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0 题号:180165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彩陶以红底黑彩为主,多以偏具象表现的动物图形及其变形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写实风格。以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具有典型意义的器型有圆底钵、圆底盆、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底瓶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朴实厚重,附着于这些器型之上的图形描绘以鱼和人面等最为引人注目。彼时以鱼为主题的图形描绘多数比较写实,常见的独立鱼纹为比较完整的正侧面形象,鱼的身体包括头、眼、嘴、须、鳍、尾被尽数描绘,少数甚至还将并不明显的牙齿描绘出来而显得狰狞。手段以直线条单独纹样居多,也可见少量局部填色的纹样,比例准确略显呆板。该时期图形描绘手法简练、形象生动、特征鲜明、变化单纯拙朴。这种直观的表现符合先民敬畏自然、渴望安全、追求温饱且臣服命理运数等心理状态。

多处遗址地层关系的研究表明,六千多年前的渭水流域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水系丰富,鱼类繁多。先民对自身不能拥有的能力心存敬畏,出于对生命安全和生存所需食物的需要及天生的趋利避害本能,他们自然而然会把目光聚焦在适合这些基础需求的渔猎采集等活动当中。河流是人类繁衍不息的生命线,鱼类在水中自由灵动的生存状态对先民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从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彩陶描绘最有代表性的图形当然是鱼纹,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贯穿始终。这些彩陶描绘运用流畅线条进行严谨的图形设计,除了具有美化装饰意义之外还有别的用意。

艺术是一种经验总结。经过对大自然的持续观察、思考和长期的设计绘制实践,陶工对彩陶图形的描绘逐渐程式化,形式趋于规整。鱼类纹饰的各部分被逐渐概括成几何形状,尤其以三角形和圆弧居多。常见以最具有特征性的鱼头部位为主体,由中间向两边对称展开,以二方连续的设计格局进行描绘的连续对称图形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整体的线条描绘与局部填色的合理运用使得图形看上去虚实相间、开合有度,达到了极强的装饰效果。这种不仅对称而且基本均等划分的描绘,如果没有对维度空间的判断和精准计算是难以达到的。

仰韶文化中期具有典型意义的器型非常丰富,在图形表现形式上由半坡时期的写实风格转而向抽象变形发展。具体以团簇表现的图形为多,由圆点、勾叶等几何图形和弧线以及曲线等综合形成的二方连续抑或四方连续图形,单纯而富有装饰意味。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纹样在装饰图形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这些以原始数列和多边形为基础概念的对称抑或规律图形的连续设计与描绘,必须具备较强的数字观、方位观和精准的数列计算能力的人才能够完成。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彩陶图形描绘除了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基础构架之外,还有很多采用粗细相等、排列均匀流畅的线条所描绘的规律性图形,使整体器型显示出了更为严谨、庄重的艺术特征。图形当中的点、线、面搭配得当、节奏明朗,黑、白、灰层次显示了鲜明而丰富的递进关系,在彰显明朗、热烈、奔放美感的同时呈现出扑面而来的严谨、规范、肃穆气息,使观者得到愉悦感的同时接受了另一种具有理性意志的教化。

伴随着时代变迁,事物发展往往会呈现由低及高、再由高到低的抛物线似的连续状态,仰韶文化晚期的彩陶发展也由繁盛的中期阶段进入了低潮。豫陕晋地区的仰韶文化晚期彩陶(例如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数量明显减少,图形描绘疏松简单。施彩多在上腹和盆沿处。也许由此可以证明,彩陶在生活环境中的功能地位正在慢慢下降。

