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牧(803-853)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960 题号:18031211

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复曰:知我者《春秋》,罪我者亦以《春秋》。此圣人心,不顾世人之是非也。柱厉叔事莒敖公,莒敖公不知,及莒敖公有难,柱厉叔死之。不知我则已,反以死报之,盖怨不知之深也。豫让谓赵襄子曰:智伯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烈士义夫,有才感其知,不顾其生也。行无坚明之异,才无尺寸之用,泛泛然求知于人,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此乃众人之心也。圣贤义烈之士,既不可到,小生有异于众人者,审己切也。审己之行,审己之才,皆不出众人,亦不求知于人,已或有知之者,则藏缩退避,唯恐知之深,盖自度无可以为报效也。或有因缘他事,不得已求知于人者,苟不知,未尝退有怼言怨色,于妻子之前,此乃比于众人,唯审己求知也。

大和二年,小生应进士举。当其时,先进之士以小生行可与进,业可与修,喧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小生迩来十年江湖间,时时家事一抵京师,事已即返。尝所谓喧而誉之为知己者,多已显贵,未尝一到其门。何者?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默默藏缩,苟免寒饥为幸耳。

昨李巡官至,忽传阁下旨意,似知姓名,或欲异日必录在门下。阁下为世之伟人巨德,小生一获进谒,一陪宴享,则亦荣矣,况欲异日终置之于榻席之上,齿于数子之列乎?无攀缘丝发之因,出特达倜傥之知,小生自度,宜为何才可以塞阁下之求,宜为何道可以报阁下之德。是以自承命已来,审己愈切,抚心独惊,忽忽思之,而不自知其然也。

若蒙待之以众人之地,求之以众人之才,责之以众人之报,亦庶几异日受约束指顾于簿书之间,知无不为,为不及私,亦或能提笔伸纸,作咏歌以发盛德,止此而已。其他望于古人,责不以及,非小生之所堪任。伏恐阁下听闻之,求取之异,敢不特自发明,导说其衷,一开阁下视听。其他感激发愤,怀愧思德,临纸汗发,不知所裁。某恐惧再拜。

(选自唐·杜牧《投知己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圣人       操:持
B.于妻子之前       形:表现
C.齿于数子之列乎       齿:排列
D.伏恐阁下听闻之       过:过错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我者天乎                  还也
B.此烈士义夫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时时家事一抵京师            洎牧谗诛
D.非小生所堪任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B.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C.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D.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作者认同的做法的一项是(     
①有才感其知,不顾其生   ②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   ③苟不知,未尝退有怼言怨色   ④未尝一到其门
⑤或欲异日必录在门下   ⑥求之以众人之才,责之以众人之报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④⑤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孔子、柱厉叔、豫让三人为例,提出“知”与“不知”的问题,引起下文的论述。
B.作者参加进士考试时受到推誉、被众人引为知己,之后十年间转徙江湖,行文中不无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C.作者在文中提到“藏缩退避”“默默藏缩”,反映了他在被人任用之后不敢积极作为的退缩心态。
D.文章是作者写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崔郸的书信,表达了感激之意,但态度不卑不亢,言辞得体。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恐知之深,盖自度无可以为报效也。
(2)其他望于古人,责不以及,非小生之所堪任。
7.作者与众人“知”与“不知”的区别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知识点】 杜牧(803-853) 应用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燕将录

杜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

元和五年,中黄门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奈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于天下耳。难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兵,也叫禁军,是封建王朝保卫君王的直属精锐部队,驻扎在王宫四周。
B.中臣,德行中等的臣子。《荀子·大略》:“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C.执事,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D.符信,符节印章等信物的统称,是通信的信物,即通行的凭证,有符有节。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C.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做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
(2)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2020-02-14更新 | 21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乙]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善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宋元《封建论》)


[注]①封建:指三代和以后曾实行过的“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领主制度。②生人:生民,这里指人类;以“人”代“民”。系避唐太宗李世民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B.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C.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D.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戍卒叫,函谷                            举;被攻占
B.谪戍之众,非于九国之师也        抗:抵抗
C.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贿:财物
D.有理人之制,而不郡邑               委:委托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战国、秦汉时指太行山以东地区;战国时韩、赵、魏、齐、楚、燕在太行以东,故称“山东六国”。
B.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以六合为家”是说秦始皇把天下当成了世袭的私有财产。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地孕育五谷,古时帝王都祭祀“社”和“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禄邑:禄,古代官吏的俸给;禄邑犹食邑,古代君主分封给臣下的城邑,受封者在封地有收取赋税的权力。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用铺排的手法,通过夸张和比较写修建阿房宫的巨大的耗费,把始皇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形象地描绘出来。
B.[乙]文叙中带议,议中兼叙,句式整齐又错落有致,借“陈涉之微”表现秦朝的不堪一击,点明秦之过在“仁义不施”。
C.[丙]文认为,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制度的先天缺陷,引发了老百姓的怨恨,导致了秦朝的衰亡。
D.[丙]文认为,分封制使思想难以统一,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国土,即使有圣人出现,也无法立足。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2)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
2020-02-09更新 | 11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甲)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节选)

(乙)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节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燕、赵之收藏             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珠宝的一种。
C.后人哀之而不       汲取教训
D.才能不及中人               一般人、普通人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青,取之于蓝而青
B.族秦者,秦,非天下也          师道之不传久矣
C.直栏横槛,多于九土城郭       句读不知,感之不解
D.振长策御宇内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
3.下面对(甲)(乙)两个语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起势雄健,涵盖无穷,看似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为下文作铺垫。从“兀”到“出”,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B.杜牧写《阿房宫赋》,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过秦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目的也是给统治者提供改革政治的借鉴。
C.两文多用铺排手法,如《过秦论》中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D.杜牧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六国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优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4.翻译句子
①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请用“/”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020-03-06更新 | 1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