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1813812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a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b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c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d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写恋爱故事,就不一定非把隔壁卖豆腐的王二也写上去;画虾,可以一笔水都不画,能表现出水的感受就行。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1.选文第一段围绕“意境”展开论述,下列内容没有论述到的一项是(     
A.意境的演变B.意境的独创C.意境的创造D.意境的鲜明
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写到不同风景有不同的特色,意在说明不同风景会带给人不同的印象和感受。
B.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在于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强调表现事物的精神实质。
C.如果没有意匠,诗人和画家就找不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D.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境的。
3.选文中四处画线的句子,能给我们写作以启示,对此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a):不停地写作,不断地表现,才能把握写作对象的精神实质。
B.(b):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写出好文章。
C.(c):有了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才能有深刻全面的认识,才能打动人。
D.(d):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恶不必丑,善不必美

孙绍振

审美是诗意的,但是,不仅仅是诗意的美的陶冶,而且包含着对恶的审视。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得可爱起来。

《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先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来明知吕伯奢是好心款待他,又把他杀了。明知错了,一错再错,不仅不忏悔,还要宣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为自己坚决而果断地不道德而自我欣赏。《三国演义》不但是让读者看到这样的丑恶,而且有一个潜在的眼睛,在引导着读者阅读这样的心理奇观,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让曹操的行为逻辑与读者的良知背道而驰,这在文艺心理学上叫做“情感逆行”,就是一味和读者的情感作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痛苦。这就转化为艺术的享受。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因为我们看到的曹操不仅仅是一个坏人,而且是一个主动去暗杀坏人董卓,逃亡路上被捕,又视死如归的热血青年,只因心理不健康——多疑,就转化为杀人不眨眼的血腥屠夫。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人性黑暗。因而,我们的感受才结合着痛感和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叫做“净化”,有人把它翻译成“宣泄”,我看把它理解成“洗礼”也可以的。

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

在阅读作品时,面对反面人物,不一定是因为他在道德上很坏,很恶,而是因为其情感空洞。

小孩子看电视往往问大人,某个主人公是好人还是坏人,这类问题有时很好回答,有时不好回答。越是简单的形象越好回答,越是丰富的形象越不好回答。这是因为形象越简单,情感价值与道德的善和科学的真之间的“错位”越小;形象越是丰富,意味着情感越是复杂,与善和真之间的“错位”就越大。

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

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艺术家并不满足于作出道德的和科学的评价,这不是他的主要任务,他追求的是在此基础上作出审美的评价。在艺术家曹禺看来,繁漪这个感情压抑不住,没有顾忌,一爆发起来就不要命的女人才表现了女人的内在冲动,才是一个充满了生命的女人,道德的恶就转化为艺术的美。而那个害怕自己感情的周萍则是软弱而空虚的,他总是在悔恨中谴责自己的错误,缺乏意志和力量,然而,这个不再敢做坏事的人,尽管在道德上是向善的,在情感上却是苍白的,在审美上是丑的。

不把善和美的这种“错位”看得很清楚,是不能真正进入经典的审美境界的。

古希腊人把关于人的学问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的科学,一类则是和理性相对的,包括情感和感觉。后来,鲍姆嘉登把这门学问定下来,日本人把它翻译成“美学”。但是,这也带来了混淆,给人一种感觉,似乎美学就只涵盖诗意盎然的审美,跟丑没有关系,好像没有什么审丑。这就造成了一种误导,大凡与美相对立的,往往就变成了恶。其实美的反面是丑,而善的反面是恶。善的不一定是美的,恶的不一定是丑的。

薛宝钗是林黛玉的“对立面”,林黛玉是漂亮的、善的,那薛宝钗肯定是恶的吗?道德上一定是卑污的吗?其实,在道德上薛宝钗并无多少损人利己之心。薛宝钗的全部特点在于她为了“照顾大局”而自觉自愿地、几乎是毫无痛苦地消灭了自己的情感,她在人事关系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让自己和任何人冲突,甚至把自己的青春和爱情都没有认真当一回事,让她假装成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她也没有反抗,结果是她自己成了生命的空壳。和情感强烈但没有健康的美人林黛玉相反,她是一个健康却没有感情的漂亮女人。没有感情的漂亮女人是不美的。美的反面不是长得丑,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冷漠。一个人冷漠了,从审美价值来说,就是丑。

(节选自《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不只是诗意的美的陶冶,也包含着对恶的审视。如果以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恶事恶人,那么恶事恶人甚至会变得可爱起来。
B.美的发现,就是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发现,这是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错位”的开始。
C.文学作品形象越丰富,意味着情感越复杂,与善和真之间的“错位”就越大,因此,很难判断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
D.“美学”的翻译带来一种误解,似乎美学跟丑没有关系,大凡与美相对立的往往变成了恶。其实美的反面是丑,恶的不一定是丑的。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不仅仅是一个坏人,还是一个视死如归的热血青年,从《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一形象的塑造可见艺术家不对道德作评价。
B.周萍在审美上是丑的,因为他害怕自己的感情,软弱而空虚,缺乏意志和力量,虽然在道德上是向善的,但情感上是苍白的。
C.宝钗是黛玉的“对立面”,人们就认为她是恶的。其实宝钗并不是道德上有亏欠,而是情感上的冷漠,从审美价值上来说是丑的。
D.蘩漪情感热烈充沛,难以压抑,没有顾忌,表现出人的内在冲动和充沛的生命力,这时道德的恶转化为了艺术的美。
3.请概括“恶事”“恶人”变得可爱起来的审美心理过程。
2020-06-29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的讨论中,重要论题已逐渐从现实主义方法、姿态、流派等层面逐步递进到何谓“现实”、现实主义与认识论、现实主义文体修辞学、现实主义文体哲学等层面。但是现实主义哲学与现实主义美学的区别还没有完全厘清。在电子媒介时代,时间可以“倒流”、空间可以“重组”、世界可以“虚拟”,现实主义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特别是现实主义一定程度上存在被“窄化”“污名化”和“弱化”的现象,对现实主义问题“旧事重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面对“新概念”与“旧问题”,还需要从电子媒介时代的“现实”出发。

