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阿城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1 题号:176525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树王(节选)【注】

阿城

快下工时,太阳将落入远山,天仍旧亮,月亮却已从另一边升起,极大而且昏黄。

队上的其他知青沿路慢慢走下山去,李立说:“你们先回吧。我把这棵大树砍倒再回去。”

大家眼看大树要倒,都说倒了再回,于是仍旧轮流砍。大树干上的缺口已经很大而且深了,在黄昏中似乎比天色还亮。我想不会再要好久就会完工,便离开大家找一个可以方便的去处。山上已然十分静寂,而且渐生凉气,我迎着昏黄的月亮走出十多步远,忽然心中一紧,定睛望去,草丛的另一边分明有一个矮矮立着的人。月亮恰恰压在那人的肩上,于是那人便被衬得很暗。我镇定下来,一边问是哪个,一边走过去。

原来是肖疙瘩。

我这才觉出,肖疙瘩一直在菜地班,没有到山上来过,心中不免有突兀之感。我说:“老肖,收工了。”肖疙瘩转过头静静地看着我,并不说什么。远远听一阵呐喊,我知道树要倒了,便急忙跳出草丛跑去看。

大家早都闪在一边。那大树似蜷起一只脚,却还立着,不倒,也无声息。天已暗下来, 一树的枝叶黑成一片,呆呆地静着,傻了一般。我正纳闷,就听得啪啪两声,看时,树仍静着。又是三声,又是一声,树还静着,只是枝叶有些抖。李立向大树走了两步,大家都叫起来,李立便停住了。半晌,大树毫无动静,只那巨大的缺口像眼白一样,似乎是一只眼睛在暗中凝视着什么。李立动了一下,又是近前,猛然一片断裂声,有如一座山在咳嗽。树顶慢慢移动,我却觉得天在斜,不觉将腿叉开。树顶越移越快,叶子与细枝开始飘起来,树咳嗽得喘不上气来。天忽然亮了。

大家的心正随着沉下去,不料一切又都悄无声息。树明明倒了,却没有巨大的声响。大家似在做梦,奇怪极了,正纷纷要近前去,便听得背后短短的一声吼“嗨!”

大家都回过身来,只见肖疙瘩静静地立着,闹不清是不是他刚才吼了一声。肖疙瘩见大家停住,便抬起脚迈步过来,不看大家,径直向大树走去。大家都跟上去,肖疙瘩又猛地转回身,竖起一只手,大家明白有危险,又都停下来。

肖疙瘩向大树走去,愈近大树,愈小心,没有声息。李立开始慢慢向前走,大家有些好奇而且胆怯,也慢慢向前走。

原来大树很低地斜在那里。细看时,才知道大树被无数的藤缠着,藤又被周围的树扯住。藤从四面八方绷住大树,抻得有如弓弦,隐隐有铮铮的响声。猛然间,天空中一声脆响,一根藤断了,扬起多高,慢慢落下来。大树晃动一下,惊得大家回身便走,远远停住,再回身看时,大树又不动了,只肖疙瘩一人在离树很近的地方立着。大家再也不敢近前,更不敢出声,恐怕喊动了那棵大树,天塌地陷。

肖疤瘩静静地立着,许久,无声无息地在树旁绕,终于在一处停下来,慢慢从腰后抽出一把刀,刀柄上连着一根皮绳。肖疙瘩微微曲下右腿,上身随之也向右倾,身体猛然一直,寒光一闪,那柄刀直飞上去,愈近高处,似乎慢了下来,还未等大家看清楚,一根藤早飞将起来,又斜斜地飘落,刚听到“啪”的一声响,一座山便晃动起来。大家急忙退开去,远远听得一片的断裂声,藤一根根飞扬起来,大树终于着地,顷刻间又弹跳起来,再着地,再跳一下,再跳一下,慢慢在暗影里滚动,终于停下来。

大家都呆呆地立着了,说不出话,看肖疙瘩时,却找不着。正惊慌着,只见肖疙瘩从距原处一丈远的地方慢慢立起来。大家发一声喊,一拥而上,却又被肖疙瘩转身短短一吼止住了。肖疙瘩慢慢扯动刀柄上的皮绳,将刀从枝叶中收回来,前前后后查看着,时时手起,刀落时必有枝藤绷断,大树又微微动了几下,彻底平安下来。一个世界不再有声响。

