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即事感怀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1813025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乙卯,即1075年,时年词人八十六岁。②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中的“竞”字,既写出划桨人的矫健和行船的轻疾,又可以令人想象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的情景。
B.词的上阕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C.下阕的“暝”字,突出远山色彩暗淡,衬托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的气氛。
D.这首词尾句中“杨花”的意象,因其随风飘荡的特点而含有飘离之感,渲染了词人游乐后落寞、悲伤的心情。
2.有人说,这首词体现了词人的情趣。请结合整首词简要分析。
【知识点】 即事感怀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唐】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鼓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举目所及皆异地之景,引发思乡之情,“举目”“思量”是诗人由表及里的自我写照,抬手低眉间有着深深的感伤。
B.第二联诗人写景寄情,以鹤、蝉自况,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落得个异地依人、他乡为客的境地。
C.泛觞是古时一种宴饮游戏。高朋满座,诗人置身于这热烈的气氛之中,也完全从孤独失落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变得洒脱了。
D.尾联诗人将仕途多阻、身处异乡的隐痛和盘托出,末句以“身羁旅”与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旅次”二字。
2.唐代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以“清奇”二字评价方诗,“清”指清丽的风格,“奇”指奇巧的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2023-10-12更新 | 26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端阳日当母诞不得归

陈孚

彩丝堂上簇兰翘。记生母,在今朝。无地捧金蕉。奈烟水、龙沙路遥。

碧天迢递,白云何处,风急雨潇潇。万里梦魂消。待飞逐、钱塘夜潮。

【注】①彩丝:古代端午节,有用五彩丝线装饰厅堂、缠系手臂的风俗。②兰翘:指母亲及家中其他女誉所插戴的华美首饰。③金蕉:一种底托为蕉叶形的酒杯。④龙沙:古代指我国北部、西北部边缘山地或沙漠地区。⑤迢递:高远的样子。⑥白云何处:《新唐书·狄仁杰传》中有“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极写堂上热闹场面,既点出了时间,也与题目暗合,节日气氛跃然纸上。
B.次句转入叙事,用平易的文字把思母之情融入客观叙述之中,语言凝练,贴切自然。
C.“碧天迢递,白云何处”两句对上片进一步渲染,巧妙地强化了思念母亲的赤子之心。
D.这首词采用倒叙结构,完全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来遣词谋篇,情真意切而自然通脱。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思母之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023-06-30更新 | 22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邻家理筝

徐安贞

北斗横天夜欲阑,愁人倚月思无端。

忽闻画阁秦筝逸,知是邻家赵女弹。

曲成虚忆青蛾敛,调急遥怜玉指寒。

银锁重关听未辟,不如眠去梦中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夜深更阑,诗人对月无眠,看似与诗题中的闻筝无关,实则为写听筝蓄势。
B.满怀愁绪之际听到筝声,诗人的眼前浮现出一位美丽女子理筝的画面。
C.“虚忆”“遥怜”表明诗人是在回忆女子弹拨时的神情和动作。
D.“银锁重关”回扣颔联中“画阁”一词,形容诗人和理筝女子之间存在着种种阻隔。
2.请简要分析诗中“不如眠去梦中看”的原因。
2021-06-08更新 | 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