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三模 2023-04-18 12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选学”自唐代成为显学后,经过千余年的发展,面临着研究方法与角度的现代转型。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新选学”主要是指研究模式上从单一的文献研究转向文献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并且更加注重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照此标准,骆鸿凯的《文选学》被认为是“现代《文选》学的奠基之作”。但亦有学者认为“新选学的开山祖师是黄季刚先生,而非骆鸿凯”。黄侃(字季刚)的《文选平点》颇见卓识,被誉为20世纪文选学的“一个高峰”,但由于其形式为评点,内容多校注,故被更多学者视为传统“选学”的代表。那么,黄侃到底是传统“选学”的殿军还是现代“新选学”的先驱呢?

黄侃在《文选平点叙》中批评一些清代选学家的注释“其摭拾琐屑,支蔓牵缀之辞,以于文之工拙无与,只可谓之《选》注,不可谓之《选》学”。黄侃明确提出了《选》注和《选》学的区分,所谓《选》注,正是指传统“选学”以校勘注释为主的文献研究,而《选》学则是指与“文之工拙”有关的文学研究。他显然是不满于一些清代《选》注的琐屑支蔓,而欲转向更高层次的《选》学。综观《文选平点》全书,黄侃的评点既有文字校勘、章句训诂、文史考证等文献研究,又有义理解析、文学批评等文学研究,实虚结合,已然形成了熔文献研究与文学研究为一炉的整体性研究模式,开启了从传统“选学”向现代“新选学”的转变。

骆鸿凯《文选学》被认为具有现代转型意义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其师黄侃的影响。据王立群研究,骆氏对现代“新选学”的开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但其中“对《文选序》的研究,对《文选》学史的研究,对《文选》与《文心雕龙》相互关系的研究”等三项都有明确承袭黄侃之处。如骆鸿凯对《文选序》体现出的选文范围和标准等进行了研究,他征引黄侃所言,并提出了相同的意见。骆鸿凯还在书中搜集并评介了各代《选》学著作,网罗宏富,褒贬精当,体现了其对《文选》学史的研究。而对学术史的重视,正是黄侃治学的一大特色。在《文选》与《文心雕龙》相互关系的研究上,骆鸿凯坚持了黄侃对二书关系的认定及具体的对比方法,并推而广之。黄侃在《文选平点叙》中开宗明义首言:“《文心》与《文选》‘笙磬同音’。”骆鸿凯也认为:“《雕龙》论文之言,又若为《文选》印证,笙磬同音。是岂不谋而合,抑尝共讨论,故宗旨如一耶?”

骆氏在书中揭示二书在文体分类上的一致性,黄侃则更早就揭示了《文心》文体分类对《文选》的影响。又如,骆氏将《文心》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与《选》文相互印证,而黄侃在解评《文选》的影响。又如,骆氏将《文心》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与《选》文相互印证,而黄侃在解评《文选》时就格外注意参借刘勰的相关评论。

毋庸讳言,黄侃《文选平点》形式上是随文评点而非专题论着,内容上仍以传统的文献研究为主,尚缺乏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称黄侃为“新选学的开山祖师”未免过誉。但综上所述,黄著更早地有意识地从单一的文献研究转向文献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并直接影响了骆鸿凯《文选学》的产生,从这个角度讲,黄侃在20世纪《选》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确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堪称现代“新选学”的引路人。

(摘编自李婧《文献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新选学”——从黄侃的研究谈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选平点》的内容偏向于以校注为主的文献研究,这使得黄侃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传统“选学”的代表。
B.清代选学家的研究大多是以校勘注释为主的《选》注,而不是更高层次的研究“文之工拙”的《选》学。
C.新选学的整体性研究模式体现在既有文字校勘、章句训诂等文献研究,又有义理解析、文史考证等文学研究。
D.骆鸿凯继承了黄侃的治学特色,重视对《文选》学术史的研究,吸收借鉴了前人的《选》学成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第一段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接着深入讨论了黄侃对选学现代转型的贡献。
B.全文从黄侃《文选平点》的研究模式和黄侃对《文选学》的影响等两个角度来展开分析。
C.文章第三段通过将《文选学》与《文选平点》进行比较,论证了它们研究方法的异同。
D.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引用详实丰富的文献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学的现代转型体现了选学家们对《文选》这一古代著作文学价值的重视。
B.唐代李善《文选注》主要从字词、章句、校勘等方面进行阐释,因此属于传统“选学”著作。
C.基于《文选》与《文心雕龙》的密切关系,二书的研究者在今后可加强彼此间的交流。
D.黄侃对《选》学现代转型的贡献仅次于骆鸿凯,不愧为现代“新选学”的引路人。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生活在不同语言、文化、种族、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语言是促进人类发展、对话、和解、包容与和平的重要前提之一。

人们需要通过语言与他人沟通,并且通过语言将知识、观念、信仰和传统代代相传,这对于人类的生存、自尊、幸福、发展以及和平共处必不可少。我们认识到,在代代相传的历程中,儿童时期的语言学习效果最佳。

同时,语言还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记录并传承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有助于人们通过共享的行为模式、互动方式、认知结构和理解方式来交流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传统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一知识宝库促进人类发展,见证了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摘编自《岳麓宣言》)

材料二:

《岳麓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宣言,是重要的永久性文件,也是联合国“2019国际本土语言年”的重要基础性文件。《宣言》向全世界发出倡议,号召国际社会、各国、各地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就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达成共识。《宣言》体现了加强语言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凝练了当前世界语言资源和语言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倡导各国制定行动纲领和实施方案,同时汇聚了语言资源保护的做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模式和路线图,体现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宣言》在制定和征求意见过程中受到各方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成果,将为指导世界各国和地区保护语言资源和语言多样性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公布保护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年1月22日)

材料三:

人工智能会成为濒危语言的救命稻草吗?从某种程度上讲,的确可以。如果使用到位,至少能避免重演“一个人带走一种语言”的尴尬。不过,它依然不能有效地解决语言使用热情问题。实际上,在语言政策趋于开明的现代社会,濒危语言更难以摆脱的威胁是在社会变迁中跟上时代的压力。鼓励更多人使用濒危的母语,还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缓解社会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带来的冲击。有语言学家研究了墨西哥的原住民社区发现,为濒危语言提供社区支持至关重要。有了相应的社区图书馆,社区组织等,不但人们更有凝聚力,他们的语言也有了生存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再发达,都要以人为归宿。否则,它只能为濒危语言搭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而已。

(摘编自刘天亮《给濒危语言更广阔的世界》,《人民日报》2019年2月 22日)

材料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专家罗素表示,在今天存世的7000多种语言中,不到3%的人口说着占比96%的语言,鼓励语言多样性和尊重母语教育并重意味着从孩童的早期阶段开始多语言的培养,为各语言的使用提供沟通和交流的空间。“要让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代代相传,就必须为所有语言的使用者提供平等教育机会,加强社会融入。”他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多样性保证了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语言文化交流增信释疑,沟通情感,缔结友谊,中国承担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刘博超《语言多样性为何如此重要》,《光明日报》2019年2月22日)

4.下列关于“语言的作用和意义”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是促进人类发展、对话、和解、包容与和平的重要前提之一。
B.通过语言将知识、观念、信仰和传统代代相传,对于人类的生存、自尊、幸福、发展以及和平共处是不可或缺的。
C.语言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记录并传承―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载体就是语言。
D.语言的多样性保证了文化的多样性,语言文化交流有助于增信释疑、沟通情感、缔结友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人们通讨共享的行为模式、互动方式、认知结构和理解方式来交流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B.“保护语言多样性”这一《岳麓宣言》的主题体现了加强语言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C.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必须要以人为归宿才能为濒危语言搭建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
D.专家指出,从孩童早期阶段开始多语言的培养,鼓励语言多样性和尊重母语教育并重,可以有效切实地为各语言提供沟通和交流的空间。
6.中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大多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请结合上述材料,提出两条保护语言多样性的措施。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

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就能见到一座廊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太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桕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摆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涧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叩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架于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人神交流、心灵交换的空间。

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

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

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

这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

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素秋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年。后来有了孩子,她就把孩子也带到廊桥来玩。守护廊桥的时光,是素秋的一整个青春岁月。

(有删改)

文本二:

艾青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

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

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涉的人类,

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

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

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

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残月、樱花类比老旧的廊桥,这类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感慨,所以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B.文本一中的素秋听爷爷的话回到家乡做廊桥讲解员,她对随处可见的廊桥很熟悉,使她觉得廊桥很平常,始终看不到廊桥的美。
C.文本二写桥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桥的出现让苦于跋涉的人可以跨过河流,桥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有丰富的内涵。
D.文本一和文本二体裁不同,但题材相似,都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营造了意境,抒发了情感,具有艺术感染力。
8.文本一题记说“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9.散文和诗歌,前者多运用叙事性的现实语言,而后者多运用含蓄性的想象语言。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周訴谓王曰: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周訴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二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无梁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 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王尚未听也。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乘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王乃止。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支期曰: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支期说于长信侯。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

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明年,将使段干崇割地而讲。孙臣谓魏王曰:今处期年乃欲割,是群臣之私而王不知也。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今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是薪火之说也。 魏王曰:善。虽然,吾已许秦矣,不可以革也。对曰:王独不见夫博者之用枭邪?欲食则食,欲握则握。今君劫于群臣而许秦,因曰不可革,何用智之不若枭也!魏王曰:善。乃案其行。

(节选自《战国策 ·魏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B.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C.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D.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泛指黄河中游北面地区,与《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的“河内”含义不同。
B.不行意思是不去,与《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的“不行”含义不同。
C.奈何意思是怎么办,与《鸿门宴》“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的“奈何”含义相同。
D.期年指满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的“期年”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军在华阳被秦军打败后,魏王准备人秦朝拜,因为入秦朝拜可能存在有去无回的风险,周訴和支期先后劝魏王不要去秦国。
B.周訴未能劝止魏王入秦,而支期得以劝止,是因为支期拿楚王来说事,劝魏王伺机而动,并让其看到了楚魏联合抗秦之可能。
C.魏王打消了入秦朝拜的念头之后,仍有因违背承诺而失信的忧虑,支期则巧妙设计利用长信侯成功地解除了魏王的忧虑。
D.魏国将要割地给秦国时,孙臣认为这是群臣私心所致,他用抱薪救火的比喻说服魏王,并劝魏王可以抓住主动权割地予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
(2)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