肖疙瘩呆呆地立着,一动不动,手慢慢松开,刀哐当一声落在树根上。余音沿树升上去,正要没有,忽然如哭声一般,十数只鸟箭一样,发一阵喊,飞离大树,鸟儿斜斜地沿山势滑飞下去,静静地又升起来,翅膀纷纷抖动,散乱成一团黑点,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李立呆呆地看看大家,一动不动,精神失了许多   

我忽然觉得风冷,回过神来,才觉出一身凉汗;大家也都有些缩头缩脑,开始有话,只是低低地说。肖疙瘩将刀藏回身上,望一望,说:“下山吧。”便走开了。大家跟在肖疙瘩身后,兴奋起来,各有感叹,将危险渲染起来,又互相取笑着,慢馒下山。

天更暗了,月亮不再黄,青白地照过来,一山的断树奇奇怪怪。

(有删改)


【注】中篇小说《树王》创作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知青上山下乡为背景,讲述了一群知青毁林开山、山民肖疙瘩以生命保护树王却没有成功的故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队上的其他知青和李立一样,即使天色不早,也愿意延迟收工时间加班砍树,因为他们都盼望尽早砍倒大树。
B.一直没上山的肖疙瘩在大树将倒未倒的时候突然出现在山上,可见他是在暗中关注着知青们砍树的进展。
C.大树倒下的一刹那,“天忽然亮了”,这是“我”的错觉,“亮”表现了知青们砍树成功后的喜悦、兴奋。
D.无数藤蔓支撑着大树,与大树组成了一个和谐共生的生态世界,这个世界与毁林开山的知青们形成了对抗。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描绘大树倒下的场景时,作者细致描绘了各种声响,既营造出紧张的气氛,也表现了知青们恐惧的心理。
B.肖疙瘩是全文的中心人物,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对比衬托,塑造了他沉着冷静、细致勇敢的性格特点。
C.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和叙述者,用饱有情感的语言叙述了大树被砍倒的全过程。
D.小说文字简洁,多用节奏明快的短句来写人叙事,呈现出干净利落的行文风格;但同时也充满了文学的张力。
3.大树砍倒之后,知青们、肖疙瘩和李立的内心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划线的句子,分析他们各自的情感状态。
4.有评论者认为,阿城的《树王》“不做控诉,却处处传递出浓重的悲剧性”。请结合文本,阐述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知识点】 阿城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卧铺

阿城

第一次坐火车的卧铺,我心跳着进了车厢。嗬,像现代化养鸡场,一格一格的,三层到顶。我是中铺,下铺是一个兵,头剃得挺高,冲我笑笑,问:“你到哪儿?”“你”说成“嫩”,河南人。对面下铺一位老者听说我去南方,就说:“南方还暖和,北边儿眼瞅着冷啦。您瞧这位同志,都用上大衣了。”河南兵一笑,说:“部队上发了绒衣裤儿,俺回家探亲,先领了大衣。”

开车铃声响了。呆了一会儿,又慢慢来了一个挺年轻的姑娘。

那姑娘拉平了声儿说:“谁的?别放在人家这里行不行?”我把提包放在我对面的中铺上了,于是赶紧提下来,说:“对不起,忘了忘了。”姑娘借着窗玻璃,理了一下头发,脱掉半高跟儿鞋,上了中铺,打开书包,取出一本儿书,立刻就看进去了。河南兵坐得很直,手捏成拳头放在膝上,脸红红地对我说:“学文化哩!”

