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8 题号:179424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近代以前漫长的几千年时间,我们所谓的“中国”其实一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是文明水准的象征。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历史上的中国是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的。那么,今天的中国,如何从这种历史传统之中汲取情感滋养和精神能量,涵养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到底何在?

我们的文化自信的第一个来源,是源于传统,源于它的源远流长、亘古而新。由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绘制的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2017年的时候在故宫展出,人们排队数小时,只为了在它面前流连驻足5分钟。这幅画之所以带来强烈的心灵悸动,正是流淌在我们血液当中的文化基因的力量。正因有同样的一种文化基因,一幅画作才能够穿越时空、跨越山河,与今天的我们达到了深度的共情。这种自我生命与天地万物相合一的精神气度,这种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的天下情怀,这种刚健雄浑、立万象于胸怀的浩然之气,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明特质和价值追求,也是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许倬云先生讲,中华文明“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在民族遭遇危机的艰难时刻,我们能够屹立不倒、积极求变,最终走出历史悲情,实现凤凰涅槃;在民族振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勇于突破、敢于创新,不断地赋予传统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我们的文化自信的第二个来源,是源于当下的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过程当中所彰显的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精神格局。大家一定都会对今年年初的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记忆犹新。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点亮主火炬的那个时刻。这支奥运史上最小的主火炬被包围在由一朵一朵的雪花指引牌所组成的大雪花的中间,微火虽微,却足以消融冰冻,消除隔阂,让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奥林匹克的格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这种团结的力量是人类走向光明的希望所在。只要心中的火焰不熄,只要人类守望相助,并肩向前,就可以生生不息。由此,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中国,她自信而内敛,开放而有定力。她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她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利益,而非独善其身。这是中国人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历史发展大势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有言曰:“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今天,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也将彰显它的世界意义。

我们的文化自信的第三个来源,是源于在融通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基础之上,在超越与突破中在一个更高的层级上所实现的文明更新。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和咽喉,见证了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繁盛,被季羡林先生称之为“世界四大文明汇流之地”。古丝绸之路绵延万里,连接亚、非、欧三大洲,延续千年。驼铃悠悠,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不以山海为远,在这里汇聚。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情地说:“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今天,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是这种历史和文明精神的延续,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之下的开拓、创新与升华。这条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明之路,它秉承亲诚惠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博弈、不关起门来搞小圈子,它尊重每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尊重每个国家对于自身的发展道路和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并且在努力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推动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实现文明的超越与更新。

今天的中国在革故鼎新中正在开辟一条新的文明道路,这条道路突破了西方所主导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叙事,而在一个更高的层级上回到了中国作为文明国家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华文明的复兴。

(摘编自李媛媛《为什么我们最有理由说“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所谓的作为文明水准的象征的“中国”,其实一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B.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仅是源于穷兵黩武和对外扩张,还源于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C.流淌在我们血液当中的文化基因的力量是《千里江山图》能够带来强烈的心灵悸动的原因。
D.丝绸之路既是中外和平交流的历史和文明精神的延续,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之下的开拓、创新与升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着文化自信从何而来这一问题,从源于传统、源于精神格局和源于文明更新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B.文章主体部分探究了文化自信的来源,论述思路清晰,层层递进,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C.文章在阐述今天中国文化自信来源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并且在论证过程中多处引用了经典言论。
D.文章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观点论证了中华文明思想中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精神格局相较西方的价值观来说更有世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许倬云评价中华文明的话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既务实,又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激情;既重视稳定性,也强调应时应势的革新。
B.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彰显了中国人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价值观,也让人看到了一个既独善其身,又着眼于人类整体利益的中国。
C.“一带一路”是经贸与文明之路,它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尊重每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代化模式抉择,由此可见,其必然会实现文明的超越与更新。
D.如今的中国已然开辟了一条突破了西方所主导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叙事的文明道路,而这使中国回到了作为文明国家的本质,而且层级更高。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是正统史学的代表,《汉书》以“宣汉”为撰述旨趣。其实,“宣汉”是汉朝史学的共同特点,从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宣汉德”与“颂功臣”,到荀悦的“著功勋”与“表贤能”,无不凸呈了史学的这一功能。