现实主义问题的中心是“现实”。其实我们所能认识的世界现实,主要是依靠人类知识、文化传统所建构起来的世界模型。如果说工业革命时代的飞机、轮船等“跨越”了千山万水,那么后工业时代的电子媒介则“抹平”了千山万水,前所未有地改变了我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认知图景。这些人类文化成果不仅重塑了世界模式,也在改变着我们自身。

面对现实主义,过往很多争论不了了之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今天这样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相互交织,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不一样,理解的现实不一样,对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法、形式就有了不同的判断和理解。电子媒介时代,这一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何谓现实主义的阐释和辩论也成为当下重要热点问题。

有研究成果表明,文字这种纯粹文化的产物,不仅带来大脑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器官性质的变化,进而带来人类认知、动机、性格、情感等一系列思维或心智方面的变化。从传统现实观来看,网络是“虚拟世界”;但从个体感受来看,在感官与情感体验上又是“真实的”。在这种“现实”里,我们看到的是信息还是世界?特别是不少年轻人的日常购物、学习、工作都已经大规模迁移至网络世界,这一现实已成为我们时时面对的问题。这些高科技媒介不仅在改变着世界和人类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方式,而且正在成为世界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更为繁复的现实面前,经典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手段显然无法有效表述当下现实的复杂性。文学工作者要敢于直面新现实,书写新现实。

法国学者罗杰·加洛蒂曾言,用教条主义的尺度一贯地抛弃一切不是表现“现实”的东西,是在缩小现实主义。就像厨师面对面粉一样,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无论是包子、馒头,还是刀削面、牛肉面,我们的口味偏好也许有所不同,但都不能否认面食这一基本事实。对于厨师来说,其中不仅有“技艺”的问题,更包含有厨师的情感、想象和探求新品种的渴望等各种因素。对于食客来说,口味是一件各有偏好的事情,有些味蕾需求是长久的,有些则是因具体的处境不同而产生暂时性需求。文学的价值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或者说只有文学的某些要素、成分,短期或长久地满足了人的需要,它才是有价值的。随新现象、新问题而来的是新思维、新需求,无论是文学生产与形式,还是文学传播与接受,电子媒介都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摘编自李晓禺《电子媒介时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新变》2023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现实主义文学的论题问题比现实主义哲学与美学辨析的问题更容易厘清。
B.“旧事重提”指从当下电子媒介影响下的“现实”出发思考现实主义的问题。
C.我们已形成的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模式在电子媒介影响下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D.正确认识电子媒介时代的现实是阐释和解决现实主义某些争端的重要突破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及工业革命时的飞机轮船是为了突出电子媒介让现实发生的重大变化。
B.文章用举例、类比等论证方法,生动地论述了现实变化导致的现实主义新问题。
C.作者在分析现实主义争论无结果的原因后,又详细分析了电子媒介时代的特点。
D.作者引用学者罗杰·加洛蒂的言论是为了论证文艺工作者要直面并书写现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高科技媒介产生了新的现实问题,传统现实主义思维手段已经无法表述当下。
B.网络的虚拟世界恰似文化产物文字一样改变并塑造着人的生活思维乃至心智。
C.深深嵌入并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的高科技媒介已经成为世界图景的组成部分。
D.文学工作者创作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品若越能满足人们需求,其水准也就越高。
2023-10-31更新 | 2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明交流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双方交流的。

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汉唐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西域的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歇脚所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有似祆教神祇。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

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公元751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答罗斯之役”。这件小小的战事插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导致了以中国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可以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积极意义。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今天最可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丝绸之路与中西文明交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文明初起时代都诞生过开启文明的巨星,丝绸之路则突破了地域隔阂使不同文化走向交融,成为穿越时空的文明长廊。
B.春秋战国时的“草原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前身,两汉时期张骞受命通使西域,使其发展为主干道,唐代时它变得更加繁忙。
C.一些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都印证了中国文化曾经有过西向传播的事实,而且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
D.尽管中华王朝或迎佛或辟佛,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之后,依然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草原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商贸之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沿丝绸之路各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开拓而成的。
B.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的交流持久而友好,双方既有众多物品的交易,更有精神层面上的多种宗教文化的交流。
C.丝路上往来于东西方的商人和僧侣以于阗王国为停驻地,其佛寺的佛像和神祇见证了多种宗教文化的共生共荣。
D.“答罗斯之役”的影响,相较于以中国造纸术西传为代表的文化交流的意义,其军事层面的胜败显得微不足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千百年来始终充满着活力,至今仍然对沿路的国家和民族的交往有着积极影响。
B.与陆上丝路的形成一样,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国,使海上丝路得以在唐代逐渐建立起来。
C.塞缪尔·亨廷顿认为,不同的种族因为文化的差异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不过即便是冲突,也无法阻止不同文明的交流。
D.中亚撒马尔罕造纸中心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历史原因,更离不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多元性、文明交往及和谐共存的大背景。
2020-01-01更新 | 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