车开了。那老者拉了毯子睡下。河南兵仍旧坐得很直,我正想说什么,就听车厢过道口闹起来。河南兵伸出头去,说:“敢是俺的战友儿看俺来?”他们这一吵,惊动了卧铺车厢的人,上上下下伸出头来,睁着眼问:“怎么了?”一个很敦实的兵一边走一边挥着手,说:“没啥,没啥。俺们到俺们战友儿这儿来看看卧铺是个啥样子。”大家笑起来,又都缩回去。

我问:“就买了一张卧铺?”河南兵红了脸。敦实兵粗声大气地说:“俺这位战友儿的娘才有意思来!坐过几回火车儿,就是不知道卧铺是个啥样子,来信问他当了兵可是能坐卧铺儿?俺这位战友儿硬是借了钱买了一张卧铺票儿坐,回去给娘学说。俺们讲说沾个光,也来望望,回去也给俺们家里人学说。”说到这里,见中铺的姑娘扭动了一下仍旧看书,河南兵赶忙说:“你小声儿说话中不?这卧铺里的人净是学文化的,看,惊动了。”敦实兵这才发觉中铺躺着一个姑娘,笑着打了河南兵一拳:“你小子坐卧铺儿不说,还守着个姑娘,看美得你!”姑娘使劲动了一下。河南兵臊红了脸,说:“你不敢乱说!”敦实兵很高兴地回去了。其他的兵一个一个地来,都很仔细地瞧那个姑娘的背影,倒不像是看卧铺来的。

参观完了,河南兵显得挺累,叹一口气,从挎包里摸出一个苹果,递给我说:“你吃。”我也急忙拿出一个苹果说:“我有。”推让了一会儿,互相拿了对方的。我俩有事没事地聊了半天,都说睡觉吧。河南兵扯出军大衣,问我:“你盖?”我说:“铺上有毯子。”

上了中铺,我看那边的姑娘已不再读书,蜷起身子睡着,瞄了瞄老者,正是香甜的时候。我头冲窗子躺下,后半夜,裹紧了毯子,真有点冷。

大清早,忽然被一声喊叫吓了一跳:“这是谁的呀?这么大味儿!”我连忙扭头去看。只见那个姑娘半撑着身子,用拇指和食指拈起一件大衣的布领子,往外拽着。

车厢的人闻声过来好几个,睁着眼看那姑娘。那老者躺在下铺,屈着腿说:“姑娘家说话好听点儿!半夜看你冷,替你盖了,怎么就脏了你?总比冻着强吧?”河南兵从底下冒出来,后脖子也是红的,说:“醒啦?大衣是俺的哩”看热闹的人都笑起来,散回去。

我下到下铺,只见河南兵叠他的大衣。放在枕头上,又抻,又抹。我笑着说:“你的大衣有什么味儿?”河南兵也不回头,说:“咋会来?许是他们借穿照相?那么一小会儿,不会串味儿来!”

我抬头看了看姑娘,姑娘低了头,僵坐在中铺。女子早上没有梳洗大约是最难看的时候。

老者不说话,只用手轻轻拍着膝盖,噘起下嘴唇儿。

我呆不自在,就洗漱去了。回来一看,三个人还在那里。

我问河南兵:“你不洗洗?”河南兵这才抬起头来:“俺不洗了,到了家,痛痛快快用热水洗,娘高兴哩。”我说:“也不能叫老婆看个累赘相呀。”河南后说:“哪儿来老婆?”我说:“当了兵,还不是有姑娘想跟着?”河南兵说:“咋说哩!俺借钱坐卧铺儿,东西买少了,怕是人家不愿意哩!”老者笑着说:“将来当了军官,怕啥?”河南兵看了看姑娘:“军官得有文化哩。”

姑娘正慢慢下来,歪着腰提上鞋,拿了手巾、口缸去了。半天回来,低头坐在下铺,不再看书。老者问她到哪儿,她借答话,看了一眼河南兵,又低下头去。河南兵掏出苹果让大家吃。我把到手的一个转给姑娘。姑娘接了,却放在手里并不吃。我问河南兵:“你的刀呢?”河南兵以为是说昨天的事,就说;“武器离了部队就收,不方便哩。”老者扭脸对姑娘说:“洗洗吃吧,不脏。”姑娘更埋了头,我赶忙把我的刀递过去。姑娘接了,拿在手里慢慢地削。削好,又切成几瓣儿,抬起头,朝大家笑一笑,慢慢地小口儿小口儿吃起来。

