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92 题号:1759172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理性与理论

陈嘉映

①我们在反思、谈论“理性”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会把科学家作为理性的典范,把理性和理论相提并论:理性倾向于上升为理论,理论是最理性的。其实,理论兴趣并不是理性态度的自发产物,理性态度多半是抵制理论的。

②我们叫作“理论”的东西,首先是一般的东西、普遍的东西、抽象的东西,是和具体情况相对的。反过来说,凡是概括的东西都有一点儿理论的意味。彭加勒说:“每个概括都是一个假说。”概括命题都有点儿像是理论,比如人之初性本善、物极必反、     、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甚至还有个常用的句式:“从理论上来说当然多行不义必自毙,但是在具体情况下……”普遍性对于理论家是重要的,对于务实家却没什么用。物极必反,这不错,但也没什么用,因为麻烦总是在于弄不清楚什么时候是极点。你深明物极必反的道理,但你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买进股票,什么时候该抛出。

③理论还有另外一个简单的意思。侦探小说进行到一半时,侦探会提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给出了案件的全貌。其中有些环节是设想、猜测,还有待证实,如果全都已经证实了,那就不是理论了,就是事实了。在这里,理论是个完整的故事,但其中有些环节是推论出来的。我们倾向于把概括称作理论,也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推论。

④理论的一个核心含义是对世界的整体解释。一个民族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解释,在史前社会,这种解释表现在神话里。一个民族的神话系统开始对世界做出统一的解释,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世界的起源、自己种族的起源、人的生活规范。到理知时代,对世界的总体解释转变了形态,转变为某种形式的理论,这类理论的特点是从现象的相似性进行概括和推论,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宏大叙事。整体解释,无论是神话形态,还是理论形态,其中都有很多臆测的或推论的内容。理论总是在琢磨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即使在今天,爱好理论的还多是神神叨叨、狂热痴迷的人,成天张望六合之外。那些注重实际的理智人往往对理论没有兴趣,甚至轻蔑。关于这一点有太多的误解,人们说到理性,往往首先想到理论。

⑤在通常意义上,理智和理性是非理论的,甚至是反理论的。我们把什么人叫作富有理性?讲求实际,讲求经验。我们经常拿诸子百家和希腊相比。的确,要说学术的繁荣、思想的生动、智慧的深刻,两者共同之处甚多。但先秦诸子总体上没有希腊人那种建构理论的热情。在先秦诸子中,孔子最突出地体现了重现世不重理论的理性态度。在孔子那里,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理性态度是一种非理论甚至反理论的态度,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孔子从不热衷于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在中华文明传统中,最突出的理论建构是邹衍、董仲舒一系的阴阳五行理论。阴阳是到处可见的两分法的一例,也可以被理解为概念在形式方面的二元性,有冷就有热,有高就有矮。这种形式方面的二元性由于缺乏结构,也是不可能基以构建理论的。

⑥而阴阳之能成其为理论,在于它被视作元素或原理。原理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需要被揭示、被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才是世界的真相。那个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东西,那个在不同事物现象领域中不变的东西,是数、秩序、结构。把现实和现实背后的隐秘结构区分开来,是理论态度的最基本的特征。史湘云话说:“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难怪翠缕不解:“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怎么个样儿?”隐秘的元素通过不可见的机制造就芸芸万象,这是理论阐释的特征。

⑦司马迁在《孟荀列传》中这样说邹衍的影响:“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老百姓对理论通常没什么认真的兴趣,姑妄信之,而那些有志于天下的枭雄却往往觉得自己和天命有紧密的联系,于是对理论有一种认真的兴趣,当真会为理论家推衍出来的结论兴高采烈或惧然顾化。

(有删改)

1.根据语境,以下对第⑦段加点词“顾化”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敬而远之。B.不敢违逆。
C.引起重视,欲从其术。D.很受震动,欲抑其术。
2.在第②段画线处可填入的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
3.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非理性的人更适合研究理论。
B.非理性的人更在意事物全貌。
C.理论家并不重视实际和经验。
D.理论家总是难免概括和推论。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本文第⑥段所引史湘云与翠缕的对话,其先后顺序与《红楼梦》原文不一致,请对此加以评析。

