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4 题号:175638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生活在不同语言、文化、种族、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语言是促进人类发展、对话、和解、包容与和平的重要前提之一。

人们需要通过语言与他人沟通,并且通过语言将知识、观念、信仰和传统代代相传,这对于人类的生存、自尊、幸福、发展以及和平共处必不可少。我们认识到,在代代相传的历程中,儿童时期的语言学习效果最佳。

同时,语言还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记录并传承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有助于人们通过共享的行为模式、互动方式、认知结构和理解方式来交流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传统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一知识宝库促进人类发展,见证了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摘编自《岳麓宣言》)

材料二:

《岳麓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宣言,是重要的永久性文件,也是联合国“2019国际本土语言年”的重要基础性文件。《宣言》向全世界发出倡议,号召国际社会、各国、各地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就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达成共识。《宣言》体现了加强语言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凝练了当前世界语言资源和语言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倡导各国制定行动纲领和实施方案,同时汇聚了语言资源保护的做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模式和路线图,体现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宣言》在制定和征求意见过程中受到各方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成果,将为指导世界各国和地区保护语言资源和语言多样性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公布保护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年1月22日)

材料三:

人工智能会成为濒危语言的救命稻草吗?从某种程度上讲,的确可以。如果使用到位,至少能避免重演“一个人带走一种语言”的尴尬。不过,它依然不能有效地解决语言使用热情问题。实际上,在语言政策趋于开明的现代社会,濒危语言更难以摆脱的威胁是在社会变迁中跟上时代的压力。鼓励更多人使用濒危的母语,还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缓解社会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带来的冲击。有语言学家研究了墨西哥的原住民社区发现,为濒危语言提供社区支持至关重要。有了相应的社区图书馆,社区组织等,不但人们更有凝聚力,他们的语言也有了生存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再发达,都要以人为归宿。否则,它只能为濒危语言搭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而已。

(摘编自刘天亮《给濒危语言更广阔的世界》,《人民日报》2019年2月 22日)

材料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专家罗素表示,在今天存世的7000多种语言中,不到3%的人口说着占比96%的语言,鼓励语言多样性和尊重母语教育并重意味着从孩童的早期阶段开始多语言的培养,为各语言的使用提供沟通和交流的空间。“要让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代代相传,就必须为所有语言的使用者提供平等教育机会,加强社会融入。”他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多样性保证了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语言文化交流增信释疑,沟通情感,缔结友谊,中国承担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刘博超《语言多样性为何如此重要》,《光明日报》2019年2月22日)

1.下列关于“语言的作用和意义”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是促进人类发展、对话、和解、包容与和平的重要前提之一。
B.通过语言将知识、观念、信仰和传统代代相传,对于人类的生存、自尊、幸福、发展以及和平共处是不可或缺的。
C.语言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记录并传承―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载体就是语言。
D.语言的多样性保证了文化的多样性,语言文化交流有助于增信释疑、沟通情感、缔结友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人们通讨共享的行为模式、互动方式、认知结构和理解方式来交流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B.“保护语言多样性”这一《岳麓宣言》的主题体现了加强语言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C.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必须要以人为归宿才能为濒危语言搭建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
D.专家指出,从孩童早期阶段开始多语言的培养,鼓励语言多样性和尊重母语教育并重,可以有效切实地为各语言提供沟通和交流的空间。
3.中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大多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请结合上述材料,提出两条保护语言多样性的措施。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我国网剧发展迅速,在内容质量、制作水平、传播形式上均有提升,每年都有不少优秀作品引发观剧热潮。从不少网剧获得网友较高口碑,到优质网剧获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网剧正大踏步迈向精品化道路,呈现出从“爆发”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趋势,成为我国文化内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剧异军突起,不少作品口碑热度双赢,一方面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不同媒介融合发展态势下,手机用户快速增长,视频网站弹幕、话题等互动方式迭出,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上来,网剧成为最受益的网络文化产品之一。另一方面,网剧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市场的推动以及行业的创新。从完善申报备案公示、制止创作“跑马圈地”,到反对内容“注水”、规范集数长度,再到落实“限薪令”、严防天价片酬反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坚持网上网下导向管理“同一标准、同一尺度”,一系列举措推动网剧行业良性发展。从市场趋势来看,观众更青睐具有内容创新与价值表达的精良之作。同时,创作者的创新、努力与坚持,也让网剧在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展现更多亮色。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浮躁之风是影响网剧高质量发展的一块拦路石。纵观近几年的网剧,有的剧只打经济效益的算盘,缺乏社会效益的考量;有的剧不在专心创作上下功夫,却把主要精力用在炒作上,甚至搞起点击量造假;有的剧打着现实题材旗号,实际上远离生活,宣扬拜金炫富、物质主义;有的剧随意戏说曲解历史、贬损亵渎经典传统、篡改已形成共识和定论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凡此种种,影响了网剧整体形象和健康发展,受到了观众的批评。全行业对此要引起重视,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加强内容把关。