司马谈治史就具有明显的“宣汉德”和“颂功臣”的思想。他在临终遗言中说:“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他以未能通过史文颂扬“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而深感遗憾。司马迁与其父一样,也有“宣汉德”和“颂功臣”的思想。在谈到撰述《史记》的动机时,司马迁作如是说:“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臣下百官力颂圣德,犹不能宣尽其念。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句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这段话不但表达了“颂圣德”的愿望,而且也表露了对不能“颂汉德”的担忧。

班固史学则直接以“宣汉”相标榜。班固的“宣汉”首先是从史学目的论出发的。班固明确认为,成功有赖于文章,圣王的功德必须有赖于史籍的记载,才可以传之后世。儒家心目中的尧、舜盛世,便是依靠“典谟之篇”,才使得他们的功德“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的。依此,汉朝功德的流传也必须依赖于使臣的记载。其次是从“汉绍尧运”的角度立论的。《汉书》接受了刘歆的五德终始说,而对“汉为尧后”说进行了大力宣扬。在班固看来,刘汉是古圣王尧的后代,这是汉朝基业得以建立的根本保证,也是汉朝获取功德的前提。可是以前的历史撰述却没有很好地完成载录汉史的任务,这便是他撰述《汉书》的原因所在。所以《叙传》说:“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编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篡前记,缀辑所闻,以述《汉书》。”再次,通过“摒秦”以彰显汉朝的历史地位。最早提出“摒秦”论的是西汉经学家董仲舒。他提出“三统”说,以夏朝为黑统、商朝为白统、周朝为赤统,“三统”循环变易。“三统”说以汉朝黑统上继周朝赤统,将处于周、汉之间的秦朝排除于历史统绪之外,通过否定秦皇朝历史统绪来彰显汉朝的历史地位。最后则是基于对汉朝盛世的历史评价。随着汉皇朝大一统政权的建立和扩大,生活在汉皇朝的人们对历史上各朝代历史地位的评判开始发生变化。在他们的心目中,汉皇朝才是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皇朝,思想家王充堪为代表,他撰述《论衡》一书,在《宣汉)《须颂》《恢国》《齐世》《超奇》《案书》《别通》和《讲瑞》等篇章中,公开宣扬“汉盛于周”的观点。班固非常赞同王充“汉盛于周”的评判,常作诗赋颂扬大汉之德。对此王充也是引为同调的,《论衡·须颂》就说:“汉德丰广,日光海外也。知者知之,不知者不知汉盛也。汉家著书,多上及殷、周,诸子并作,皆论他事,无褒颂之言,《论衡》有之。又《诗》颂国名《周颂》,杜抚、班固所上《汉颂》,相依类也。”

传统史学重视发挥歌功颂德的政治功能,这一特点存在于中国传统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然而,不同历史时期,史学这一功能的发挥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盛世皇朝时期史学的这一功能往往被得以重视,而危机四伏的衰世则不太彰显。

