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7 题号:176376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洛神赋图》《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填词谱曲,让“古画会唱歌”;用手机小程序自行设计藻井、瑞兽版“敦煌诗巾”,一键下单即可收到丝巾实物……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形成了新的消费体验。当文化遗产拥抱数字技术,新型文化业态创新发展,文化产业链也随之延长。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要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当前,我国数字技术发展迅猛,已广泛应用到文化领域,给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只有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才能提高文化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也在呼唤各类文博机构打开库房,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近些年,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来的“国风热”“国潮热”,是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从锦心绣口的诗词大会,到衣袂翩翩的汉服盛典;从雪后初霁的故宫院墙,到华美惊艳的“唐宫夜宴”……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通过这些传统元素、经典意象被进一步激发,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也在文化消费新模式的引领下,以新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大众生活。

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需要平衡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注重科技手段创新,更要注重文化内涵挖掘。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吸引人,主要在于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历史传承蕴含的永恒魅力。人们可以借助文化遗产思接千载、心游万仞,达到“古今同一月,万里共清辉”的审美境界。比如,故宫博物院借助高清成像技术打造数字库房,让观众动动手指便能在云端纵览5000多年中华文明,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播。挖掘出文化遗产的当代审美价值,是推动其数字转型、进行再创造的源泉。深入研究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科技的加速器作用才能更好显现。

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还要积极拓展重点应用场景,让新技术、新玩法、新体验更好地走入公众生活。如今,依托“文化+科技”的融合,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成为推动文旅发展的新动能。云南丽江将一款AR(增强现实)探索游戏与古城的建筑、街景等结合,把虚拟空间嵌入实景线路,结合游戏叙事开发消费场景,增加了新的旅游体验。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在旅游、公共文化服务等重点场景的应用边界,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实现形式,有助于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科技的力量日新月异,文化的魅力历久弥新。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既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我们传承历史文脉的鲜活见证。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能以“今”入“古”,让流转千年的古风古意穿屏而出,联通历史与当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数字经济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摘编自康岩《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全国的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形成了新的消费体验。
B.当前我国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C.注重文化内涵挖掘,更要注重科技手段创新,平衡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才能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
D.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将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在旅游等重点场景应用边界,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实现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介绍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的做法及意义,并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第二、三段阐述为何要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时,运用了事实论证、引用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
C.文章总体上采用层进式结构行文,第四、五段阐述怎样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则采用并列式结构。
D.文章语言严谨简练,如最后一段总结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以“今”入“古”的意义,要言不烦,富有鼓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博机构凭借现代数字技术的力量,可以联通历史与当下,让沉睡的文物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B.“让文物活起来”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热切期待。
C.云南丽江的实践实证了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需要积极拓展重点应用场景的论断。
D.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永恒的魅力,科技可以促进其传承,但并不能取代之。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设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真的来到,那是福音还是噩耗?一种回答是:它是福音。首先,在它来到之前,它将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越来越方便。我们将吃惊于人类越来越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其次,即便在它到来之后,我们也许还能控制它们,我们不用太多劳作也能过很好的物质生活,或许就像《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所说,人类将致力于长生不老和更加持久、强烈的快乐体验,机器还能听我们的话,做我们的忠实仆人。它只是在物质上为我们服务,我们将获得许多的闲暇,像乐园里的人一样生活。人类终于可以有极大的物质财富,完全不担心衣食住行,所有人都可以按需分配,也就达到了一种完全的、实质性的平等。大同社会终于有望实现,它的物质基础牢不可破。我们甚至还可以随时“死去”,又随时复活。我们有办法将自己的身体“冷冻”起来,选择在未来适当的时候重新“活”过来。我们甚至不再需要自己的身体,我们不仅可以不断更换自己的身体器官,最后索性就将自己的肉体换成金属或新的永不腐蚀和毁坏的躯体,我们可以以这样的钢铁般的“硅晶躯体”永远地“活着”,或者定期维修。我们将不再害怕风餐露宿,不害怕在任何极端条件下生存,也可以开始在宇宙空间里的“长征”,能够在任何星球上生存。我们可以将自己扩大成巨人,也可以缩小到无形。我们在摆脱空间的约束的同时,也使时间对我们失去意义。我们或许还可以将我们个人独特的“人生”记忆完整地保存,隐退或者说冬眠一段时间,再以自己想要的形式重新“活着”出来。这世界满是各种各样“时空穿越”的“人们”。我们将获得绝对的自由。没有任何必然性能够束缚我们。我们将不再理解“命运”和“悲剧”这样一些词。这就是“绝对平等与自由的王国”的来临。