网剧扬长避短,还需守正创新。网剧不断发展壮大,与影响力同步增长的是其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弘扬主旋律、推动内容创新和制作升级,才是创作者应当坚守的网剧主赛道。唯有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创作全过程,才能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唯有坚决摒弃浮躁,不为一时之利动摇,不为一时之名迷惑,才能锤炼厚实之剧、打造传世之作,以创作匠心赢得观众倾心。网剧从业者需要以更前瞻的创新思维,更精准的时代把握,更精进的审美要求,当好主流思想文化的坚定引领者、国家辉煌巨变的忠实记录者、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者,创作出更多既有时代风貌又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

在互联网大发展的今天,网剧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我们看到,网剧创作逐渐从注水长剧转向精品短剧、从囤积IP转向悉心孵化、从押注单一爆品转向剧场化垂直运营,背后是价值与品质追求的回归,是流量逻辑让位于艺术标准和匠人精神。以行业自律呵护好市场转向,以行业监管保障网剧良性发展,我们就能推动网剧高质量发展,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唱响中国旋律贡献更多精品力作。

(摘编自王紫研《推动网剧匠心升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网剧发展迅速,已迈向精品化道路,成为我国文化内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B.视频网站互动方式迭出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网剧成为最受益的网络文化产品。
C.打着现实题材旗号,实际上远离生活,宣扬拜金炫富、物质主义是网剧浮躁之风的表现之一。
D.只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创作全过程,就能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阐述了网剧异军突起的原因,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论证逻辑严密。
B.“完善申报备案公示”等一系列举措的列举,意在证明网剧的发展也离不开市场的推动。
C.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而第二段采用了并列式和总分式相结合的论证结构。
D.文章第三段举例阐明浮躁之风是影响网剧高质量发展的拦路石,全行业对此要引起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网剧的发展壮大、影响力的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担当力也要提升、增强。
B.网剧创作从注水长剧转向精品短剧,背后体现的是价值与品质追求的回归。
C.浮躁之风影响了网剧整体形象和健康发展,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内容把关。
D.以行业自律呵护好市场转向就能使我国网剧一直保持良性发展态势。
2020-12-04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展现了主动的奋斗精神、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充分的历史自信,但也必须看到,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挑战。

首先,西方物质主义作为一种以拥有财物多少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观,通过市场经济以及网络媒介等载体,影响着青年的精神世界,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一方面,物质主义利用市场的逐利性诱发拜金主义现象。青年群体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容易把经济领域的物质利益最大化准则泛化到其他生活领域,突破市场与社会的边界,甚至变成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这不仅消磨了青年人的艰苦奋斗的意志,也腐蚀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物质主义通过物质的占有欲催生享乐主义行为。特别是在各种资本平台和算法推送的影响下,加上直播带货和流量明星的示范效应,一些青年人沉迷于超前消费、炫耀攀比而不能自拔。

新时代还要提防青年群体出现极端个人主义的认知错误和行为偏差。一方面,要防止极端个人主义导致青年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淡化。青年一代一定要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磅礴伟业之中,做到既为青春添彩也为国家增光。另一方面,要防止极端个人主义导致青年家庭社会责任缺失。青年一代很多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宠爱,部分青年易养成以个人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和生活方式,缺乏感恩的心理和对家庭的责任。面对社会,一些青年可能会缺乏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碰到困难、挫折不敢迎难而上、负重前行,丢掉了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无数的事实表明,青年一代在青年时期要涵养家国情怀,让青春在家国担当与责任奉献中熠熠生辉。

