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9 题号:17591730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银花开的夜晚

迟子建

①有一日傍晚咳嗽流涕,我便取放在玄关托盘上的体温计,想看看自己是否发烧。取体温计的时候,不慎将外壳的护帽朝下,由于对接处咬合不严,护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将体温计彻底出卖了,它随之坠落,摔成两截。

②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

③从玻璃管内径流溢而出的水银,魔术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状颗粒,像一带雪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我先是拿来一块抹布擦拭,以为它们会像水滴一样,迅速被吸附,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银珠,泄地水银非但未少,反而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朝我眨眼。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不可征服。

④我少时对水银的了解,竟来自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小人书《一块银元》,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情节,是一个地主婆死了,她的儿子竟让一对童男童女为他老娘殉葬。他们给童男童女灌注了水银。故事浓墨重彩的是那个身世凄惨的童女,在出殡的行列中,她端坐在莲花上,手持一盏纱灯,双目圆睁。她的亲人在路旁声声唤她,可她无法应答了。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阴影,恨地主,也恨水银。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

⑤我那时感冒了,发烧了,抗拒去卫生所,骨子里是恐惧水银体温计。总觉得我的腋窝藏着火苗,会将爆竹似的它引爆。它灿烂了,我就黑暗了。体温计是恶魔,这在看过《一块银元》小人书的同学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师时,私下议论要是小人书中被灌注了水银的是她,而不是那个女孩,该有多好。这位班主任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中等个,微胖,圆脸上生满雀斑,厚眼皮,眼睛不大,但很犀利。

⑥我们为什么怕这位老师呢?她严厉起来不可理喻。她有一杆长长的教鞭,别的老师的教鞭只在黑板上跳舞,她的教鞭常打在学生手上,考试不及格者是她惯常教训的对象。痛和屈辱,让被打的同学哇哇大哭。这种示众的效果,倒是让所有的学生不甘落后,刻苦学习了。但大家心底对她还是恨的,她头发浓密,梳着两条粗短的辫子,我们背地就说她带着两把锅刷。

⑦最让我们难堪的是检查个人卫生。我们上课前她会手持碎砖头,高傲地站在门口,我们则像乞丐一样朝她伸出手去,如果我们的手皴了,或是指甲里藏污纳垢,她会扔给你一块碎砖头,让我们出去蹭掉手上的皴,抠出指甲里的泥,砖头在此时就成了肥皂了。

⑧这位班主任老师看上去跋扈,但她业务好,很敬业,也有善心。有的同学家贫,她家访时会带上她买的作业本,她还帮助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交费,并带我们进城,去照相馆拍合影。如果是冬天,天黑得早,讲台就点起一根蜡烛。烛火跳跃着,忽明忽暗,她的脸也忽明忽暗,那也是她最美的时刻,脸上的雀斑看不见了,语气温柔,面目平和。

⑨她离开我们小镇,似乎没有任何预兆。突然有一天,她要调到她恋人那儿,是去结婚。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她是一个女人,是个有人惦念的人。

⑩她要离开了,按理说我们该同声庆祝的,可大家突然都很沮丧。她将自己所用之物,分给常遭她鞭打的人。在她走前,有天我在小卖店碰见她,她还买了一双雨靴送我。从此后,她离开的风雨时刻,穿着雨靴走在泥水纵横的小路上,总会想起她。而她带我们拍的合影,成了同学们最美的珍藏。

⑪四十多年了,我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也极少想起她来。但水银泄地的这个夜晚,也过了半百之岁的我,却很热切地思念起她来。

⑫夜一点点地黑起来,我清理完地板上的水银,关了厅里的灯,打算回卧室休息。借着卧室的微光,我突然发现刚清理过的地板上,仍有水银珠一闪一闪的。我不相信,取了手电筒照向那里。呵呀,这分明是一个微观花园么,我发现了无数颗更加细小的水银珠粒,在白桦木地板的表面和缝隙,花儿一样绽放着。

⑬这不死的花朵,实难相送,那就索性不送,我不相信就凭它们,会让我性命堪忧——将其当花来赏又如何!权当它们是腊梅的心,是芍药的眼,是丁香的小袄,是莲花的罗裙!

