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9 题号:17641925
默背《赤壁赋》全文,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哀吾生须臾                       耳得而为声
B.浩浩如冯虚御风                 知不可骤得
C.月出东山之上                    寄蜉蝣天地
D.举匏樽相属                       挟飞仙遨游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食埃土            ②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③于其身也,则师焉
④或焉,或不焉   ⑤非能               ⑥顺流而
鱼虾而麋鹿   孤舟之嫠妇        ⑨方其破荆州,江陵
学而
A.①②/③⑦/⑧/④⑤⑥/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⑩
C.①②⑨/③/④⑤/⑥/⑦⑧/⑩
D.①②⑨/③/④⑤/⑥⑦/⑧/⑩
3.下列对《赤壁赋》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晦:农历每月第一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4.下列对《赤壁赋》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景仁墓志铭

苏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之A不豫B大臣C尝建D此策矣E今间F言G已入H为之甚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意思是脱下平民所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喻始任官职。
B.济,成功,与“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中的“济”意思相同。
C.所以,……的原因,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为“薨”,大夫的死则称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庞籍说范景仁有特殊才能,生性恬淡不急于进取,破格给他加官为直秘阁,又提拔为起居舍人。
B.仁宗性情宽容,奏事的官员专靠揭发别人来使自己扬名,有的甚至以暴露别人的隐私来抬高自己。
C.陈执中因其宠妾打死了婢女受到弹劾,范景仁认为不能用此来责备宰相,有见识的人却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朝廷内外都为继承人的事感到危急和恐惧时,范景仁前后上了十九次奏章,在家等待获罪一百多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
(2)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
5.范景仁赞不赞同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为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1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始禁田河西者,虏乃得稍食其地,俯窥麟州,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之画五策。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不战备,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前,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①,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其意以讽朝廷。”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公又以书喻安石,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咸服公先知

(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②》,有删改)


【注】①迩英进读:指臣子定期在迩英阁向皇帝讲读诗文。②司马温公:指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去世后被追赠为温国公。文本第一段中“天章公”指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太夫人”是尊称司马光的母亲。行状:也称“行述”或“事略”,为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进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B.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C.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D.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毁瘠如礼”中的“如”指依从、按照,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的“如”词义不同。
B.“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中的“蚕”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中的“烛”的用法不同。
C.“不为战备”中的“为”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为”词义不同。
D.“前日光言非是”中的“是”与《赤壁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司马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先后离世,他连续守孝服丧而未能成行。
B.司马光的才干,得到宰相庞籍的赏识和举荐。面对河东的忧患,庞籍请司马光前往巡视查看,司马光积极为其出谋划策。
C.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遇敌战死,庞籍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D.王安石利用臣子定期在迩英阁为皇帝讲读的机会,向朝廷提出变法主张,之后又在天下具体推行了新法。他的变革遭到司马光的反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守阙前,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2)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咸服公先知。
5.司马光为何会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根据第三段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三条理由。
2023-11-05更新 | 12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材料二:   

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①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鄯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


【注】①紾:弯转,扭曲。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不仁A之资B盗C仁者D之名尔E而宋襄公F执鄫子G用H于次睢之社。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指动作已经完成,与《过秦论》“始皇既没”中的“既”词义相同。
B.涉,徒步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园日涉以成趣”的“涉”词义相同。
C.重伤,指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与现在所说的“造成重伤”并不一样。
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可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建议,楚国战士比宋国多,如果宋国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排好队列时发动攻击,就可以打败他们。
B.宋襄公因不采纳建议而受到右司马的批评,宋襄公命令说,你不回到队列中去就要接受军法处置;待楚国布好阵势再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
C.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
D.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和王莽类似,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
(2)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5.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认为?
2023-08-27更新 | 4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