民对公共领域或公权力的监督。
B.举报者一般为捍卫自身的相关权益,与被举报者为普通的人际关系。
C.举报一般涉及的是公共领域,如作为公共人物的央视主持人毕福剑的“视频门”事件。
D.被举报者的行为一般早已违法,如不久前被挖出的娱乐明何炅吃空饷事件。
2.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考作文题中,因女儿与父亲的血缘关系,检举父亲违反交规的行为就属于告密行为。
B.因孔子主张“亲亲相隐”,所以“近亲可拒绝作证”加入了2011年最新刑法条例。
C.举报与告密一直如影随形,举报与告密都是公民对公共领域或公权力的监督。
D.“文革”时期,亲朋、好友、家人之间盛行告密之风,严重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
2016-11-18更新 | 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少盐有时候真的会致命”“白米饭是垃圾食品之王”“电吹风用好了能治疗鼻炎” ……打开微信朋友圈,形形色色的传言令人眼花缭乱,给不少人带来困扰。据统计,“微信辟谣助手”上线至今,已辟谣一百多万篇文章,而相关网文传播的主要目标群体正是老年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学会通过网络获取资讯、进行沟通。但由于对信息缺乏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他们时常被网络谣言误导,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人群”。不少年轻网友有这样的经历:在微信群、朋友圈中,长辈们热衷于转发健康养生、食品安全等类型的文章,有的“看标题就不靠谱”。对于这样的谣言,如果听之信之,遗患无穷。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网络谣言已成为老年人遭遇的众多上网风险之首。

“无根据的事例+不严谨的论述+不科学的结论”-类似谣言文章存在不少破绽,为何却能得到“银发族”的青睐?仔细推究,它们抓住了老年人害怕衰老和生病的心理,通过“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配合看似“专业”的名词、“确凿”的数据、“客观”的实验,让他们产生焦虑和恐慌,从而落入谣言的圈套。某些“营销号”正是凭借这点,先博取广泛关注,再向中招的老年人兜售所谓的绿色食品、特效药品、医疗器械等,从而实现流量变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造谣言成了一门生意。

“赶紧转给亲朋好友”“不转就会如何如何”之类是谣言文章惯用的套路。在这种诱导下,老年人本着“利他”的初衷转发,不知不觉中成了谣言的二传手。由此观之,谣言在老年人朋友圈的扩散,既是科学素养问题,也跟社会心理有关。“宁可信其有”的认知取向、“我是为你好”的关切心态,形成一股合力,推动谣言实现病毒式传播,甚至让一些早已被辟谣的信息沉渣泛起、死灰复燃。

因此,一些网友感叹,谣言带给自己的困扰,不仅是“父母竟然相信”,更是“父母竟然要求我们一起相信”,以至于“躲过了各种微商、晒娃、自拍,却躲不过爸妈的传谣”。其实,靠“躲”解决不了问题。新的技术,容易在子女和父母之间划上一道鸿沟。走进网络新世界的父母需要我们的陪伴,正如我们幼时需要他们的陪伴一样。应该看到,大多数父母的朋友圈里,子女永远是最重要的联系人。我们应该给予父母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在教会他们使用新科技的同时,提醒他们留意各种不良信息,不断增强抵抗谣言的免疫力。

想了解相关知识却又摸不着门道、无法判断信息的准确性,是“银发族”误入谣言陷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打消疑虑、安定人心,还必须做好权威信息的供给。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相关机构,有责任采取通俗的表达方式、灵活的沟通手段,积极解疑释惑、传播科学知识,把“银发族”渴求的信息送到他们身边。此外,网络平台也应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及时将披着科学外衣的各类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群策群力、多措并举,我们就能帮助老年人摆脱网络谣言的侵扰,走进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新天地。

