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议论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0 题号:184722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剖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弱肉者,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忱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表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后秦患可                纾:解除
B.秦无异也     视:审视
C.彼岂不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逆:预先
D.乎战国     迄:至,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强食弱肉者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诚知易也             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C.而齐、魏之师已秦出矣       且尝晋君赐矣
D.则六国无术自存乎       竭忠尽智事其君
3.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4.下列6个句子,编为4组,全部属于李桢观点的一项是(     
①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②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③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       ④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战!
⑤则六国无术以自存             ⑥焉独存,虽王可也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李桢在继承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述,即如果接受孟子的建议,六国不但可以保存,甚至可以称王。
B.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自身实力强大以外,还得益于有利的地形和上天的帮助。
C.作者认为六国之间没有骨肉之亲,因此想要寻求长久的合纵,相互扶持,是很难实现的。
D.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论证过程中先破后立,以说理为主,用例以概括性为主,语言简洁。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
7.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知识点】 议论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收录了春秋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B.《汉书》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创作的纪传体史书,展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苏武传》是其中的名篇。
C.贾谊的《过秦论》虽是史论,却以赋体出之,多用夸张、对比,气势充沛。
D.司马迁是第一个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单独立传的史学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天下之                                      斩木为
B.振长而御宇内                                因遗
C.秦以区区之地,万乘之势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天下之士
D.序八州而同列                                强国请服,弱国入
3.与“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中“小弱”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道德之广崇B.会盟而谋
C.单于其节D.焚百家之言,以黔首
4.与“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一句句式不同的是(       
A.为降虏于蛮夷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D.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5.翻译划线句子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6.运用对比论证是本文一大鲜明特色,试以上述语段为例加以分析。
2022-05-13更新 | 1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作者认为“师道不复”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1-02-02更新 | 4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                    中:合乎,符合。
B.吾尝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C.舆马者                    假:借助。
D.君子非异也             生:出生。
2.下列各句与例句文言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下面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高而招”“而见者远”,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B.第四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C.《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并在开头或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D.文章主要使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借助常见的事物,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
2022-11-03更新 | 1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