⑭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

(有删改)

1.第③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第④段在文中除了承上启下外,另有其作用,请加以分析。
3.分析“水银”在全文构思上的作用。
4.小宁认为第⑭段虽然用了“因为”一词,但并未与上文构成因果关系,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迟子建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②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③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④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⑤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黝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⑥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⑦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⑧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⑨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⑩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1.老范对唐先生的态度,认识不恰当的一项 _____
A.敬重他有学问
B.佩服他画技高超
C.接近唐先生的目的是得到烟斗
D.对唐先生送花出自钦佩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画线句“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中“酸楚”“感动”的原因。
3.请赏析第⑨段的画线句。
4.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A.游记
B.说明文
C.议论性散文
D.记叙性散文
5.本篇文章最佳题目是 _____
A 凤尾菊                                 B唐先生和老范
C雕刻的烟斗                           D人情
2017-03-14更新 | 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白逢岳桦

刘建东

长白山,海拔一千八百米之上,一年之中大多数的时间,被肆虐的风、漫天飞舞的雪、任性的寒冷所占据着,残酷的环境,令众多的树种望而却步。只有一种树,跨过自然划定的界线,沿着越来越陡峭的山脊,在越来越贫瘠的土壤上尽可能深地扎下根,迎着风霜,顶着暴雪,勇敢地向更高的高度挺进。

这就是岳桦,是我在通往长白山天池的路途中,与之邂逅的一种树。于我而言,这种高山乔木是陌生的,它们的外表并不引人注目,丝毫不出众。①它们没有长白松那么高大伟岸,英俊高冷;也没有白桦树那么秀媚端庄,亭亭玉立。它们极其普通,但它们是天生的冒险家,拥有一往无前的气魄。

广袤的天空之下,长白山主峰高耸入云,威严而又令人敬畏,山巅未可预知的风景,是所有树种的梦想。无数个白昼与夜晚,山风吹遍树林,到山顶去,到那与云朵最接近的地方去,②这个想法炙烤着每一个树种的神经末梢,令它们想入非非,跃跃欲试。而只有少数的树,敢于尝试,敢于脱离自己的舒适区域。在悠长而枯燥的时间里,或许是某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或许是某个安宁诗意的清晨,毫不起眼的岳桦,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接着,一步步,一寸寸,在付出了不计其数的牺牲与失败之后,脚下的土地才渐渐接纳了它们。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带,风会相对温和一些,严寒会稍稍收敛一些,它们还可以尽情舒展自己的筋骨,放飞自己的心怀。在背风的山坳里,在相对平缓的山坡上,在清澈的湖水四周,在流动着的冰凉的河水两侧,它们依着地形,借着山势,轻松地舒展着身躯。有的把身躯伸向天空,有的将枝节无所顾忌地向各个方向延展,不追求笔直,不追求方向,也不追求美观,只是尽情挥洒着自己旺盛的生命。

得到短暂休整的岳桦树,并没有让这种相对的平静,这种温和的亲近,消磨了意志。它们选择了继续向上。它们中的一部分,很快开始了又一次无比困苦和单调的跋涉。在上升的过程中,越接近顶峰,恶劣环境的考验越猛烈,我看到它们的身体奇妙地发生着变化。它们像是经过长期训练的战士,变得团结而有纪律,井然有序,它们互相勉励着,一律朝着一个方向,背风的方向,弯下了腰,甚至匍匐着。它们即使弯曲,枝干也坚硬挺拔,如同刺向风暴的剑和枪。危险随时存在,可是它们弯曲的身体里充盈着顽强。当它们终于在越来越贫瘠的山坡上扎下了根,喘匀了气,安抚住不安的情绪后,它们放眼四周,独享风景。