(摘编自王丽红《仰韶彩陶图形的表象与内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仰韶文化的彩陶常见的独立鱼纹为比较完整的正侧面形象,鱼的各个部位都被尽数描绘,少数还将牙齿描绘出来,具有宗教色彩。
B.经过对大自然的持续观察、思考和长期的设计绘制实践,陶工总结艺术经验,对彩陶的图形进行严谨的设计,不只是为了美化装饰。
C.彩陶与当时先民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有密切关系,所以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中数量最多、贯穿始终、最有代表性的图形是鱼纹。
D.具备较强的数字观、方位观和精准的数列计算的能力,就能完成以原始数列和多边形为基础概念的对称或规律图形的连续设计与描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依次论述了仰韶文化彩陶早期、中期、晚期图案的不同特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文章举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例,论证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彩陶的图案以写实为主的观点。
C.文章第二段引用地层关系的研究成果,论证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生命安全和生存食物的需要以及天生的趋利避害本能。
D.文章对仰韶文化中期彩陶图案的形状、线条等进行具体说明,不仅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彩陶风格,也便于读者领会整体器型的艺术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民敬畏自然、渴望安全等心理状态直观表现在仰韶文化的彩陶图形描绘的手法特点上——简练、形象生动、特征鲜明等。
B.仰韶文化晚期的社会发展由繁盛时期进入低潮,表现为这一时期的彩陶,不仅数量少,图形也开始变得简单,并且只在局部施彩。
C.仰韶文化中期的彩陶多采用粗细相等、排列均匀流畅的线条所描绘的规律性图形,达到了艺术审美和教化意义兼具的效果。
D.以原始数列和多边形为基础概念的对称抑或规律图形的连续设计与描绘,说明陶工已经具备较强的数字观、方位观和精准的数列计算能力。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梵高的《向日葵》、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或莫扎特的《第25号交响曲》都被视为艺术作品。我们必须区分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

乍一看,它们可以被认为是相似的。

首先,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都来自人工生产。艺术家制作的作品或工匠制作的物品都是与自然生产相对立的所谓“人工”生产的结果,不同于自然物。而后者,例如蜜蜂建造的蜂巢,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这些昆虫的本能。任何不需要思考的本能生产都是自然生产,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在产生之前经过了人的理性思考,因此具有相同的性质,它们都是人工生产的结果。

其次,它们是由同一工具制成的,即艺术家的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手是技术在人体的体现。因此,艺术作品是一种技术现象的结果,就像木匠、面包师和橱柜制造者等工匠创造的所有普通物品。既然人的所有产品都是通过手的技术而产生的,那么艺术作品也只是技术现象延伸的产物。因此,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都来自以手的形式存在于人身上的技术,这两个元素在逻辑上是相似的。

再次,它们都是人类工作的结果。在尼采看来,“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复杂的,但没有一个是奇迹”,也就是说,艺术和技术一样,都需要人们付出大量的工作。因此,艺术家并非超人,而只是一个提供大量工作来制作艺术作品的人。例如,莫扎特的作品经常被归功于他的天才,然而尼采却认为,这位艺术家并不是天才,但他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力量,使他能够创造出艺术作品。

然而,创造的果实是否真的表达了同一件事?它们没有自己的特点吗?前面所说的相似之处真的有效吗?事实上,只要人们试图围绕艺术作品建立一种智性思考,并坚持不懈地理解它的性质,就会意识到它与普通物品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被同化。

艺术作品不能与普通物品混为一谈,只有拥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它。与尼采所捍卫的论点相反,仅有工作并不足以让人能够创造出艺术作品,他们要拥有天才。事实上,尼采提出的高强度工作只会让人获得“天赋”,即一种可以传播和传授的技术掌握能力。但是,当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创造出一件艺术作品时,他无法传授他所遵循的规则来让另一个人也实现这一结果。工匠拥有重要的技术掌握,这实际上是天赋,而艺术家拥有天才,这使他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规则不断发展艺术世界,这是他艺术作品的基础。康德认为,工匠要生产东西,需要遵循规则;而要创造美,艺术家将创造自己的规则,这将由他自己的天才来决定。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一个是来自于天才,是独一无二的,而另一个是遵循已有的规则。

再有就是,艺术家的创作与工艺品的生产不同,艺术创作中存在某种自发性。根据萨特的观点,对于物体来说,本质先于存在,也就是说,普通物品在被制造之前首先被定义。因此,当一个工匠决定生产一件物品时,他首先要有这个物品的想法,从而在制造它之前有相应的计划。而对艺术家而言,没有预定的规则或指令让他创作作品。因此,创作是随着艺术家的想法的演变而产生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是不可预测的、不假思索的和自发的。遵循预定的创作路径会使作品失去有趣和令人惊讶的特点。例如,当毕加索开始画画时,他事先并不知道它最后会是什么样子,因为如果他不得不机械地应用规则,如果它的创作的本质先于它的存在,那么它将仅仅是一个缺乏自发性和神秘性的普通物体。

此外,根据哲学家柏格森的说法,艺术作品使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而普通物品只向我们展示物体的实际效用。