1.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的老者,作者用笔不多,但是语言和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老者对姑娘嫌大衣脏的理解。
B.文中写“敦实兵”和战友先后来看卧铺,写出了军人的朴实、热情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姑娘是“文化人”,美丽,但不乏矫情:如“我”把提包放到姑娘铺位上引起了她的不满这一细节。
D.河南兵借钱买卧铺票、回家洗漱,这些描写都体现了他孝顺、节俭、质朴的性格特征。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先后提到“学文化”“有文化”,体现了河南兵对文化的渴求,对有文化人的羡慕和敬佩。
B.文中通过“看卧铺”“扔大衣”“吃苹果”等情节,在有限的车厢里传递出人间最朴素的情谊。
C.文中通过河南兵半夜给姑娘盖大衣的情节,塑造出了河南兵细心、热心、乐于助人的形象。
D.小说以“姑娘吃苹果”结尾,写出姑娘态度的转变,升华了小说主题,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以我的视角写尽卧铺车厢温暖人情,使读者有真实生动的感觉。
B.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和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C.小说中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主要得益于小说人物的对话中有方言的使用,便于人物塑造。
D.小说开篇对卧铺车厢的描写,运用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第一次坐卧铺的直观感受。
E.“河南兵也不回头”“老者不说话”“我呆不自在”这些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现出大家对姑娘的不满。
4.小说以“卧铺”为题有诸多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2-02-09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转

阿城

余阴市,人口百万余,数箭方围,算得西南省份中准重镇。日夜吃喝,便有不可入口的东西弃之如山;又兴各式生产,便有不能成材的脚料聚之如山;另,海内外新式消费,多多少少渗入进来,人们惊喜之余,又添斑驳垃圾。如此,余阴市日积垃圾多达百吨。

余阴多山,山皆为石。石难生树,草亦稀少。所幸余阴于万端纷绪中,独清除垃圾最力,务使穷而不脏。

更所幸,距余阴三十里处,有一奇异景观:万山之中,数山围出一个石桶所在,深达百丈,阔有十里。穷山无水,更兼喀斯特地质,蓄不成水库,却如海滨深港,可泊万吨垃圾。

于是这里便日日有垃圾运来。

天还未亮,余阴市街上便发出一阵巨响,几十辆翻斗卡车按顺序出发,浩浩荡荡。自从市里运垃圾的车换成这种进口的矿山型翻斗车,许多市民便不用再拨自家的闹钟定点起床。车队撼天动地的驶过,轮底带起杂物,市民们也起身了。有刷牙洗脸的,有抖擞精神去练拳的,有提篮置办饮食的,余阴市如人初醒时的揉脸搔痒,慢慢活动起来。儿童们不愿起,被大人们呵斥为懒虫,终于爬起,便有三五小儿咿咿呀呀唱道:

大卡车,真漂亮

震得我家屋梁响

跑到城外倒垃圾

换回钱买新衣裳

卡车们逢弯拐弯,遇坡爬坡,高低左右,档换了无数次,油门松了又紧,紧了又松,方向盘作风车使,沿途鸡飞狗跳。山民们在车的灯影里闪到路旁,被尘土裹了数十分钟,咳嗽几下,又上路去赶早集。

车近山口,天已大亮。雾气浮动,正是要升不升的时候,卡车们慢慢轰着油门,终于沿山边排成一行,将屁股朝了大坑。天地间忽然静了下来。

一道金光,拽起一轮太阳。那太阳恰在一个山口之间,于是霎时又有无数金光,穿透晨雾,纷纷射到卡车们这一边来。卡车上的橘黄漆如点燃一般,耀得人眼花。卡车们通体一热,又发出一声巨响,几十个翻斗缓缓翘起,终于到了45度,山中的鸟儿有预感,“呀”的一声,飞起数百只,烟一般升到半空中。

似隐隐的闷雷,百吨垃圾缓缓移动了,越来越快,越来越快,一出车斗,便瀑布般直泻下去。沿途有山石阻挡,垃圾也如水花一样溅开,将余阴市的部分秘密分解。阳光挑动着垃圾,沿山竟是黄金铺就,闪闪烁烁,万般色彩。更有烟尘翻腾回转,紫红青粉,成山中霞气。

