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9 题号:178368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乡下人最大的毛病是。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的问题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而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还相同的,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圈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作中心的。这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差序格局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最大的影响,就是以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的形成,礼治或人治社会的形成,致使现今中国仍难以形成法治社会。传统差序格局逻辑在现代社会延续,法律的解释与执行因人而异,各种规则、制度的执行因人而异,权大于法,潜规则盛行,灰色交易盛行,特权横行。

差序格局造成中国式二元社会的形成。这种二元社会在传统中国社会表现为官民的二元对立,在现代中国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现代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建国后中国建设的以城市为中心,乡村反哺城市,城乡人之间不同的国民待遇等。

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的形成,背后有人性之恶,有人的自私性,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性等重要因素作为因子。

要转变这种格局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转变这种格局首先要限制人性之恶,克服人的自私性,转变以自我”“家族或者集团为中心的状态,变单一中心的网状结构为无中心或多个中心的平行网状结构,使社会个体处在一个平面上,而不是存在等级之别。而其中的关键就是限制与规范中心的权力。

由于中国社会的传统性以及差序格局稳定性,可以破坏这种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即加速各个阶层人员的流动性,促进个体充分的自由与发展空间。

这种差序格局经过不断的演化与演绎,依然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关系逻辑与处世逻辑,依然是当代中国式不平等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摘编自张少锋《差序格局与中国式不平等》)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社会,人们对团体的界线认知分明,所以西方人团结;而在中国,人们对团体的界线认识模糊,所以中国人缺乏团结。
B.传统乡土社会,亲属关系呈现如水波似的同心圆,自己是圆心,根据血缘关系,逐步向外推开,血缘关系越远,亲属关系越淡薄。
C.乡土社会里,人在品德上存在着自私的缺点,要分析这种群体性的特质,须要认清该问题的本质是如何划分群己、人我的界线。
D.乡土社会的亲属关系与地缘关系呈现出的差序格局具有极强的伸缩性,这种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同的人的圈子大小各不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攀附贾家的人,在贾家得势时,与贾家攀亲带故;在贾家失势时,避之如恐不及:这就体现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
B.以“已”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不仅对古代社会影响深远,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如,现代社会中长期存在找熟人办事的现象。
C.孔子重视“推”,推己及人的前提是克己复礼,加强自身修养,进而推到家、国、天下,推的范围逐步增广,这说明儒家“伦”即差序。
D.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伦理的观念,就是差序,是自我主义,先秦诸子的理论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围绕“自我”这个中心。
3.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差序格局的表现或影响的一项是(     
A.国民政府规定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乡镇。
B.城里的小李坐校车上学,农村的小张上学没有校车可坐。
C.公司规章制度规定员工不得迟到,总经理却经常迟到。
D.富贵如龙游尽五湖四海,贫穷似虎惊散九族六亲。
【知识点】 学术论文 费孝通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过适当的转换,从能源中可以获得人们所需的各种形式能量来为生产或生活服务。核能是被人类发现比较晚的一种能量形式,但已在世界能源供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能源被使用的广泛性和技术成熟程度,可将能源分成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两类。其中,已被人类广泛利用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能量资源,称为常规能源,通常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能等;而开发利用较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能量资源称为新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在我国,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但在发达国家,核能已被大规模利用,被视为常规能源。

世界各国常规能源的资源量和储采比差别很大。从世界范围来看,以现有开采速度,石油可供开采约57年,天然气可供开采约56年,煤炭可供开采110年;而我国这三种主要化石能源的可开采年限,分别只有11年、29年和 31年。与此同时,大量化石能源的开采利用产生大量的污染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全球气候变暖、大气臭氧层损毁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求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工作一直受到重视,目前看来,核能是唯一能大规模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新能源。

目前,我国发电总量已居世界首位,其中化石燃料发电量占78%,在世界各国中占比最高;水电约占17%,核电只占1.9%,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加起来约占3%。其他国家则各有特点:水电方面,巴西占比最高,达75%;核电方面是法国占比最高,达72%;而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较高的是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