(摘编自何怀宏《奇点临近:福音还是噩耗——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最大挑战》)

材料二:

ChatGPT的到来在极短时间内成为现象级的社会事件。人类需要怎样的能力或技能才能保住自己的工作?

通过与ChatGPT交流,ChatGPT认为有一些技能,机器会胜过人类,会取代人类。如:数据输入和记录保存任务、简单的财务分析和报告、基本的客户服务、重复性体力劳动、电话营销和电话销售等。有一些相对复杂的工作,也可能受到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影响,如高级数据分析和建模、高级财务分析和报告、先进的质量控制检查和产品测试等。

归纳ChatGPT列举的职业,笔者认为,第一,ChatGPT(至少当下)不会占据一份人类职业,但却会占据人类职业的一部分工作。第二,ChatGPT擅长的是具有稳定关系模式的工作,且是人类不擅长的工作,模式化的、可迭代的工作是典型代表。换言之,ChatGPT不是替代人类的职业,而是提高人类职业效率,特别是提高人类职业质量。如此,也为人类职业的转向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归纳ChatGPT列举的能力,笔者认为,有三类能力是ChatGPT暂时不具备且需要人类自己掌握的。

第一,在与人的互动中驾驭情绪的能力。驾驭情绪是人类的特征之一,尤其是在变化的场景中驾驭情绪、是人类的重要能力。人类追求的快乐或幸福感,在本质上是人类的积极情绪。换句话说,如果说ChatGPT的目标是高效(不一定高质量)地生产,人类的目标便是通过高效且高质量的生产,以体现人的社会价值,进而让人产生积极情绪,呈现人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适应变化的能力。这包括学习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能力等。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类面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技术创新的发展而在加速变化。如果我们也把ChatGPT的挑战理解为变化世界的一部分,则适应能力才是应对未来强人工智能冲击的能力。

第三,在技术不断触及人类伦理边界时,坚守人类价值观和设定人类伦理边界的能力。人类的价值观和伦理标准始终在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变化。变化的方向从宗教主导、社会主导、经济主导,在转向人类福利主导。如何在不断可能和可行的技术世界里坚守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和伦理底线甚至设定人类的伦理底线,是人类具有且必须具备的能力。在人工智能发展已经在触及人类价值观和伦理底线的环境里,如何守住底线不只是一种坚守和价值观,更是一种把人类组织起来形成共识的能力。

(摘编自邱泽奇《“ChatGPT,你怎么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来到后,人类将拥有极大的物质财富,人人都按需分配,大同社会终于实现。
B.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来到后,人类可不断更换自己的身体器官,变换自己的大小,甚至舍弃肉体。
C.ChatGPT认为有一些技能,机器会胜过人类,甚至会取代人类,比如具有稳定关系模式的可选代的工作。
D.ChatGPT不是直接替代人类的职业,而是通过占据职业的部分工作来提升人类职业产出的效率和质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来到后,人类可以穿越时间,跳跃空间,在任何星球上生存,人类将不再需要地球。
B.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来到后,人类将不再理解“命运”和“悲剧”这样的词,也不再需要感情维系生活。
C.通过高效但不一定高质量的生产,ChatGPT可以创造人的社会价值,让人产生积极情绪,呈现人的价值和意义。
D.面对ChatGPT的挑战,人类必须适应新的变化,否则就会面临被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淘汰的格局。
3.法学、医学、心理学被多家机构评选为未来颇有发展前景的专业。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它们入选的理由。
2023-05-18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鲁迅毕生都在批判传统文化,以他为代表的激进思潮造成了传统文化在五四时期的断裂。这种观点表面上好像是有根据。的确,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非常深刻的,有时候他的批判态度是非常偏激的。