翻斗们行过注目礼,缓缓复原。卡车们移动了。

翻斗们复原时,又发出一片响声。这响声才是这万山中的信号,刹那间,又一层瀑布流下去,随之,呐喊声起。

原来沿山有千多人候在一起,单等垃圾倒完,于是背了背篓,手执二爪耙,拥着欢乐,俯冲下山。鸟儿们却迟了一步,待也俯冲下去,早被人们轰起,又烟一样升高,再俯冲下去,又被轰起,终于散乱。

司机们听见下边的喧哗,便都笑着,骂着,又是逢弯转弯,遇坡爬坡,方向盘风车一样使,浩浩荡荡,一路回余阴市去了。

坑底的人们,细细地将垃圾分类,又快快地将所需垃圾丢入背篓。日上一竿,山坡又露出土质,只余斑斑驳驳的汗水残渣,由鸟儿们收拾。人们早已上到坡顶公路,小做休息。

太阳暖洋洋的,照在人们的身上,背篓中的垃圾也轻轻舒展,作出响音与人语混成一片。人们中有人拿出新奇垃圾向其他人介绍着,推测着那本来的用途,想象着原是何种的享受,织成见识,众人也都点头肯定了下来。偶有争吵时,往往是年轻人做仲裁,因为老人们不懂的新事物太多太多。又偶有人捡得撕碎的情书,拼起来读,常常没有结尾,大约是有情人的不成功之作,那成功之作,大约是在遥远的余阴市中的某个角落里小心地收着。休息之地,又成市场,人们互相推荐或换下不需或所需的垃圾,于是分类就更加清楚。但是最值钱的金属残件是每人保留所得的,并不交换的。

山中终于燥热起来,山石也开始晃眼起来,于是人们纷纷肩起背篓,开始沿卡车们来的路走去。万山之中,蜿蜒着人流。余阴市的废品收购站现在并不忙,大家知道这时候垃圾尚在路上,要到下午垃圾才会进城,那时倒要费些精力。

垃圾们是最有福的,来去都不必自己赶路操心,尤其是这回去,像老爷一样坐着轿子,而且不寂寞,因为人们一路有歌。

万山之中,都在听那歌。此地山民,掮着垃圾,极其快乐,路毕竟长,于是用了各种噪音,咿咿呀呀地唱起来:

太阳东边升

太阳西边落

好着哩

石头热我脚

爬过山窝窝

高着哩

柴火翻山找

水要回家喝

难着哩

挖个金蛋蛋

回家叫老婆

快着哩

啊嘿嘿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周转”的部分含义是垃圾被卡车从城里拉到山里,又被人们捡回来,分好类,沿着漫长的山路背回城里。
B.小说开头突出描写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城市里的生产和生活垃圾日渐增多的现象,为下文写垃圾的处理做了铺垫。
C.“独清除垃圾最力,务使穷而不脏”表现了余阴虽然经济贫困,但对垃圾的处理措施好,很有力度。
D.本文不同于其他的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独立突出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写人们和垃圾的关系。
2.关于小说最后两段的叙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们是最有福的”一段,作者以沉重的笔调写人不如物的悲剧,让读者印象深刻。
B.垃圾污染山民居住的环境,但人们“掮着垃圾,极其快乐”,人与物构成了一种荒诞的关系。
C.歌词的内容通俗简洁,节奏感强,表现了山民生活十分穷苦的状态,表现力强。
D.小说以山中人的歌声结尾,和前文城中的三五小儿的咿咿呀呀的唱词遥相呼应。
3.结合小说的内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4.阿城小说《棋王》的主人公王一生说“不做俗人,哪来这般乐趣”。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2022-12-26更新 | 20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琴

阿城

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这以后,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大勺,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半部分花了不少笔墨写老侯学木匠活,这既是对人物身份的初步交代,也为下文情节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B.小说中神父、干部模样的人、刷大字报的人等,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但处在特定的时代,其命运及行为都受到时代的影响。
C.本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意旨丰富,提琴最后被当勺盛着裰糊,暗示了提琴的主人——神父被迫害的结局。
D.小说语言极具特色,多用短句,如“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护着吧。是把好琴”,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2.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小说为何以“提琴”为题,试作简要探究。
2022-05-18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