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上海 高三 一模 2022-12-21 31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作文主题、写作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1. 按要求填空。
(1)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           ) (《过秦论》)
(3)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叹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
2022-12-16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2. 按要求选择。
(1)小宁与同学改编“晴雯撕扇”情节参加学校“《红楼梦》舞台秀”演出,他们力求台词符合原著中人物的性格。以下台词最不适合的一项是(     
A.晴雯对宝玉说:把你的扇子先拿给我撕,我就爱听那声响。
B.晴雯对宝玉说:撕了几把气也顺了,今天可不敢再造孽了。
C.宝玉对晴雯说:你喜欢听那一声响,就故意撕碎了也使得。
D.宝玉对晴雯说:生气时不要拿它出气,撕着玩开心就可以。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侦探小说和某些畅销类小说,设法尽可能减少甚至取消故事的停顿,                       。反过来说,         。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①从而迎合读者对情节的贪婪
②作者对读者的好奇心采取了迎合乃至纵容的态度
③这是由于商业出版社销售业绩的驱动所产生的叙事变革
④被宠坏了的读者也在迫使作者和出版商接连不断地提供悬念和刺激
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②①D.④①③②
2022-12-16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理性与理论

陈嘉映

①我们在反思、谈论“理性”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会把科学家作为理性的典范,把理性和理论相提并论:理性倾向于上升为理论,理论是最理性的。其实,理论兴趣并不是理性态度的自发产物,理性态度多半是抵制理论的。

②我们叫作“理论”的东西,首先是一般的东西、普遍的东西、抽象的东西,是和具体情况相对的。反过来说,凡是概括的东西都有一点儿理论的意味。彭加勒说:“每个概括都是一个假说。”概括命题都有点儿像是理论,比如人之初性本善、物极必反、     、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甚至还有个常用的句式:“从理论上来说当然多行不义必自毙,但是在具体情况下……”普遍性对于理论家是重要的,对于务实家却没什么用。物极必反,这不错,但也没什么用,因为麻烦总是在于弄不清楚什么时候是极点。你深明物极必反的道理,但你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买进股票,什么时候该抛出。

③理论还有另外一个简单的意思。侦探小说进行到一半时,侦探会提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给出了案件的全貌。其中有些环节是设想、猜测,还有待证实,如果全都已经证实了,那就不是理论了,就是事实了。在这里,理论是个完整的故事,但其中有些环节是推论出来的。我们倾向于把概括称作理论,也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推论。

④理论的一个核心含义是对世界的整体解释。一个民族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解释,在史前社会,这种解释表现在神话里。一个民族的神话系统开始对世界做出统一的解释,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世界的起源、自己种族的起源、人的生活规范。到理知时代,对世界的总体解释转变了形态,转变为某种形式的理论,这类理论的特点是从现象的相似性进行概括和推论,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宏大叙事。整体解释,无论是神话形态,还是理论形态,其中都有很多臆测的或推论的内容。理论总是在琢磨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即使在今天,爱好理论的还多是神神叨叨、狂热痴迷的人,成天张望六合之外。那些注重实际的理智人往往对理论没有兴趣,甚至轻蔑。关于这一点有太多的误解,人们说到理性,往往首先想到理论。

⑤在通常意义上,理智和理性是非理论的,甚至是反理论的。我们把什么人叫作富有理性?讲求实际,讲求经验。我们经常拿诸子百家和希腊相比。的确,要说学术的繁荣、思想的生动、智慧的深刻,两者共同之处甚多。但先秦诸子总体上没有希腊人那种建构理论的热情。在先秦诸子中,孔子最突出地体现了重现世不重理论的理性态度。在孔子那里,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理性态度是一种非理论甚至反理论的态度,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孔子从不热衷于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在中华文明传统中,最突出的理论建构是邹衍、董仲舒一系的阴阳五行理论。阴阳是到处可见的两分法的一例,也可以被理解为概念在形式方面的二元性,有冷就有热,有高就有矮。这种形式方面的二元性由于缺乏结构,也是不可能基以构建理论的。

⑥而阴阳之能成其为理论,在于它被视作元素或原理。原理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需要被揭示、被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才是世界的真相。那个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东西,那个在不同事物现象领域中不变的东西,是数、秩序、结构。把现实和现实背后的隐秘结构区分开来,是理论态度的最基本的特征。史湘云话说:“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难怪翠缕不解:“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怎么个样儿?”隐秘的元素通过不可见的机制造就芸芸万象,这是理论阐释的特征。

⑦司马迁在《孟荀列传》中这样说邹衍的影响:“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老百姓对理论通常没什么认真的兴趣,姑妄信之,而那些有志于天下的枭雄却往往觉得自己和天命有紧密的联系,于是对理论有一种认真的兴趣,当真会为理论家推衍出来的结论兴高采烈或惧然顾化。

(有删改)