翠缕道:“这糊涂死我了。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是怎么个样儿?”湘云道:“这阴阳不过是个气罢了。器物赋了,才成形质。譬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翠缕听了,笑道:“是了,是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湘云笑道:“阿弥陀佛,刚刚儿的明白了。”翠缕道:“这些东西有阴阳也罢了,难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虫儿、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汗水、奉献智慧。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的意识,都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回顾历史,从古代的鲁班、庖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级工,我国一直不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八级工拜师——精益求精”,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崇尚。但近些年来,“速度为王”成为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时髦用语,工匠精神逐渐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果说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件”,那么,工匠精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软件”。缺少“软件”支撑的“硬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建设制造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将产品的每个细节尽可能做到极致,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现代产业工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不仅是现代化大生产中的“螺丝钉”,更是具有“匠心”的工业艺术品大师,是现代制造业的栋梁。

当今世界,凡拥有发达制造业的国家,无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德国人素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著称。德国的现代化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涵看,支撑这条道路的则是工匠精神。当欧盟其他国家经济处于衰退中时,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表现抢眼,这与德国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日本,制造者认为制作出一件优良的产品是自己的荣耀;如果由于自身疏漏而导致产品缺陷,即是耻辱。这种“荣誉法则”推动很多日本企业数十年如一日专攻一种产品、一门技艺,使其工业制造能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激励制度。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应具备“四个崇尚”,即崇尚劳动,尊重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崇尚技能,让技能型人才有地位、有较高收入、有发展前途;崇尚创造,真正的工匠应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促使产业工人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最终形成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为此,应围绕产业工人的培训、奖励、社会保障等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逐渐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

(摘编自李洋泉《在全社会培育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环视文化市场,一方面,百花齐放,佳作迭出;另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海量文学作品出版,上万集电视剧播出,数百部电影上映,但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要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

“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不懈追求。柳青在皇甫村蹲点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多次。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

而今,时代呼唤重拾“工匠精神”,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摘编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和企业逐渐忽视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B.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软件”,工匠精神堪称现代化大生产中的“螺丝钉”。
C.在欧盟其他国家经济衰退时,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这与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D.当今时代,我们只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就能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建设制造强国,应当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借鉴外国经验,在质量、品牌、创造力等方面下功夫。
B.产业工人如果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缺乏追求卓越的信念,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工业艺术品大师。
C.文艺领域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使得文化市场上大部分文艺作品粗制滥造,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D.时代呼唤文艺工作者重拾“工匠精神”,从“心”做起,厚积薄发,千锤百炼,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
3.下列各项中,不足以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A.为给球面射电望远镜选择一个台址,南仁东用了12年时间在贵州山区翻山越岭。
B.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林鸣勇攀科技高峰,殚精竭虑,保我大桥“一桥飞连三地”。
C.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曹雪芹曾经在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D.在短短35年的生活历程中,莫扎特完成了600余部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
4.结合文本,请说明材料一第三、四自然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条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2022-01-03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以“地缘”关系为依据,以“亲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体,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族大家庭乃至族内小家庭之间的“亲亲”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种“亲亲”的基础上,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动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从而以传统文化的孝、悌、显耀祖先功德等诸多方面,体现对“礼”的理解和强调。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 -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一政治”性的。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祠堂在建立家族共同体的进程中,把人与人的行为全部纳入一个秩序中,亲亲有爱,形成“天下一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礼”的主要内容;对共同族源的认同和体悟,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和”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B.我国古代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C.我国古代,一个家族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仪式,都由宗子来率领和主持。
D.古代,人们对祠堂祭祀特别看重,在祭祀活动中,既可祭祀先人,又可立约族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宗明义,指出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展示了宗族的形成和祠堂的出现,阐释了祠堂祭祀蕴含的精神价值。
C.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阐释祠堂祭祀活动的内容,指出了祠堂对家族成员的榜样或约束作用。
D.文章第四段以新安吕氏祠堂照壁的刻画和墀头文字来表明祠堂静文化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中国古代乡村社会都存在祠堂。
B.修建祠堂并且定时祭祀先祖、宣读祖训是古代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礼”的一种表现。
C.古代社会宗族拥有社会管理权,所以族人一旦违犯了法令,族长就可以祠堂中惩戒他。
D.由于祠堂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所以随着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祠堂将会消失。
2020-03-29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差序格局”或许是费孝通先生著作中引发后辈中国学者最多讨论和争论的一个概念。

《乡土中国》一书中有4章提到了这一概念,其中3章有多侧面的论述,但费老对这一概念并未严格界定,语焉不详。对此,有后辈学者曾质疑,事实上,当年此概念一出来,就有人质疑,费老也当即在学理上接受了这一质疑,并对这一概念做了说明和限定。在此后发表的这一系列篇章中,仅“无讼”这章有一次极简地提及、用过这个概念,未再有任何论述。在费老此后的漫长学术生涯中,就我的有限阅读而言,也不见他提及这一概念,没有更多的分析或阐述。而一些后辈学者认为:“差序格局”是“极有意义的概念”或“蕴含着极大解释潜力的课题”,是“中国社会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与费老的态度形成了强烈反差。由此引发了一个疑问:为什么?