此时,阳光晴好。它们看到了从幽深的谷底缓缓升腾起来的白云,白云飘逸、轻盈,轻抚着它们。它们看得更远了,一览众树矮,那些曾经与它们为伍的高大树种们,竟然变得那么渺小。它们陡然发现,时间不知已经过去了多少个世纪,它们已经完成了太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翻越了太多不可逾越的海拔高度。目光似乎有了重量,直抵山的尽头,那里有相对清晰的针叶林带,以及隐约可见的针阔叶混交林带,它们互相簇拥着,互相依偎着,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风越过了岳桦,在丛林中制造了巨大的合唱乐声,丛林快乐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或许,是在嘲笑那个脱离了大家、顶风冒雪踽踽前行的岳桦。丛林一直在观看岳桦孤独而倔强的背影,丛林也只能看到岳桦的背影。

海拔已经接近两千一百米,山巅触手可及。但是再前进一步都变得异常艰辛。刮过一阵风,岳桦迎接着,把力气本能地用在树的弯曲处。山巅仍然在上方,仍然在迷人地召唤着它们。③当我借助汽车,借助人工修建的道路,借助厚厚的衣物,把这些岳桦远远地抛到身后时,我不禁回头观察,我发现,它们的身体更加低矮,更加贴近山体,就像是人类站在跑道的起跑线上,蹲下身子,保持着蓄势待发的姿势,随时等候着来自内心深处的发令枪声。

穿过荒芜的高山苔原地带,我终于踏上了通往山巅的最后阶梯,一步步接近长白山的顶峰。我替岳桦树看到了长白山最高处的风景。宽阔的火山口四周,被风化的赤褐色山体,萧索荒凉,植物的踪迹难寻。我在众人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中,看到了朵朵白云抚慰下,那一池碧蓝色的湖水。这是白云的故乡,④它们悠闲甚至有些懒散地悬浮着,把巨大的暗影投射到绸缎一样的湖面上。美丽端庄的天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有一种叫做岳桦的树,就在几百米之下的山脊上,幸福地怀抱着一个梦想,怀抱着不安分的雄心壮志,梦想登上最高峰。也许,这一时刻还要等上许久,但是对于不知疲倦的攀登者来说,这又有什么呢?因为在攀登的过程中,它们已经领略了一路精彩纷呈的风景……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逢”字表明作者到长白山并非为观赏岳桦,这一人格化表述透露出作者情感。
B.开篇写长白山海拔高,环境严寒残酷,不适合植物生存,由此引出岳桦的不寻常。
C.长白山主峰山巅未可预知的风景是每一个树种的梦想,只有岳桦实现了这一梦想。
D.作者没有震撼于山顶白云和天池,却被不安分的岳桦吸引,体现其独特感知视角。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把岳桦与其它树种作对比,突出其外表普通,为后文岳桦的不凡表现做铺垫。
B.句②中“炙烤”一词形象写出了每个树种对“到山顶去”这一愿望的热切与急迫。
C.句③连用三个“借助”写作者登上山巅需很多外部条件,以此凸显山巅环境险恶。
D.句④用拟人手法写身处高空的白云悠闲自在的状态,与岳桦攀登的艰难形成对照。
3.“此时,阳光晴好”这个段落,写出了岳桦多重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4.岳桦在攀登顶峰过程中的不同生长姿态给人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分析。
2024-03-04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像月光与玫瑰同时出现

宁白

①最近读柳鸣九先生的《种自我的园子》,其中有记述朱光潜先生一文,这让我想起我的大学美学老师。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入杭州大学夜大学,学习中文。同学中,大多是在田埂、草原、森林中历经了艰难的回城知青,胸无文墨,心思补学,个个粗粝而饥渴。对我来说,美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五十多岁的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舒缓简约,每次上课,人都很齐。