(摘编自《让老年人远离网络谣言》)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据统计,“微信辟谣助手”上线至今,已辟谣一百多万篇文章,而相关网文传播的目标群体就是老年人。
B.对于网络谣言,如果听之信之,将会遗患无穷,网络谣言必然会成为老年人上网风险之首。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学会了通过网络获取资讯从而进行沟通。
D.不少年轻人在使用微信时有收到长辈们转发健康养生、食品安全等类型文章的经历,有的文章看标题就不靠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第二段举不少年轻网友的经历之例,论述了“银发族”常被网络谣言误导,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人群”。
C.文章第三段采用因果论证的方法,分析了谣言文章得到“银发族”的青睐,是因为抓住了老年人害怕衰老和生病的心理。
D.文章第四段论证了谣言在老年人朋友圈的扩散,是“宁可信其有”的认知取向、“我是为你好”的关切心态等社会心理造成的。
3.作为使老人们免受网络谣言侵害的举措,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为避免“银发族”陷入谣言陷阱,相关部门机构必须做好权威信息的供给,积极解疑释惑,传播科学知识。
B.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以及整个社会舆论群策群力、多措并举,创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新天地。
C.儿女要多陪伴父母,给予父母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教会老人使用新技术来增强其抵御网络谣言的能力。
D.网络平台应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及时将披着科学外衣的各类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
2021-04-20更新 | 2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等一些足以影响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不良现象。针对这一状况,一些有识之士在全国开展了一系列倡导经典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等阅读推广活动。作为中国“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的朱永新,是近年阅读推广活动的强力促进者。其新作《书香,也醉人》,是汇聚其关于阅读的基本主张和理论探讨的精品读物。

朱永新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倡导并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1500多所学校推广的“新教育实验”,影响广泛。在朱永新的教育理念中,阅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的新教育理念,朱永新在《书香,也醉人》一书中首先阐述的一个关于阅读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造就着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没有健康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家园;就一个民族而言,阅读不仅是个体的行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阅读决定着它的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的培育作用。简而言之,《书香,也醉人》首先传达的价值阐释是,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面对当下我国并不乐观的全民阅读状况,阅读经典应当成为个体乃至全民为实现中国梦而选择和坚持的一种生存方式。

如果说论述“为什么需要阅读”是一个理论问题,回答“怎样进行阅读”则是一个实践问题。《书香,也醉人》把阅读问题从理论倡导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从而显示了其特色和可操作性。

当今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朱永新看,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要继续大力发展和提升教育和科技水平,而且必须重视全民阅读水平的提升。经过对中国全民阅读状况的分析,朱永新认为,没有一个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基础书目,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海洋时囿于选择的困境而“望洋兴叹”,这是制约全民阅读水平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制定基础书目不仅对全民阅读起到导航作用,更重要的是,研制和推广国家基础阅读书目,对于夯实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只有拥有共同语言、共同经典的民族才是一个民族共同体,而不是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面对近年图书出版界因商业驱动、销量至上等因素带来的公益性、公信力降低,图书内容泡沫化、快餐化,图书推介缺乏普及性、稳定性和推广意义等问题,朱永新在书中推出了针对不同阅读群体、已经为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一定层次性、多样性、艺术性的阅读书目。

基础书目是书海遨游的航标,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条件的创建则是阅读推广活动的保障,《书香,也醉人》给出了简洁的描绘和现实的导引。朱永新认为,针对我国一方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另一方面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的现状,应该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认真实施。他在书中建构了阅读推广活动的立体保障体系:建立阅读基金,为民族未来投资;设立国家阅读节,敲响唤醒人文精神的警钟;在文化贫瘠的广大农村,广泛建立农家书屋;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扶持公益出版,净化出版市场,推出经典图书;推广实体书店,美化精神花园;打击盗版,助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阅读推广的关键在青少年,提升阅读水平的难点则在全体国民。对此,朱永新从政策建言走向现身示范,以自身成功的阅读经历和感悟,论述了领导干部、教师、企业家、父母等不同身份的角色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和阅读什么经典等具体问题。相对于研制基础书目和创造阅读条件而言,唤醒懒惰、漠然的阅读个体,激起国民强烈的阅读愿望是阅读推广活动中更为重要、更为困难的工作。只有渴望与人类精神高峰对话的人,才会主动品味经典;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境界的人,才会自觉徜徉精神家园;只有真正感悟到经典魅力的人,才能沉浸于书海墨香。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等危害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现象。
B.教育学家朱永新提出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
C.在回答 “怎样进行阅读”时,《书香,也醉人》把阅读问题从实践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
D.近年来,因商业驱动、销量至上等因素,图书出版界产生了公益性、公信力降低,图书内容泡沫化、快餐化等问题。
2.下列不属于提倡“阅读推广活动”的原因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等一些足以影响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不良现象。
B.人的精神世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阅读经典应当成为个体乃至全民为实现中国梦而选择和坚持的一种生存方式。
C.没有一个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基础书目,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海洋时囿于选择的困境而“望洋兴叹”。
D.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
3.结合全文,回答《书香,也醉人》一书中阐述了哪些内容?
2016-11-18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