历史虚无主义也对青年人的历史认知造成了不良影响。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改写青年的历史认知,消解历史自信的理性认识基础。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前提,用实事求是、全面发展、辩证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坚定历史自信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改变青年的历史认同,侵蚀历史自信的价值情感基础。学习历史,不仅要求真,培养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也要让历史启示现在和未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认同是增强历史自信的价值情感基础。青年人坚定历史认同,就能从历史事件中明白历史道理;青年人坚定历史自信,就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感受人格的魅力、精神的力量,就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因此,要高度重视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引导广大青年培养只争朝夕的开拓创新精神、奉献担当的家国情怀和接续奋斗的历史自信。

(摘编自龙柏林《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

材料二:

社会思潮对青年产生的分化效应,若不能及时发现与应对,则有可能导致青年群体心理极端化、思想分化、行为异化,在青年群体中产生离心力,对社会发展产生破坏力。有效应对并消除这些负面效应,需要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增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强化青年的社会参与和政治认同,使青年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在心理疏导中凝聚青年。要消解错误社会思潮对青年心理的分化,抵制错误思潮对青年的心理侵蚀,就需做好青年的心理疏导工作。一要健全面向青年的心理疏导机制,及时疏导青年的逆反心理,增强青年群体的向心力。二要培育青年良好的社会心态,警惕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心理攻势,引导青年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在思想引导中凝聚青年。破除社会思潮对青年的思想分化,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引导青年科学鉴别和理性对待社会思潮,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让青年守住信仰、信念和信心,不断增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一要引导青年科学鉴别社会思潮。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样态与方式发生着复杂的变化,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和主流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帮助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立场和价值标准,提高青年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鉴别力。当前,尤其要引导青年理性甄别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使他们认清这些思潮的错误本质和政治意图。二要在引领中强化青年的理想信念。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从根本上抵御错误思潮对青年群体的分化与瓦解,不断巩固和加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关系时,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作为指导,就会产生各种思想与行为偏差。

在政治引领中凝聚青年。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一旦为青年群体所掌握,就会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反之,错误的社会思潮一旦影响青年的思想与行为,就会产生社会离散力与破坏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引领,不断强化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凝聚,并使之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力量。一要在政治引领中增强青年的政治认同。当前,某些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伪装性、隐匿性、迷惑性,但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如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潮。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政党观。二要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整合青年力量。我们在增强青年政治认同的基础上,做好对青年的政治吸纳与政治引导工作,通过青年群体有序的政治参与、积极的社会行动整合青年的政治力量,发挥青年的政治作用。

在使命担当中凝聚青年。应对社会思潮对青年社会行为的分化,关键在于激发青年的使命担当意识,在青年群体中凝聚起积极有为、勇于担当、推动社会进步的行动共识。

(摘编自杨威《在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中凝聚青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代青年虽有主动的奋斗精神、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充分的历史自信,但群体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挑战。
B.受物质主义影响,青年群体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由以物质利益最大化为准则,变成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
C.破除社会思潮对青年的思想分化,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增强青年群体凝聚力。
D.某些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伪装性、隐匿性和迷惑性,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
2.下列做法,不能实现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的一项是(     
A.建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横向整合机制。
B.将“小我”融入国家民族的“大我”中。
C.任意评说经典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D.集体观看纪念抗战胜利庆典仪式。
3.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新时代青年的意识形态,但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加以分析。
4.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那么如何实现“少年强则国强”这一理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2-18更新 | 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自古以来,北斗七星就被赋予了司南功能,用以指引方向、分辨四季、标定时刻,中国人对北斗有着熟悉而亲切的认知。如今,仰望星空,由数十颗人造卫星组成的新的北斗“星座”更加璀璨。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北斗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干出来的,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凝结着无数人接续奋斗的心血,饱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本色,展现了自主创新的“中国精度”,刷新了科技强国的“中国速度”,彰显了开放包容的“中国气度”。