通过语境化的文本阅读,我认为费老当年使用它主要是为帮助当时中国读者理解,无法直接感受甚或很难想象的西方近代工商社会与乡土中国的某些重要社会差异。换言之,费老使用这个概念是出于学术思想交流的考量,而不是为了阐述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费老很快就放弃了这一概念;反映了他的学术敏感、精细和较真。

费老是从批评乡下人“自私”、缺乏公德心起步引出“差序格局”概念的。“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随后,费老的批评转向了其他并非乡下佬的中国人:“城里人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再后,虽未明言,他的批评显然指向公职人员,“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

费老认为,西方社会的组织结构是“团体格局”,而在乡土中国则是由亲缘和地缘关系构成的“差序格局”。前者公私界限分明,社会由各自独立的个人个体构成;后者则是私人道德维系的,并以自我为中心铺开。费老以中西对家庭的不同理解例证了中国社会中群体边界的含混和伸缩自如。由于中国社会的基本格局由亲属关系或地缘关系确定,因此,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费老用了许多典型的中国现象或说法,如人伦、天下归仁以及“推己及人”等,来印证中国的这种个体自我中心的“差序格局”。他还区分了中国的自我中心主义和西洋的个人主义。在乡土中国,每个人都是自己网络的中心,但这不构成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同团体格局相联系,即团体不能侵犯平等的各成员的权利。中国出现的只是自我主义,即在理论上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两种认识,方向相反,但道理相通。

从上面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出,费老想借助社会结构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乡土中国人自私、缺乏公德心;我理解,差序格局只是费老对普通人日常行为格局或心理状态的一种概括。无论费老是否自觉,当他使用波纹这个隐喻之际,在有助于读者理解了乡土中国人的行为和主观心理特点的同时,也解构了乡土中国社会有客观的“差序格局”的可能。

(摘编自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苏力《较真“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我曾在“差序格局”和“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两章中,从群己的关系上讨论到社会结构的格局。我也在“差序格局”那章里提出了若干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我知道这些生疏的名词会引起读者的麻烦,但是为了要标明一些在已有社会学词汇里所没有恰当名词来指称的概念,我不能不写下这些新的标记。这些标记并没有使我完全满意,而且也有容易引起误会的地方,譬如有一位朋友看过我那一章的分析之后,曾摇头说,他不能同意我说中国乡土社会里没有团体。他举出了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这些不是团体是什么?显然我们用同一名词指着不同的实体。我为了要把结构不同的两类“社群”分别出来,所以把团体一词加以较狭的意义,只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用以和差序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相区列,后者称之作“社会圈子”,把社群来代替普通所谓团体。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群。在那位朋友所列举的各种社群中,大体上都属于我所谓社会圈子的性质。在这里我可以附带说明,我并不是说中国乡土社会中没有“团体”,一切社群都属于社会圈子性质,譬如钱会,即是赊,显然是属团体格局的。我在这个分析中只想从主要的格局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的重要。同样的,在西洋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同样存在的,但比较上不重要罢了。这两种格局本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在概念上可以分得清,在事实上常常可以并存的,可以看得到的不过各有偏胜罢了。在概念上把这两种格局和两种组织区别出来并不是多余的,因为这个区别确可帮助我们对于社会结构获得许多更切实的了解,免除种种混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费老虽然在学理上接受了学者的质疑,但并没有因此否定《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合理性。
B.“差序格局”是发生在亲属关系与地缘关系中的社会格局。
C.“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涉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
D.自我中心主义体现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网络的中心,这和与团体格局相联系的个人主义的特点相似。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老“无讼”之后的篇章中很少使用“差序格局”这个概念,说明费老当初提出的这一概念存在错误。
B.材料一对“差序格局”进行语境化的分析,意在阐释“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联系与区别。
C.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的问题,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D.读者借助《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就能够理解乡土中国中的家庭格局的特点。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材料二中,费孝通的朋友不同意关于中国乡土社会里没有“团体”的观点,对此费孝通是如何回应的?请简要说明。
5.后辈学者针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质疑,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2022-02-06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