(摘编自汪高鑫《论中国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理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汉”是汉朝史学的共同特点,司马谈父子、班固、荀悦都非常重视这一理念。
B.司马谈说“余为太史”,司马迁说“余尝掌其官”,暗含“颂汉德”乃其作为史官的职资。
C.因汉朝大一统政权的建立、扩大,汉朝人重新对历史上各朝代历史地位进行客观评判。
D.一般来说,史学歌功颂德的政治功能在盛世皇朝时期比危机四伏的衰世要更明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传统史学的功能,论证结构是“总分总”,整体概括与具体举例相结合。
B.文章从四个角度论证了班固“宣汉”理论的成因,角度全面并且层层递进。
C.文章多次引用史学家观点并解释,或转述史学家观点,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D.文章列举王充所著篇章的名称和内容,论证汉朝人对汉朝盛世地位的认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罪莫大焉”可知,“颂汉德”的内容也包括歌颂臣子。
B.班固认为,尧、舜盛世依靠史书扬名,因此汉朝功德的流传也必须依赖史书。
C.班固在董仲舒“三统”说基础上提出刘汉是尧的后代,以此证明秦皇朝非历史统绪。
D.王充公开宣扬“汉盛于周”的观点,班固非常赞同,作诗赋颂扬大汉之德来应和。
2021-12-31更新 | 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步。经过千年的发展与积累,每个要素都有特别的含义。从服装的款式、配饰到色彩,再到制作工艺,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这种服饰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传统文化精神附着于服装这种物质载体之上,使得服装成为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

李泽厚曾提出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实用理性的特点。他指出实用理性是经验合理性的概括或提升,并阐释了中国文化精神中富含实用主义的特征,而实用主义这一文化精神也贯穿于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过程之中。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为适应与以骑射为主的少数民族的作战需要,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服饰改革运动。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废弃汉族传统裙式下裳而穿裤,变舄履而着靴,史称胡服骑射。魏晋南北朝时期受魏晋玄学的影响,追求自由飘逸、潇洒脱俗的境界。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对魏晋时期人物的绘画作品中,人物多赤足散发,袒胸露乳,这种服饰潮流张扬虚无、有意仿古,体现对礼法的轻蔑。到了唐朝,政治清明,南北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中外贸易频繁,交通发达,异国的礼俗、服装等不断引入中原,服装的整体趋势从简单变得复杂,服装风格高贵奢华。另一个服饰发生明显人为变更的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满汉交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人入关,采取断发易服的强制手段,使中国流传千年的传统服制被有限终止。纵向看传统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出,传统服饰的变化,是受一个时代的军事需求、政治需求、民族融合等现实需求影响的。不论是胡服骑射”“轻蔑礼法还是对龙图腾的保存,都体现了传统服饰在变化过程中重视实际功效,讲究变通的实用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儒家中庸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且主要体现在传统服饰的款式、裁剪之中。中国传统服饰强调对身体的遮蔽覆盖,刻意以衣裳障碍替代人体的自然曲线。服饰款式设计中含蓄婉约的特点是与中国人和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的。最为典型的中国古代服饰深衣,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深衣属于汉服,即取其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之意,其长无曳地,短无露肤。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极好地保护了身体的私密性。同时,中国传统服饰追求儒家倡导的中和”“中正之美,所以以深衣为代表的传统服饰多采用中正裁剪,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对称为美,以中央为尊的认知,强调正衣立冠是为礼的礼学思想。而也正是由于礼,在服饰发展的过程中,对身体轮廓的表现逐渐削弱,服装早已超越了其原始作用,不断雅化。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材料二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它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又注重形式美的创造,还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进而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

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于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摘编自《中国传统服饰综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服饰演变的过程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步,虽然传统文化精神贯穿始终,但实用主义精神起主要作用。
B.在礼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服装的款式、剪裁等正不断趋向高雅化,服装对身体的遮掩等原始作用已被超越。
C.“五德终始说”是由“五方正色”图式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而出,并与生命道德相连而形成的学说。
D.黄色成为中国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始于先秦,源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以时间为序列举了诸多史例,证明实用主义与传统服饰的变化关系紧密。
B.材料二引用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的话语,论证服饰能反映出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
C.两则材料均阐释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审美意蕴,均认为服装色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两则材料均认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且服饰体现其物化的形态。
3.《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对其形象是有所暗示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红箭袖”“银红撒红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等服饰多为红色,展现宝玉富贵活泼热情的形象特征。
B.“蜜合色棉袄”“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等服色多为暖色调,衬托出宝钗温柔、随和的性格特征。
C.“素色小皮袄”“浅灰色坎肩和粉红小花裙子”等体现了黛玉纯洁坦荡的性格和寄人篱下低调含蓄的心理。
D.“秋板貂鼠昭君套”“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体现王熙凤轻薄虚荣的一面。
4.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中华地区的汉服来推广,让其成为汉族文化的代表。请结合材料一陈述理由。
5.校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服颜色不仅能展现学生的精神风貌,还能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请结合材料谈谈校服颜色所蕴含的意义。
2023-06-05更新 | 2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开启