③那天,老师正讲着朱光潜先生的美的移情理论,循循诱导人的心境和意识在审美中的作用,突然,灯灭了,教室里一片漆黑。同学中出现了惊讶和纷乱,但老师只是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就还是继续着她的讲解。这时,我看见月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进来,照在靠窗的一排学生身上,黑暗中的教室有了亮光。穿着裙子的老师在课桌间走动,颀长的身影朦胧、飘逸。教室里忽然有了非同寻常的安静,老师所讲的“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往复回流”这样陌生而新鲜的内容,让我们似乎受了一次洗礼。以至下课前灯亮了,大家仍然没回过神来。

④每个同学都记住了这堂课,记住了在黑暗中听讲时自己的心理感受。我还牢牢记住了朱光潜这个名字。

⑤不久后的又一堂美学课,老师由她的先生背着进了课堂。我发现,老师的小腿绑着石膏。她微笑着向我们致歉,身靠讲台,依然站着。这堂课讲了美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还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论述。我记住的话是,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对当时的我来说,这真是一个生疏而富有哲思的话题,又觉得美妙而温馨,似乎在一片荒芜的田野暗处,看到了一盏暖暖的灯。

⑥我去买了朱光潜先生的书看,也关注起了朱先生的故事。

⑦上了北大经济系的“插友”告诉我,有一次,一位同学在未名湖畔读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译著,朱先生正好路过,告诉她,不必读这类书,没什么新东西,译得也不准确,要读原著。这位同学不认识朱先生,看着这位清癯矮个老头的多嘴,甚为气恼。直至路过的一学生向朱先生问安,才知道遇见的正是自己的偶像,她顿时怔住。待她起立要向朱先生致歉时,先生已踽踽离去。她说,一生的仅见,让她一辈子铭记。

⑧很多北大人,都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晚年的朱光潜先生坐在他寓所门前的石头上,身边放着一堆玫瑰花,给路人每人奉送一枝。这时,朱先生的两眼视力已经很差,很难辨认出眼前走过的人是谁,他只是在传递一种美意,把心中的一种美感传导给路人。这是朱先生美学理论的躬身实践吗?按当下人说,很像一种行为艺术。我想,从这位矮小瘦弱的美学大师手中接受了玫瑰花的每一位老师、学生或者素不相识的校外人,他们心中的冲击,不仅有关美感,也有关一位学者出于善良的道德实践。

⑨于是,我从杭州去了北京大学,探访未名湖畔的燕南园。

⑩这时,朱先生已辞世多年了。走在那一幢幢灰色小楼之间,我不知道哪幢楼是朱先生的故居,也没找到传说中朱先生坐过的石头,只见小路清静、安逸,偶尔有路人匆匆走过。我在这里,想象着当时的场景,想象“一身肃穆,不苟言笑”的朱先生,微笑着把红色的花朵递送过去,接花的人,惊讶过后,一脸笑容。这个曾经出现过如此美妙场景的地方,现在,仍有美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周遭,让我沉浸。

我曾在朱先生的著作中,读到过北大校长蔡元培在二十世纪初讲过的话,大意是,中国没有宗教,可以普及美学教育,用美育代替宗教,来提升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此说一出,不同见解纷起。但是,从我美学老师的授教中可以知道,朱先生是认同这个观点的。他在体弱的晚年无法上课,难以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远远地丢弃了曾经的委屈,淡却了铭心的伤痛,以花送路人,是想告诉人们,赠人以美,可以美美相传,滋养人的魂灵。

在这安静的小路上,我的美学老师,与朱先生出现在了同一个画框里,就像月光与玫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一种沉静和雅致的美浮现出来。她也是一位美的传授者和践行者,暗夜独语、忍痛倚案的解惑和传道,都是给那时思想贫瘠、浅薄的我们,以美学的启蒙、道德的引导。

……

1.第②段中加点词“粗粝而饥渴”很有表现力,联系下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第⑤段和第⑦段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何区别?请加以分析。
3.本文的标题颇具匠心,结合全文,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赏析。
2020-09-08更新 | 1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