五四时期,鲁迅一谈到旧制度,旧文化,就深恶痛绝,有时候他把话说得很绝。他曾说:“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不可否认,在对待传统这个问题上,鲁迅的确采取了和惯常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那种叛逆的评判,这让人震惊,又让人清醒。

在《狂人日记》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这是狂人的话,其实也是鲁迅的质疑。对于普通人来说理所当然的事,鲁迅会质疑,他可能有独特的发现。清朝乾隆年间花了13年时间修的《四库全书》,一般人都认为这当然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建设工程。但鲁迅却认为,这种编书的行为也是一个文化的“统制”,是以胜利者的看法来批评和征服汉族的文化和人情。因为清朝的文字狱、烧书也是与编《四库全书》同时进行的。当时在《四库全书》之外,被列为禁书的一共有13600多种,烧掉了15万册。鲁迅得出一个结论:“官修史书往往把历史上的真实给抹去了,这就是所谓篡改历史,强迫遗忘。”

这样的例子在鲁迅的作品里比比皆是。鲁迅对传统始终是采取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他用另外 一种眼光,透过历史的本质重新去思考,去评判。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它给人一种警醒,使人挣脱被传统习惯捆绑的思维定势,揭示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那些不适合我们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现在也有些学者在批判鲁迅,认为鲁迅提倡不要读中国书。鲁迅在《青年必读书》里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和厌世,所以主张少看和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只看这个言论,似乎太绝对了,但问题是,当时正逢五四落潮以后政府主张重新尊孔读经,所以鲁迅提出少看中国书。这是特定语境中的文学表达,其中蕴含有鲁迅自己的一个整体的感悟。

我们读鲁迅的时候,不要逮住他一句话,就认定这是一个论文式的结论,实际上这是一种批判式的文学表达。他不是写学术论文,他写的是杂文,他是文学家。传统文化中有精华的,也有糟粕,不能笼统地褒或者贬;但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的时候,鲁迅那个时代的人就要冲破这个铁屋子,就要采取一种断然的态度,所以说话比较偏激。他认为在中国如果不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吞的态度去告别旧的时代,那是做不成事的。在中国做事,用他的话说,是“搬动一个桌子都要流血”。

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那一代人比较激进的原因,这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现象。

把古代传统文化作为整体来看待,鲁迅是全盘否定的,他不讳言自己是激烈的,这是他的一个策略。但鲁迅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他有学者冷静和严谨的一面,他在批判传统的同时,也用大量的精力在整理、研究、分析传统史化,发掘其中有活力的东西,可以借鉴的东西,可以转化的东西。鲁迅一生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整理了 22部古籍。20世纪20年代他在北大上过中国小说史这门课,他写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到现在还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研究的标杆性著作。

(摘编自温儒敏演讲《怎样读鲁迅的作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思潮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断裂,这是文化转型时期的一种现象。
B.和人们惯常的定势思维不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确有采用一种偏激的批判性态度。
C.鲁迅的偏激,是因为鲁迅是文学家,无法用论文式的表达,只能采用文学式的表达。
D.虽然鲁迅并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但他对传统文化确实是持全盘否定态度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儒敏多次引用鲁迅原话,是为了对鲁迅的话逐个进行批判,进而表明自己的观点。
B.文章运用举例与对比论证,证明了鲁迅的质疑与批判态度常常让他有独到的发现。
C.文章就如何看待鲁迅的偏激这一问题,从现象、意义到原因层层深入,进行了分析。
D.文章从文章体裁与历史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了鲁迅杂文中的偏激态度产生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有怀疑与批判的态度,鲁迅才能够透过历史的本质重新去思考和评判,并发现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成分。
B.鲁迅建议青年人少看中国书,是出于对当时社会的倒退思潮的愤激,他批判传统文化,是因为渴望中国社会进步。
C.鲁迅在批判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也整理并发掘了其精华,这一点和他在《拿来主义》中所表达的态度是一致的。
D.我们现在倡导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因为今天传统文化不再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021-03-12更新 | 1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以来的新诗创作,延续了诗歌的内在精神气质,创造了诗歌艺术的新天地。但是当下的一些新诗沉溺于个人狭窄的情感世界,沦为自娱自乐的无聊消遣与文字游戏,已经丧失了诗歌的本体性功能,放逐了诗歌的价值引领角色,而偏离现实与“艺术塌方”是当下诗歌创作的两个症结。