材料二

核聚变反应主要源于氘-氚的热核反应。氘可取自海水,氚可用锂制造,因此聚变燃料主要是氘和锂。海水中氘的含量为0.03g/L,据此估计世界上氘的储量约40万亿吨;地球上的锂储量虽比氘少得多,也有2000多亿吨。这些聚变燃料所释放的能量比全世界现有能源总量所含的能量大数十万倍。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水平,地球上可供原子核聚变的氘和锂,能供人类使用几百亿年。如果人类实现了氘-氚的可控核聚变,核燃料就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人类就将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这正是当前核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核能发电是相对清洁的电力生产方式。核能发电可以大大减少燃煤用量,从而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排放,尤其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在美国,1975~1995年的20年间,因为发展核电而减少了16亿吨二氧化碳和65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把核电作为主要能源的法国,拥有优良的空气质量。在国外,有的核电厂位于大城市附近,有的位于游览区,核电站周围有人居住、游泳、放牧、钓鱼。由此可见,发展核电更有利于保护环境。

核能发电是相对经济的发电方式。世界上拥有核电的大多数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虽然核电厂的比投资(每单位生产能力投资数)高于燃煤电厂,但由于核燃料成本显著低于燃煤成本,这就使得核电厂的总发电成本已低于燃煤电厂。当前,核电在促进国家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材料三

据统计,我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石油24亿吨、天然气31000亿立方米、煤炭1145亿吨;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人均石油储量只有1.6吨,人均天然气储量2300立方米,人均煤炭储量88吨,分别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5%、8%和70%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消费约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70%。能源供应过分依赖煤炭,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大量消费煤炭,特别是以直接燃烧方式消费煤炭,是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有资料表明,大气中 90%的二氧化硫和70%的烟尘排放是燃煤造成的。另外,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呈现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状态: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渤海湾、北部湾、东海和南海等地区,而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区则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华北、华中地区,因此“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的局面长期存在。

核电是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大规模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新能源,已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尽管我国已加快了核电发展步伐,但与发达国家核电所处的地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也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相适应。

(取材于周乃军、乔旭斌的相关著作)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能源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核能是人类当前发现的最新的一种能量形式,受到各国重视。
B.能源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两大类,均已被人类广泛利用。
C.相对于常规能源,新能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起着更重要作用。
D.目前,欧洲一些国家已经较多采用核能、太阳能进行发电。
2.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核能发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核聚变反应的主要原料源于海水,意味着核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目前人类尚未实现氘-氚的可控核聚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
C.核能发电较为清洁环保,在不少国家核电发展进程中有助于环境保护。
D.发展核电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下列有关我国能源发展现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煤炭储量丰富,但能源供应过分依赖煤炭,导致人均拥有资源不足。
B.减少以直接燃烧方式消费煤炭,能够减轻因燃煤而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
C.从地域分布状态来看,我国能源分布与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不匹配。
D.目前我国核电发展步伐还不够快,与发达国家相比核电地位仍相对较低。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有关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可开采年限来看,我国化石能源多年后将会面临枯竭,发展前景堪忧。
B.使用化石能源不可避免会导致环境污染,化石能源终将被核能完全替代。
C.加大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可逐渐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D.为解决能源分布不均问题,应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加快核电发展。
5.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我国为何要加快核电发展。
2023-11-06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发”“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豺……》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中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感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中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D.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1-11-28更新 | 1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潇湘馆的典型植物是竹子。当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游到潇湘馆时,“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潇湘馆的竹子首先就让人联想到林黛玉纤巧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湘妃竹上斑点的传说又与她“还泪”之说契合,娥皇女英为丈夫泪尽而亡,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也是“泪尽夭折”。更重要的是,曹雪芹借竹子塑造了林黛玉的性格。竹子亭亭玉立,刚劲有节,很多文人雅士借竹来表达自己高尚的气节。黛玉也爱竹:“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这种“幽静”其实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她的“遗世独立”,希望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为自己寻得一块清净之地。在这个环境中,她可以安顿自己的灵魂,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必曲意奉承,不必担心说错话做错事而“被人耻笑了他去”。

整个潇湘馆不像其他院落一样有各种色调的花草,这里后院种有梨树与芭蕉,前院似乎只有竹子,形成一种非常纯粹的绿。这也象征着林黛玉的性格:纯粹,不容杂质,不肯“与世推移”。她在贾府的处境其实和屈原“世人皆浊我独清”是类似的。贾府中上上下下,人人都长着一双势利眼,她一个孤儿,在贾府本就是寄人篱下,按这些人的逻辑,她不是应该似迎春般逆来顺受吗?可是林黛玉偏不,她就是要按着自己的意愿活。就像屈原掷地有声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林黛玉也在自己的诗中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想要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那里没有虚伪,没有尔虞我诈,但显然贾府并不是这样的存在。于是,就像屈原只能游走于江潭,林黛玉也成了贾府上下口中的那个尖酸刻薄难相处的人。其实这两个人只要稍微妥协一下就好了,放弃一些自我,放弃“出淤泥而不染”的追求,屈原不要老想着挽救楚国,林黛玉也不要老想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成为众人想要的乖巧样子,这样就好了。可是屈原不愿意,林黛玉也不愿意,这就没办法了,高洁的性格注定会遭遇多舛的命运。