为他人“导航”,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路”怎么走。中国航天起步晚、底子薄,独立建成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曾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从创造性地提出“双星定位”构想、绘下“三步走”发展蓝图,到在卫星导航频段逾期的最后时刻完成首次卫星发射、拿到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再到两年多时间18箭30星的高密度发射、完成全球组网,中国航天人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破解星载原子钟、北斗国产芯片、星间链路等“不可能”,经历160余项核心关键技术和世界级难题的攻克、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的突破,闪耀着“混合式”星座、短报文通信等独有的中国智慧火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蹚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创新超越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由我国建成的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卫星导航系统,从此走向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时代舞台。中国的北斗是一流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共促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持续深化,可以让全球用户享受到多系统并用带来的好处。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中国北斗作为国家名片的形象持续深入人心。中国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之后却主动向全世界开放。这种开放融合的胸怀和理念,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也将进一步锤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全球的能力。这一完全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来之不易,体现了中国北斗致力于为全球提供导航定位服务的诚意和决心。

进入全球服务的新阶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着广阔前景,也面临全新挑战。脚踏实地、行稳致远,走向全球的中国北斗大有可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8月1日)

材料二:

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耗时20多年、举全国之力构建的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民生多个层面,催生经济效益、产业发展、社会效应、国际公共服务产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

在收官之战完成时,《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

环球时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收官发射有哪些意义?

杨长风:本次发射是收官之作,意味着中国北斗系统“三步走”战略全部实现。按照“三步走”计划,2000年,我国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为我国用户提供服务;2012年底,我国建成了北斗二号系统,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服务;2017年11月,北斗三号首组双星成功发射,北斗系统进入全球化时代。北斗三号系统完成组网,圆梦全球,“中国的北斗”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服务。

环球时报∶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成果终于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您此时的感受(心情)是什么?

杨长风:本次发射成功,我感到非常激动,因为这次的意义不同一般,又是在全球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完成的,工程全线既要保证任务完成,又要抓好疫情防控,取得成功非常不易,令人激动。这个复杂大系统、大工程的研制与建设是发挥全国的优势、举全国之力完成的,北斗三号18次发射任务接连成功非常不容易。两年半时间里,北斗工程七大系统、400多家参研参建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任务。核心元器件百分之百自主可控,这都是由这些科研人员和单位来完成的。

环球时报∶北斗系统的研制和打造(建设)提供了哪些“中国方案”?

杨长风: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全球提供多种“中国方案”。最大的“中国方案”就是通导融合一体,北斗系统不仅具有被动式定位方式,还有着主动式定位手段,有这个能力就能实现“我知道我在哪,你在哪,双方可以进行信息互换”。第二个“中国方案”就是星间链路,也就是卫星之间、星地之间可以互联互通,这种方案最大的好处就是建全球系统但不用全球布设地面站。有了星间链路,导航的精度进一步提高。第三个“中国方案”就是多种定位功能集于一身,实现了米级、分米级、厘米级甚至静态的毫米级精度。第四个“中国方案”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混合轨道设计。目前,一些相关国家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比如美国今后也准备发射高轨导航卫星,印度、日本目前搞的区域系统与中国的区域系统发展模式类似。中国通过成功实践先走出一条技术发展道路,为其他国家发展相关卫星导航系统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摘编自《环球时报新媒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七星的指向、分季、标时等司南功能在北斗系统的应用,让我们对北斗卫星航天系统感到熟悉而亲切。
B.从开始构想到最终完成,中国北斗系统蹚出的独立自主、创新超越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闪耀着中国智慧的火花。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开放融合的胸怀和理念,给全球用户带来便捷,体现了中国北斗致力于为全球提供导航定位服务的诚意和决心。
D.北斗系统具有被动式定位方式和主动式定位手段,在定位时能够使双方实现“信息互换”,做到通导融合一体。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由我国建成的卫星导航系统,从此走向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时代舞台。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终实现了技术百分之百自主可控,得力于参研参建单位、科技人员的齐心协力,也离不开举国体制。
C.“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全球提供多种“中国方案”,为其他国家发展相关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影响了美日的发展方向。
D.两则材料都提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来之不易,离不开航天人克难攻坚、迎难而上、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的奋斗精神。
3.下列各项的表述,不能体现材料一新闻文体特征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头引用“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丰富了材料内容,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三段列举一系列精准的数据,让读者感受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过程中的艰难,展示了航天人取得的骄人成就。
C.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及时对此进行了报道。
D.材料一客观陈述了中国航天在起步晚、底子薄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建成了开放兼容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22-09-04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