3.根据语境,以下对第⑦段加点词“顾化”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敬而远之。B.不敢违逆。
C.引起重视,欲从其术。D.很受震动,欲抑其术。
4.在第②段画线处可填入的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
5.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非理性的人更适合研究理论。
B.非理性的人更在意事物全貌。
C.理论家并不重视实际和经验。
D.理论家总是难免概括和推论。
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7.本文第⑥段所引史湘云与翠缕的对话,其先后顺序与《红楼梦》原文不一致,请对此加以评析。

翠缕道:“这糊涂死我了。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是怎么个样儿?”湘云道:“这阴阳不过是个气罢了。器物赋了,才成形质。譬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翠缕听了,笑道:“是了,是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湘云笑道:“阿弥陀佛,刚刚儿的明白了。”翠缕道:“这些东西有阴阳也罢了,难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虫儿、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2022-12-16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银花开的夜晚

迟子建

①有一日傍晚咳嗽流涕,我便取放在玄关托盘上的体温计,想看看自己是否发烧。取体温计的时候,不慎将外壳的护帽朝下,由于对接处咬合不严,护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将体温计彻底出卖了,它随之坠落,摔成两截。

②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

③从玻璃管内径流溢而出的水银,魔术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状颗粒,像一带雪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我先是拿来一块抹布擦拭,以为它们会像水滴一样,迅速被吸附,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银珠,泄地水银非但未少,反而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朝我眨眼。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不可征服。

④我少时对水银的了解,竟来自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小人书《一块银元》,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情节,是一个地主婆死了,她的儿子竟让一对童男童女为他老娘殉葬。他们给童男童女灌注了水银。故事浓墨重彩的是那个身世凄惨的童女,在出殡的行列中,她端坐在莲花上,手持一盏纱灯,双目圆睁。她的亲人在路旁声声唤她,可她无法应答了。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阴影,恨地主,也恨水银。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

⑤我那时感冒了,发烧了,抗拒去卫生所,骨子里是恐惧水银体温计。总觉得我的腋窝藏着火苗,会将爆竹似的它引爆。它灿烂了,我就黑暗了。体温计是恶魔,这在看过《一块银元》小人书的同学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师时,私下议论要是小人书中被灌注了水银的是她,而不是那个女孩,该有多好。这位班主任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中等个,微胖,圆脸上生满雀斑,厚眼皮,眼睛不大,但很犀利。

⑥我们为什么怕这位老师呢?她严厉起来不可理喻。她有一杆长长的教鞭,别的老师的教鞭只在黑板上跳舞,她的教鞭常打在学生手上,考试不及格者是她惯常教训的对象。痛和屈辱,让被打的同学哇哇大哭。这种示众的效果,倒是让所有的学生不甘落后,刻苦学习了。但大家心底对她还是恨的,她头发浓密,梳着两条粗短的辫子,我们背地就说她带着两把锅刷。

⑦最让我们难堪的是检查个人卫生。我们上课前她会手持碎砖头,高傲地站在门口,我们则像乞丐一样朝她伸出手去,如果我们的手皴了,或是指甲里藏污纳垢,她会扔给你一块碎砖头,让我们出去蹭掉手上的皴,抠出指甲里的泥,砖头在此时就成了肥皂了。

⑧这位班主任老师看上去跋扈,但她业务好,很敬业,也有善心。有的同学家贫,她家访时会带上她买的作业本,她还帮助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交费,并带我们进城,去照相馆拍合影。如果是冬天,天黑得早,讲台就点起一根蜡烛。烛火跳跃着,忽明忽暗,她的脸也忽明忽暗,那也是她最美的时刻,脸上的雀斑看不见了,语气温柔,面目平和。

⑨她离开我们小镇,似乎没有任何预兆。突然有一天,她要调到她恋人那儿,是去结婚。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她是一个女人,是个有人惦念的人。

⑩她要离开了,按理说我们该同声庆祝的,可大家突然都很沮丧。她将自己所用之物,分给常遭她鞭打的人。在她走前,有天我在小卖店碰见她,她还买了一双雨靴送我。从此后,她离开的风雨时刻,穿着雨靴走在泥水纵横的小路上,总会想起她。而她带我们拍的合影,成了同学们最美的珍藏。

⑪四十多年了,我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也极少想起她来。但水银泄地的这个夜晚,也过了半百之岁的我,却很热切地思念起她来。

⑫夜一点点地黑起来,我清理完地板上的水银,关了厅里的灯,打算回卧室休息。借着卧室的微光,我突然发现刚清理过的地板上,仍有水银珠一闪一闪的。我不相信,取了手电筒照向那里。呵呀,这分明是一个微观花园么,我发现了无数颗更加细小的水银珠粒,在白桦木地板的表面和缝隙,花儿一样绽放着。

⑬这不死的花朵,实难相送,那就索性不送,我不相信就凭它们,会让我性命堪忧——将其当花来赏又如何!权当它们是腊梅的心,是芍药的眼,是丁香的小袄,是莲花的罗裙!

⑭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

(有删改)

8.第③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9.第④段在文中除了承上启下外,另有其作用,请加以分析。
10.分析“水银”在全文构思上的作用。
11.小宁认为第⑭段虽然用了“因为”一词,但并未与上文构成因果关系,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2022-12-16更新 | 2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