(取材于曾艳《房如其人——〈红楼梦〉居所与人物形象的关联》)

材料二

潇湘馆这清幽的所在只配谁来住?“世外仙姝寂寞林”!高情雅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住在这里,才算是物得其主,景得其友,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人与景异形同灵,可谓“亦景亦人”。

潇湘馆所涉及的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有特定的感情色彩,可以说这些植物都有特定的“文化性格”,它们有强烈的情绪暗示效果,让人马上联想到中华古典文化中的相关意蕴,倍觉意味深厚,从而加大了文字的信息含量,使读者得到更为丰富的审美享受。潇湘馆的景物描写富有象征意义,其特定情绪色彩与林黛玉的性格和心境一致,对读者理解林黛玉的形象具有导向和深化作用。这些景物描写外化了林黛玉的心理,作者借景物这个“载体”成功地传达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

潇湘馆后院里不种桃不种杏只种梨花,为的是突出梨花的“白”。“白”字可生发出多种意蕴。一是“洁”。黛玉一生好洁,目无下尘,孤高自傲,不向污俗陈规低头,自己最终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宁为玉碎,孤魂儿独自去寻“天际香丘”。二是“冷”。黛玉是一个“冷”多于“热”的人。聪慧早熟使她过早清醒地看透了人生,她对世事俗务表现得很冷淡。她不像凤姐那样热衷于揽势聚财,也不像宝钗那样送礼连人人看不上的贾环也不漏地“会做人”,也不像探春那样为争正统主子的尊严而斥母训弟。黛玉除了执着地追求宝玉的爱,别的一概不闻不问,是一个淡漠于世俗的“素心人”。

林黛玉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人生的痛苦、婚姻的无望而形成的“愁”,日常的主要表现是爱流泪,潇湘馆后院栽植的阔叶芭蕉很好地渲染了这一点。蕉叶有“卷”与“展”的不同形象,常被诗家借来抒情遣怀,古人写愁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之句。黛玉所处的时代视少女怀春之情为大禁,而黛玉却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焦渴。这个多情的纯洁少女深知自己的感情为世所难容,所以只好疑惧重重地偷埋心事。“芳心犹卷”,像“一缄书札”,怕“被东风暗拆看”,正是林丫头满腹心事“卷也难、展也难,抑也难、抒也难”的绝妙比喻。芭蕉的伤感意味还可以从“听雨”的角度来品味。“雨”是阴郁的,是伴愁的,而芭蕉阔大的叶子正宜承雨。南唐后主李煜曾有描写芭蕉的名句:“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这夜听雨打芭蕉的情景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伤意蕴!潇湘馆内,雨滴蕉叶的不尽之声,躲也无处躲,不听也得听。雨滴引出泪滴,正像第四十五回所写:“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芭蕉听雨的意境渲染,进一步丰富了林黛玉的悲剧形象。

(取材于尹振华《人物性格的外化与延伸——略论〈红楼梦〉中潇湘馆的环境描写》)

1.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看到了潇湘馆中特意为林黛玉种下的满院翠竹。
B.林黛玉既不肯放弃自我,又无法像屈原一样游走于江潭,就注定会命运多舛。
C.潇湘馆前院种竹,后院种梨花和芭蕉,暗示了林黛玉性格中截然不同的两面。
D.竹子、梨花、芭蕉是潇湘馆中真实的自然景物,也是林黛玉精神世界的外化。
2.根据两则材料推断,下列最适合作潇湘馆楹联的一项是(     
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B.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
C.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D.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3.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潇湘馆的植物与林黛玉有哪些契合之处。
4.除潇湘馆外,《红楼梦》中“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的描写还有多处。
阅读下面两段蘅芜苑的描写,回答问题。

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皆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红楼梦》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红楼梦》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1)蘅芜苑是谁在大观园的居所?
(2)蘅芜苑的描写,能看出其主人什么形象特点?结合原著中的某一情节简要分析。
2022-07-14更新 | 2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