(材料来自法国高考哲学写作范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艺术作品”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作品在产生之前经过了人的理性思考,是人工生产的结果,不同于自然物,后者是出于本能的自然生产的结果。
B.艺术作品是拥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创造的,他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规则不断发展艺术世界,这是他艺术作品的基础。
C.艺术作品的本质先于存在,它在被制造之前首先被定义,其有趣和令人惊讶的特点来自创作机制的自发性。
D.普通物品是有现实效用的,而艺术作品则使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这是柏格森的观点,也是本文作者的观点。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尼采认为莫扎特不是天才,他的作品也不是艺术作品,但他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力量,使得他能够创作出受大众喜爱的音乐。
B.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结果,从属于具有天赋的艺术家所在的艺术世界;普通物品是技术生产的结果,属于人类通常遇到的普通世界。
C.依照文中康德的观点,米开朗基罗具有天才特质,这使他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规则来创造美,他的雕塑作品《大卫》便是证据。
D.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取材于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的真实事件,依照本文观点,可知这幅画不是艺术作品。
3.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举世闻名,后世常有人临摹这幅作品,其中不乏有极高水准之作。请结合文本判断临摹作品是不是艺术作品,并陈述理由。
2022-05-22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家废名在强调旧体诗与新诗的区别时说:旧体诗因为形式是新的,怎么写都可以,都是诗;而新诗,因为形式是散文的,所以必须有一个诗意,再将文字组织串联起来。

那么,什么是诗意?按《现代汉语词典》的阐述,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其实,诗的表达,就是一种修辞技巧。《现代汉语大词典》又补充解释: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诗,说到底,就是以修辞手段建构的诗意。

中国古典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诗意呈现方式,那就是对“情境”的强调。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所谓“寓情于景”。学者朱良志说王维的诗歌短短几句,看似内容单调,实则是以情造出了一个“境”,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都独自构成了一个个清静自足但内里蕴含生意的世界,是一个个完整又鲜活的“境”。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更是非常普遍的诗歌技巧。境,可以理解为古代常说的“景”,也可理解为现代诗学中的“现场感”,即具体场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沉湎于安闲适意之境,心中惬意溢于言表;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耶景耶,难以细分,情景皆哀,浓郁而深沉。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现代诗对情的理解,与古典诗歌有所不同,除了情感,还有情绪。现代诗里的情绪有时是故意渲染、夸大和铺张的,铺张到甚至铺天盖地。情绪不同于情感,情绪更加个人化,是对当下现时的行为过程的具体体验。现代诗多侧重写情绪,写个体情绪的即时发散、渗透和蔓延,因此修辞也呈现出个人独特性。比如,同是写现代人的孤寂之静,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所阿的写法是:“世界上所有人迹罕至的寂静,此刻都跑来跟我坐在了一起”,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则如此写,飞机在降落时,“直升机嗡嗡的声音让大地宁静”,很有现代感,突出飞机降落时的轰鸣与人内心渴望回到安稳大地以求安心的对比……这些诗,都将各自感受到的情绪渲染到极致,突出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这是一种现代诗的诗意。

无论是情感还是情绪,都有情的要素与元素,“情境”这一概念完全可以借用于当代诗歌创作。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时空急速运转变化的时代,截取诗意和保存诗意更显必要。当代生活由于移动区域扩大,空间感和时间感都改变了,细节,具体场景、瞬间感受,都可以作为一个个情境单元,成为诗的主题和关照对象。以诗的方式保存情感、感受和意义,截取一个个“境”,以诗的方式做现实的切片,来储存一切,并使之永远保留。诗的方式,就是修辞方式。