时下,随着全球科技变革深入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然从高度技术化与学术化的频率中逐步向外延伸,形成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智能化新时代。这些一度让业界人士兴奋与不安,使普通百姓感到陌生和遥远的科技名词,如今正大踏步地走入人们的寻常生活。

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智能奥秘,是世界三大科学难题。前者研究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后两者探索的是人类产生发展的规律。在后两者之中,生命是智能的物质载体,智能是生命的思想灵魂。由此可见,破解“智能”的奥秘对于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探索自然智能的奥秘和创制具有一定智能水平的机器,都是非常复杂和深奥的问题,而且是典型的交叉科学研究问题,涉及诸如脑科学、生理神经科学、神经解剖学、医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众多领域。若没有这些学科的共同支持,研究和制造智能机器恐怕会“难于上青天”。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以上学科的发展突破,人工智能研究取得了许多激动人心的进展:超过人类医生水平的血液病诊断与治疗系统,与人类专家不分伯仲的地质探矿系统,在速度上无与伦比的数学定理证明系统和气象预报系统等等。甚至,计算机还证明了人类自己都不曾证明出来的四色定理,IBM的深蓝系统多次战胜了最负盛名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等等……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呈现出了美好的前景。

近代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早在1877年他的科幻作品中,就提到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他预言,未来的人类社会中,机器人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大一部分人类的智能将被它们所取代。然而,在大多数人期盼着智能机器为人类提供聪明友好的帮助和服务的同时,也有人想象着未来的智能机器会给人类带来威胁甚至灭顶之灾,把智能机器看作是人类的“掘墓者”。于是,一些令人恐慌的观点应运而生。有人相信,在未来某一天,智能机器将取代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者。

从2016年以来,随着AlphaGo轻松在围棋上战胜人类,无疑,每个人的心中必然萌生出了强烈的信念:人类智能的奥秘不但可以被彻底认识,而且可以被更智慧的东西取代。但是,即便是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仍有它基于计算的局限性,而人的意识、情感和思维的选择仍是难以被模仿或被计算的,可以说,对于人类智能和智能科技的研究与探索永远都在路上。

今天,梦想已经照进现实,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开启。也许,攀登科学高峰的旅程注定要探索更多未知的路,但未来总是美好的。不难预见,未来的人人工智能不仅会引发科技的变革,更会演变成社会发展的变革。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5日11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逐步向外延伸,使全球科技变革得以深入推进。
B.智能化时代,人们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感到兴奋,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感到不安。
C.“脑科学”“生理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共同支持,为智能机器的研究制造提供了可能。
D.凡尔纳和一部分人很早就曾想象到未来的智能机器会给人类带来威胁甚至灭顶之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工智能为中心展开论述,着重论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人工智能的美好前景和可能出现的威胁。
B.文章基本上以时间为顺序,提供了不少事实论据,论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过程。
C.文章举“AlphaGo轻松在围棋上战胜人类”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类研究智能技术终将自己挖坟墓。
D.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之利弊,又对其充满信心,相信它会带来一场科技和社会的深刻变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是生命的思想灵魂,如果“智能”奥秘得不到破译,人类的未来发展将寸步难行。
B.“计算机还证明了人类自己都不曾证明出来的四色定理”,足见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为人类提供更大的帮助。
C.智能技术因为有基于计算的局限性,所以不可能取代人而主宰世界。
D.人工智能会演变成社会发展的变革,可见其不仅是技术的力量也是革命的力量。
2018-10-22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