众多网络写手、诗人和编辑在书斋里凭借智力炮制的泛化诗作,从本质上讲就是在公开地误读与歪曲现实,它们对现实的本质偏离也更为可怕。互联网的便捷和传播渠道的多元,成全了一批以“好玩儿”和盈利为目的的写手。他们没有生命的感动,没有思想的触发,更没有灵魂的投入,完全靠知识和书本代替生活体验,无中生有地“硬写"。基于功成名就后的匠气,多年训练打磨的技巧以及一点点小聪明,他们也可以把诗歌写得四平八稳,老到娴熟,但就是缺少生机和创造性,充其量只是一种技术的博弃,成为玩意儿十足的形式飘移和灵魂的随意漫游。毫不走心或“为赋新诗”的发生机制,注定了这些诗歌与现实之间有着说不清的隔膜,是对生活和生命本质更深层的偏离。

与偏离现实相伴生的,是表现现实过程中出现了因技术滞后造成的“艺术塌方”。大量以现实作为诗情、诗思资源的作品,缺少深厚的文化内涵,缺乏必要的超越意识,没有接通更为博大、智慧的精神情怀,更难上升到审美的层次,有些诗人把流露真情实感视为诗歌的最高旨归,这无形中将诗歌降格为无难度写作。他们的作品手法单调、滞后,无法准确传达出繁复、微妙、生动的现实世界,也耐不住读者的咀嚼,滋味寡淡。如果说偏离现实本质的诗人没找准有价值的“现实”,而这些诗人面对好端端的现实却表现不到位、不恰切。他们操持着过于传统的技巧,这在当下现实面前,显得老套和无力。

目前,新世纪诗歌与现实关系的重建方向明确,为优秀诗人和经典作品的孕育创造了可能,也拉近了诗歌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但是目前诗人们在这条路上走得还不够稳健,关键性的现实在诗歌作品中被“遗漏,被捕捉到的现实又表现孱弱,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没得到全面深刻的反映,这种与现实贴近明显不足的问题值得正视。

诗人应该明白,介入现实的方式要合理,要注意与时俱进的思想提升和艺术建构,与现实之间保持一种出入俱佳、虚实有度的平衡状态,诗人们宜淡化取巧、炒作的“诗外功夫”,从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诗会,诗养,诗节中撤出,专心提升自己的修养,致力于生活的沉潜,用心打磨作品,学会有效地与现实“对话”,把接地气、说人话、写好诗作为毕生的追求。

(摘编自《当下诗歌创作的症结》)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泛化诗作是凭借智力炮制出来的,严重偏离了现实,其实就是公开地误读与歪曲了现实。
B.诗人毫不走心,说不清诗歌与现实之间的隔膜,这是对生活和生命本质更深层的偏离。
C.文化内涵不够,超越意识缺乏,博大智慧的精神情怀没有接通,作品更难上升到审美层次。
D.诗歌与现实贴近明显不足,诗人们在诗歌与现实关系重建的路上走得还不够稳健,值得正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当下诗歌创作的不良倾向和影响找到了两个症结,并作了辩证的分析和委婉的评价。
B.文章对当下诗歌创作的两个症结没有孤立地论证,而是相互印证:采用并列方式,条分缕析。
C.文章针对当下诗歌创作出现的问题,侧重于理论论证,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D.文章末段提出了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应该合理介入现实,淡化取巧、炒作的“诗外功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的一些新诗自娱自乐无聊消遣,沦为文字游戏,故而丧失了诗歌的本体性功能和价值引领。
B.那些依靠功成名就后的匠气、技巧和小聪明的写手,虽然把诗歌写得老到娴熟,但诗歌缺少生机和创造性。
C.有些诗人偏离现实不讲究艺术技巧,把流露真情实感视为诗歌的最高旨归,降低了诗歌的写作难度。
D.诗人只要专心提升自身修养,潜心关注生活,用心打磨作品,有效地与现实“对话”,就能写出好诗。
2020-05-07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