(摘编自李少君《以修辞建构诗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以强调“情境”的方式呈现自己独到的诗意,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B.文中列举的陶渊明和杜甫的诗句,虽然情感意蕴不同,但都是借助造“境”来表达的。
C.与古典诗歌不同,现代诗侧重描写个人化的情绪,甚至有时故意渲染、夸大和铺张。
D.在时空迅速变化的当下,截取不同的“境”,可用诗的方式存储现实,并永久保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作家废名强调旧体诗和新诗的区别开篇,引出下文对“诗意”的论述。
B.文章借助《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阐释“诗意”的概念,增强文章的权威性。
C.文章列举了两位外国诗人的作品,目的是展现现代诗对孤独情绪的极致渲染。
D.文章多处引用中外诗句,旁征博引,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是否有一个诗意,是否以诗意组织串联文字是旧体诗和新诗的区别。
B.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与文中王夫之对“情景”关系的看法相近。
C.现代诗歌创作必须侧重个体情绪的渲染乃至夸大,这样的作品才具有诗意。
D.“情境”概念可以借用于当代诗歌创作,使情感和情绪具有了相通之处。
2021-11-25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批评要从文学文本出发,这本是个常识问题。被今天的学者视作文学批评基本原则的知人论世(孟子语),也就是从文本阅读开始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从来就重视对文本的精研细读,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主要样式的诗话、词话、小说评点,都是如此。朱熹说先要将诗吟咏四五十遍了,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

西方文学批评,也不例外。尤其是20世纪初的英美新批评派,更是以文本的细读为主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如恩格斯,在文学批评活动中,也十分重视对文本的阅读,他在对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表达评论意见之前,把这部作品读了四遍。在读完一两遍之后,为了验证最初的阅读感受,使自己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还有意识地把作品往后放一放,直到读完三四遍之后,印象依旧,才告知自己的批评意见。这样做。不仅是对作家作品的尊重,也是严肃的文学批评工作者应取的态度。

现代阐释学兴起之后,对文学作品的阐释,由追寻作者的本意,到强调批评家的再创造,对文学作品的精细阅读,便退居次要地位。英美新批评派在主张细读的同时,也批评追寻创作意图的意图谬误和相信阅读感受的感受谬误,把细读变成一个远离创作意图和阅读感受的纯粹客观的技术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当代文学批评受现代阐释学,包括与之相关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影响,在强调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路线,片面强调阐释学所重视的主观成见前理解的作用,不是把阐释的再创造建立在历史、文化积淀和个体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而是以某种普遍流行或个人偏好的理论作为一种意义模式,介入文学作品的阐释。

结果在批评实践中,便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义在文先,即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根据某种流行或偏好的理论预先设定的,而不是从作品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二是文为义证,即不是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观照的对象,而是把文学作品看作是某种流行或偏好的理论的实证材料。三是义不及文,即对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不深入涉及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只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话头,就文学作品的题材所指,大谈相关领域的社会生活问题,把文学批评变成生活观察和社会学论文。抑或由文学作品的某些细节引发的联想,大谈某种流行的或偏好的理论知识,把文学批评变成这些理论知识的通俗文本。这种种偏向。不但有悖于文学批评再创造的宗旨,也有悖于文学既作为历史的创造物又作为审美的创造物的本质特征。

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说,他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衡量作品的。美学观点历史观点,也应该成为我们阐释文学作品的基本观点。作为美的创造物,文学作品是通过美感效应发生社会作用的,读者包括批评家只有通过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才能理解文学作品,领略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历史的创造物,文学作品同时又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的历史活动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因此,读者和批评家又只有通过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才能理解文学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也才能通过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形象,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马克思语),确证人自身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语)。这些,都离不开对文学文本的精细阅读。

(摘编自於可训《回到文本,面向读者——关于当下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观点后,中国的文学批评才开始重视对文本的精研细读。
B.恩格斯反复四遍阅读《济金根》才发表批评意见,这种精细态度体现了对作家作品的尊重。
C.因为受现代阐释学影响,所以当代文学批评片面强调主观“成见”或“前理解”的作用。
D.文学阐释的再创造,不以流行或个人偏好的理论为意义模式,而以个人经验感受为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国文学批评和西方文学批评两个角度阐述文学批评要从文学文本出发这一常识。
B.文章论述了现代阐释学、英美新批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C.文章立足批评实践,指出文学评论存在的三种偏向:义在文先、文为义证、义不及文。
D.文章末尾引用马克思的言论,论证文学批评如果不精细阅读文学文本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阐释学兴起后,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强调批评家的再创造,导致对文学作品的精细阅读不再处于首要位置。
B.英美新批评派视“细读”为纯客观的技术活动,因为他们认为创作意图和阅读感受都是无法追寻和相信的“谬误”。
C.阐释文学作品的意义若仅关注文学作品的题材所指而轻视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则会导致“义不及文”的偏差。
D.“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应成为阐释文学作品的基本观点,因为文学作品既是历史的创造物、又是美的创造物。
2021-11-25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